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教堂的全部建築由一座二層小樓和兩排平房組成,外面的一排是聞津國小,裡面的一排為教堂。1923年,一批美籍修女來到濟南,欲將五里溝天主教堂擴建為醫院。本年,由洪家樓天主教堂的一位德國籍龐修士主持,開始興建醫院主樓和輔助建築,1925年竣工後,定名為“若瑟醫院”。醫院布局
醫院主樓呈“工”字形,共三層。一樓設有眼科、內科、外科門診以及掛號室、手術室、化驗室、女病房等。二樓是小病房,收費較高。西端隔開一部分,專做修女宿舍。三樓低矮一些,是保守姑娘(預備修女)、女工宿舍和倉庫。主樓後面新建一排西式平房,分別是西餐廚房、中餐廚房、修女餐廳和男餐廳,另有地下室作為冷庫、鍋爐房和煤倉。平房最西端為新建的小教堂,原來的教堂改成了眼科病房,小洋樓改成了宿舍,供神甫和醫生住宿。聞津國小不再招生,改成了施診所,免費或少收費,施以簡單治療或外傷包紮。
歷史沿革
第一批修女只有5人,由美籍修女魏海謨為若瑟醫院第一任院長。後來,醫院的外籍修女保持在10人左右,中國修女保持在20人左右。中國修女均要到美國伊利諾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市的若望醫院學習或實習,回來後被分配到濟南的各個施診所。若瑟醫院的修女均不拿薪水,保守姑娘亦是盡義務。魏海謨擔任院長不久,即因病去世。魏海謨去世後,由另一位美籍修女艾文濟擔任第二任院長。在若瑟醫院的發展史上,艾文濟修女的功績十分顯赫。除了一位美籍女醫生是魏海謨帶來的以外,其他醫生都是艾文濟修女請來的。醫院增添設施、擴大診療範圍,艾文濟修女均傾注了不少心血。1940年,若瑟醫院增設了X光室,配有GE立臥兩用小型X光機1台,初由外籍修女操作,後由一名中國修女操作,用於臨床診斷透視。
日軍侵入濟南後,美籍修女均被收容到集中營,院長由德國牧師、醫生顧和仁擔任。日本投降後,艾文濟恢復自由,重新出任院長。她在英雄山西南處購地50畝,打算建一座有300個病床的醫院,但她的願望因時局動盪而未能實現。濟南戰役前,艾文濟等人先赴上海,後來去了日本,在大阪建了一處有60名日本修女的醫院。
艾文濟在擔任院長期間,先後把沈施博、范相如、馬驥文等醫生聘請到醫院。沈施博是一名德籍外科醫生,兼治其他各科,於1926年受聘於若瑟醫院。沈施博在若瑟醫院供職10餘年。後來,沈施博接手了德國人開設的德華醫院,濟南戰役前,他將德華醫院的全部醫療器械賣給若瑟醫院,攜全家移居美國。
魏海謨帶來的那位美籍女醫生,在若瑟醫院供職多年,後來患了傷寒病,在濟南去世。
早期,若瑟醫院還有一位孫姓醫生,平時在病房診治患者,業餘時間在施診所行醫。孫大夫是南方人,愛好無線電,在二樓上安了天線,搞了個發報機,與外地的同學聯絡,每到夜晚便樂此不疲。不久,他因此而被捕。後來若瑟醫院將他保釋出來,而他卻不想再回醫院,辭職去了煙臺。
1935年,范相如醫生被艾文濟聘請到若瑟醫院。范相如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在若瑟醫院供職一年後又自費到韋斯堡專修眼科,回國後受聘於北平中央醫院眼科。其間,河北邢台有位波蘭籍眼科醫生,在周圍幾個縣都設有眼科分診所,名氣很大。因為病號極多,波蘭醫生親自到北平請范相如幫忙,范相如竭盡所能,為波蘭醫生解決了許多疑難雜症。數年後,艾文濟又把范相如聘請到若瑟醫院。范相如除了主持眼科以外,還主持設立了耳鼻喉科。范相如從此定居濟南,住在經七路西首的公順里。在若瑟醫院的歷史上,范相如主持的眼科蜚聲遐邇,許多省內外的患者慕名而來,請范相如診治眼疾。范相如經常是上了班下不了班,上了手術台下不了手術台。
若瑟醫院的外科醫生馬驥文,與范相如同窗,亦曾受聘於北平中央醫院。1940年,他與范相如同時來到若瑟醫院,主持內、外科,同時還主持性病防治。馬驥文的醫術亦十分精湛,頗得患者信賴。
艾文濟院長離開濟南以後,由中國籍修女劉漢修擔任若瑟醫院院長。濟南戰役期間,若瑟醫院在槍炮聲中依然沒有停診。曾有人提議將醫院的財產分掉,但劉漢修院長不允,從而保留下來一座完整的醫院。濟南解放以後,若瑟醫院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為“濟南市立第二醫院”,由朱曉亭擔任院長,范相如擔任眼科主任,馬驥文擔任內、外科主任。1972年,更名為“濟南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