紅尾鴝

紅尾鴝

紅尾鴝亦稱紅尾鳥。舊大陸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鶇科(Turdidae)紅尾鴝屬(Phoenicurus)約11種鳥類,或新大陸的12種在外形、行為上略近似的鳥類。舊大陸的紅尾鴝體長14公分(5.5吋)。因尾紅色而得名,經常擺動尾部。

基本信息

簡介

紅尾鴝紅尾鴝

亦稱紅尾鳥。俗名:北紅尾鴝 穿馬褂 大紅燕 紅尾溜 花紅燕兒。舊大陸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鶇科(Turdidae)紅尾鴝屬(Phoenicurus)約11種鳥類,或新大陸的12種在外形、行為上略近似的鳥類。舊大陸的紅尾鴝體長14公分(5.5吋),約15厘米。因尾紅色而得名,經常擺動尾部。習性似鶲。

特徵

美洲紅尾鴝美洲紅尾鴝

中等體型(15厘米)而色彩艷麗的紅尾鴝。具明顯而寬大的白色翼斑。雄鳥:眼先、頭側、喉、上背及兩翼褐黑,僅翼斑白色;頭頂及頸背灰色而具銀色邊緣;體羽餘部栗褐,中央尾羽深黑褐。雌鳥褐色,白色翼斑顯著,眼圈及尾皮黃色似雄鳥,但色較黯淡。臀部有時為棕色。
虹膜-褐色;-黑色;腳-黑色。
叫聲:叫聲為一連串輕柔哨音接輕柔的tac-tac聲,也作短而尖的哨音peep或 hit,wheet;鳴聲為一連串歡快的哨音。

分布

分布範圍:為留鳥,見於東北亞及中國,遷徙至日本、中國南方、喜馬拉雅山脈、緬甸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及河北,在山東及江西山區也有記錄(越冬在華南、東南、台灣及海南島)。有爭議的亞種leucopterus繁殖於青海東部、甘肅、寧夏、陝西秦嶺、四川北部及西部、雲南北部、西藏東南部;越冬於雲南南部。一般性常見鳥。

有爭議的亞種leucopterus繁殖於青海東部、甘肅、寧夏、陝西秦嶺、四川北部及西部、雲南北部、西藏東南部;越冬於雲南南部。

生境

生活習性:夏季棲於亞高山森林、灌木叢及林間空地,冬季棲於低地落葉矮樹叢及耕地。常立於突出的棲處,尾顫動不停。

生活環境:生活於樹林裡的灌木叢、矮樹叢中。

繁殖

繁殖期5-7月,巢呈淺碗狀,以禾本科植物、嵩草莖葉,雜以破紙、線頭、麻毛織物等構成,內墊動物毛髮和絨羽;每窩產卵4-6枚,卵為天藍色,鈍端具稀疏的黑褐色粉點。

保護

保護等級:本物種未列入瀕危名單,紅尾鴝是典型的食蟲鳥類,對抑制生態系統中有害無脊椎動物的種群數量有重要作用,因此是人類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的保護者,我們應多加保護。

飼養

普通紅尾鴝普通紅尾鴝

馴養難度:馴養較難。

飼養:食蟲鳥類,無論是雛鳥還是成鳥,均以無脊椎動物為食。

北紅尾鴝在北方是一種飼養很普遍的鳥、因為資源豐富。一般飼養都是掏取窩雛。用靛頦飼料填餵大。但最好使用專業靛頦飼料否則雛鳥容易得軟骨病。癱瘓不起。最終死亡。人工填餵大的火燕可以叫遠。取物。夏季可以放於屋內捕捉蚊子。火燕是飛行高手。可以在空中做停留、鏇轉等高難度動作。如果是野生成體。要進行開食。把飼料添水攪拌均勻撒上蟲段放於籠中。把籠子放於安靜的地方。蓋上罩子不要驚擾鳥。飼料一天一換。漸漸減少加水量。最後放入乾食。過程儘量循序漸進。以免操之過急使鳥得上腸炎。野生馴養的火燕很難鳴叫。需要1-2年才可肆無忌憚的鳴叫。所以入手慎重。

其它

紅尾鴝是舊大陸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鶇科(Turdidae)紅尾鴝屬(Phoenicurus)約11種鳥類,或新大陸的12種在外形、行為上略近似的鳥類。舊大陸的紅尾鴝體長14厘米,因尾紅色而得名,經常擺動尾部,習性似鶲。
普通紅尾鴝(P.phoenicurus)在整個歐亞大陸繁育,雄鳥上體灰色,面及喉黑色,胸淺紅色,尾紅褐色。新大陸的紅尾鴝為林鶯(wood-warbler),屬林鶯科(Parulidae)。美洲紅尾鴝(Setophaga ruticilla)在加拿大到厄瓜多一帶繁殖,在美洲的熱帶地區越冬;雄鳥主要呈黑色,翅和尾有紅斑紋。另一種色彩鮮明的紅尾鴝是亞利桑那南部到尼加拉瓜的彩色紅尾鴝(S.picta),雌雄均主要呈黑色,腹部亮紅色,翅上及尾側有大白斑;巢杯形,用草築成,常築在陡岸的地上。Myioborus屬的10個熱帶種同樣色彩鮮艷。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