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漢(951年-979年)是中國五代十國時在山西省北部的政權,為十國的其中一國。一稱東漢。劉崇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歷四主﹐共二十九年。951年,後漢被後周郭威所篡後,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鎮守晉陽的河東節度使劉崇在太原稱帝,以延漢祚,史稱北漢。統治範圍包括今山西北部、陝西、河北部分地區。為與後周抗衡,曾向遼朝請封,援後晉故事,自稱侄皇帝。北漢最後在宋太宗年間被消滅。宋太宗更為此改建晉陽城,使晉陽城失去割據的條件。
基本介紹
劉崇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後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後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了準備。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樞密使郭威於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知遠養子劉贇。廣順元年(951年)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殺劉贇。劉崇即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仍用後漢乾祐年號(直到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後,始改乾祐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年),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後周,但先敗於晉州(今山西臨汾);乾祐七年又敗於澤州高平縣(今山西晉城高平市),後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後周兵退後,劉崇去世,廟號世祖,其子劉承鈞(後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天會十二年(968年)七月,劉承均因宋軍壓境,國勢日窘憂憤而死,劉繼恩(劉承均養子)即位。同年九月,劉繼恩被侯霸榮殺死,劉繼元(劉承均養子)當了北漢皇帝。此期間,後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倖存。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
建國
劉崇(895~954)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後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後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了準備。乾佑三年(950)十一月﹐樞密使郭威於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崇子贇。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殺劉贇。劉崇即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旻﹐仍用後漢乾佑年號(直到劉旻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後﹐始改乾佑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經濟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北漢建立後,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餘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高平之戰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柴榮繼位後不久,劉崇聯合遼國乘機南下,打算乘後周內部還不穩定的情況下打擊後周的力量。契丹派武定節度使、政事令楊袞率領萬餘騎兵和北漢會師晉陽,北漢主劉崇親自統帥三萬人馬,和契丹合兵南下。後周昭寧節度使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馬迎擊北漢軍隊,自己率領主力在後面紮營。北漢前鋒都指揮使武寧節度使張元徽設下埋伏,自己佯敗誘敵。結果穆令均中伏被殺,士卒折損了上千。李筠退回潞州,憑城固守。周世宗得到稟報,打算親自出征。但是大臣們都認為:北漢主自晉州慘敗以後,必不敢再親自出征。而皇帝剛剛即位,人心還未穩定,不宜親征,應該派下面的將帥去抵禦。但是周世宗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劉崇趁我國大喪來進攻,必輕視我年少沒有經驗,一定會親自前來,想一舉吞併我國。我不能不親自出征。宰相馮道與周世宗反覆爭執。周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而馮道不以為然。周世宗下定決心親征,於是從大梁統帥禁軍出發。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周世宗進言,勸阻親征。周世宗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北漢主不知道周世宗敢親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堅固,一時難以攻取,就越過潞州不攻,南攻澤州(今晉城),直取大梁。北漢兵的前鋒與後周軍在澤州高平縣以南相遇,被周軍擊退。周世宗怕北漢軍撤退,加緊前進。北漢主在巴公原排開陣勢準備迎擊。自己親自率領中軍,張元徽率軍在東,楊袞率契丹騎兵在西,軍容極盛。後周軍前鋒前進過快,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後軍被落在後面。面對這種敵重我寡的局面,周軍的將士難免懷有畏懼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鎮定,堅定可克敵的決心。他命令白重贊與侍衛馬軍都虞候李重進統率左軍在西,樊愛能、何徽統率右軍在東,向訓、史彥超率領精騎在中間列陣,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領禁軍護衛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掛,自己跨馬到陣前督戰。雙方都嚴陣以待,大戰就要開始了。
北漢主看到後周人馬不多,認為不用契丹的人馬也可以擊敗周軍,他對手下的將領說:“我用漢軍就可以擊敗周軍,哪用得著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舉擊敗周國,還要讓契丹人看看我們漢軍的厲害。”北漢的將領們也都表示同意。楊袞在陣前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對北漢主說:“周軍是強敵,不可冒然進攻。”北漢主不以為然的說:“機不可失,將軍就不要再說了,且看我來破敵。”楊袞沉默了,他想我到看看你北漢怎么破敵。當時東北風很大,突然又轉為南風。北漢副樞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監李義向北漢主進言,勸北漢主出擊。樞密直學士王得中認為風勢不利,不宜出擊,北漢主不聽,命東軍先進攻,張元徽親自率領千餘精騎衝擊後周的右軍。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本來就有怯戰心理,交戰不久,看到北漢軍來勢很猛,抵擋不住,就率領騎兵率先逃走。後周右軍被擊潰,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戰事緊急,後周軍瀕臨潰敗的邊緣,親自率領左右的親兵冒著矢石出陣督戰。宋太祖趙匡胤當時還是後周禁軍將領,他先招呼同伴向前衝鋒,又請張永德率軍從左翼出擊,自己率軍從右翼出擊。張永德同意,兩人各率領兩千人馬隨周世宗出擊。趙匡胤身先士卒,迎敵血戰,主將奮勇,士卒更是拚死力戰,無不以一當百,北漢兵抵擋不住。內殿直馬仁禹也激勵同伴進擊,他自己躍馬猛射,連斃數十敵軍,後周軍的士氣更加高漲。殿前右番行首馬全義也率領部下幾百騎兵向前猛攻。北漢主知道周世宗親自出戰,命人嘉獎張元徽,催促張元徽乘勝進攻。張元徽前進,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被陣斬,漢軍士氣低落,後周軍乘著越來越大的南風,猛烈進攻,北漢軍大敗。雖然北漢主親自揮舞旗幟,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漢軍的潰敗。楊袞看到後周軍如此驍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漢主不聽他的勸告,先率領契丹騎兵撤退了。從戰場上潰敗的樊愛能、何徽率領潰軍一路搶劫輜重,散布謠言,並且企圖阻止後軍劉詞的前進。劉詞不聽,率軍前進,在黃昏時與前軍會合,當時北漢兵尚有兵萬餘人,隔山澗布陣,企圖抵抗。後周軍得到增援,又發起猛攻,北漢軍崩潰了,王延嗣被殺,後周軍一路追殺到高平,北漢兵殭屍布滿山谷,丟棄的軍資器械到處都是,另有數千北漢兵投降。北漢主僅僅率領百餘騎兵狼狽脫逃。高平大戰,後周軍取得全勝。
發展與滅亡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後周﹐但先敗於晉州(今山西臨汾)﹔乾佑七年又敗於澤州高平縣(今山西晉城高平市)﹐後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後周兵退後﹐劉崇卒。其子承鈞(後改名劉鈞﹐926~968)繼立﹐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後﹐後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倖存。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餘戶。北漢建立後﹐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餘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炅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被迫出降﹐北漢亡。
北漢君主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神武帝 劉崇,後改劉旻 895年-954年 951年—954年 乾佑 951年—954年
睿宗 孝和帝 劉鈞,亦作劉承鈞 926年-968年 954年—968年 乾佑 954年—957年天會 957年—968年
少主 劉繼恩 卒於968年 968年 天會
英武帝 劉繼元 可能卒於991年 968年—979年 天會 968年—974年廣運 974年—979年
中國朝代
五代十國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國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十個割據政權的合稱。唐末撲滅黃巢起義後,新舊潘鎮林立,戰爭不休,國家分裂的傾向日益明顯。907年,黃巢起義軍的叛徒朱溫滅唐稱帝,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中國古代十國
國別 | 建都 | 開國帝王 | 原官爵 | 興亡 | 年數 | 亡於 |
南楚 | 長沙 | 馬殷 | 楚王.武安節度使 | 907年-951年 | 45 | 南唐 |
吳越 | 杭州 | 錢鏐 |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 907年-978年 | 72 | 宋 |
前蜀 | 成都 | 王建 | 蜀王.西川節度使 | 907年-925年 | 19 | 後唐 |
南吳 | 江都 | 楊溥 | 吳王.淮南節度使 | 910年-937年 | 28 | 南唐 |
南平 | 江陵 | 高季興 |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 924年-963年 | 40 | 宋 |
閩 | 長樂 | 王延鈞 | 閩王,威武節度使 | 933年-945年 | 13 | 後唐 |
後蜀 | 成都 | 孟知祥 | 蜀王.西川節度使 | 934年-965年 | 32 | 宋 |
南唐 | 江寧 | 李升 | 齊王.鎮海節度使 | 937年-975年 | 39 | 宋 |
北漢 | 太原 | 劉崇 | 河東節度使、太原尹 | 951年-979年 | 29 | 宋 |
南漢 | 廣州 | 劉岩 | 唐清海軍節度使 | 917年-971年 | 55 | 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