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屬小型鳥類,體長9.5-11cm。頭頂栗紅色,背藍灰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具楔形白斑。頦、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塊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黃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帶和兩脅栗色。是一種山林留鳥,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間,也見於果園、茶園等人類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內。種群數量較豐富,又主要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很有意義。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n分布於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越南、台灣以及中國的自西藏、長江流域。

基本信息

物種信息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中文學名:紅頭長尾山雀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長尾山雀科

中文屬名:長尾山雀屬

中文俗名:紅白面只

拉丁文名:Aegithalos concinnus

英文名:Red-hcaded Ti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ould,1855

科學分類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山雀科 Paridae

屬: 長尾山雀屬 Aegithalos

種: 紅頭長尾山雀 A. concinnus

簡介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為山雀科長尾山雀屬的鳥類,俗名小老虎、紅寶寶兒、紅頂山雀、紅白面只。

分布於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越南、台灣以及中國的自西藏、長江流域四川東抵江蘇沿海地帶、北至甘肅、陝西、河南等省南部、南抵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等地,一般棲息於灌叢或喬木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舟山。

亞種分布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1、紅頭長尾山雀指名亞種(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concinnus)。分布於台灣以及中國的長江流域諸省、自四川以至湖北、湖南、江西、東抵江蘇、浙江、安徽、北達甘肅、陝西、南抵貴州、廣東、廣西、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浙江舟山。

2、紅頭長尾山雀西藏亞種(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iredalei)。分布於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孟加拉以及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西北部西姆拉。

3、紅頭長尾山雀雲南亞種(學名:Aegithalos concinnus talifuensis)。分布於緬甸、寮國、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貴州、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賓川縣雞足山。

特徵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體長約10厘米的活潑優雅山雀。各亞種有別。頭頂及頸背棕色,過眼紋寬而黑,頦及喉白且具黑色圓形胸兜,下體白而具不同程度的栗色。

亞種talifuensis及concinnus的下胸及腹部白色,胸帶及兩脅濃栗色;前者略顯深。亞種iredalei 下體多皮黃色,胸及兩脅沾黃褐,上背及兩翼灰色,尾近黑而緣白。

幼鳥頭頂色淺,喉白,具狹窄的黑色項紋。虹膜黃色;嘴黑色;腳橘黃。尖細的聯絡聲PSIP,psip;低顫鳴聲chrr,trrt,trrt;嘶嘶聲si-si-si-si-li-u及高音囀鳴。

體重♂5-8g,♀4-8g;體長♂91-116mm,♀90-106mm;嘴峰♂6-7.5mm,♀6-7mm;翅♂46-51mm,♀45-49mm;尾♂49-54mm,♀43-54mm;跗蹠♂15-17.3mm,♀15-17mm(指名亞種)。

食性與習性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紅頭長尾山雀是蘇州地區的留鳥,它的分布範圍以不超越長江為其北界。偶與銀喉長尾山雀混群,但活動區更靠近低山山坡的灌木叢間,也經常停歇在高大樹木的枝頭上不斷鳴叫,叫聲為單音節的“唧-唧-唧-唧”,從開始時的高調往後逐漸轉低。

主要以鞘翅目和鱗翅目等昆蟲為食。常10餘只或數十隻成群活動。性活潑,常從一棵樹突然飛至另一樹,不停地在枝葉間跳躍或來回飛翔覓食。邊取食邊不停地鳴叫,叫聲低弱,似‘吱一吱一吱’。

繁殖

紅頭長尾山雀紅頭長尾山雀

繁殖期2-6月。營巢在柏樹上,巢為橢圓形,主要用苔蘚、細草、雞毛和蜘蛛網等材料構成。曾於6月7日在貴州發現一巢,築在常綠闊葉林中的杉樹上,呈梨形,全由苔蘚網織而成,橫置於枝葉上,與綠色枝葉很相似,不易發現。巢距地高3-9m,巢的大小為長7-12cm,寬7.5-9.7cm,高7.5-10.2cm,深4.5-7.6cm,巢口徑 3.4(1.3-6.5)cm×3.4(1.5-6)cm,巢內墊有羽毛。

巢口開在近頂端的一側,也有少數開口於頂端,有的巢口還用錦雞毛作檐。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天1枚,每窩產卵5-8枚。產卵期間親鳥還繼續銜羽毛墊巢和蓋卵。卵白色,鈍端微具暈帶。卵的大小為13.8(13.3-16)mm×10.5(10-11)mm,重0.75(0.6-0.82)g。

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以雌鳥為主,坐巢時間明顯較雄鳥為長,孵化期16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據對一巢從6:37至19:00的全天觀察,整天餵食303次,全天共有兩個餵食高峰,即7:00-8:011:00-12:00。雛鳥出巢後先隨親鳥在巢附近樹枝間練習飛行和覓食,然後再逐漸遠離巢區飛走。

常在低矮的幼松或竹子上建築雀巢。築巢的材料有苔蘚、花序和樹皮,最終構建成一個球狀巢,每窩產卵6~8枚。它們在整個育雛期內每天餵食小鳥的次數可以達到300次為人類消滅了無數小卷葉蟲、尺蠖蛾幼蟲等有害昆蟲。此外,有人對紅頭長尾山雀在4~8月間所吃的食物作了調查和分析,發現其有99%的成份都是昆蟲,由此可見它們在森林生態系統里對於抑制這些害蟲的數量,起著決不能忽視的積極作用。現已列為江蘇省重點保護鳥類。

亞種分化

1.紅頭長尾山雀西藏亞種(學名:Aegithalosconcinnusiredalei)

2.紅頭長尾山雀緬西亞種(學名:Aegithalosconcinnusmanipurensis)

3.紅頭長尾山雀雲南亞種(學名:Aegithalosconcinnustalifuensis)

4.紅頭長尾山雀緬東亞種(學名:Aegithalosconcinnuspulchellus)

5.紅頭長尾山雀指名亞種(學名:Aegithalosconcinnusconcinnus)

6.紅頭長尾山雀中南半島亞種(學名:Aegithalosconcinnusannamensis)

物種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