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黃陵縣黃帝陵

延安黃陵縣黃帝陵

名冠天下的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縣城北面,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有“華夏第一陵”之美稱。

簡介

名冠天下的黃帝陵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縣城北面,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有“華夏第一陵”之美稱。

黃帝陵景區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

祭祀大殿系黃帝陵整修第二期工程之一。2003年1月8日開工,2004年3月15日竣工。位於原軒轅廟以北廟區中軸線上,直抵鳳凰嶺南麓。新建的殿區占地4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200平方米。由古柏院北牆上的中門和東西便門進入,迎面正中是登高4米的大型石階,石路採用3米×2.4米的巨型花崗石板鋪成,石階兩側分列著成排的銅簋,石階之上,左右各聳立著三出石闕。

布局

大殿廣場由花崗石鋪就,陳設有“三山五嶽”石。廣場四周立有9對2米高的青銅牛鼎。

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台上,坐落著莊嚴雄偉的祭祀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手書隸體“軒轅殿”三個大字。

整個建築為帶天井頂式仿漢石型建築,總面積1600平方米。由高4米、直徑1.2米的36根圓形花崗石柱圍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間,柱與柱之間無牆,上覆巨型覆斗屋頂,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反映出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

地面採用青、紅、白、黑、黃五種彩色石材鋪砌,隱喻傳統的“五色土”,以象徵黃帝恩澤普潤祖國大地。據漢畫像石複製放大的黃帝石像,莊嚴佇立在大殿的上位。

軒轅皇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始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身、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他首先同意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術,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黃帝手植柏。 位於軒轅廟門內左側2米處,傳說是黃帝親手栽植。在植物學分類上稱為側柏,別名扁柏、扁松、肩檜、黃柏、香柏,英文名稱OrientalArbor Vitae,是我國特有柏樹品種,自古以來多栽於庭園、寺廟和陵墓。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後來到我國,驚嘆它是“世界柏樹之父”。古柏蒼翠健旺,樹幹略向南傾,樹高19.3米,胸徑11米。當地諺語稱“七摟八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個人手拉手摟不住,還剩八半,況且有疙瘩的地方尚未計算在內。實為群柏之冠。

1998年12月9日,由國家林業局、全國綠化委員會和陝西長嶺集團、黃陵縣等發起“長嶺綠色世紀行——中華100棵名樹公選活動”,命名黃帝手植柏為“中華名樹”、“中華第一樹”,並於手植柏南側掛牌,於手植柏北側立碑。碑文如下:

中華名樹碑

悠悠天地間,泱泱古國中,有幾多樹木能名冠華夏、蔭澤子民;漫漫求索路,芸芸眾生里,有幾多樹人能刻入心碑、永世流芳。

碑廊。廊長78.3米,寬4.2米,磚木結構。保存有歷代祭祀、維護黃帝陵廟碑石40餘通,上自北宋,下迄中華人民共和國。

傳說中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於黃陵縣東南郭村,1956年移至軒轅廟院內。整塊大青石約一平方米,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長0.52米,深約2厘米。

人文初祖殿

大殿最早建於明朝,後代屢有修繕。占地面積約282平方米。面闊7間,進深3間。大殿屋頂為歇山頂,脊為雕透花脊,屋面瓦件為灰布板瓦與筒瓦相扣覆蓋,檐部施勾頭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當間建有六扇隔扇門,次間、稍間則各有四扇隔扇門。檐下的闌額、平板枋為和璽彩繪、斗拱彩繪,以及兩側與兩側背面、內梁等處彩繪,均精緻華麗,絢爛無比。

大殿氣勢雄偉。正殿門楣上懸掛有原國民黨愛國將領程潛於1938年祭陵時所題“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字型鐵畫銀鉤,剛中藏秀。大殿正中木質壁龕內供放著一尊軒轅黃帝全身浮雕像。

末了,看見一幅中華姓氏圖騰圖,能找到你的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