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都城
主要都城這個時期比較穩定,定都時間較長的都城有下列幾個:
長安
西漢舊都。兩漢之際因戰亂已遭受嚴重破壞。190年,董卓為亂,挾漢獻帝自洛陽遷長安,至196年獻帝東還洛陽,為東漢都城六年,其後長安再度遭受破壞。西晉末,首都洛陽被漢劉曜攻占,懷帝被俘。313年愍帝在長安即位,316年劉曜又圍攻長安,愍帝出降,西晉亡。此後,十六國的前趙﹑前秦﹑後秦及北朝的西魏﹑北周先後以長安為首都共一百二十五年。但有的政權為時甚短,如前趙僅存十一年,有的僅占關中部分地區,如前趙﹑後秦,故雖為都城,因戰亂不息,長安城始終未能恢復昔日繁榮。
洛陽
東漢舊都。漢魏洛陽城金墉城西垣190年董卓逼獻帝遷長安時,“悉燒宮廟官府居家”,洛陽慘遭毀滅性破壞。六年後,獻帝東還時,“宮室燒盡,街陌荒蕪”。同年,曹操迎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221年魏文帝曹丕才重新建都於此,重建宮室。265年司馬炎代魏建晉,都洛不改。直至311年劉曜攻占洛陽,懷帝被俘止。魏晉兩代以洛陽為首都共九十年。493年北魏孝文帝定計自平城遷都洛陽,495年六宮及文武百官盡遷洛陽,至534年分東西魏,北魏都洛凡四十年。
鄴
今河北臨漳西南。東漢末年冀州治所,為河北平原統治中心。204年曹操破袁氏,攻下鄴城後,自領冀州,石柱礎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遺址出土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自署為丞相﹑封魏公,晉魏王。此後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實際上政權中心在冀州治所和丞相府﹑魏都所在的鄴。曹丕代漢建魏後,鄴降為五都之一(曹魏以長安﹑譙﹑許昌﹑鄴和洛陽合稱五都)。十六國時,335年至352年的後趙﹑冉魏,357年至370年的前燕,北朝時534年至577年的東魏﹑北齊相繼都鄴,共七十三年。
建康
今南京。東漢末,211年孫權自京城(今江蘇鎮江)遷治秣陵,次年改名建業。除221年至229年,265年至267年初兩次徙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外,建業始終是孫吳政權的首都,直至280年為西晉所滅。西晉末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317年後又為東晉首都。以後南朝的宋﹑齊﹑梁﹑陳,除梁元帝時首尾有三年(552~554)都江陵外,均以建康為首都。自孫權至589年隋滅陳,建康(建業)為六朝首都前後約三百三十年。
成都
東漢末為益州治。三國時為蜀漢(221~263)﹑十六國時為成漢(304~347)的首都,凡八十七年。
姑臧
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前涼於301~376年﹑後涼於389~403年,以及南涼於406~410年﹑北涼於412~439年均都此,凡一百二十四年。
平城
今山西大同東北。398年北魏拓跋迖自盛樂遷都平城,至494年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凡九十六年。
一般都城
一般都城建都時間較短的城市很多,遍及今北方諸省。
今山西省境內
離石,304年匈奴左賢王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北)起兵反晉,自稱大單于,遷都於此。左國城,劉淵鏇即由離石遷都於此,建國號曰漢。黎亭(今長治南),305年因離石大飢,劉淵遷都於此。蒲子(今隰縣),308年劉淵遷都於此,並即帝位。平陽(今臨汾西南),309年劉淵因“蒲子崎嶇,難以久安”,遷都於此。319年劉曜遷都長安,史稱前趙。長子(今長子東),西燕自385~394年的首都。
今遼寧省境內
大棘城(今義縣西北),294年鮮卑的慕容迖遷此。龍城(和龍,今朝陽),341年前燕慕容剿所築,並立宗廟﹑宮闕,名曰龍城。次年自大棘城遷都於此。350年遷都於薊,以此為留都。397年北魏攻入後燕都城中山,慕容寶退保龍城,直至407年後燕亡。407年高雲在龍城自稱燕王,史稱北燕,436年為北魏所滅。龍城為前﹑後﹑北燕都城約五十年。
今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內
襄國(今邢台),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祗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中山(今定縣),後燕於386年至397年都此。薊(今北京城西南隅),350年前燕自龍城遷都於薊,357年遷都鄴。
今甘肅省境內
勇士城(今榆中東北),385年,鮮卑乞伏國仁自稱大單于,築勇士城為都,建西秦。金城(今蘭州西北),388年苑川王乞伏乾歸自勇士城遷都於此。苑川城(在今榆中大營川地區,有東西兩城,相距七里,此為西苑城),400年西秦王乞伏乾歸自金城遷都於此。度堅山(今靖遠西),409年乞伏乾歸徙都度堅山。410年復都苑川。譚郊(今臨夏西北),412年二月乞伏乾歸自苑川遷都於此。嫁罕(今臨夏),412年六月乾歸子熾盤繼位,率文武及民兩萬餘戶遷於嫁罕。430年西秦為北涼所逼,東遷附魏,故地為吐谷渾所占。張掖,北涼於399年至412年都此。敦煌,西涼於400年至405年都此。420年,西涼都城酒泉為北涼所破。西涼李恂居敦煌,自稱涼州刺史,421年,被沮渠蒙遜所滅。酒泉,西涼於405年至420年都此。
今青海省境內
廉川堡(今樂都東),395年河西鮮卑禿髮烏孤築廉川堡而都之。樂都,399年烏孤自廉川堡遷都於此。同年其弟利鹿孤徙西平(今青海西寧)。402年禿髮腆檀稱涼王,史稱南涼,徙都樂都。406年徙都姑臧。410年還都樂都,至414為西秦所占。西平,南涼399年至402年所都。
今湖北省境內
武昌(今湖北鄂城),三國孫吳甘肅高台駱駝城遺址北涼曾在此建都自221年自建業遷都於鄂,改名武昌。229年還都建業,以此為留都。265年遷武昌,267年還都建業,都此凡十一年。江陵,南朝梁元帝蕭繹於552年至554年都此。
今山東省境內
廣固城(今益都西北),398年至410年南燕都城。
今內蒙﹑陜西
統萬城(今陜西靖邊北白城子),413年至427年為夏都城。盛樂,故址有三:其一,今和林格爾北。258年北魏先世拓跋力微“遷於定襄之盛樂”,即此。313年代公猗盧築盛樂城為北都,以平城為南都。340年代王什翼犍都雲中之盛樂,亦即此。其二,新盛樂城在故城東南十里。337年拓跋翳槐所築,一歲而崩。其三,在盛樂故城南八里。341年什翼犍所築。398年遷都平城。
今江蘇省境內
京(京口),三國孫吳於209年自吳(今蘇州)遷此,211年徙都秣陵。
選定新都城的因素
選定新都城的因素從上述三十六個大小都城的地理位置以及遷都的過程,可以看出當時各政權在都城選址問題上所考慮到的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
凡控制了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並又欲統一南北的政權,往往建都於洛陽。因洛陽“居天下之中”,利用伊水﹑洛水可以通漕四方。既可控制黃河流域,又便於征伐南方。魏文帝曹丕為了統一南方,捨棄曹操經營了十多年的鄴都而遷都董卓劫獻帝以來荒蕪了三十年的洛陽。魏孝文帝元宏自平城南遷,一度曾考慮都鄴,但最後終於定都於永嘉亂後荒蕪達一百八十年之久的洛陽,也是為了便於南伐。
凡統治黃河流域西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長安,因長安自西漢以來即為全國政治中心,有四塞之固,進可攻,退可守,利於制內御外。十六國前趙﹑後秦﹑北朝的西魏﹑北周均都此。前秦雖擁有黃河流域大部分土地,但其根據地在西部。350年苻健攻入長安,即建為都。以後苻堅盛時其疆域南至邛迶,東扺淮泗,西極西域,然關中終為其心腹之地,故仍都長安。
凡統治黃河流域東部地區的政權,往往定都於鄴。因鄴處於古代“山東”(一般指崤山或華山以東)地區的中心,背靠山西高原,東﹑南﹑北三面為經濟最發達的黃淮海平原,居高臨下,有建瓴之勢。再自戰國西門豹等人引漳灌溉和曹操開白溝﹑利漕渠後,鄴城周圍的農業生產和水運交通十分發達。故曹操棄其多年經營的許而定都於鄴。十六國時後趙﹑前燕和北朝的東魏﹑北齊據有山東之地,都以鄴為首都。
凡統治西南地區的政權必都於成都。這裹是戰國以來西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三國蜀漢﹑十六國成漢皆然。凡據有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政權都以建康為都城。因建康前臨大江,南有重嶺,所謂“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形勢險固,進可以規圖中原,退可以劃江為守。同時以長江為天然航道,西引荊楚,東連三吳,可以控制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故孫吳政權自211年從京口遷都建業以後,雖兩度遷都中游武昌,都不久即還都建業。因其地理位置遠不及建業。東晉鹹和年間發生蘇峻﹑祖約之亂後,建康遭受嚴重破壞,“宮闕灰燼”,有人建議遷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或會稽(今浙江紹興),均未獲同意,東晉王朝仍都建康。以後宋﹑齊﹑梁﹑陳沿襲不改。
原為區域性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魏晉南北朝時即成為控制這一區域的割據政權的都城。如河西的姑臧原為涼州治,東漢以來,因“通貨羌胡”,成為河西富邑。十六國時為割據河西地區諸涼的都城,酒泉﹑敦煌亦然。有的城市雖為地區中心,因自然條件或社會因素的不利,難以成為一個政權的中心。如江陵和武昌為長江中游兩大軍事重鎮。侯景之亂後,梁元帝以湘東王﹑荊州刺史在江陵即帝位。因地處江北,無險可恃,不出三年即為西魏所滅,三國孫吳政權曾兩次遷都武昌,然離東吳政權的根據地三吳地區過遠,最後在江東世族地主的輿論“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壓力下,還都建業。可見兩地雖為一方重鎮,但不宜作整個南方政權的首都。
邊區遊牧民族在其政權建立和勢力逐漸進入中原地區的過程中,在都城的選址問題上,往往表現為不斷從邊區向內地遷移。如漢﹑前趙從離石遷左國城又遷蒲子再遷平陽最後都長安;前燕從大棘城遷龍城再遷薊最後都鄴;北魏從盛樂遷平城又遷都洛陽。這種遷移的過程也就是這一政權逐漸穩定和漢化的過程。
有些邊區民族在建立政權的軍事征伐過程中,仍保留濃厚的遊牧民族遷徙不定的習俗,故其政治中心也不斷遷徙。如河西鮮卑禿髮利鹿孤據有河西走廊東部和湟中一帶,史稱南涼。他認為“建都立邑,難以避患,儲蓄倉庫,啟數人心,不如處晉民於城郭,勸課農桑以供資儲,帥國人以習戰射,鄰國弱則乘之,強則避之”,故其都城屢遷。隴西鮮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亦同。赫連勃勃於407年自稱夏王,部下勸其定都,他以為“專固一城,彼必併力於我”,不如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後,救後則擊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游食自若”,故初無定治,至413年才築統萬城而都之。
記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東魏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北齊魏收撰,含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共一百二十四卷。原分為一百三十一卷,北宋時,例目一卷和紀傳志中的二十九卷已亡佚。今本卷三太宗紀和天象志的三﹑四兩卷,是宋人分別用隋魏澹《魏書》和唐張太素《魏書》所補。其餘各卷乃用《北史》﹑高峻《小史》(亦稱《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覽》所補。另有二十九卷中也還有缺文。
魏收(506~572),字伯起,■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北魏中興元年(531)曾以散騎侍郎典起居注,並修國史。東魏時期一直參與修國史。北齊受魏禪後,魏收任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天保二年(551)受詔撰魏史。四年任魏尹,但不理郡事,專力於魏史的修撰。五年三月奏上本紀﹑列傳,十一月奏上十志。自北魏末經東魏到北齊,魏收參與修史達二十餘年。前後協助其修史的,有房延■﹑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乾﹑綦毌懷文﹑眭仲讓等。但由於魏收“性憎勝己”,所援引的房﹑辛等都是依附他的人,多非史才,編修中沒有起多大作用。魏收從天保四年專任史職,到次年奏上全部《魏書》,不過年余,這是因為北魏修國史和起居注的工作,自魏道武帝拓跋以來始終未斷。從開國到孝明帝末年部分,魏收都有所憑藉,沿用舊史。祗有北魏末和東魏共約二十年間的事跡,需重新蒐集編寫。至於東晉和十六國各傳,是利用了崔鴻《十六國春秋》﹑孫盛《晉陽秋》﹑檀道鸞《續晉陽秋》等。沈約《宋書》和蕭子顯《南齊書》,魏收都可能得見,但宋齊時代相去不遠,事實易於稽考,他又蔑視南朝文人,所以島夷劉裕﹑蕭道成傳完全看不見襲用南朝沉﹑蕭著作的痕跡。
魏晉以後,佛教逐漸興盛,影響深入到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之中。道教也在政治﹑社會方面起相當作用,都應在史書中有所反映。但魏收之前的裴松之注《三國志》,以佛家事附於東夷傳。沈約《宋書》附於蠻夷傳。《魏書》中始設釋老志,不能不目為卓識創舉。北魏時鮮卑部族蕃衍,太和以後又有改鮮卑姓為漢姓之舉。魏收師漢人氏族譜牒之意,結合北方民族部落族姓的風習,設官氏志,於百官之外兼志氏族,是適應時代特徵的處理方法,為後人研究北魏歷史提供了極大方便。《魏書》本紀﹑列傳相連,而志列在最後,符合劉知幾《史通》所謂:“本紀所書,資傳乃顯,表誌異體,不必相涉。”列傳的類列和次第,也都各有其意義。書中收錄的詔令奏議,大都關係政治,其它文章,也足供考察作者身世和為人。而當時流行的輕浮詩文,所取極少。這些都是《魏書》的顯著優點。
魏收在北齊時修魏史,北齊繼承東魏,他不得不以東魏為正統,因有不少掛漏,對高歡也多溢美。例如地形志以文書散佚為理由,不依據北魏最盛的宣武帝延昌年間版圖,反而採用偏安的東魏武定之世為標準,給後代研究北魏歷史造成很大困難。魏收為人恃才傲物,利用修史凌侮別人,“遷怒所至,毀及高曾”。因而申訴其不公平者百有餘人,稱其書為“穢史”。實際上,作為封建史家,在政治上的犖犖大端,魏收的觀點和當時統治階級公認的看法是相一致的。例如傳說他因受金而為爾朱榮作佳傳。但《魏書》爾朱傳中對他的專橫殘暴以及給魏朝統治帶來的禍害,都有充分的描述和足夠的譴責。“穢史”之說,祗是一些門閥士族斤斤於自己祖先在書中的反映,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相關詞條
-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內容介紹《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主要內容:日本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韓國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近代日本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顧;二十世紀中國大陸十六國史研究;日本...
-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魏朝(曹魏)、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
簡介 歷史 政治 經濟 文化 -
中國風俗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媒體評論 目錄 -
徐光[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
後趙徐光字季武,頓丘人,石勒記室參軍。遷中書令,領秘書監,石勒命其與宗歷,傅暢等撰《上黨國志》﹑《起居注》﹑《趙書》。 他曾輔佐石勒建功立業,鹿死誰手的...
輔佐石勒 人物結局 -
南北朝[中國歷史時期]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名稱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
長安[中國古代都城]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於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
歷史沿革 城市發展 都城設計 氣候變化 人口變遷 -
魏晉南北朝建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治不穩定、戰爭破壞嚴重、長期處於分裂狀態的一個階段。在這期間,社會生產的發展比較緩慢,在建築上也不及兩漢期間有那樣多生動的...
概述 城市建設 民居建築 大眾建築 佛教建築 -
魏晉北朝陪都研究
北魏時期的陪都第一節 從盛樂到平城--北魏"平城一盛樂"兩都格局一、北魏盛樂都城的建立二、挺進中原,遷都平城三、陪都盛樂對平城的影響第三...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謝靈運[南北朝時期詩人]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於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道家。 謝靈運出身陳郡謝氏,祖籍陳...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親屬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