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

哈達

哈達是蒙古人民和藏族人民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是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哈達類似於古代漢族的禮帛。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長條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藍色,也有黃色等。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用。

基本信息

簡介

哈達為藏文音譯,是禮帛之意,是一種作為禮品的長條絲織物或麻織物。哈達在西藏作為禮品的歷史悠久。方誌《蒙古·二卷》中雲“所謂哈達者,帛也。或以綢、或以白、或藍、長短不一,長約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兩端有拔絲,約半寸許,其長短視受者分級而定。”哈達長度不等,上繡“八寶”“雲林”等圖案,圖案象徵幸福、吉祥。哈達越長越寬越顯尊重中國西藏內蒙青海等地藏族和部分蒙族人民表示敬意和友好祝賀用的禮儀用絲巾。織物組織疏鬆、牢度較差,採用提花(常用回紋或大團花)或平紋組織,色彩以本白或天藍色為主,也有用紅、黃等色的,有時還可用閃色織花或金線織入,紋樣有吉祥如意等寓意。哈達的幅度與長度不一,一般幅寬1市尺多,長達丈余。由於禮儀要求整幅、整段,哈達需帶有布邊,兩端要留有經紗須穗。哈達原先在手工織機上織成,目前也常在工廠中用織綢機成批生產。

起源發展

哈達哈達

哈達是當今中國藏族敬獻給貴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貴禮物。哈達可能起源於遠古中國的珍貴禮物——“玉帛”的“帛”。文獻記載大禹治水成功,大會天下諸侯,執玉帛與會者萬國。中原的玉帛,“玉”字從王,應指雕刻有王室標記圖案“饕餮紋”的玉器,如琮、璜之類;“帛”字從白從巾,意為“白巾”,也意為“頂級絲巾”(因為帛字與伯字發音相同且都以白為聲,而伯字從人從白,義為“兄弟排行第一”,則帛也是絲、麻、葛、毛諸多纖維織物中排行第一者,故有“頂級絲巾”之義)。帛字中的“巾”,在漢語中指長方形的布。“玉帛”一詞的本義是“在共尊帝王為家長的中華大家庭里(以玉表示),天下諸侯相互禮敬對方為兄長(以帛表示)”,引申義為“兄弟部族親如一家”。

看來,遠古的“帛”在顏色、材料、形制、功能諸方面與今日所見藏族哈達相同,因此有理由認為藏族哈達的終極來源,可能就是遠古的“帛”(藏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時代。巧合的是,大禹的出生地四川省的汶川縣,現今就居住著不少藏民)。關於哈達的具體來源,現有多種考證。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並世代相傳。據《馬可波羅遊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根據有些學者分析,哈達這一名稱開始出現於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時。眾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歷史上,特別是中央同西藏地方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偉人。他於1244 年隨其叔父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前往西涼(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元世祖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為國師、帝師。他於1265 年第一次返藏時,向菩薩、佛像和僧俗官員敬獻、賜奉哈達。

哈達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於遊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乾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煙壺和哈達的習俗。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裡,各級官員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么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獻致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繫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致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謝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摺疊方式也不同,一般講有訪問式摺疊法和敬獻式摺疊法。

分類特點

哈達哈達
根據質地,哈達可分為四等:特等內庫哈達,較長較寬,質地優良,邊沿織有長城圖案,面上織紋為八吉祥徽或吉祥文字,最長者有3米以上;頭等阿喜哈達,較內庫哈達略短,長2米餘;二等索喜哈達和三等索達哈達,多用麻為原料織成,看上去好似漂白了的紗布,長短在1米上下。這四種哈達的兩端均有穗頭。上等哈達有多種顏色,常見的有藍、白、黃、綠、紅5種。

按質料來分,哈達分為三種:普通品為棉紡織品,稱為“素喜”,不到1公尺長;中檔品為一般絲織品,稱為“阿喜”,約有2公尺長;對政治、宗教界高級人物使用的高級絲織品,是檔次最高的一種,稱為“浪翠”,有3公尺多長。

按顏色來分,哈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象徵純潔、吉利的白色哈達;一種是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它是獻給活佛或近親時做阿西(彩箭)用的,為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它只在特定情況下才用。

哈達用絲、棉布做成。長度通常為5尺左右,寬度不等。有數尺寬、丈把長的大哈達,一般在特殊的場合下使用,顏色以青色為多,因為這是蒙古人所尊崇的天的顏色,這是與西藏哈達禮儀的不同之處,西藏哈達多為白色,受藏傳佛教的影響,鄂爾多斯蒙古族也有少量使用銀灰、白、黃、藍等顏色的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哈達長短不等,一般在3——9尺之間,兩端有拔絲,約半寸左右,上面多數繡有“八寶”、“雲林”等圖案。

引申意義

哈達哈達
據分析研究,白色崇拜或尚白是藏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近來考古工作證實,自古以來藏族先民就非常崇尚白顏色。早在佛教入西藏之前,藏族先民就崇仰白事、白道,迴避、忌諱黑事、黑道。《格薩爾王傳》及其它許多民間故事中,以白人、白馬、白雲、白鶴等白色來象徵和代表正義、善良、高尚的人、軍隊或事情,而黑人、黑馬、烏雲等黑色則是象徵和代表邪魔、罪惡和不幸的。
白色象徵純潔、無瑕、忠誠、喜慶、祥和、善業和正義,而黑色則相反,大凡都是邪祟、罪惡和不祥之兆,這已成為鮮明的藏族文化觀念。在藏民族長期生活中形成的這種文化觀念、文化心態,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能夠感覺到。房屋牆壁刷白灰,過新年時門窗和木製家具上用白麵點白點或畫白線,給酒壺、酒皿繫上哈達或羊毛,為壺嘴、碗口貼酥油,在要道山口的石堆頂端放上白石等等,只要留意就會發現無處不見白色崇拜的印記。
哈達哈達

這樣看來,藏族尚白文化理念的產生和形成大大早於哈達的產生,而哈達只是較晚期出現的尚白文化心態的一種反映、一種載體,並不是唯一的反映、唯一的載體。早在絲織品沒有出現之時,藏族先民就是以羊毛、糌粑或白石、白灰等白色物品來表達和象徵純正、潔白的善心誠意。隨著藏民族同內地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不斷增多,促進了文化的相互輻射。當時蒙族使用“哈達卡”的習俗和漢族地區發達的絲織業,使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態進一步找到了表達的具體形式和便當載體。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崇尚顏色,各種顏色的象徵意義也因民族的不同而各異。那么,藏民族為什麼崇尚白色呢牽有人認為這是因地處雪域所致,或把它歸結為羊毛功用的效應。這點筆者認為可以繼續考證、商榷。但目前根據不很充分,因為雪只是在青藏高原多一些,但並不是唯獨這裡才有,而羊毛更是遍及全球。氂牛最具這個高原的特徵,而且與藏族人民生活最密切。但是它的毛色卻並沒有成為具有崇尚象徵意義的顏色。

當然,日、月、火、光更不可能是產生藏族尚白文化心態的根因,因為世界各民族的幼年都曾共享日、月、火、光的恩澤。筆者認為這些自然和生活環境對文化心態的形成無疑產生過重大影響,但只是外因,是一種條件,不是根本原因,不是決定因素。確切地說,藏族先民對純淨皎潔無瑕的本能崇奉,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才逐漸形成了尚白文化心態。所謂社會環境或社會條件,還得多費一點筆墨。古印度佛教思想中存在的尚白傳統,隨著佛教傳入西藏而影響了藏族文化思想,強化了藏民族尚白文化心態的理念。同時如上所述,蒙族的“哈達卡”和漢族地區發達的絲織業又給這一文化心態進一步提供了表達的具體形式和便當的載體。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藏族的尚白文化心態也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一種反映。

禮節特點

獻哈達是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據說,藏民進了寺廟大門,得先獻一條哈達,然後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到離別時,還得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後邊放一條哈達,以表示人雖離去,但心還留在這裡。

獻哈達有一定的禮儀。對長輩,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接受哈達者如果是長輩,則可以就坐受禮;如果不是長輩,則一定要站著接受,一般情況下,接受哈達的人要將接到的哈達調轉摺疊口還給主人。

按蒙古族的禮俗,凡初次相見,必先交換哈達。其長度、質料及敬獻的方法,要看受者的身份和自己關係的遠近。舊時給王公和佛像獻哈達,要雙腿跪下,兩手高舉,舉過頭頂;對尊者和長輩獻哈達,身體略向前傾,兩手舉過頭頂,放到接受者的座前和足下,在敬獻的時候,哈達必須對摺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否則,為失禮;對平輩,則將哈達送到對方的手中或腕上;對小輩及下屬,則將哈達系在他們的脖子上。

在蒙古族的禮品中,最上者為哈達。一般哈達長度在1米以內,重大禮儀上使用的哈達1米以上。凡遇喜慶事,迎送賓客均獻哈達表示慶祝或敬意。獻哈達時,獻者要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也要屈身雙手接過並表示致謝。日常生活中,人們以西為尊,供佛在西間,老人住西側,開西窗,敬祭神佛面向西……待客時,第一件事是遞鼻煙,並且雙手捧火柴點菸。飲食上,講究先長輩後晚輩,晚輩要把第一碗飯、第一盅酒、第一口肉、第一杯茶用左手托著,右手掌心向上托左手,雙手敬給長輩。這種做法稱“德吉,烏日根”,即獻德吉。

長輩用右手接過酒盅後,首先在酒盅中用手指沾上酒滴,先把德吉獻給天、地和故去的長輩,然後把餘下的酒一飲而盡。晚輩外出要徵得老人同意,歸來先到老人居室問安。如外出時間長,歸來時須給老人帶回酒和果品。父母出門歸來,兒女要出門迎接,並屈膝問安。探親訪友到蒙古包或房前要下馬下車,主人出迎時,要主動說“賽音白努”(您好)或“阿木爾白努”(平安)。進蒙古包或屋內,要讓長輩先邁進門坎,晚輩站在旁側說“塔毛熱乎”(請您先進)。若長輩遞煙、送茶或倒酒,晚輩必須雙手去接,欠身表示感激。送茶、倒酒必須滿杯(盅)。參加老年人的葬禮時,可以爭搶吃行靈前的供品或把酒盅“偷回”,主人不會予以追究。出嫁的姑娘參加娘家的葬禮後,可以要老人生前用過的煙壺、菸袋、手杖、眼鏡等,作為懷念故人的紀念品。

主要禁忌:

哈達哈達
蒙古族的主要禁忌有以下幾種:串親訪友走到主人家門前,當狗撲過來時,不要拿馬鞭、棍子、石頭打狗,打了狗,主人會冷眼相待。辭行後,出門不要立即上馬或上車,在離開房舍一二十米後再上馬或上車。串門要注意主人外屋門上方有標誌,如有弓箭、紅布懸掛,表示家中有未滿月的產婦,不要闖月子。進月房下奶,身上不準帶鑰匙;辭行時,不準從月房帶出禮品或主婦的東西。做客時,不準在火盆上烤腳烤鞋襪或往火盆里吐唾沫,不準把馬鞭子、木棍帶入室內,攜帶的東西不準放在屋內西北角供佛的地方。吃飯時,不準在長輩落座前就坐,不準坐到正中位置。父母健在,兒孫不論多大年齡均不準過壽,只能過本歷年。家中有病人,忌諱來客闖病房。親叔嫂之間不準嬉笑。
敬獻哈達是蒙古人迎來送往、饋贈的禮品,逢年過節和日常往來中必不可少的禮節,獻哈達這表情莊重、大方、真誠,他們用這一方式來表達著自己對賓朋的歡迎和愛戴。有的時候獻哈達還要吟誦各種吉祥的祝讚詞,以渲染敬重的氣氛。現在內蒙古的一些旅遊區,大都用獻哈達的方式來歡迎客人,但是在獻法上往往有些出入,比如,把哈達直接套在遊客的脖子上,這是不對的,因為與藏俗不同,蒙古族在敬獻哈達時一定不掛在脖子上。這種做法是過去宗教界的習俗,不過那也只能給孩童系掛。所以,如果你作為一名遊客,一定不要被這種錯誤的做法所誤導,正確地接受蒙古族禮儀,你才會真正領會到它的文化底蘊。

藍色的哈達

哈達哈達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以綾、綢、絲原料製成,紡得稀薄透明,有白、黃、藍等色。其上織以八瑞相及蓮花、如意、祥雲等圖案。哈達長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長者一二丈。方誌《蒙古·二卷》中雲所謂哈達者,帛也。或以綢、或以白、或藍、長短不一,長約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兩端有拔絲,約半寸許,其長短視受者分級而定。在藏、蒙古等民族人士頂禮佛像、拜見尊長、迎來送往、致敬致賀、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中,均有獻哈達的習慣。由此,敬獻哈達表示人們對佛的敬仰,對迎見之人的敬意與祝福。

“哈達”一詞,發音上貼近藏語“卡達爾”,蒙古語稱“哈達噶”。

一般認為,哈達是元代傳入西藏之後傳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薩迦法王八思巴隨父薩班·貢嘎堅贊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並在宮廷生活數載。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封八思巴為國師,統領全國佛教。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薩迦寺,並向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獻了哈達。據傳,當八思巴向拉薩大昭寺的菩薩像敬獻哈達時,一旁壁畫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來,向他討要一條哈達。這樣,此度母就被稱為“卓瑪塔爾聯瑪”,即:“要哈達的度母”。在民間,哈達還被說成是仙女的飄帶。

哈達以白色為多,在青藏高原、內蒙古草原上,白色是最為常見的顏色:漫長冬季的茫茫雪原,用青稞磨出的面,騎的白馬,放養的羊群,擠的牛奶、羊奶等。自古以來,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就認為白色象徵著純潔、美好、吉祥、善良,人們珍視潔白的顏色。雪域高原的房屋牆壁上刷白灰,逢年過節時住宅的門楣、門帘、家具上用青稞麵點白點或劃白線,用白粉撒出各種吉祥圖案,並為茶壺、盛酒器皿繫上哈達或羊毛。甚至人們在自己的衣領上也用糌粑點上一圈白點。在交通要道的山口、路口石堆的頂端置以白色石頭。煨桑時,也要撒上雪白的糌粑。在《格薩爾王傳》以及民間故事中,以白人、白馬、白雲、白鶴等白色之物象徵善良。同時,還賦予珠穆朗瑪峰神奇的讚美,說山峰間環繞著一條長長的潔白的哈達。

在藏傳佛教寺院的銅飾門環上,經常可以看到繫著數條白色的哈達,伴著叮咚作響的檐鈴,隨風飄舞著。春天到來時,農家又將哈達繫於農具之上進行耕作,祈願五穀豐登。而蒙古民族與藏民族一樣,賦予白色為純潔、吉祥的含義,將一年的正月稱為“查乾薩拉”,“查乾”即為白色,為一年的開始。潔白蘊含著人間一切崇高、吉祥、美好的內容。哈達還有藍色的,在內蒙古大草原上,人們十分崇尚藍色,因為藍色是天空的色彩。此顏色又稱為青色,蒙古語稱“呼和”,在人名、地名中多用,“呼和浩特”即為青城之意。藍色在草原象徵著永恆、興旺、堅貞和忠誠,牧民特別喜愛穿藍色的袍子,在生活中的裝飾圖案多採用藍色。今年,適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在各種慶祝活動中,人們為什麼多以天藍色的哈達相敬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說: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藏、蒙古各民族對潔淨無瑕的本能崇奉,逐漸形成了崇尚白色、藍色的文化心態。

另外,還有五彩哈達,此哈達為高尚的禮物,每種顏色各有寓意,藍色象徵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綠色象徵河水、紅色象徵空行護法,而黃色則象徵大地,這五彩哈達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套用。還有說五彩哈達是獻於菩薩像前的,是菩薩的服裝。舊時,按藏地習俗,白色哈達分為三種,即:內庫哈達、阿喜哈達和索喜哈達。內庫哈達是出於皇家內庫中的特定哈達,其質優、面寬而長,邊沿織有吉祥圖案,中為八瑞相圖,上下為祥龍圖案。獻哈達表示敬獻者對對方的讚美、忠誠與尊敬,並祝願對方萬事如意。在往來中,還有將錢物或畫像包在哈達里贈送的,以此表示敬獻者一片真誠的心意。

輩分規矩

獻哈達根據輩分不同各有規矩。首先將哈達順長對疊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著被獻者。通常情況下,面對活佛、高僧、長輩要躬身俯首,雙手捧獻於其手中,或獻於案上,或通過代理人員轉獻,對方還會將哈達回掛在獻者的脖子上。對晚輩則要將哈達披掛於對方頸項。而平輩間則略微躬身,將哈達獻到對方手中,這時受者也應躬身雙手承接,以表示恭敬和謝意。人們用這一方式表達著自己對客人的歡迎和愛戴。在草原上,常看到獻哈達時,主人雙手捧著哈達,口中吟誦吉祥的祝詞或唱著祝福的歌獻上哈達,氣氛十分祥和。

禮儀往來

如今,在禮尚往來中,都離不開哈達。我看到,第十一世班禪在雍和宮瞻禮和主持佛事活動時,首先敬獻哈達於佛像前,並接受僧俗信眾敬獻的哈達。近年我回草原,在來往中也得到過白色或藍色的哈達,還有隱花哈達,那白色的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去年,我回草原,今年去甘肅、赴拉卜楞寺,每到一地人們都是手捧哈達相迎,我倍感珍惜,因為這哈達裡面蘊含著既真摯又樸實的情和誼,由此在我的畫作中,自然出現了與哈達相關的畫面。

哈達已經成為藏、蒙古等民族民眾特有的禮儀往來必備之物,世代相傳,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是人們純淨的心靈與純樸的情感具體的物化。

盤點民族服飾

生長在亞洲這篇廣闊的土地上的女人們,因種族的不同而展現出來的魅力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國家一個風情,一個地方一個誘惑,亞洲各國的新娘向我們展現出婀娜的身姿。蒙古的女人和奔放,除了遼闊的草原的培養,更多的是通過蒙古族的服飾所體現出來,蒙古族的服飾大氣而且有著動靜之美的結合。當蒙古女人跨上馬背的時候,就是一種豪放的姿態,當她們靜靜的立坐的時候,又有一種恬靜之美。

盤點內蒙古民俗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