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

刺繡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刺繡的技法有: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台、藝術品裝飾。

基本信息

簡介

刺繡刺繡
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手工工藝品之一。以繡針引彩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 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

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號稱“四大名繡”。此外尚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繡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尚書》記載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另在《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其中蘇州的蘇繡和緙絲(kesi)最為盛名。

藝術流派

刺繡刺繡藝術(蘇繡)

蘇繡派別:蘇繡
蘇繡歷史悠久,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繡

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 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沈壽首創“仿真繡”,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台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台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蘇繡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繡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雙面繡《金魚》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

蘇繡派別:湘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早期湘繡以繡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劈絲細緻,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艷,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繡榮獲金杯獎。

刺繡派別:粵繡

粵繡亦稱“廣繡”。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繡品而言。粵繡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繡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繡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繡,使繡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繡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繡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繡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和繡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繡,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繡”)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繡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

刺繡派別:蜀繡

蜀繡又名“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繡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繡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繡花鋪,既繡又賣。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繡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以繡制龍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產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繡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繡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刺繡派別:隴繡

隴繡:慶陽刺繡也就是隴繡,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線地繡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艷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閒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繡花菸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繡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繡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繡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繡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繡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繡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歷史起源

刺繡刺繡
刺繡,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 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尚書》說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

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共十二種花紋,稱十章。
周代
《禮記·祭義篇》中說“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室養蠶。蠶熟,獻繭繅絲,把它們染成紅、綠、玄、黃等色,以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在禮服上刺繡成各種圖案。據《辭海》,“黼”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繡半黑半白的花紋;“黻”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繡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用青、紅兩色線繡稱之“文”,用紅、白兩色線繡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二字古意為申繡,後來轉義喻文。

“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同“紋”。《禮記·月令篇》說“文繡有恆”,據注釋“文,是指畫,古代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是畫的,下裳是繡的”。總之一句話,刺繡發源很早,古已有之。商代已有專門的紡織業縫紉工業。絲織品受王室重視,商王室設專管蠶事的文官《女蠶》。 刺繡最起初的形式是鎖繡,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刺繡要數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繡羅”了。這是一幅羅地上用鎖繡法表現的作品,保存完好。在稍後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繡品更多了,如馬王堆西漢文物中就有繡花絹綿袍、黃繡花袍、紅菱紋羅繡花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一幅絹地刺繡,所用繡線極細,是前所未有的;漢代王充襄邑地方織錦,沒有一個婦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裡活就出來了,看來一點也未誇張。漢代的刺繡,大部分是鎖繡(即辮繡),當然也有少數物品是平繡。

《拾貴記》三國時,吳主孫權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軍旅作戰之際,總希望得到一個善於作畫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勢、行兵布陣的圖象畫下來,丞相趙達有一個極善繪畫,巧思無雙,能在纖纖玉指間以彩絲織出雲霞、龍蛇花紋的錦緞的妹妹。趙達就將他的妹妹引進給孫權,稱為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江湖、

刺繡刺繡藝術

平地與山嶽的形勢,趙夫人說:“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妾能刺繡,作列國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陣之形。”地圖繡成後,進獻給孫權,吳主看了大喜。當時人稱之謂針繡絕活。所以歷史上就傳流下來,刺繡之成畫圖,是三國時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幅刺繡未能保存下來,僅能供後人推測而已。

敦煌125-126窟發現了北魏的刺繡佛像殘片,是一佛二菩薩說圖,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廣陽王字樣。梁沈約有繡像題贊,序言上說:“造繡無量壽尊像一軀”。可見六朝時刺繡之套用已在服裝、服飾之外,又開闢了繡佛、繡這個領域。

唐時繡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載:“康顯慶之際,於西京造二十餘寺,爰束力內宮式模遺形,造繡像一格,高舉十有二丈,驚目駭聽, 絕後光前,此為繡像之最巨者。”詩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蘇晉長齋繡佛前,醉後往往愛逃禪”,也反映了唐朝繡佛之普遍。唐代服裝刺繡也開始盛行。據《舊唐書·后妃傳》載 ,“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人多達700人”。宮內如此,官僚當然相互仿效。發展到後來,連皇帝也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曆六年(公元771年)下詔說:“織錦、刺繡,太耗費婦女勞動力......,以後凡織的、 繡的花紋如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級及大繝錦等一律禁止生產。至於長生高麗白錦、大小花綾錦,仍按慣例造。曉諭各級官員,按此招待,不得有誤。可是,皇帝的詔書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的前進,刺繡非但尚有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發展了。除傳統辮繡外,發展平銹類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針線銹類、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綾、貼絹等技術。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所創。 宋朝時由政府部門設定文繡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繡衣,按照官階等級,各式服裝均有明文規定。

刺繡刺繡藝術
由於政府倡導,民間風氣益盛,刺繡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除文繡院外,還設繡畫專科,專門從事依樣繡制各類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樓閣、人物、花卉、鴒毛等各科。從此刺繡又分為兩道,一道為實用服飾藝術,一道為欣賞藝術。 在官府這樣大力倡導下,刺繡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刺繡的運針、繡法都有很大的創新。屠隆《考槃餘事》描寫宋繡說:“宋代的閨繡,畫山水、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有時把絲劈開,只用一根絲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針象頭髮絲一樣細,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絲色光彩奪目,神形俱備,設色配色比畫還要好,女紅手巧,十指春風,真是不可及”。明代書畫家、鑑賞家董其昌對宋繡的成就也極度讚賞,他說:“宋代刺繡,設色精妙,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莫不生動有致,精彩處比繪畫更妙,婦女刺繡,十指春風,直能勝過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物志》也說:“宋繡針線細密,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有遠近的趣味,花鳥則綽約多姿、親昵活潑,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備畫中之一格”。在刺繡工藝高度發達的宋代,刺繡名匠相繼脫穎而出,如當時的思白、墨林、啟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博物館內收藏有宋繡觀音大士像,繡長生佛會圖,繡老子像,繡老子騎牛圖,繡秋葵蝴蝶、梅竹山禽圖,繡芝仙祝壽圖,繡鹹池浴圖,繡黃荃(五代工筆畫家)花鳥畫等,這些都是繡品傑作。

元朝大都設有文繡局。從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後,知識份子或苟安為官或隱居莊園,於中國南方興起地主文化,純欣賞性刺繡流派以仿繡書畫為長,與民間刺繡工藝分離,與繪畫藝術結合。平繡類針法處理技巧細膩化與創新發展。彩線刺繡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繡品中自成一格。

明代於北京設有刺繡作坊。因染織技術精練,發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絲。婦人多擅長女紅, 繡制家庭所需繡品,收藏和鑑賞精妙繡品成為上層社會風尚。民間顧繡脫離生活實用成為獨立的欣賞工藝。上海露香圓顧家發揚宋元繡畫技法,以古今名人書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式材料入繡畫,如蒲草、胎兒細發等。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繡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義突顯透視的效果,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

清代織繡工藝仍分為官營刺繡和民營刺繡兩種形式,官營集中在南京蘇州杭州,稱為江南三織造, 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產帝王官員用品,因而產生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繡工藝品的行莊,許多畫家參與刺繡畫稿設計工作,刺繡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繡主流,刺繡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歐美等地。"鈍婦無不巧、恆女無不能",精緻璀璨、各家百花爭艷的風格,於全國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繡系統,如四大名繡: 蘇繡

(江蘇) 、蜀繡(四川)、粵繡(廣東)、湘繡(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繡專書《繡譜》,為丁佩所著。

清末西學東漸,沈壽融會西方寫實表現,創《仿真繡》,針法多變且富立體感。沈壽同時也是傑出的刺繡教育家以及藝術理論家,於多處執教刺繡,並口述著撰《雪宦繡譜》。 清代早期繼承明代傳統,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折枝花卉,以及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艷的重色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晚期刺繡題材大量運用吉祥圖案。服裝上的圖案組織常見有團花、皮球花。開光、滿地、錦紋等刺繡圖案組織亦相當流行。乾隆時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現水墨繡及三藍繡等特殊風格。數十種針法成熟融會運用,劈絨彩繡為針法主流。

民國初年有不少傳承清朝時期的刺繡藝術家,在各重要刺繡產地亦有刺繡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使用刺繡為裝飾的官服,民間刺繡學習及從事刺繡工藝的風氣 ,因崇尚西風及國家戰亂的情況下逐漸式微,刺繡工藝雖然續有發展,但不復見家家戶戶從事刺繡的盛況。

中國源流

中國刺繡源流漫談:

刺繡起源很早。黼黻絺繡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繡。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繡。三國吳孫

權使趙夫人繡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繡於尺絹之上,因刺繡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繡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繡家在美術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繡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繡)繡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繡藝術之成就。漢代繡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繡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繡風格。從這些繡品看,漢繡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繡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繡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繡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繡全部繡出,成為滿地施繡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繡,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有不少唐繡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繡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繡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繡,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繡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繡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繡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係,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也成為刺繡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繡之繡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繡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繡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繡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繡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繡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繡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繡,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繡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繡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係。

宋代刺繡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繡院掌纂繡。徽宗年間又設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畫,繡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繡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繡之特色。

元代繡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繡之精工。

明代的染織工藝,至宣德間始變發達。刺繡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繡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繡之真傳。摹繡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繡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繡,蓋所謂畫繡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繡。

顧繡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繡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髮,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繡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繡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鬥雞尾毛,薄金、頭髮均可入繡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繡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繡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繡技術。

清代刺繡,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傳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繡作坊,照樣繡制,繡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繡,著名的有魯繡、粵繡、湘繡等、京繡、蘇繡、蜀繡等,各具地方特色。四種地方繡,後又稱為“四大名繡”,其中蘇繡最負盛名。蘇繡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繡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繡針法的多種變化,繡工更為精細,繡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繡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繡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繡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繡技精湛,聞名蘇州繡壇。沈氏30歲時,逢慈嬉太后70壽辰,沈氏繡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繡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表現於刺繡之中,新創“仿真繡”,或稱“藝術繡”,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隨著蘇繡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繡,如亂針繡、束繡、雙面繡、雙面異色繡、精微繡、彩錦繡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繡,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繡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繡,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繡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針法簡介

刺繡

刺繡藝術

刺繡

刺繡藝術

刺繡

刺繡藝術


類別:直繡、、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施針、輔助針、變體繡
介紹:刺繡針法之 一:直繡
直針:完全用垂直線繡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刺繡針法之二:盤針
盤針是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刺繡針法之三:套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繡,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 :又名平套。其繡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刺繡針法之四:擻和針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繡仿真形象。
刺繡針法之 五: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刺繡針法之六:平針
平針:是用**平鋪在繡地上面,再以線短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繡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
刺繡針法之七: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濃淡適度,力求所繡的形體逼真。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刺繡針法之八:編繡
它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繡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繡、夾錦、十字桃花、絨線繡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繡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繡”。
刺繡針法之九:饒繡
這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繡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繡、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 打籽:它是蘇繡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繡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繡圖案畫。
刺繡針法之十:施針
施針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刺繡針法之十一: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繡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繡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刺繡針法之十二:變體繡
刺繡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繡發生變化的特殊繡法,就是變體繡,其中包括染繡、補畫繡、借色繡、高繡、摘綾和剪絨等。 染繡:元代繡品中的人物、花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繡。染繡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民間刺繡

刺繡刺繡藝術
忻州刺繡
忻州民間,刺繡在民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繡品有著嚴謹、華麗、雅致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繡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繡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忻州刺繡,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繡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

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繡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繡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繡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繡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繡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繡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髮用的,常常以黑底繡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繡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繡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繡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繡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繡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繡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繡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舊時嬰兒滿月時,親友都要繡制童帽作為贈禮。在這些刺繡中,贈男孩的以虎帽為多,分成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等等。而送給女嬰戴的是蓮花帽、女冠等刺繡品。

刺繡刺繡藝術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裡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製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男女結婚時縫製的方型合枕,兩頭繡以魚採蓮,魚徵婚配性愛。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繡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繡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針敝”,是供婦女插針使用的日用品。常分為上 、下兩部分 ,有魚、豬、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別致。
“粉線袋”,是城鄉農村婦女們剪裁衣服用的打線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動物,繡工一般也分外別致。
“鑰匙套”,是婦女外出時常常佩帶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繡以各種圖案,既有實用價值,又是隨身佩帶的飾物,繡工也多別致。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繡制一些節日用品。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繡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平時,還有人們繡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繡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

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繡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繡製品,常常用乾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繡物。還有的,繡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繡,用料和繡工都甚為講究。

刺繡刺繡藝術
晉南刺繡
山西南部的農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繡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繡圖案。

晉南民間刺繡,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繡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繡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繡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繡,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繡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裡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薰陶,開始學著刺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繡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繡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繡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構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繡工藝品來。

晉南民間刺繡在表現方法上,取材範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繡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繡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繡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繡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繡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晉南刺繡,在繡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繡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繡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繡和打子繡、套扣繡、盤金繡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繡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晉南民間刺繡,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靈寶民間刺繡
靈寶民間刺繡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靈寶的民間刺繡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一般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民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滾繡球”、“鳳戲牡丹”等等。

刺繡
刺繡
刺繡

刺繡藝術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民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繡制在荷包,枕頭頂、門帘、帳沿、被面、床沿上。繡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樸實純真,色彩艷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繡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都的母愛。

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民問的風俗習慣給靈寶民間刺繡刨造提供了充分顯示婦女勤勞、智慧的機會和條件(婚喪嫁娶和重大節日),過來說,民聞刺繡又給當地的民風、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繡制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繡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繡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布置得紅火、喜慶。又是什麼樣兒呢?“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帘繡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繡嫁農忙又忙.一更繡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繡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繡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繡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繡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繡花兜肚,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繡)。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繡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麼“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手”、“蝴蝶”等等。香袋裡裝滿蒼朮、白芷等芳香藥料,既能驅除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繡制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繡制,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繡的傳統技法,靈寶民間刺繡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繡”和“打子繡”。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盤金”、“補繡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繃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繡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繡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繡”,在繡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繡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繡”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填補繡”,其手法類似“疊繡”,是採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繡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這類繡品多見於兒童兜肚、枕頭頂、童帽上;“挖補繡”,技法較為複雜,通常以白色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紋樣,用刀刻去圖案不需要的部位,並在縷空處襯以鮮艷的各種布料,這種挖補繡法,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繡法多使用在繡制墊、底等生活用品中;“留邊疊繡”,此種繡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彩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繡實。繡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别致。

歷代刺繡

戰國刺繡
中國刺繡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繡品,早期的刺繡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致精美,這時期的刺繡用的都是辮子繡針法,也稱辮子繡,鎖繡。湖北江陵馬山矽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繡品,有對鳳、對龍紋繡、飛鳳紋繡、龍鳳虎紋繡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繡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誌此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繡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繡紋樣的重要特徵。
漢代刺繡
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繡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繡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繡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繡,恆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繡技藝和生產的普及。因為刺繡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繡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繡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產生,但是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繡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繡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繡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現代的繡工們都汗顏。漢代的刺繡工藝在山東一帶也很發達,並早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勞動。而四川成都的蜀繡在漢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見刺繡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普及了。
唐代刺繡
唐代刺繡套用很廣,針法也有新的發展。刺繡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詩“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於刺繡的詠頌。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於繡作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唐代刺繡的針法,除了運用戰國以來傳統的辮繡外,還採用了平繡、打點繡、紜襉繡等多種針法。紜襉繡又稱退暈繡 ,即現代所稱的戧針繡。它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宋代刺繡
刺繡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繡已不單單是繡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刺繡畫、刺繡佛經、刺繡佛像等等。據傳武則天時,曾下令繡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繡佛像已非常盛行。
唐以前之繡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繡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繡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繡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繡,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繡之作風。

宋代是我國手工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繡方面,更堪稱絕後。宋代手工刺繡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繡院掌纂繡。徽宗年間又設繡畫專科,使繡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繡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繡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繡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繡工藝顯著的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

1、「平針繡」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

3、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繡前需先有計畫,繡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繡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繡之特色。
元代刺繡
元代刺繡的觀賞性製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繡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繡局和羅局,刺繡的審美和功用,越趨於美術化。佛教題材的出現,始自隋唐,主要圖案是寶相花。宋繡獨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繡品。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否定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傳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風復興。

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繡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卷,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繡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繡,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繡出梅花,花瓣是採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繡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然而,各地繡局仍沿著宋人路子,刺繡名人書畫或花卉寫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線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可見,元代的刺繡工藝較之宋代無多大進步

明代刺繡
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繡,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明代刺繡工藝也表現了多項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繡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二是繡藝方面,一般實用繡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鍊,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繡作,承襲宋繡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繡專業的鳴世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繡,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繡結合的「繡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繡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繡類方面,刺繡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繡、發繡、紙繡、貼絨繡、戳紗繡、平金繡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繡藝術的範疇。

明代刺繡以灑線繡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繡用雙股捻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繡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繡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繡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灑線繡蹙金龍百子戲女袷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捻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繡的精品。屬北方繡系的還有山東魯繡、衣線繡和輯線繡。

清代刺繡
清代國中時期,國家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繡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繡物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於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繡技法,故使繡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繡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刺繡,另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繡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除有“四大名繡”蘇繡、粵繡、蜀繡、湘繡,還有京繡、魯繡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鬥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繪畫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繡,江蘇蘇州沈壽首創的「仿真繡」,為傳統刺繡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民國刺繡
民國刺繡,存世量極少,因晚清政府腐敗帶來的國家百姓生活困苦還未得到改善,隨即又面臨國民新政府的上台,新政府政治上缺乏收拾爛攤子的能力,空虛的國庫更是沒有能力迅速的帶領百姓從困苦的邊緣解脫。龐大國家的經過這么多年的國外列強欺凌和內部軍閥的混戰,再加上國民政府的四大家族瘋狂斂財,百姓的生活確實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藝人們也都在顛沛流離中疲於解決生存問題,根本無暇顧及業餘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的追求。因此,民國刺繡的發展幾乎停頓,流傳至今所見繡品基本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和觀賞角度出發的刺繡藝術精品非常罕見,而做為刺繡收藏的作品更是難得。

文革刺繡
解放後,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時代精神與社會局勢,部分解決了溫飽地區的人民民眾沒有迫切的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創作成了業餘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繡作品應運而生,刺繡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繡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歷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

雖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繡工藝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點,但是,由於國家局勢與各種條件的限制,所有繡品的題材選擇基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題材局限於描寫國家的建設、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民眾政治生活與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繡又遭遇了十年文革運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停止,刺繡行業也無例外的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創新以及創作幾乎為零,其間少有新做問世,也還是與政治有關。

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為刺繡的又一個歷史時期。這些少量存世的題材單一、技藝優秀的繡品,隨著時間的遷移,應該可以做為刺繡收藏的一個熱點,相信有著大幅度的價值提升空間,有刺繡收藏愛好的投資者機會適當可多加關注。

收藏價值

古董收藏發燒友陳先生,19年前在福州跳蚤市場花1萬多元購得一件絲綢刺繡,這寶貝到2008年至少值30多絲綢刺繡局部圖案萬元。”這幅刺繡,它長約1.8米,底色暗紅,以蝶舞牡丹花為主體,兩側伴有一對五彩鳳凰。正反兩面都是平整圖案,是蜀繡的手法,這不是尋常人家的物件,“至少也是官宦人家的裝飾品。”此前,陳先生在廣州一家古董店看到,一幅圖案相仿但大小只有其藏品二分之一的刺繡,售價高達18萬元

最古老藝術

馬尾繡馬尾繡
水族馬尾繡:最古老的刺繡藝術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最近馬尾繡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繡是流行於水族地區的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民眾基礎,其藝術造型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水族人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水族刺繡技法的種類很多,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線繡螺形繡等。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一般而言,刺繡一件成品需十來道工序,耗時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繡,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其刺繡工序是先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按所構想的圖案一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再配以五顏六色的絲線豐富所繡圖案的色彩。最後,用金色的小銅片點綴其間,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整個刺繡品類似彩色浮雕,精美絕倫。
據貴州民族學院研究員潘朝霖介紹,馬尾繡的製作方法是,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白色馬尾最佳),然後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繡或結線繡來填充,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一共要經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
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水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才保留至今。在水族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最美麗動人的習俗。 馬尾繡錢包、香包(可大量定貨) 精美的圖案,巧奪天工的繡法,是饋贈親友、家居裝飾、收藏研究的佳品!

收藏價值

古董收藏發燒友陳先生,19年前在福州跳蚤市場花1萬多元購得一件絲綢刺繡,這寶貝到2008年至少值30多萬元。”這幅刺繡,它長約1.8米,底色暗紅,以蝶舞牡丹花為主體,兩側伴有一對五彩鳳凰。正反兩面都是平整圖案,是蜀繡的手法,這不是尋常人家的物件,“至少也是官宦人家的裝飾品。”此前,陳先生在廣州一家古董店看到,一幅圖案相仿但大小只有其藏品二分之一的刺繡,售價高達18萬元。

中國傳統技藝盤點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功夫 |剪紙| 針灸 | 按摩 | 中藥 | 茶道 | 刺繡 | 陶藝 | 年畫 | 皮影戲 | 泥塑 | 木刻 | 木雕 | 舞龍 | 戲曲[中國傳統戲劇] | 貼金 | 印染 | 織錦 | 緙絲 | 麵塑 | 木偶戲 | 刻紙 | 剪貼畫 | 刻葫蘆 | 鐵畫 | 石刻線畫 | 玉雕 | 木雕 | 石雕 | 磚雕 | 農民畫 | 竹編 | 漆器 | 紙紮 | 彩燈 | 中國瓷器

中國刺繡的門類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刺繡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四大名繡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粵繡: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 蜀繡: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地方名繡
京繡:“燕京八絕”之一 魯繡:山東地區代表性刺繡 汴繡:人物最傳神
甌繡:浙江“三雕一繡”工藝之一 杭繡:杭州刺繡,亦稱吉繡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
閩繡:福建地區的刺繡品牌 顧繡:顧名世家族的刺繡品 壯繡:壯族刺繡工藝

貴州省特產

中國四大名繡

名稱分布地歷史
蘇繡江蘇及周邊蘇繡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說苑》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地區(即今江蘇省南部一帶)已經有“繡衣而豹裘者”。
湘繡湖南及周邊根據考古發掘,湘繡在長沙最遲不晚於漢代,已有2000多年歷史。
粵繡 廣東及周邊形成於唐,成熟與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蜀繡四川及周邊早在晉代就被稱為"蜀中之寶",而聞名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