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過程
371年(建元七年),秦將王統來攻,司繁率3萬騎拒統於苑川。統潛襲度堅山,部民5萬落悉降於統。司繁歸降於前秦苻堅,被封為南單于,留之長安。又以司繁叔吐雷為勇士護軍,撫其部眾。至373年(建元九年),苻堅令司繁回鎮勇士川。次年,前秦擊滅前涼張氏,占有河西、隴右。是年,司繁卒,子國仁立。乞伏國仁繼承父業,仍為前秦鎮西將軍,借前秦之威,逐漸發展自己的勢力。
383年(建元十九年),苻堅一方面遣呂光征西域,另一方面又徵集全國丁壯,南擊東晉。以乞伏國仁為前將軍,領先鋒騎,淝水之戰前夕,國仁叔步頹反於隴西,苻堅即遣國仁率軍還擊。國仁與其叔同謀,欲霸一方。不久,傳來苻堅淝水大敗的訊息。國仁“招集諸部,有不附者,討而並之,眾至十餘萬”。385年(二十一年)九月,乞伏國仁即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領秦、河二州牧,改元建義。並分其地置武城、武陽、安固、武始、漢陽、天水、略陽、川、甘松、匡朋、白馬、苑川十二郡,築勇士城而都之,史稱西秦。
388年(西秦建義四年),國仁卒,群臣以國仁子公府年幼,推國仁弟乾歸為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河南王。
改元太初,“置百官,仿漢制”,逐漸使用隴右一些漢族豪強。並由勇士城遷都至金城(今蘭州市西北),連續出兵降服鄰近諸部,“於是秦、涼、鮮卑、羌、胡多附乾歸”。疆域西至金城、苑川,東暨南安、平襄,北抵牽屯,南達枹罕。後枹罕雖為後涼呂光所奪,但西秦在東面的勢力卻有所發展。394年(太初七年),遣涼州牧乞伏軻彈、秦州牧乞伏益州、立州將軍越質詰歸率3萬騎,擊敗前秦和仇池氏隴西王楊定4萬聯軍,殺楊定及苻崇,斬首17000級,使乾歸“盡有隴西、巴西之地”。十二月,乾歸改河南王為秦王,史稱西秦。中央置尚書省、門下省,進一步漢化。同時,保留大單于號,以便於統治境內眾多其它民族;保存大將軍號,便於掌握兵權。後屢與後涼發生戰爭,並聯絡南涼禿髮氏以抗擊後涼。又出兵擊敗南邊的吐谷渾視署。
400年(西秦太初十三年)正月,乾歸因所居金城南景門崩,還都苑川。五月,後秦姚興與姚碩德統軍5萬,從南安峽(今甘肅省秦安縣南)向西進攻西秦,乾歸兵敗,先降後涼,後南奔枹罕歸後秦。西秦第一次滅國。至長安,姚興署為“鎮遠將軍、河州刺史、歸義侯,復以其部眾配之”。次年,遣乾歸還鎮苑川。407年乾歸被姚興留居長安,兩年後回到苑川,復稱秦王。409年(後秦弘治十一年)乾歸以熾磐留守枹罕,自收眾3萬遷往度堅山(今甘肅省靖遠縣西),鏇乘後秦內憂外患,逐漸衰弱之機,重新稱秦王復國,改元更始,置百官,公卿以下皆複本職。西秦先後與後秦、南涼、吐谷渾發生爭戰,並在攻占後將其民眾遷於苑川、枹罕一帶,以充實勞動力和兵員。
412年(更始四年)二月,乾歸遷都譚郊(今甘肅省臨夏市西北)。率騎2萬敗吐谷渾別統阿若干於赤水,又攻奪南涼三河郡。疆域東迄平襄、略陽,西至金城、白土,南抵層城、赤水,北達度堅山以北。
412年(更始四年)六月,乾歸及其子10餘人為國仁子乞伏公府所殺。駐府苑川的熾磐即帥文武及2萬餘戶遷都枹罕,並擊敗公府,於八月襲位,改元永康,自稱大將軍、河南王。承父遺策,籠絡隴右漢、羌等,重用漢族豪門、俊傑之士,鞏固了政權。對外縱橫捭闔,東征西討,使西秦進入極盛時期。西秦的存在及興盛,對於隴右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均具有重大意義。
414年(永康三年),熾磐出兵滅南涼,復稱秦王。繼又逐北涼沮渠氏勢力出湟水流域,並不時向河西進攻,擄掠人口。在南部多次擊敗樹洛乾,攻取川,將勢力伸入今四川省西部羌族之地,在東部擴展至上邦一帶。西秦的強盛並未能維持多久,內憂外患接踵而至,迅速走向衰亡。428年(建弘九年),熾磐卒,太子慕末即位,改元永弘。
431年(永弘四年),夏主赫連定殺乞伏慕末及其宗族500人,西秦亡。共歷4主,47年。
宗教信仰
西秦建立政權後,開始延納漢族士大夫,學習漢人的統治經驗,推行封建政治制度。西秦政府還設定了傳授儒家
經典的博士,對鮮卑族貴族子弟進行漢文化教育。據《通鑑》記載,乞伏熾磐以太子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總攬全國軍政,以名儒焦遺為太師,與參軍國大謀,表明了儒文化已受到鮮卑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十六國春秋纂錄?西秦錄》載:“乞伏慕末幼而好學,有文才。”說明其好學經史,能詩善文。
在學習漢文化的同時,西秦也大力提倡佛教。《榆中縣誌》載,鮮卑乞伏氏“崇尚佛教,供養玄高、曇弘、玄紹3位高僧為國師,追隨弟子300餘人。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名僧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西行取經,到西秦國都苑川勇士城時,適逢佛教徒‘坐夏’,留住3個多月。”說明西秦已經有很好的佛學和修行氛圍。
另外,西秦佛教的興盛和發展,從著名的炳靈寺可以得到證實。炳靈寺中已確定的年代最早的一座石窟,就是西秦乞伏熾磐建弘元年以前建成的。炳靈寺的位置正好位於西秦三個都城苑川、金城、枹罕之間,距離金城和枹罕都只有幾十里,而且石窟的供養人又有乞伏氏族和西秦官員。這就說明,它的修建開鑿和它能成為一個規模較大的佛教中心,必定受到了西秦統治者的大力支持。
戲曲文化
西秦戲又稱亂彈戲,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明代西北地區的西秦腔流入海陸豐,與地方民間藝術結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戲。屬板式變化體聲腔系統。主要唱腔有正線、西皮二簧等。正線是其主要聲腔,是正宗曲調;西皮二簧和粵劇、漢劇基本相同,是後來吸收的。
西秦戲源自秦腔,即琴腔、甘肅腔。西秦戲傳人海陸豐,說法有二:一說明代萬曆年間,陝西隴右(今甘肅天水)有位劉天虞(與同代戲劇家湯顯祖是攀友),到廣州做官,帶3個西秦腔班子,經過江西流人粵東、閩南、台北一帶,後來在海陸豐紮根,並與海陸豐民間藝術和語言結合,逐漸游離於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現在的西秦戲;一說明代崇楨年間,甘肅一帶的李自成敗軍沿閩贛邊界進入廣東之後,敗軍中一些陝甘藝人在海陸豐聚班演戲所流傳下來的。西秦戲植根海陸豐之後,深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西秦戲的唱、白雖然沿用中州音韻,但曲文通俗淺顯,加上藝人們不斷學習正字、白字等兄弟劇種和民間藝術的長處,以豐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別具風格與特色的地方劇種。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海陸豐竟擁有40多個西秦戲班,流行地區從原來的粵東、閩南。台北,擴大到廣州、香邀及東南亞等地。
西秦戲表演風格粗獷豪放,雄渾激昂,長於武戲,其武打技巧取法南派武功。西秦戲腳色分"打面行"、"打頭行"、"網辮行"、"旗軍行"幾種,"打面行"包括紅面、烏面、醜等;"打頭行"包括正旦、花旦、藍衫、婆腳等;"網辮行"包括老生、文生、武生、公末等;"旗軍行"包括烏軍、紅軍等。西秦戲傳統劇目有一千多個,其中較有影響的包括《龔克己》、《三官堂》、《寶珠串》、《販馬記》等"四大弓馬戲",《打李鳳》、《棋盤會》等"三十六本頭戲",《斬鄭恩》等"七十二提綱戲"等, 《回窯》 、《葛嫩娘》、《秦香蓮》、《趙氏孤兒》、《游西湖》等劇目也深受觀眾歡迎。
西秦戲的音樂唱腔為齊言對偶句的板式變化體,曲調有正線、西皮、二簧、小調四類。正線是西秦戲的主要聲腔,又分二方、平板、梆子三種。西秦戲唱、白沿用中州音韻,男女異聲同調,男唱真嗓,女唱假嗓。樂隊分"文畔"、"武畔"兩種,"文畔"使用頭弦、二弦、三弦、月琴、嗩吶、號頭等樂器,"武畔"主要使用鑼鼓等打擊樂器。
西秦戲中留存著古老劇種西秦腔的藝術因子,是清代地方戲曲聲腔傳播流變的活證物,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目前,海豐縣西秦戲登記在冊的劇團僅一個,從藝人員五十多人,傳統劇目和富有傳統特色的打頭、打擊樂、曲牌、道具等已瀕臨消亡,演藝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極為嚴重,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幾次遷都
公元385年,乞伏國仁建立政權時,築勇士城,為西秦第一個都城。公元388年,乞伏乾歸繼位後,將都城遷到金城(今甘肅蘭州西固城西)。
公元395年,都城南景門倒塌。出於忌諱,乞伏乾歸又將西秦都城遷回苑川西城。
公元400年,乞伏乾歸降於後秦姚興。
公元409年,二月,乞伏乾歸自後秦返回苑川。七月,西秦復國,復都苑川。
公元412年,乞伏熾磐繼位後,遷都枹罕(今臨夏)。直至西秦滅。
2帝王世系
姓名 諡號 年號 統治時間薛舉 武帝 秦興 617年4月-618年8月
薛仁杲 618年8月-6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