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是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阿拉善”這個詞來源於古代突厥語,是“賀蘭”的另一種音譯,意思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獸“駮”。《山海經》中曾經提過:“中曲之山……有獸焉,其壯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似乎類似西方傳說的獨角獸。阿拉善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為900-1400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其中分布有三個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幾乎占高原面積的1/3。另外1/3是北部的戈壁沙漠向南延伸的部分。東南部是賀蘭山,東北部為陰山余脈和黃河,西部是馬鬃山,南部為合黎山和龍首山,從三面包圍致使沙漠沒有繼續擴張。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 (Alashangaoyuan)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山以北,西起馬鬃山,東到賀蘭山,北接蒙古。大部分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由南向北緩傾,地面起伏不大,僅少數山地超過2000米,最低處居延海附近為820米。有若干起伏100—250米左右的乾燥剝蝕低山丘陵,把高原分割為許多內陸盆地。阿拉善高原流沙、戈壁廣布,為一乾旱荒漠高原。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等。

概述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中國 內蒙古高原的組成部分。位於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西部。西起馬鬃山,東達賀蘭山、狼山,南起北山(包括合黎山龍首山),北止國境線 。海拔1000~1500米 ,少數山地超過2000米 。地勢微向北傾,地面起伏小。為荒漠草原,流沙、戈壁廣泛分布。
阿拉善高原因地處內陸,又受賀蘭山的阻擋,從東南吹來的夏季風很難到達,氣候乾旱,大部分地方是荒漠,流動沙丘廣泛分布。高原上有許多著名的沙漠,如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

阿拉善戈壁的地表依據其組成物質可。劃分為岩漠、礫漠兩類。岩漠是指地表岩石裸露或僅有很薄的一層岩石碎屬覆蓋的山麓地帶,分布在周圍及內部山前面積不大。如馬鬃山、雅布賴山、賀蘭山、罕烏拉山、巴彥烏拉山的山前地帶,礫漠地表為礫石覆蓋,礫石大小不等,在石漠的外圍地帶面積廣大,強勁的風力,將細小顆粒吹走,留下粗大的礫召,礫石多成為風棱石,上覆蓋一層堅硬光滑的黑褐色荒漠漆皮,以岩漠和礫漠組成的荒漠戈壁面積廣大,分布範圍只要在阿拉善巴丹吉林騰格力、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外圍。
沙漠中有大小不等的乾涸湖盆星羅棋布。區內水系不發育,僅有石羊河、弱水、疏勒河水量較大。弱水向北流入嘎順諾爾和蘇古諾爾,二湖的面積共約300平方公里,根據湖積物的分布範圍推測,過去的湖泊範圍曾達到2600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

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 地理位置

內蒙古高原的西部。位於北緯37°30′~42°36′,東經93°6′~106°36′。大致與地質構造上的“阿拉善地台”相當,行政區劃上則構成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的主體。北為中蒙國界線,東界賀蘭山,西面直抵黑河西岸的馬鬃山地東端,南面則以阿拉善地台邊緣山地的龍首山一合黎山(北山)鄰接河西走廊,但界線不甚明顯,大致與內蒙古及甘肅省界相當。

形成原因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戈壁上的駱駝兵
阿拉善地區的翰海戈壁,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距今一億三千萬年前的地質時期,這裡發生了劇烈的地殼運動,這裡的地勢有所上升形成高原。由於上升幅度比較緩慢,再加上這裡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山嶺阻隔,氣候乾旱,河流很少,侵蝕作用微弱,因此地表切割輕微,一直保持著廣闊平坦的高原,土壤大部分含鹽鹼和石灰,有機物含量低,多為荒漠、半荒漠地形。
阿拉善高原處賀蘭山以西,夏季風很難到達,為乾燥的非季風區,再加上南邊有高大的青藏高原為屏障,阻擋了印度洋濕潤氣溫的進入,從高原上下來的乾熱氣流,及阿拉善高原周圍高地環繞,致使這裡水稀少,日照強烈,冷熱劇變氣候異常乾旱,乾燥度在4.0以上。地表植被非常稀疏,地面大部裸露,再加之地處高空西風環流區,冬春多大風天氣,風力侵蝕與堆積作用很強烈,強大的西北風常將高原地面上的細士攜卷而去,在古岩床上只留下薄層粗砂和礫石,這就形成阿拉善西北部的廣闊戈壁。 

地質與地貌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地質構造上為長期穩定隆起的剝蝕地塊,僅於燕山運動時期在南緣形成了一些斷裂山地與拗陷盆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以剝蝕石質戈壁和洪積礫石戈壁為主,盆地中心有砂礫戈壁與鹽沼,其中吉蘭泰鹽池和雅布賴鹽池為中國兩個重要池鹽產地。
地表結構為一系列東北—西南或東西走向的乾燥剝蝕山丘與山間盆地相駢列,以後者為主。乾燥剝蝕山丘從北而南為:
①洪果爾山,為海拔900~1300米的渾圓低丘。
②阿克雷山海拔約1350米,東部沒於流沙。
③宗乃山—雅布賴山,前者海拔約1400米,相對高度僅100~200米;後者海拔1600~2200米,相對高度350~700米,西北坡平緩,東南坡峻陡。
④北大山海拔1800~2600米,亦為西北坡平緩,東南坡峻陡。
⑤龍首山—合黎山是“北山”的主脈,基底為元古代變質岩系,其上超覆厚度不大的中、下石炭系,局部拗陷中有侏羅紀以來的陸相沉積,構造長期穩定,地形準平原化,海拔2000~2500米,最高峰龍首山3440米,相對高度不過500~1000米。
阿拉善高原南緣和東緣的一些較大山間盆地則為廣闊的沙漠,主要有三:①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於高原西南緣。②騰格里沙漠位於高原東南緣。③烏蘭布和沙漠位於高原東北緣,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四周為剝蝕山地荒漠,山麓為礫石戈壁,廣大盆地中心為沙漠(流沙、半固定、固定者各約占1/3)。北部地區和黃河沿岸還有大片土質平地,80年代初成為全國重點農墾區之一。

氣候與水文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左旗地處西北內陸腹地,屬亞歐大陸腹地、中溫帶乾旱荒漠區,遠離海洋,降水稀少,水資源貧乏,為典型溫帶荒漠地區。由於濕潤的海洋季風勢力鞭長莫及,年降水量均在200毫米以下,從東部賀蘭山的200毫米左右向西遞減到黑河下游的 50毫米左右:乾燥度則從4.0左右遞增到16.0左右。10℃以上的活動積溫約3500℃,地域差異不大。
阿拉善高原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較少,地表水除東緣的黃河,幾全屬內陸流域,常年河流稀少,並有大片無流地段。黃河、石羊河黑河等較大河流均源自境外高山地區。但在三大沙漠區有許多湖泊時令湖
石羊河下游及黑河下游(又名額濟納河)有廣闊的沖積、湖積平原。石羊河過去曾注入淡水的白亭海,現已完全乾涸,鹽分厚積,成為重要食鹽產地之一。民勤綠洲四周為騰格里沙漠及廣大戈壁灘所包圍,是中國著名造林固沙的樣板之一。黑河下游平原介於巴丹吉林沙漠與馬鬃山地間,沿河有少量農田及居民。黑河最後瀦為嘎順諾爾(居延海)及蘇古諾爾。前者蒙古語意即“苦湖”,湖面海拔820米,原為鹽湖,屬氯化物(鉀)-硫酸鹽(鈉、鎂)水,礦化度10克/升以上,現已全部乾涸。後者蒙古語意即“母鹿湖”,湖面海拔879米,湖水可向嘎順諾爾排泄,湖水礦化度為3~5克/升,但從1959年後基本乾涸。阿拉善高原古來即為蒙古族粗放遊牧的場所。

高原植被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沙漠分布
阿拉善高原水資源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較少,植被以極其稀疏的灌木、半灌木荒漠為主,甚有大片地區幾無寸草。水泊、沼澤和草湖主要分布於騰格里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中,通稱為沙漠湖盆。湖泊中以鹹水湖泊居多,多分布於沙漠邊緣地帶,盛產鹽硝鹼;淡水湖泊多分布於沙漠腹地,集水面積較小,一般在0.1平方公里左右。湖畔蘆草叢生,是沙漠中的綠洲,但無灌溉之利。

礦源富地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是塊待開發的資源富地
在阿拉善高原漫漫黃沙和茫茫戈壁下面,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亟待勘探開發。 面積27萬平方公里的阿拉善高原,地處中亞板塊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碰撞的交匯處,地質構造十分特殊,境內地層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優越。據盟國土資源局局長楊德峰介紹,截至目前,全盟區域地質調查面積只完成總面積的3%,而地質勘探程度還不足全國平均數的1/5。
雖然阿拉善礦點普查少,詳查、精查更少,但地質勘查前景卻非常喜人。截至2001年底,全盟已發現礦種84種,產地514處,占內蒙古已發現礦種的63%。探明儲量的礦產45種,占內蒙古已發現礦種的54%,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有93處。目前,全盟已發現的礦種主要有煤、湖鹽芒硝、銅、鐵、金、銻、磷、石灰岩石膏石墨螢石膨潤土滑石、飾面花崗岩等。其中無煙煤、湖鹽、探明儲量居內蒙古自治區之首。
2004年來,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這裡為各類地勘部門看好,勘查力度有所加大,先後發現並探明了株拉扎嘎大型岩金礦床,阿拉善成礦區極有前景的銅、礦化點,在北山成礦區圈定了多處、金礦產勘查地,在沙拉套爾汗地區圈定了4個成礦遠景預測區,6個找礦靶區,顯示了阿拉善盟礦產勘查的巨大潛力。 阿拉善盟國土資源局局長楊德峰告訴記者,阿拉善高原礦產資源特點是礦種齊全、分布集中、配套程度高,部分礦產儲量大、質量優,非金屬礦產豐富有特色,共生、伴生礦產多,金屬礦產分布廣、潛力大,比較優勢明顯,是一塊待開發的資源富地。

風能光能

1)風能:阿拉善地區風能資源較為豐富。以平均風速而言,旗內風能資源最好的地區是賀蘭山頂,大嶺的年平均風速7.7米/秒。豐富的風能資源為大規模風力發電提供了保證,大規模發展風力發電項目,既充分利用了阿左旗豐富的風能資源,建立清潔的生態能源產業,又緩解了蒙西電網電力供應不足的矛盾,保證地方經濟的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2)光能:阿拉善地區位於北緯37~42之間,系荒漠乾旱地區,經常晴朗無雲。大氣透明度好,日照時間長、百分率高,光能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在2900~3500小時之間。

沙源治理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中國沙塵暴源頭之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正在實施退牧還綠的生態恢復工程。
資料顯示,在總面積為二十七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巴丹吉林、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在這裡交匯,其中巴丹吉林沙漠為世界第三大沙漠。2000年以來的多起沙塵暴源於阿拉善大漠。
阿拉善生態有三大天然屏障:賀蘭山原始森林、古弱水河畔的胡楊林、荒漠草原上的梭梭林,但經過歷年不顧後果的開發,原來的綠色屏障已殘缺褪色。 目前,賀蘭山原始次生林僅剩三十五萬畝(十五畝合一公頃),胡楊林由最盛時的一百七十多萬畝銳減到五十多萬畝,梭梭林由原來的一千七百多萬畝減少到三百多萬畝。
2000年以來,阿拉善盟經過反覆調研和試驗後,提出把人口和牲畜撤出僅存的綠色,把綠色交還大自然自由延伸和擴展;國家有關部門積極部署黑水河(古弱水河)分水方案,給阿拉善的綠洲以充分的滋養;澳大利亞派出了十幾人的專家組,常年在這裡進行生態意識教育及恢復生態的研究。
為找回綠色,阿拉善啟動了“五步走”退牧還草的生態恢復工程。這一工程除“三大屏障”的禁牧封育以外,還包括了騰格里沙漠東緣二百萬畝飛播封育區的退牧,最終將擴展至占全盟國土三分之一、總面積約九萬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原區的全面退牧。
截止2000年,阿拉善生態恢復系列工程中的第一步——總耗資近一千萬元的賀蘭山禁牧搬遷一期工程已順利完成,十五萬頭牲畜和兩千零二十口人全部搬出賀蘭山。 另外,胡楊林帶、梭梭林帶、人工飛播封育區等幾項禁牧措施的前期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有關人士預測,半個世紀以後,阿拉善荒漠草原區的草場覆蓋率將由現在的百分之六提高到百分之四十左右。

旅遊景點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高原境內山脈、沙漠、湖泊、森林、古蹟為主,加之鮮明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構成了具有豐富內蘊和獨具特色的景觀。阿拉善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風土人情絢麗多彩。西夏古塔、明代修築的賀蘭山三關長城、清代建的定遠營城遺址、阿拉善王府(今阿拉善博物館,呈列有出土文物、岩畫、民族民俗實物)、延福寺廣宗寺(南寺)、福因寺(北寺)等古遺蹟、古建築。秋季舉行的那達慕大會蒙古族傳統的文娛體育集會,舉行摔跤、射箭、賽馬的等比賽。阿拉善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景色各異、風韻獨具,尤以5月至10月氣候宜人。民族體育活動豐富,宗教法會集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曼德拉山岩畫 :在阿拉善高原上有一座形狀奇特的山脈,山上黑石嶙峋,岩脈蜿蜒,周圍巨大的岩石皆成圓形,酷似隕石分布,一條崎嶇小路不見盡頭,這便是曼德拉山。蒙語曼德拉是漢語“升起來”的意思。專家考證,早在新石器仰韶文化時期,阿拉善大地上便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 這些岩畫是遠古時期遊牧民族生活、精神的寫照。岩畫6000多幅,面積約18平方公里,屬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紇、党項、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製作。岩畫的造型技法有鑿刻、磨刻和線刻。畫面內容為狩獵、放牧、戰鬥、神佛、日月星辰、寺廟建築、舞蹈、競技以及遊樂等。岩畫形象生動地記錄了遠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區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形態、自然環境風貌。其題材之廣泛、內容之豐富、堪稱中國西北古代藝術的畫廊。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額濟納胡楊林: 這是一個神奇的樹種,它的生長總是和鳳凰與鮮血緊密相連……這是一個多變的樹種,春夏為綠色,深秋為黃色,冬天為紅色……這是一個堅強的樹種,活著三百年不死、死後三百年不倒、倒後三百年不朽…… 弱水河畔、居延海邊是胡楊的故鄉,這裡的39萬畝胡楊林是當今世界僅存的三處天然河道胡楊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擴散的重要屏障,是中國西部生態的天然寶庫……
通湖草原旅遊區 :通湖,顧名思義是湖水相連的意思。幾百年前這裡確有一片湖水,據說有兩個喇嘛在距此60公里處的“太陽湖”邊用銅壺取水,一不小心銅壺掉到了水裡,幾日後,有一個牧民婦人在這裡發現銅壺,方知兩地地下水系相通,因此取名“通湖”。通湖草原旅遊區位於寧夏和內蒙交界處的騰格里大沙漠腹地。

草原文化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阿拉善文化圈地處陰山、賀蘭山以西,雅布賴山、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等組成的走廊北山以北的阿拉善高原,其東南部屬黃河流域,西部有額濟納河(古稱黑水、弱水)及其下游的居延海、居延綠洲。這一地區地處內陸降水量極少,每年大多在50毫米以下,蒸發量大,每年可達3500毫米以上,是十分乾旱的地區,大面積分布著沙漠和戈壁,草原則為荒漠草原及河、湖畔的灌木、胡楊林等。
阿拉善地區歷史悠久,在額濟納綠洲曾發現了約1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發現的約8000幅岩畫,生動、形象地記載了約6000年以前遠古先民的歷史。商、周時期的大量石器、青銅器、陶器遺物,說明這裡已有人類的較多活動。與大興安嶺文化圈、陰山文化圈不同,在阿拉善地區活動的遊牧民族多屬於西戎、西羌等西北遊牧民族族系。

秦、漢之際,匈奴興起,一統大漠南北,漢武帝開西域,通“絲綢之路”,派大將霍去病進入居延綠洲,又修築外長城延伸至居延,築居延塞、遮虜障,置居延都尉,居延為西北重鎮。漢宣帝設居延屬國。東漢末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均置西海郡,郡治所居延。北周宇文氏在居延設定大同城。

隋朝建立,西出賀蘭山進攻突厥,進入阿拉善。唐朝(武周)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安北都護府自漠北遷至額濟納東南的漠南同城。唐玄宗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設寧寇軍,統領居延軍務。唐玄宗時,收溫池鹽(今吉蘭泰鹽池),設榷稅使管理鹽務。唐朝大詩人王維曾受命出使居延,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佳句。

西夏立國,賀蘭山為重兵駐守之地,並於居延置黑山威福軍司和威福軍城,即著名的額濟納旗黑城。

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於公元1226年攻破黑城,於1227年在賀蘭山大破西夏軍隊,遂滅西夏。

元朝時期,黑城為西北重鎮。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路過這裡,對城中所產的駝氈、白氈大為讚賞,稱之為“世界最麗之氈”。元世祖忽必烈在黑城設“亦集乃路總管府”,為中原至漠北、納鄰驛道的交通樞紐。明朝代元而立,黑城被毀棄。

清朝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及次年,漠西厄魯特蒙古和羅理等率眾相繼入居阿拉善高原。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設阿拉善霍碩特旗,上不設盟,直屬清廷管轄。次年,徙牧於伏爾加河流域的蒙古土爾扈特部阿喇布珠爾,同其母親、妹妹率眾500人赴拉薩禮佛,因歸途被阻,請求內附,駐牧黨河、色爾騰地方,後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在威遠營設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直屬清政府管轄。

阿拉善地區的蒙古族文化帶有漠西蒙古族的鮮明特點。例如,其長調悠遠、粗獷、蒼涼、高亢,在金色沙漠、黑色戈壁、綠色草場、藍色天空的映襯下能產生獨特的藝術魅力。因為地處沙漠、戈壁廣布的獨特自然環境,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也與其他地區存在明顯的差別。例如,阿拉善以“駝鄉”著稱,在那達慕大會上,賽駝是深受民眾喜愛的項目,在民歌中,駱駝也成為謳歌的主要對象。

西夏時期,党項與漢族即在這裡共處雜居。元朝以後,穆斯林陸續遷入,特別是聚居於寧夏。阿拉善地區逐漸成為具有漠西蒙古特點的蒙古族文化、具有西北地區特點的漢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薈萃之地。

阿拉善奇石

阿拉善高原阿拉善高原

內蒙古阿拉善位於祖國北疆沙漠腹地,特別是阿拉善北部靠近外蒙的千里戈壁,荒漠漫漫,風勢極強,這裡有遠古形成的火成岩變質岩花崗岩石灰岩,以及含化石的石碳紀地層、海綿骨針化石和大片含筆石化石的淺變質碎屑岩系。近20億年的地質滄桑巨變和風沙磨礪,造就了極富觀賞價值的珍珠瑪瑙、碧玉和獨具“形”“色”的風礪奇石、集骨石、千層石、矽化木、水晶石等。石質堅硬、姿態怪異的戈壁奇石,它們是中華奇石瑰寶
內蒙古阿拉善盟戈壁奇石屬風凌石,據地質考古專家考證,阿拉善戈壁奇石原岩由距今大約800萬-1億年前火山爆發噴射出的岩漿冷卻而成,經過長期的地質變遷和日曬風蝕等自然作用,形成了千奇百怪、絢麗多采的戈壁奇石。阿拉善奇石大都屬未成熟型瑪瑙類,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已越來越引起了海內外奇石收藏界人士的注目和青睞,出口到了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和台灣、香港等地。阿拉善奇石天工獨塑,大璞不雕,質樸碩然,采天地之靈光,沐日月之精氣,淋漓盡致地凝聚和演繹著阿拉善戈壁的坦蕩,博大與雄沉以及豪放壯美的西部神韻。

旅遊提示

沙漠晝夜溫差很大,風大、氣溫低。要準備好防寒服。

特別提示:防曬用品必不可少。有時會在沙漠中露營,要自備睡袋及防潮墊。

多帶消毒紙巾,一路衛生狀況不是很好。沙漠風沙大,要準備塑膠帶保護相機。

相關詞條

世界高原

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別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它以較大的高度區別於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別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國的青藏高原,面積最大的高原為巴西高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