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紫翅椋鳥,全長約20厘米,頭、喉及前頸部呈輝亮的銅綠色;背、肩、腰及尾上復羽為紫銅色,而且淡黃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為沾綠色的銅黑色,翅黑褐色,綴以褐色寬邊。夏羽和冬羽稍有變化。 野外觀察,通體黑色,閃有紫銅色和暗綠色的金屬光澤。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 中國東北也有發現。
習性
棲息於荒漠綠洲的樹叢中,多棲於村落附近的果園、耕地或開闊多樹的村莊內。數量多,平時結小群活動,遷徙時集大群。有時與粉紅椋鳥混群活動,往往分成小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騷擾,即飛到附近的樹上。喜棲息於樹梢或較高的樹枝上,在陽光下沐浴、理毛和鳴叫。 叫聲為沙啞的刺耳音及哨音。
亞種
紫翅椋鳥北疆亞種(學名:Sturnus vulgarispoltaratskyi)。分布於尼泊爾、印度以及中國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爾泰。
紫翅椋鳥西疆亞種(學名:Sturnus vulgarisporphyronotus)。分布於伊朗、印度以及中國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藏、河北、山東、福建、廣東、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莎車。
食性
雜食性,以黃地老虎、蝗蟲、草地螟等農田害蟲和尺蠖、柳毒蛾、紅松葉蜂等森林害蟲為食,但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園中竊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穀。
一般認為它是害鳥。但它們的大量食物仍為昆蟲,因此益多於害。
繁殖
4~6月繁殖,往往集群營巢,巢營在村內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內以及天然的樹洞中。巢以稻草、樹葉、草根、蘆葦、羽毛等編成。每年繁殖一次,每產4~7枚卵,卵色變化很大,呈乳黃色、翠綠或純淺綠藍色。孵卵期12天,親鳥每天育雛95~328次,且有時一次銜數條蟲返巢育雛。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