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伯勞

虎紋伯勞

虎紋伯勞(學名:Lanius tigrinus)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俗名花伯勞、虎伯勞。分布於俄羅斯、朝鮮、日本、中南半島至馬來半島、菲律賓、西里伯島、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省、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一般棲息於樹林、分布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喜棲於疏林邊緣以及巢址選在帶荊棘的灌木及洋槐等闊葉樹。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尼西亞爪哇。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虎紋伯勞圖集虎紋伯勞圖集

虎紋伯勞體長17-19厘米;尾長6.6-7.9厘米;單翅長7.5-8.8厘米;重量27-37克。 虎紋伯勞雌性比雄性略大一點。

雄鳥,頂冠及頸背灰色,背兩翼及尾濃栗色而多具黑色橫斑;過眼線寬且黑;下體白,兩脅具褐色橫斑。雌鳥似雄鳥但眼先及眉紋色淺。亞成鳥為較暗的褐色,眼紋黑色具模糊的橫斑,眉紋色淺,下體皮黃,腹部及兩脅的橫斑較紅尾伯勞為粗。虹膜-褐色,嘴-藍色,端黑,腳-灰色。

虎紋伯勞圖3虎紋伯勞圖3

雄性成鳥,頭頂至上背青灰色;自前額基部、眼先向後,經頭側過眼達於耳區,有寬闊的黑色過眼紋;肩、背至尾上復羽以及內側翅復羽為栗褐色,各羽具數條黑色鱗狀斑,使整體顯現密集的黑色橫斑;尾羽棕褐,各羽具有寬約1.5mm的暗褐色隱橫紋,橫紋之間的間隔約1.5~2厘米,外側尾羽具淺淡色端;飛羽暗褐色,各羽外緣染以棕紅,內側飛羽更為顯著,最內側數枚飛羽(三級飛羽)的內、外均

染棕紅,並有類似尾羽的暗褐色隱橫紋。下體幾全部為純白色,僅脅部顯有暗灰色澤及稀疏、零散的不清晰鱗斑;復腿羽白色沾淡棕,具黑褐色橫斑;腋羽白色。

雌性成鳥:羽色與雄鳥相似,但前額基部黑色較小,眼先及過眼黑紋沾褐,頭頂灰色及背羽的栗褐色均不如雄鳥鮮艷;脅部綴以黑褐色鱗狀橫斑。

幼鳥,頭頂與背羽均為栗褐色,滿布黑褐色橫斑,過眼紋褐色或不顯著,下體的胸、脅部滿布黑褐色鱗斑。

生活習性

虎紋伯勞虎紋伯勞

典型的伯勞習性,喜在多林地帶,不如紅尾伯勞顯眼,多藏身於林中。性兇猛,不僅捕蟲為食,還會襲擊小鳥和鼠類。食物中絕大部分是害蟲,如熊蜂、蝗蟲、松毛蟲、蠅類及各種昆蟲。主要以昆蟲為食,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完全吃蟲的。

生長繁殖

虎紋伯勞虎紋伯勞

繁殖期5~7月,滿窩卵4~7枚,以4枚者較普遍。卵淡青色至淡粉紅色,上具淡灰藍及暗褐色斑點,在鈍端較集中。卵重3.0~3.8g,日產1卵。孵卵由雌鳥擔任,孵化期13~15天。雌鳥在孵卵時,雄鳥擔任警戒並常銜蟲飼餵雌鳥。由兩性共同育雛,平均每小時餵雛17~24次。雛鳥留巢期13~15天。破殼雛重約2g,5日齡時睜眼,離巢前體重24.5~26.7g

棲息環境

虎紋伯勞圖5虎紋伯勞圖5

虎紋伯勞為林棲鳥類,自平原至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較多見於丘陵至低山區,從低山(例如山東省煙臺崑嵛山的海拔100m處)至中山(例如北京延慶縣山區的海拔900米處),均採到過它的巢。分布雖然較廣泛,但種群密度較低,而且多分布在紅尾伯勞較少的地區,受到後者的排擠。喜棲息在疏林邊緣,帶荊棘的灌本以及洋槐等闊葉樹,是經常選用的巢址。性格兇猛,常停棲在固定場所,尋覓和抓捕獵物。以昆蟲為主食,其中金龜(蟲甲)、步行(蟲甲)、蝗蟲以及膜翅目、鱗翅目昆蟲占絕大多數。

分布範圍

虎紋伯勞圖4虎紋伯勞圖4

虎紋伯勞分布於俄羅斯、朝鮮半島、日本、寮國、泰國、越南、高棉、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汶萊、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

在中國大陸,該物種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寧夏、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福建等地。

保護措施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