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依據地質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評價階段不同,又可分為可采儲量和預可采儲量。中國對儲量所下定義與以前的概念有較大變動,特別是扣除設計、採礦損失等,與以往有明顯的變化,但與國際上的表述更為相近。如與國際礦冶協會理事會(CMMI)的《礦產資源儲量國際分類建議》、聯合國《固體礦產儲量/資源國際分類框架》的定義相似,但後兩者將儲量分為證實儲量和概略儲量兩類。
(舊稱可采儲量或稱開採儲量)是經過詳查或勘探,地質可靠程度達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礦產資源,在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設計和採礦損失,能實際采出的數量,經濟上表現為在生產期內每年平均的內部收益率高於國家或行業的基準收益率。儲量是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根據礦產勘查階段和可行性評價階段的不同,儲量又可分為3個類型:可采儲量(111)、預采儲量(121)、預可采儲量(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