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灘簧

姚劇俗稱“餘姚灘簧”,是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歌舞小戲,也稱“打班”或“燈戲”,盛行於餘姚、慈谿、上虞、紹興一帶,多在元宵燈節演出。至清乾隆年間出現職業性燈班,19世紀初開始向江浙及上海等地擴演,到光緒年間與蘇灘、滬灘等灘簧劇種互融貫通,形成濃郁的鄉土風格,即稱餘姚灘簧。姚劇以“一花一旦”的“對子戲”為主演唱。劇目以反映農村生活及愛情題材為多,念白用餘姚方言,通俗淳樸,表演粗獷,唱腔優美淳厚,節奏明快。

介紹

姚劇俗稱“餘姚灘簧”,是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歌舞小戲,也稱“打班”或“燈戲”,盛行於餘姚、慈谿、上虞、紹興一帶,多在元宵燈節演出。至清乾隆年間出現職業性燈班,19世紀初開始向江浙及上海等地擴演,到光緒年間與蘇灘、滬灘等灘簧劇種互融貫通,形成濃郁的鄉土風格,即稱餘姚灘簧。姚劇以“一花一旦”的“對子戲”為主演唱。劇目以反映農村生活及愛情題材為多,念白用餘姚方言,通俗淳樸,表演粗獷,唱腔優美淳厚,節奏明快。

歷史

餘姚灘簧原有“串客”和“花鼓”之稱,又因其節目中往往有大段對白和清唱,詞句通俗,十分流暢,民眾讚賞其巧咀弄舌,故也稱“鸚哥班”。原是餘姚、慈谿一帶民間歌舞和說說唱唱的民間文藝活動。據傳在清乾隆年間,餘姚慈谿一帶的一些農民和手工業者,在業餘時間演唱,逢到廟會和春節鬧元宵燈會時則十分活躍,所以當地人又稱為“燈班”,常相邀演出。演出的節目有《王媽媽》、《賣花線》等。以後,有些人在農閒季節搭組到附近地帶作營業性演出,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半職業性的演出班子,最早的一個是“才華班”。演出的節目多是一生一旦的“對子戲”,如《打窗樓》、《雙落髮》、《十不許》等。以後,人員增加,節目也出現了《寶蓮燈》、《兩重恩》、《珍珠塔》、《雙貴圖》等“四整本”。
餘姚灘簧主要流行於餘姚、慈谿、上虞、百官及紹興一帶。由於說自唱句多是當地土音,且夾以插科打諢,十分風趣;表演上模擬生活動作,樸實、自然、粗礦,很受當地民眾歡迎。
但是,在當地封建統治下,餘姚灘簧(串客)也和寧波灘簧(串客)同樣遭到了厄運,被官府查禁。至解放前夕,餘姚灘簧的串客班子已基本絕跡。
清光緒年間,餘姚一部分串客藝人由馬楠本組班到上海演出,定名為餘姚灘簧。從此開始,餘姚灘簧脫離了串客階段的曲藝形態,而步入了戲曲之列。解放後,餘姚灘簧定名為姚劇。

角色

姚劇在“灘簧”時期的演出陣容一般為“四(生角)、四、三後場(樂隊)、一里廂(走台,今之道具師傅)”共12人。角色行當分“花臉”、“旦堂”兩種。“花臉”者,即一切生角,不分年齡、文武,但有身份之分,文人秀士或有財富地位者,戴瓜皮帽,穿長衫,稱為“長衫花臉”(亦稱“清客花臉”),下層勞動者則系竹裙,穿短衫,戴紹興氈帽或糊刷帚帽,稱為“短衫花臉”(亦稱“草花臉”)。“旦角”分“上旦”、“下旦”兩種,“上旦”為有身份或上了年紀的女性,“下旦”為年輕女性。在“姚灘”中前期,旦角均由男性扮演,用假嗓或真假嗓結合演唱。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始有女性旦角演員出現,並逐步改變男旦占領“姚灘”舞台的現象,如後來成為“餘姚灘簧小組”和“餘姚姚劇團”台柱之一的劉芙蓉,便是開創姚劇由女性演旦角的傑出代表。而原來飾演旦角的男演員如黃承炳、黃立泉、張長水等則逐步改演生角,偶爾也有男旦出現。如“姚灘”泰斗孫春陽(男旦),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上海演出姚劇現代戲《地頭緣》中扮演老婆婆一角,演得幽默詼諧,妙趣橫生,深受廣大觀眾和行家好評。
表演特點 姚灘的唱腔淳樸優美,節奏明快,富有鄉土氣息,由基本調和小調兩部分構成。基本調常用的是“平四”和“緊板”。曲體為“起、平、落”形式,平腔只用清板演唱,男女同調異腔,轉換自然,女調的“平四”下韻,常襯有“噯噯唷”的襯音,清亮委婉,富有特色。“平四”一般用於敘述性唱詞,較抒情,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緊板”多用於劇情緊張、氣氛熱烈的場面。另一類是小調,共有40餘首,或為江南民歌,或為明清俚曲,常用的有 《夜夜遊》 、《小扳艄》 、 《紫竹調》 、《對花十送》 、 《五更調》等,音色醇厚,節奏輕快,雅俗共賞,並富有鄉土氣息。

主要現代劇目

《雞公山風情》

貧困,使雞公山村幾乎成了“光棍村”,被列為全縣扶貧重點。改革,給雞公山吹來一股春風,寧靜的山村開始躁動。桑桑率先闖向山外的世界去探索弄“潮”,立春受到激勵隨之下山“闖海”。
桑桑受挫,立春抓住機遇,雞公山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年輕一代與老一輩之間的觀念發生衝突,事業與愛情在經受考驗……
移村開礦,雞公山沸騰了,告別貧困走出大山,奔向明天。

《龍鐵頭出山》

跨入90年代的革命老區龍石灣,在解決溫飽之後,部分人又面臨新的困難。
村長龍鐵山面對生活現實,要共同富起來,必須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
於是,龍鐵山帶著肖聰明走出大山闖深圳,推銷自己傳統的竹製工藝品,終於於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傳孫樓》
梨花岙多種經營專業戶楊富康,他為了鼓勵兒媳生男孩,制定了可笑的“家庭政策”,將一幢新造的三層樓房定名為“傳孫樓”,誰第一個為楊家生孫子,誰就得新樓。
誰知發生了一連串的瞎子運算元、科學懷子、未婚抱子的家庭風波。
最後,楊富康通過試探兒子媳婦,終於明白了生男生女都一樣,關鍵在於育好種的道理。

《沙場淚》

1938年3月,愛國將領張自忠率59軍赴山東前線抗禦日寇對台兒莊的進犯,在進軍途中,發生了一起部下強姦民女案,張自忠下令查犯。不料,罪犯是殺敵勇將並曾經救過自己性命的警衛營長孫二勇,大局為重,張自忠忍痛下了槍決令。誰知孫二勇因未傷要害,還陽回營,軍心民心產生動搖。為民族生存,求齊心殺敵,張自忠不得不二次槍斃孫二勇。

《強盜與尼姑》

1907年,王金髮和秋瑾在紹興大通學堂秘密組織反清光復軍,事發秋瑾
壯烈獻身,王金髮受秋瑾重託,脫離險境。辛亥革命氣勢磅礴,王金髮任紹興都督,誘捕了殺害秋瑾的謀主章介眉。然而,他受章介眉“毀家紓難”、“鹹與維新”的欺騙,竟然放章,鑄就大錯。封建勢力捲土重來,袁世凱篡權,1915年王金髮作為“亂黨”被袁賊逮捕,害於杭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