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黃帝陵

軒轅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國第一陵,在黃陵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之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朝聖旅遊的勝地。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1993年開始大規模整修,廟前廣場等一期工程年上半年完成。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黃帝姓公孫,因長於姬水,又姓姬。曾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祖籍有熊氏,乃號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於河南荊山,葬於陝西橋山。黃帝以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開創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景點簡介

平谷黃帝陵位於城東北7.5公里的漁子山上。漁子山上有大冢,世傳為軒轅黃帝陵,俗稱軒轅台,它北依群峰,南

軒轅黃帝陵軒轅黃帝陵
對盤岳,西鄰西漢平谷故城,東望金海湖
1995年,平谷對軒轅台進行了修復。重修的軒轅台為仿漢風格,建於山頂之上。順著花崗岩石階拾級而上,首映眼帘的是高大的闕門,闕門兩側朱雀展翅,雄獅虎踞。進入闕門,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隨軍北征作《軒轅台》詩的石碑遺蹟和《重修軒轅廟記》漢白玉石碑,正殿為漢代重檐廡殿式建築,廊前紅柱矗立,斗拱昂然。殿內正中彩塑黃帝坐像,上懸漢篆金字巨幅“人文始祖”,兩側為伏羲、神農、迎面四幅帛書體楹聯並立抱柱之上。
目前,在全國有不少見於記載的黃帝陵廟,至於軒轅黃帝究竟葬在何處,史學和考古界一直存在爭論。

歷史記載

據歷史文獻記載山東莊軒轅台始建於戰國西漢年間。

軒轅黃帝陵軒轅黃帝陵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李白平谷漁子山都留下過吟詠薊丘、軒轅台的詩篇。陳子昂詩云:“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李白詩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大明一統志》、《天府廣記》、《日下舊聞考》等均有平谷黃帝陵的記載。軒轅台毀於上世紀40年代末,僅存有“重修軒轅廟記”殘碑。1993年,考古發掘清理出漢代灰板瓦殘片、夾蚌殼粉的繩紋紅陶片等,證實了在漢代這裡就有殿堂類建築。
學者認為,北京周邊地區有不少關於黃帝的傳說記載遺蹟,為北京地區有關黃帝的活動和後世子孫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廣闊的場景。因此,古代平谷地區有軒轅黃帝陵就絕不是偶然的,它是北京地區悠久而豐富歷史的見證。

交通路線

1、東直門乘918路車到平谷站,換乘去山東莊鎮方向的中巴前往;
2、周六周日上午,東直門乘918路東大橋14游路和崇文門111路都有旅遊專車直達景區
自駕車:北京—機場高速—機場北線—順平路—平谷城區—夏漁路口左轉


橋山東麓的軒轅黃帝廟,建於北宋年間,廟中現在保存了歷代的各種碑文石刻50餘座。廟內有古柏10多株,其中,有一株“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自種植,高19米、樹圍10米,被稱為“群柏之冠”,更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出生於戊巳之日,故以土德稱王,土是黃色,故稱黃帝。

軒轅黃帝陵軒轅黃帝陵

相傳黃帝族原先居住在我國西北方,過著遷徙無常的遊牧生活。當時,強大的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鬥。九黎族的首領蚩尤請風伯雨師作大風雨,黃帝請天女魃(音跋,旱神)下來相助。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以後,炎黃兩族在阪泉(據說在今河北懷來縣)發生3次大突。黃帝統率以熊、羆、貔(音皮)、貅(音修)、(音初)、虎為圖騰的各族打敗炎帝族。之後,黃帝族進入我國中部地區,逐漸定居下來,開發黃河中下游兩岸。黃帝有4妻,有子25人,其中14人共得12姓,子孫繁衍。歷史上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3代的帝系,相傳都是黃帝的後裔。傳說有很多發明創造,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等,都創始於黃帝時期。

黃帝陵

黃帝陵簡稱黃陵。在陝西、甘肅、河北、河南各有一座,史載較確者,為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頂上的那座。上面一座四角微翹的古典式亭子,紅柱綠檐,雕樑畫棟,上書郭沫若同志親筆寫的“黃帝陵”3個大字,筆力雄勁,字

軒轅黃帝陵軒轅黃帝陵
跡灑脫。亭後就是黃帝墳墓,高大雄偉。沮水環山而過。山上山下,風景如畫,古柏參天,蒼鬱一片。黃帝廟坐於橋山東麓,院內有一棵粗大的參天古柏,此柏高58市尺、下圍31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傳為軒轅黃帝所植,距今約5000餘年。除此之外,廟院尚有略比軒轅柏小的14棵古柏,其中一棵相傳有“掛甲柏”之稱。

祭黃帝文

1937年4月5日林伯渠同志代表蘇維埃政府祭掃黃帝墓毛澤東朱德同志的祭文讚頌了黃帝開創我文明古國的偉績,頌揚了我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精神,著重表達了我黨不避艱苦、奮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決心和信心,號召各黨各界團結抗日,拯救祖國。全文如下:

維中華民國26年4月5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①,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於我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陵。赫赫始祖,吾華肇造②;胄衍③社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台④不守,三韓⑤為墟;遼燕,漢奸何多!以地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⑥我祖,命世之英,涿鹿⑦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⑧,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⑨,萬里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鬥,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⑩。經武整軍,昭告烈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

注①即林伯渠。②肇(音照):開始。③胄衍:後代延續。④琉台:琉球群島和台灣島。⑤三韓:我國漢時,朝鮮之前有馬韓、辰韓、弁韓三國,稱為三韓。三韓後為新羅、百濟所並。也稱新羅、高句麗、百濟為三韓。⑥懿(音意),美好;維。語助詞。⑦涿鹿:山名,有的說在今河北懷來縣,有的說在今涿鹿縣。傳說黃帝誅蚩尤於涿鹿。⑧苗裔:後代。⑨劍屨俱奮:屨,音句,一種單底鞋。此句有急欲興師,迫不及待之意。⑩永矢勿諼(音宣):永誓不忘。矢,誓;說,忘。

公祭典禮

公祭大典於平谷山東莊村軒轅黃帝陵隆重舉行。平谷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振林向黃帝獻香並誦讀了軒轅黃帝陵公祭典禮祭文,神職人員升華了祭文。

平谷區委常委、副區長王曉光、美中企業交流協會副總裁、台影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向黃帝上香祭酒並敬獻了花籃。

軒轅黃帝陵軒轅黃帝陵
北京平谷軒轅黃帝陵在平谷區山東莊鎮山東莊村西廟山,有歷史文獻可考,有遺址和碑記可證,有考古發掘底層及出土文物可據,並有歷史和相傳的“口頭”活材料為補充,是歷史上確曾存世的古陵。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李白在平谷魚子山都留下過吟詠薊丘軒轅台的詩篇。陳子昂詩云:“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台。”李白詩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據記載,公元109年,即元封二年,漢武帝曾到這裡祭祀過。《大明一統志》、《天府廣記》、《日下舊聞考》等均有黃帝陵的記載。軒轅廟毀於上個世紀40年代末,僅僅存有“重修軒轅廟記”殘碑。1993年的考古發掘清理出漢代灰板瓦殘片、夾蚌殼粉的繩紋紅陶片等,證實了在漢代就有殿堂類建築。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考古學大師蘇秉琦、享譽世界的甲骨文商史權威胡厚宣、先秦史巨擘趙光賢以及不少知名學者或著文或留有墨寶,對平谷軒轅黃帝陵有確認並加以論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不少研究單位的專家都曾到過平谷軒轅黃帝陵做過學術考察或訪問,並對此處遺址十分確定。

1995年平谷對軒轅廟進行了修復。重修的軒轅台為仿漢風格,建於山頂之上。順著花崗岩石階抬級而上,首映眼帘的是高大的闕門,闕門兩側朱雀展翅,雄獅傲立。進入闕門,是初唐詩人陳子昂隨軍北征作《軒轅台》詩的石碑遺蹟和《重修軒轅廟記》漢白玉石碑,正殿為漢代重修檐廡殿式建築,廊前紅柱矗立,斗拱昂然。殿內正中彩塑黃帝坐像,上懸漢篆金字巨幅“人文始祖”,兩側為伏羲、神農,迎面四幅帛書體楹聯並立抱柱之上。如今,每到農曆三月三,越來越多的人前來祭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