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黃陵地處陝西省中部,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發展優勢。全縣總面積2279平方公里,人口12萬。轄七鎮五鄉,191個行政村。豐饒的資源是黃陵的最大優勢。一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土地面積348萬畝,農耕地34萬畝。覆蓋面積64%的西部林海為陝西五大林區之一。 蘊藏其中的煤炭資源極為豐富,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總儲量2 7.3億噸;二是自然條件比較優越。黃陵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是世界少有的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是陝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之一。三是人文資源得天獨厚。黃陵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縣境內有仰韶文化遺址276處。名冠天下的軒轅黃帝陵,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號古墓葬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華夏第一陵”之美稱。簇擁黃帝陵的八萬餘株古柏,為全國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華心魂的稀世瑰寶。境內還有逶迤千里的秦直道,巧奪天工的宋代石窟等,與黃帝陵廟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景觀。四是民間藝術源遠流長。黃陵面花、黃陵龍鼓、霸王鞭等多種形式的藝術在國內外產生深遠影響。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黃陵的基礎設施得到改善,210國道、銅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通車裡程達562公里;通訊設施完善,對外信息溝通與交流十分便捷;電力供應充足,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到2000年底,完成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9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到5.99億元,糧食總產4.48萬噸,財政收入達到6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0元。
為了使黃陵的經濟社會發展與民族聖地的地位相適應,我們將實施“重工、強農、興旅遊”的發展戰略,重點抓好蘋果產業化推進、煤炭產業發展、旅遊產業開發和以城鎮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四篇文章。力爭經過五年努力,到2005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30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在蘋果產業開發方面,完成栽植面積3萬畝,全縣累計果園面積達到10.8萬畝,蘋果總產4.5萬噸,商品率達到80%以上,優等果率達到35%以上,實現產值5220萬元,占到農業總產值的22.23%。烤菸生產的戰略性轉移初步實現,全縣栽植2000畝,收購菸葉98萬斤,其中中上等菸葉比例達到80%,實現產值258萬元。以大棚蔬菜為主的棚栽業起步良好,蔬菜總產達12489噸,實現產值1313萬元,成為前)l和城郊農民致富的一項新產業。畜牧業走合飼養畜一園一圈的路子,截止門月底,大家畜存欄達到13636頭,羊子存欄21083隻,生豬存欄15300頭,養兔、稻田養魚等特色養殖業也開始起步,全縣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488萬元。全縣主導產業產值達到8459萬元,同比增長5.5%,農民人均主導產業收人1031元,同比增長5.6%。
面對西部開發的重大機遇,黃陵將立足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大刀闊斧地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並通過一批重點骨幹項目建設,帶動縣域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十五”期間,全縣共安排重點項目32個,總投資167000萬元。這些項目主要分布於工業、農業、旅遊、基礎設施等方面。其中,縣城天然氣供氣工程、黃帝功德館、黃陵炎黃子孫墓園、相柳電廠、濃縮果汁廠、果品交易市場等項目備有詳實的資料。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黃陵縣政府已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並成立了經濟發展環境治理辦公室,專門接受、處理客商投訴問題。熱忱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來黃謁陵祭祖,談生意,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行政區劃:
黃陵縣轄:橋山鎮、隆坊鎮、田莊鎮、店頭鎮、阿黨鄉、太賢鄉、龍首鄉、侯莊鄉、康崖底鄉、倉村鄉、雙龍鄉、腰坪鄉。
自然地理
黃陵縣屬鄂爾多斯台地的一部分,為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略呈傾斜,分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東部塬面三個地貌單元,平均海拔1200米。屬中溫帶大陸型氣候,年平均氣溫9.4Co,無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568.8毫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沮河和葫蘆河,屬北洛河水系的兩大支流。沮河由西向東橫貫全境,年均流量2.3億立方米,水庫4座,總有效庫容901萬立方米,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黃陵縣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塬,位於陝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東靠洛川縣,南連宜君縣,西與甘肅省正寧縣接壤,北與富縣毗鄰,素有“陝北南大門”之稱,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所在地和陝西省經濟開發的戰略要地之一。
氣候特點
黃陵縣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
黃陵縣年平均氣溫9.4℃,年極端最高氣溫39.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1.4℃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1.7℃,最冷月元月平均氣溫零下4.5℃;年平均降水量596.3 毫米,最多年降水量1037.2毫米,最少年降水量306.0 毫米,5到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4%,7、8兩個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2%,暴雨出現在5到9月份,7、8兩個月出現暴雨的次數占全年暴雨出現次數的90%,連陰雨大多出現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出現在3到10月份,5到8月份出現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次數占全年出現次數的88%;年平均風速3米/秒,盛行風向為西北和東南風;年平均日照時數2528.4小時,最多年日照時數2688小時,最少年日照時數1791小時,5月份日照時數為一年之中最多,平均為240小時,9月份最少156小時;年平均無霜期172天。
黃陵縣的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冰雹,暴雨,霜凍,大風。其中危害最為嚴重是乾旱,因降水年際和季節分配不勻,變率大,易發生春夏連旱和伏旱;其次是冰雹和暴雨,近5年以來,縣境內每年平均降雹天數達11天,冰雹對果業和農業造成了很大的威協;另外,暴雨、突發的短時高強度降水和瞬時大風使局部地方發生洪澇災害和風災。
基礎設施
黃陵城市建設方興未艾,按照建設集山、水、城、陵為一體的生態祭祀型旅遊名城的目標,黃陵城市建設尤其是西區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軒轅大道、商業大街等標誌性建築將於今年開工建設,串珠型城市布局已初具成型。縣境內電力由西北電網供給,境內有110千伏變電站1所,容量為2萬千伏安;有35千伏變電站4所,容量為4300千伏安。縣電廠年發電量2000萬度,並與西北供電網路連線。金(鎖)延(安)330千伏輸電線路橫貫縣境,以及靖邊—西安天然氣輸送管道縱貫全境,給黃陵的生產建設和經濟開發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交通通訊
縣境內交通發達、公路、鐵路運輸暢通,網路密布。以西包210國道為主的9條主幹公路連線成網,縣境內通車裡程561. 7公里,全縣192個行政村通油路,與主幹公路聯網。西(安)銅(川)一級公路的延伸工程黃銅一級公路已建成通車,黃(陵)延(安)一級公路正在建設,預計在2006年建成通車。西(安)延(安)鐵路橫貫縣境南北,秦(家川)店(頭)運煤專用鐵路直達黃陵礦區,年運輸量可達600萬噸。縣境內黃渠專用機場為空運提供了方便,鐵路、公路、航空運輸已逐步形成立體網路。黃陵通訊設施較為先進,90年引進加大拿北方電訊公司的程控電話,可直撥海內外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後多次進行擴容更新。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相繼落戶黃陵。全縣擁有固定電話用戶23426戶,網際網路用戶478戶,行動電話用戶28000戶。
科教文衛
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站12個,公共圖書館1個,短波廣播發射台1個,電視台1個,全縣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並率先在陝西省實現了城鄉有線電視光纖聯網,能接收30餘套電視節目。全縣現有完全中學1所,在校學生2081人;初級中學6所,在校學生8405人;國小151所,在校學生18100人。2003年高考上線507人,上線率達84.5%,其中本科上線103人,創高考歷史最好成績;國中“三合一”考試再次名列全市第一。現有科技人員4006名,其中高級職稱128人,中級職稱1221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活動進一步開展,民眾自發的健身活動方興未艾,現建有現代化、高標準的運動休閒廣場一個。衛生事業不斷進步,現擁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33個,村級衛生組織197個,床位610張,衛生技術人員688人,衛生防疫機構1個,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人,擁有病房床位4張。
資源特點
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鍺、鎵、鈾、水晶石、石灰石、砂岩、泥岩、紅沙等地下礦藏。已探明的煤炭資源面積1000平方公里,地質儲量27.3億噸,屬“渭北黑腰帶”煤田,是陝西四大煤田之一。黃陵礦區已被國家列入重點開發項目,是陝西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境內264萬畝林地,覆蓋率達64%,木材蓄積量698萬立方米,每年可提供各類商品材3萬立方米,主要以油松、山楊、白樺、側柏和遼東櫟等樹種為主,是陝西五大林區之一。林地各類野生中藥材400多種,其中比較名貴的有豹骨、山萸肉、黃花、柏籽、槐米、黃芩、甘草等。
經濟狀況
農業
形成以蘋果為主、畜牧、庭院和勞務經濟為輔的“品”字形農村經濟發展格局。其中黃陵蘋果以果形端正均勻、色澤鮮艷、含糖高、香味濃郁、硬度適中及易裝運、耐貯藏等優點,多次在全國果類品評會上獲獎,暢銷廣州、深圳等28個省市和地區,並進入港、澳和東南亞市場,成為陝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之一。蘋果面積累計達到15萬畝,總產達到6.06萬噸。
工業
初步形成了一個以煤炭工業為基礎,電力、建材、釀造業為骨幹,相關產業作補充的工業體系,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水泥、白酒等。到本世紀末使地方原煤產量達到500萬噸,礦區總產能突破1000萬噸,發電量突破7億度,水泥達到10萬噸。商貿金融
商飲服務遍布城鄉,集市貿易繁榮昌盛。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24434.6萬元。金融機構齊備,可辦理國內外一切資金往來業務。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11.8億元。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達到3603家,完成總產值5.6億元,上繳利稅9898萬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人文景觀
“軒轅黃帝陵”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第1號古墓葬,號稱“天下第一陵”。陵區三面環山,沮水繞流,形如八卦,氣勢非凡。黃帝陵所在的橋山總面積5800畝,共有古柏8萬餘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多株,屬全國最大古柏群,形成了黃土高原上一座四季長青、風景獨特的綠島奇觀。廟內“黃帝手植柏”為世界柏樹之冠,漢武帝“掛甲柏”為世界柏樹之奇。廟內碑廊中陳列的石碑,多為歷代帝王“御製祝文”,均為稀世珍品,同時還有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郭沫若、江澤民、李鵬等名人手跡以及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等。隨著黃帝陵廟前區和祭祀大殿兩期整修工程先後竣工,一個融陵、山、水、城於一體,體現“雄偉、莊嚴、古樸、肅穆”氣勢的黃帝陵展現在炎黃子孫面前,必將成為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展現祖國統一和民族振興的強大紐帶。此外,還有亟待開發的秦始皇整修萬里長城的又一宏偉工程——秦直道、唐代紫娥寺、宋代石窟萬安禪院(又名千佛洞)、漢代紙坊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和古杏城遺址的開發等。名產小吃
黃陵縣的名產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色香味美,遠近聞名。按製作工藝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即烙烤、蒸製、水煮和油炸。烙烤的黃黃饃等酥鬆、香脆;蒸製的軟饃等嫩軟、甜香;水煮的蕎面片片等清香。爽口;油炸的油潤、香酥。
風味主食
(1)烙烤類;黃黃饃、煎餅、鍋巴子、雞蛋餅等。
(2)蒸製類:軟饃、甑糕、黑糜子饃、黑面饃、發糕(黃黃)、黃米乾飯等。
(3)水煮類:蕎面片片、耳朵套、攪團、漏魚、麻食、懶麻食、噪子面、連鍋面、乾撈麵、棍棍面、老婆籠手巾(扁食)、玉米糝糊湯、小米稀飯。
(4)油炸類:油砣砣、油糕、油骨朵、果子、散子等。
民間菜系
鹽菜(鹹菜)、酸菜、泡菜、酶乾菜、芨芨菜、苦菜、小蒜、黃花菜、木耳等。
山鄉野果
桑棗、杜梨、水桃、酸棗、毛杏、山楂、野葡萄、蛇蜜等。
龍城水果
蘋果、梨、桃、杏、核桃、柿子、紅果、梅李子等。
黃陵蘋果
黃陵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面積2288平方公里,轄7鎮5鄉191個行政村,12萬人口。該縣土地寬廣,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是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之一。
黃陵栽培蘋果已有50年歷史,目前主栽品種以優質紅富士為主,占總面積的70%以上。現有果園面積10萬畝,2000年掛果5萬畝,年產60000噸。所產蘋果以果型端莊典雅,色澤艷麗柔和,果質肉脆汁多,香味濃郁悠長,質地硬度適中,以及含糖量高,適口性強、耐貯藏易運輸而稱著,備受消費者青睞,遠銷廣東、上海等30多個國內大中城市和越南、緬甸等國家,91年被省政府定為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和出口基地縣。近年來,有30多個樣品40餘次榮獲省、部級大獎。其中:在95年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榮獲四金、二銀、一銅;在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紅富士蘋果被評為部優產品獎;近四年5個樣品連續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后稷獎;99年又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獎。使黃陵蘋果一躍成為世界名牌產品。
龍鄉兒女熱忱歡迎海內外賓客雲集橋山,旅遊觀光,觀銷鮮果。
文化藝術
黃陵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為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提供了無限的創造源泉。歷經數千年的變遷和發展,逐漸演變成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民間文化。民間剪紙、面花、社火等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這
些獨特的民間藝術以其動人的形象、嫻熟的技藝、精湛的表演、巧妙的手法,向人們展示出黃陵秀麗的景色和淳樸民風,形象地表達出黃陵人民樂觀向上、勤勞樸實的情操和性格。面花,俗稱花饃,是流傳在黃陵農村的一種民間傳統風俗禮饃。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別致而著稱。
黃陵剪紙大多出自農村婦女之手。她們僅憑手上的一把剪刀和一張紙按照自己淳樸的審美情趣,大膽聯想,自由構思,巧妙地剪出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山川房舍,剪出戲曲故事和神話傳說……(圖為剪出的十二生肖中的鼠和牛)
社火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演出場地可大可小,表演隊伍可多可少。表演將音樂、美術、雜耍融為一體,粗獷、豪放、活潑、風趣、滑稽、詼諧,因而為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久傳不衰。
旅遊資源
黃帝陵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帝的陵園,它位於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五千年前出生在中華大地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水河畔的沮源關降龍峽,時間是農曆的二月初二。從此,就產生了二月二,龍抬頭的吉祥之說。黃土高原,坦蕩渾樸,博大雄沉,山豐土厚,土色呈黃。黃乃地之正色,象徵著吉祥喜慶,為古人所崇尚之色,土乃五行之尊,萬物之本,軒轅以土德稱王。故軒轅號曰黃帝。古文獻記載有三皇五帝,黃帝是三皇之一,又是五帝之首。在炎帝後期,黃帝於亂世起兵,以德號召天下,戰敗炎帝於阪泉,代炎帝為天子,後又戰勝蚩尤於涿鹿之野,結束了遠古戰爭,統一了中華民族,建立起中國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中華文明時代從此開始了。歷史上的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為黃帝後裔,所以黃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
黃帝陵冢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誌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里,共63000餘株。
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石窟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於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里處的雙龍鎮峪村西,石窟開鑿於半山石崖間。
此窟為單室窟,窟口處鑿石為三開間雕石作仿木構窟檐,明間寬2.02米,通寬5.04米。檐柱為八角形,為寶裝覆蓮住礎。柱頭之間以闌額相連,施四鋪斗拱,櫨斗出單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處宋崇寧年間下(1102年~1106年)遊人題記。此窟窟檐為陝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築的珍貴資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東,窟口為方形,寬2.4米,深2.6米,有佛像60餘尊。窟口左右有佛龕各一個,以二園柱與洞口隔成三間,成檐廊。上有二層斗拱。這是宋代的仿建築雕鑿,極為壯麗。中間是入口,走廊兩壁浮雕觀音菩薩像。石窟內高5.3米,寬9.3米,深12米。正中為佛龕,高3.38米,寬5.9米,深4.73米,內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釋迦牟尼,兩邊站立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兩弟子。窟項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觀音一尊。窟內東西兩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東壁有姿態優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後壁有五百羅漢和一百徒從脬雕像,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並間以佛說法圖、磐涅圖。
菩提樹下悟道、普濟眾生等佛傳故事。東南壁雕有佛像24尊,東北壁有16尊。雕像比例協調,刀法流暢,質感強烈,尤其是頭、手、足的造詣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是雕塑藝術珍品。窟北壁前側為藥師佛,高2.55米。藥師佛左手持缽,右手施“療病印”,旁為七級浮屠,塔下為兩比丘,作昂首仰望狀。藥師佛上方為相向馭風而行的飛天像。一飛天右手托缽,一飛天左手托缽,均乘如意雲朵。據窟內題刻記載,該窟開鑿於宋代紹聖年間,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價值。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現為茂林修木環圍,夏秋之際,樹蔭婆娑,清涼無限,一派“禪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臨黃畛公路,每日有從縣城發出的中巴車輛,便於觀光旅遊。
黃帝腳印
相傳黃帝時期,當初沒有衣帽,更沒有鞋襪,不是用樹葉遮體,便是以獸皮纏腰。黃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樣,腰間纏著獸皮,光著腳板,長年累月奔走各地,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凍,黃帝出外巡察時傷腦筋光著雙腳。後來,胡巢和於則發明了了帽子和木屣。到了冬天,有人給黃帝也做了一雙木屐。穿起來雖比光著腳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動卻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獵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黃帝出外回來,腳凍爛了。穿木屐不方便,黃帝身邊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給黃帝縫了個布筒。黃帝在腳上試了試,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黃帝也不見怪,還表揚了素雀的創造精神。素雀卻十分難過,有一次她去河邊擔水,發現黃帝獨自一人從河灘走過,留下了深深的腳印,素雀仔細一看,心裡亮了。原來黃帝的腳特別大,如果按腳印做下去,就不會再小了。於是素雀擔完水,取來石刀,在黃帝腳印四周的膠泥上劃了四方格,曬乾後,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後按尺寸做成了一雙軟木作底、麻布作幫的高筒靴子。黃帝試穿後,覺得很滿意。人類第一雙高筒靴子就這樣做成了。黃帝十分珍愛這雙靴子,平時捨不得穿它,只是遇到節日或開慶功會時才穿上它。
黃帝乘龍升天時,臣民們今瓔藏在黃帝東宮。到了近代,這塊刻有黃帝腳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軒轅廟院內。
祭祀大殿
軒轅殿位於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台上。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環境得以淨化殿區融入橋山山林之中,莊嚴神聖,殿區內不設其他樓閣廊榭,而是憑藉山川地貌與植被構成的大環境,體現出“大象無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仿漢花崗岩建築,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由36根圓形石柱(高3.8米)圍合成40米X40米的才方形空間,柱間無牆,上履巨型覆斗屋頂,體現了“黃帝明堂”風貌。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藍天、白雲、陽光直接映入殿內,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聖而通透明朗,殿內地面採用青、紅、白、黑、黃五色花崗石鋪砌,隱喻傳統約“五色土”,以象徵黃帝恩澤祖國大地。整個軒轅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圓地方”的理念。黃帝石刻像佇立在殿內上方。
軒轅黃帝石畫像整體結構由底座、軒轅黃帝石畫像、碑文、碑頂等部分組成,全部採用福建花崗岩石材,通高7.6米,總重220噸,像高3.9米,寬3.3米,重12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蔣逸公、藺胞鋼設計)
龍池
系由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餘畝,蓄水量46萬立方米,滿山古柏,倒映池中,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自古有“橋山夜月聚風光”之美譽。傳說黃帝總在此淘洗玉璽大印,對面即為黃帝置印的印台山。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