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型甚大(31厘米)的灰色伯勞,是國內最大的伯勞。眼罩黑色,眉紋白,兩翼黑色並具粗的白色橫紋。比灰伯勞體型大。三枚中央尾羽黑色,羽端具狹窄的白色,外側尾羽白。亞種giganteus比指名亞種色暗且缺少白色眉紋。虹膜-褐色;嘴-灰色;腳-黑色。
大型伯勞,上體灰色,中央尾羽及翅羽黑色,初級飛羽具大型白色翅斑;尾特長,凸形尾。雄性成鳥:額基白色,略染淡棕,有鮮明而寬的眼上紋;自頭頂至尾上覆羽灰色;肩羽與背羽同色,但外??灰白;中央尾羽黑色具白端斑;其外側的一對大部黑色,羽基外及羽端白色;其外的一對外白色並具較明顯的白內基部和大型白端斑;最外3對尾羽純白,羽軸的中段黑色;翅覆羽黑色,初級覆羽具淡白色羽緣和羽端;初級習羽黑色,自第2枚以內均具超過羽長之半的白色羽基,構成鮮明的白色翅斑;次級飛羽黑色具寬白端緣,各羽的基部大半為白色,因而在翅上構成二個鮮明的翅斑;眼先黑色雜有灰褐羽,眼周、過眼及耳羽黑色。頦、喉白色;胸以下灰白略沾淡粉棕色。
雛鳥:背羽灰褐,自頭頂至上背各羽的端部淡棕色,形成不清晰的細碎鱗紋;尾羽的黑色部分沾褐;尾上覆羽與背羽同色。頦、喉白色沾棕;胸、脅灰白沾粉褐色;尾下覆羽淡白略染乳黃;下體鱗紋不顯著。
生活習性
停在空中振翼並捕食獵物如昆蟲或小型鳥類。在開闊原野的突出樹幹、灌叢或電線上捕食,常棲於農場或村莊附近。叫聲:粗啞的ga-ga-ga叫聲似灰伯勞。
種群分布
分布範圍:中亞、西伯利亞東南部、朝鮮、中國北部及華東。分布狀況:不常見。亞種giganteus繁殖於青海柴達木盆地、西藏東北部、四川北部及西部;指名亞種繁殖於內蒙古及中國東北、山西、陝西、寧夏及甘肅。有記錄遷徙時見於經遼寧、青海至福建及廣東越冬。出現於較乾旱的平原、灌叢、半荒漠及林緣或河邊樹上。
繁殖方式
棲息於自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緣及疏林地帶,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帶為多。一般習性似灰灰伯勞,除以昆蟲為主食外,常捕食小型脊椎動物,例如蜥蜴、小鳥及鼠類,能長時間追捕小鳥並抓捕就地撕食或刺掛於樹上的尖樁上撕食。繁殖期5-7月,在喬木或灌木上築巢,據內蒙古大學在錫林格勒盟、伊克昭盟和呼和浩特採到的5巢,均置於半荒漠地帶的疏林林間、柳樹及榆樹上,距地2-4米。巢的結構粗糙,外壁為樹枝、草莖編成;中層有2-3.5厘米厚的緻密層,全由獸毛、羽及植物纖維編成;內襯細根、獸毛與羽編成的薄壁。巢的量度平均:外徑19-21厘米,內徑10-12厘米,巢高9厘米,巢深4-5厘米。滿窩卵5-6枚,淡青色布以灰褐色及灰色斑。卵的量度為20.5-21毫米×28-30毫米(傅桐生等,1984)。卵的孵化期15-16天,雛鳥坐巢期約20天。幼鳥離巢後在親鳥的照顧下於巢區附近覓食。至秋季,家族群逐漸形成混合群,自高山向低山移動;9月以後混群分散,漸成單只活動越冬。越冬個體有領域性。
亞種分化
楔尾伯勞西南亞種(學名:Laniussphenocercusgigante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西藏、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青海湖南部山脈。楔尾伯勞指名亞種(學名:Laniussphenocercussphenocercus)。分布於俄羅斯、蒙古、朝鮮、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陝西、遼寧以南至長江流域、福建、廣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東廣州。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