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

《尚書》

《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上古皇室檔案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室文獻。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公之於眾的(古代)皇家文檔”、“解密的皇家卷宗”之意。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存版本的內容真偽參半。2008年,從清華簡中發現的《尚書》證實了傳世《尚書》確為偽書。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尚書》《尚書》

《書》或《書經》,在後世習慣稱之為《尚書》。先秦著作中的“書曰”云云,皆指《尚書》而言。除去徵引“書”之外,先秦著作也徵引“傳”。例如,《孟子》就有“於《傳》有之”的文字。“書”與“傳”的區別,可能在於前者為正式的文獻,而後者為傳說或者為後代所謂的“野史”。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清華簡證明傳世的《尚書》部分(偽《古文尚書》部分)為偽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可能由於《書》與《傳》的關係相當密切,或者由於有些《傳》的內容混入《書》中,漢代學者有通稱《書》為《書傳》之例。比如,《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又稱“故《書傳》、《禮記》自孔子”。兩“《書傳》”均指《書》而言,與後代稱《尚書》之註解為“書傳”者不可混為一談。稱“書”為“書經”,當是後世儒家尊之為經典之後的稱謂。“尚書”之名,最早見諸《墨子·明鬼下》:“故尚書夏書,其次商周之書。”因何而成為後世儒家的通稱,原因不明。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墨子學術出自史官,而“書”為史官所掌,故墨子對“書”的稱謂不僅來歷分明,而且具有權威性,從而被普遍接受。

“尚書”之“尚”於意何取?後世經學家大都視“尚”為“上”之通假字。換言之,所謂“尚書”,就是“上書”。至於“上”字在此又當如何解釋,則眾說紛紛,莫衷一是。比較合理的解釋有二:其一,“上古”。據此,則所謂“尚書”,就是“上古之書”。其二,“君上”。據此,則所謂“尚書”,就是“記錄君上言行之書”。王充《論衡·正說篇》:“《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王充之說,兩說具備而偏向“上古”說。劉熙《釋名》主“上古”說,而王肅《尚書序》則依從“君上”說。《尚書》涵蓋的年代屬於上古,這一點無可爭議,《尚書》記載的內容大都為君上的訓令或出師的誓詞,這一點也無可爭議。因此,以上兩說從邏輯上而言,皆無不可;是否確為當時定名者的本意,則無從考核。

雖說《尚書》屬於上古無可爭議,若問《尚書》究竟上古到何年何月?卻又不易言之。原因有三。其一,《尚書》不是在某特定時間上編寫而成的著作,而是經過多年累積而成的文獻。內容函蓋大約上迄公元前2000年,下至公元前7世紀,前後相距長達一千三百年。其二,內容所及的年代不一定就是文獻編寫的年代。其三,今本《尚書》的內容並非完全可靠,攙有後人偽造的成份。

在普遍認為可信的篇章之中,以記述殷王盤庚遷都的《盤庚》篇時代最早,其寫作年代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的上半葉,與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甲骨文的年代相近。就年代而言,古埃及《死人書》中最早的文字要比《盤庚》早出一千多年。不過,《死人書》的內容為宗教咒語,其史學價值不能同《盤庚》相提並論。古巴比倫刻在石柱上的“漢穆拉比法典”相傳作於公元前18世紀,比《盤庚》約早400年。其餘廣為人所熟知的外國古代文獻皆較《盤庚》為晚出。比如,猶太《聖經》中的最早作品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印度的《古事記》不早於公元前6世紀。這些文獻不僅時代晚於《盤庚》五百至八百年,而且內容亦頗涉神話,遠非《盤庚》之為樸素史料可以比擬。要言之,《尚書》之為“上古之書”,就時代而言雖不能稱世界之“最”,若兼時間與內容而論,則實無出其右者。

近代今文家派如康有為等認為《尚書》等五經或六經不過是孔子“托古改制”之作,無孔子即無六經,從而神化孔子,尊之為“素王”。古文家派認為《尚書》等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孔子只不過有所整理、刪節、修訂而已。考之以史冊的記載,今文家派的論點顯然是無稽之談。

簡言之,《尚書》是一部樸素的、上古時代歷史檔案彙編,其中最早的文獻大約寫成於公元前十四世紀上半葉。《尚書》固定版本的出現,大約始於戰國。自秦始皇下焚書之令,民間私藏的先秦古文《尚書》大都燒毀。項羽一把火燒盡秦皇室所藏先秦古文《尚書》(假定有所收藏)與用秦篆以及秦隸寫成的《尚書》。西漢初,經伏生從秦朝廷帶出、私藏於家的秦隸《尚書》殘卷出,幾經傳授,分成歐陽以及大、小夏侯三個今文家派。漢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居發現古文《尚書》,經孔安國獻給朝廷,其中與今文《尚書》共有的篇章經孔安國傳授,形成古文家派,多出的篇章由孔安國獻給朝廷,稱之為“逸書”。魏末晉初之際出現一本來歷不明、冒充孔安國所撰的《尚書傳》。晉末的“永嘉之亂”使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與孔安國所獻的古文《尚書》“逸書”同喪於戰火。南北朝南齊之時,魏末晉初出現的偽孔安國《尚書傳》失傳。不久,南朝梁朝出現又一本也號稱是孔安國作傳的真本古文《尚書》,與先出並已失傳的偽孔安國《尚書傳》不同,這本偽作不僅偽造孔安國之傳文,並且偽造《尚書》經文。唐初整理古籍的結果,致使孔安國所傳的古文《尚書》失傳,並令後出的偽《孔傳古文尚書》成為《尚書》的唯一版本,一直流傳至今。今本《孔傳古文尚書》雖是偽作,卻含有大量真實的成份,其價值雖因其為偽而稍損,卻仍是研究華夏上古歷史必不可少的文獻。

偽古文占全書總篇數的43%,《商書》的作偽程度最為嚴重,偽古文的篇數超過一半;《周書》總篇數占全書的55%,其中偽古文占37.5%。

偽古文二十五篇姑置之勿論,三十三篇真古文的內容大致如下:

《虞書》四篇所記,為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予虞舜、虞舜的政績、虞舜與其臣禹、皋陶等的政治對話。四篇皆以虞舜為中心,故稱為《虞書》。

《夏書》之《禹貢》記載禹治水之後的地理狀況,《夏書》之《甘誓》記載禹之子啟征討諸侯有扈氏時之誓師辭,皆為夏代初期之事。據傳說,夏代經歷四百年有奇,這兩篇所涉及者,不過其九牛一毛而已。

如今學術界普遍認為《虞書》與《夏書》皆非虞、夏兩代當時的歷史文獻,而是戰國末期甚至晚至秦代之作。其中《甘誓》一篇,《墨子》引作“禹誓”,而文字略有出入,可見這一篇的來源不會晚於戰國前期。不過,是否的確為夏後啟的誓師辭,則未能確斷。《虞書》四篇中的少量字句也為春秋、戰國時期人引用過,至於全篇文字的真實性如何,亦難以斷定。《禹貢》一篇的內容,未曾見諸先秦任何著作,出現的時代可能最晚。不過,《禹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綜述全國地理狀況的文獻,因而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商書》七篇,除首篇《湯誓》記載商湯討伐夏桀之事外,其餘六篇皆屬商代後半期的史料。其中《盤庚》三篇為盤庚遷都於殷之際對臣民的訓話。其餘三篇皆記載商代末年之事,其中兩篇均有關商紂王,與《周書》前一部分的內容相銜接。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湯誓》為後人的追述,而其餘六篇則皆為當時的檔案文獻。

《周書》二十篇可分為上下兩輯。上輯包括從《牧誓》至《立政》的十四篇。這一輯集中報導了周之滅商與周人如何鞏固對商人的統治,內容最為豐富,乃《尚書》精華之所在。其主要情節有:武王伐紂、周公攝政、周公與成王再度東征以徹底征服商人以及東方其他諸國、周公為鎮壓商人反叛而作的政治安排、周公與召公的對話、周公還政於成王等。下輯包括自《顧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顧命》與《康王之誥》就性質、內容、文字來看,本當為一篇,故所謂六篇,其實也可以視為五篇。五篇的性質與時代各不相同,時代早者屬於西周前期,時代晚者屬於春秋中葉。前三篇是周朝廷的檔案,後兩篇分屬秦與魯兩諸侯國。除去《洪範》一篇之外,《周書》大體為可靠的檔案文獻。《洪範》記錄箕子與武王的對話,內容全系五行,可能是戰國五行家興起之後的作品。不過,五行的起源也可能甚早,《洪範》即其淵源也說不定。總之,撇開這一篇不談,其餘十九篇實為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綜合全書內容而言,可以歸納為三組。第一組為關於堯、舜、禹、皋陶、啟等上古帝王的傳說;第二組是有關周代建國的重要文獻,突出反映了周公旦的政治活動;第三組為分屬不同時期的、零散而孤立的檔案。

《尚書》各篇文體不盡相同,大多篇章為“記言”,少部分為“記事”或“言事兼記”。孔穎達《尚書正義》將《尚書》文體分為十類,失諸瑣碎。稍事歸納,可以以下六類函蓋之。

第一類為“典”,例如《堯典》。上文已經指出,“典”本來就是“冊”或“經”的意思,《尚書》篇名中的“典”,已含後世“經典”之意,表示尊崇。“典”的體裁併非當時的文獻記錄,乃後人追述之作,故文字相對而言比較淺顯。“典”在《尚書》中所占比例甚小。

第二類為“謨”,例如《皋陶謨》。“謨”與“謀”通,意為“謀劃”、“謀議”。比如,《皋陶謨》記載舜、禹、皋陶等人的政治協商與謀劃。“謨”體因系問答,也比較容易讀懂。“謨”體在《尚書》中所占比例也極少。

第三類為“訓”,例如《伊訓》。“訓”,就是“訓諭”的意思。“逸書”之《伊訓》據說記載商代大臣伊尹對商王太甲所作之訓諭。不過,該篇經文已經失傳,今本《尚書·伊訓》系偽作,不能代表。非偽作的《高宗肜日》雖不以“訓”名篇,實際上卻是“訓”體,可惜僅此一篇,孤立無援,難以深論。
第四類為“誥”,例如《大誥》。“誥”,“告諭”之意。雖不以“誥”名篇而實為“誥”體者,如《盤庚》、《梓材》、《多士》、《多方》等篇皆是。《尚書》中的“誥”,大都為君王對臣民的訓話。比如《盤庚》三篇,記載商王盤庚對臣民所作的三次訓話。又如《康誥》,記載周公告誡其弟康叔當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商人。“誥”體篇名的命名法則不夠規範。或以訓諭者命名,如《盤庚》、《康王之誥》;或以接受訓諭者命名,如《康誥》;或以訓諭內容命名,如《酒誥》、《無逸》;或取篇中辭彙命名,如《梓材》、《多方》等。“誥”體數量接近非偽古文之一半,構成《尚書》最重要的部分。“誥”體多屬講話記錄,因屬上古口語,與如今口語差別甚大,而口語又往往欠缺文章的條理,難免重複瑣碎,故“誥”體格外難懂。

第五類為“誓”,例如《湯誓》。所謂“誓”,就是“誓師之辭”。“誓”體在《尚書》中所占比例僅次於“誥”體。“誓”體篇名的命名方法也不規範。有以人命名的,如《湯誓》為商湯伐夏桀之誓師辭。有以誓師地點命名的,如《費誓》與《牧誓》中的“費”與“牧”,皆為誓師地點。有以國名命名的,如《秦誓》為秦穆公在戰後向其臣民所宣告的誓辭。還有以“偉大”命名的,如《泰誓》就是“偉大的誓言”之意。“誓”體往往為韻文,比如,見諸《孟子》的《泰誓》有這么一段:“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取則於殘,殺伐用張,於湯有光。”詞句整齊,韻律分明,頗似詩歌。為何如此?因誓辭意在令大眾記取,如同今日之宣傳口號,有節奏韻律,便於記憶。正因為此,“誓”體也相對簡單易懂。

第六類為“命”,例如《文侯之命》。“命”,就是“命令”的意思。《尚書》中的“命”,是古代常見的“命辭”。比如《文侯之命》,就是周天子對晉文侯的嘉獎令。屬於“命”體的篇章在《尚書》中很少,不過因其常見於其他古代典籍,故也不難讀懂。
因《尚書》的篇章基本上為以上六種文體所函蓋,故《尚書》的文體也習稱之為“典謨訓誥之文”。
除去稱之為“經文”的正文之外,《尚書》還有一個重要的附屬檔案,稱之為《書序》。《書序》往往用寥寥數語以簡略介紹《尚書》各篇的內容。比如,《甘誓》的《序》為:“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秦誓》的《序》為:“秦穆公伐鄭,晉襄公帥師敗諸崤,還歸,作《秦誓》。”有稍微詳細的,甚至記載了年代;也有更為簡略的,僅提及作者的名姓。《書序》顯然有助於了解各篇的歷史背景,不過,畢竟是後人所作,未可盡信。然而,由於《書序》自西漢就已編入《尚書》,又被普遍誤會為孔子所作,故長期以來與《尚書》經文並重,被奉為不可懷疑的經典。
其實,《書序》應當是出自西漢傳授《尚書》的學者之手。即使當真出自孔子之手,也並非不可質疑。舉例而言,《金縢》篇所敘大致如下:武王有疾,周公祈禱於天,願以自己之生命替代武王。祈禱既畢,將禱辭收藏於金縢。所謂金縢,即金屬箱匣,大約等同如今之保險箱。武王去世之後,其子即位為成王,年尚幼,周公攝政。外有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於成王。成王疑忌周公,周公一度避處東國。一日,雷電交加,成王及其臣下恐懼,發金縢,見周公之禱辭,深感慚愧,於是迎周公返國輔政如初。且不說此事的真偽,僅就其記載而言,《金縢》必然作於武王既死之後,也必然出於後人的追述而並非出自周公之手筆。而《書序》卻說:“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好像是周公親自作《金縢》於武王在生之時。即使不以錯誤視之,至少是失諸嚴謹。又如上文提到的《文侯之命》,據《書序》當為周平王嘉獎晉文侯之令;而據《史記》,則當為周襄王嘉獎晉文公之令。二者相去百有餘年,史實不足,難以判斷孰是孰非。
《書序》總括篇名一百,不過,並非每篇皆有序文,有若干篇共一序者。比如,《康誥》、《酒誥》、《梓材》三篇共一序。至於有序文而無經文者,無從知悉序文之當否。《偽古文尚書》的偽經文,則顯然是根據序文的指點編撰而成的。不過,序文往往過於簡單,有時意思也並不明確,因而《偽古文尚書》的經文是否就能符合序文作者的本意也無從考核。例如,《旅獒》篇本來有序而無經,序文只有“西旅獻獒,太保作《旅獒》”九個字。“西旅”,據說是西方某部落酋長國的名稱。“獒”,據馬融、鄭玄之說,當讀作“豪”,意思是“酋豪”。倘若根據馬、鄭之說,則所謂“西旅獻獒”,意思當是:“西方旅部落酋長來朝獻”。《偽古文尚書》的作者並未採納這種解釋,而是讀“獒”為其本義“大犬”,從而寫出一篇“西方旅部落國獻大犬”的經文。由此可見《書序》不僅未必可靠,也並非只能有一種理解,絕非不可動搖的準則,僅可供研究《尚書》經文的參考而已。

命運
《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挑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西漢學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尚書》百篇之說乃後起。
第一次劫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焚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第二次劫難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第三次劫難
然而,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賾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書》25篇,及一篇孔安國傳和一篇《尚書序》,當時《秦誓》一篇已佚,所以這部《尚書》共有59篇。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全都是根據梅賾所獻的這個本子編修。
其實,除此三次,《尚書》所遭劫難頗多。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書撰異》里說:“經惟《尚書》最尊,《尚書》之離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漢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馬、鄭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晉之有偽古文,四也。唐《正義》不用馬、鄭,用偽孔,五也。天寶之改字,六也。宋開寶之改《釋文》,七也。七者備而古文幾亡矣!”

體裁

尚書正義談到有兩種分類法:
六種說:典、謨、訓、誥、誓、命;來自“可能是孔安國所撰”的古文尚書序。
十種說:典、謨、訓、誥、誓、命、征、貢、歌、范;來自孔穎達監修的尚書正義。

目錄

孔子畫像孔子畫像
虞書堯典第一
虞書舜典第二
虞書大禹謨第三
虞書皋陶謨第四
虞書益稷第五
夏書禹貢第一
夏書甘誓第二
夏書五子之歌第三
夏書胤征第四
商書湯誓第一
商書仲虺之誥第二
商書湯誥第三
商書伊訓第四
商書太甲上第五
商書太甲中第六
商書太甲下第七
商書鹹有一德第八
商書盤庚上第九
商書盤庚中第十
商書盤庚下第十一
商書說命上第十二
商書說命中第十三
商書說命下第十四
商書高宗肜日第十五
商書西伯戡黎第十六
商書微子第十七
周書泰誓上第一
周書泰誓中第二
周書泰誓下第三
周書牧誓第四
周書武成第五
周書洪範第六
周書旅獒第七
周書金滕第八
周書大誥第九
周書微子之命第十
周書康誥第十一
周書酒誥第十二
周書梓材第十三
周書召誥第十四
周書洛誥第十五
周書多士第十六
周書無逸第十七
周書君�]第十八
周書蔡仲之命第十九
周書多方第二十
周書立政第二十一
周書周官第二十二
周書君陳第二十三
周書顧命第二十四
周書康王之誥第二十五
周書畢命第二十六
周書君牙第二十七
周書冏命第二十八
周書呂刑第二十九
周書文侯之命第三十
周書費誓第三十一
周書秦誓第三十二

內容精要

《尚書》孔子畫像
撇開偽古文不說,介紹一下全書最重要部分———真古文33篇的內容精要
《虞書》四篇記載的是我國上古唐、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虞舜,虞舜和他的大臣皋陶等人有關政治的談話等情節,這四篇都以虞舜為中心,所以稱為《虞書》
《夏書》二篇中的《禹貢》記載了禹治水以後全國的地理面貌,另一篇《甘誓》記載禹的兒子啟征討諸侯有扈氏的誓師辭,都是夏朝初期的事情。據傳說,夏朝經歷了400多年,這兩篇所涉及的只是夏朝歷史的點滴而已。
目前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上述《虞書》和《夏書》六篇都不是虞代和夏朝當時的歷史記錄,而是戰國時期,甚至晚至秦代的作品。其中只有《甘誓》一篇已出現於戰國前期學者墨子的著作中,文字和今本《尚書》大同小異。因此,這一篇的來源較早,至少在戰國時期以前即已存在。
《虞書》四篇中的個別詞句也曾被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引用過,但當時所見的篇文是否與今本相同,很有疑問。此外,從不同角度考察,這四篇似乎仍保存了不少有關堯舜時代的可靠傳說,所以仍不失為研究我國上古歷史的重要資料。《禹貢》一篇的內容,未見徵引於前秦任何著作,可能出現的時間最晚,但它是我國古代對地理面貌做出綜述的第一部文獻學術價值極為重要,人們現在普遍把它作為戰國晚期左右的地理文獻看待。
《商書》7 篇,除第一篇《湯誓》記載商湯伐桀的事情以外,其餘6篇都是商朝後半期的史料。其中《盤庚》三篇記載盤庚遷都於殷的時候告諭臣民的講話。其餘3篇都記載商朝末年的事,有兩篇與商紂王有關,和《周書》中前一部的內容是直接相連的。這7 篇中,只有《湯誓》被人們認為是後來追敘的歷史傳說,其餘6篇都是比較直接的檔案
《周書》20篇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從《牧誓》《立政》為止的十四篇,這十四篇內容最為豐富,是全部《尚書》的精華所在。它們集中地報導了周朝滅殷(即商朝)以及周人如何鞏固對殷人的統治等情況,主要情節內容以當時最重要的政治家周公旦為中心人物;後一部分包括《顧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顧命》和《康王之誥》性質內容文字來看,本是一篇,所以,也可以說是五篇。這五篇中,時代早的屬於西周前期,時代晚的屬於春秋中葉。前三篇是周朝中央王室的檔案,後兩篇則分屬於魯國秦國。一般認為,《周書》二十篇大體都是可靠的真實檔案文獻,其中只有《洪範》一篇記載箕子對答武王的談話,內容全系五行學說,似乎應是戰國時期五行學家興起以後的作品。但也有人認為五行學說起源很早,《洪範》即其淵源。總之,拋開這一篇不說,其餘十九篇都是我們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原始資料
全部內容綜合起來,大致可分為三組。(一):關於堯、舜、禹、皋陶、啟等人的遠古歷史傳說;(二):關於周朝建國初年的重要文獻,尤其重點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動;(三):一些零散孤立的檔案,所屬時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沒有直接的關聯。
《尚書》孔子和弟子
《尚書》各篇的文體也不盡相同,大多數篇章是“記言”,但也有些篇章是“記事”或“記言兼記事”。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把《尚書》的文體分為十類,未免過於瑣碎。我們現在歸納一下,可以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典”,例如《堯典》。“典”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尊重的意思,所以,凡是受人尊重的書冊就稱為“典”。“經典”、“典範”這類意義都是由此而來的。《尚書》中的“典”即“經典”之意。屬於這種體裁文獻在《尚書》中所占的比例是極小的。
第二類是“謨”,比如《皋陶謨》。“謨”字讀音和字義都與“謀”字相通,“謨”的意思就是“謀議”。屬於這種體裁文獻在《尚書》中也很少見。
第三類是“訓”,例如《伊訓》。“訓”就是“教訓”的意思。屬於這種體裁的文獻,現僅存《伊訓》一篇。
第四類是“誥”,例如《大誥》。還有一些雖不以“誥”為篇名,但實際上也是“誥”。如《盤庚》《梓材》《多士》《多方》等等。“誥”的意思就是“告諭”,無論從口頭上或用書面告諭別人都叫做“誥”。《尚書》中的“ 誥” 大多是上級對下級的指示或統治者對臣民民眾講話。“誥”體大多記錄講話者的口語,一來由於商、周時代的口語和近代口語距離很遠,二來由於口語本身不能像書面文字那么有條理,往往重複瑣碎,所以“誥”體文獻特別生澀難懂,也是《尚書》中最難理解的部分。以致唐朝的大文學家韓愈也感覺“誥”體文章讀起來結結巴巴很不順口,故而評論道:“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在這33篇中,屬於“誥”體的文獻占了半數左右,是《尚書》中最重要的部分。
第五類是“誓”,例如《湯誓》。“誓”一般指的是出兵征伐時或交戰前所宣布的誓師詞。屬於“誓”體的文獻在《尚書》中所占的比例僅次於“誥”體,是比較多見的。“誓”辭大多有節韻,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秦誓》,其中寫道:“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則取於殘,殺伐用張,於湯有光。”這裡的“揚”、“疆”、“張”、“光”押韻,字句整齊,韻律鮮明,猶如詩歌一樣。“誓”體力求簡捷明了,所以比較容易讀懂。
《尚書》孔子授業圖
第六類是“命”,例如《文侯之命》。“命”本來就是“命令”的意思。《尚書》中的“命”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命辭”,它們大多數是君王獎勵或賞賜某個臣子時所宣布的命令。《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晉文侯所發布的一道獎令。屬於“命”體的文獻在《尚書》中很少。
既然傳說中《尚書》是孔子編訂的,而孔子又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因此,《尚書》也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歸納起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實行仁的手段,這就是“以仁為本,以禮為用”。它反對苛政濫刑,主張“為政以德”,在做人修養上,注重發揚“仁”的品德。《尚書》開篇便體現了孔子這種主張以“仁政”治國觀點,其中說道:“古時候的帝堯⋯⋯光輝廣披四海,以至於天地上下、明察秋毫而賢才兼人;親近各族人民,各族人民既已和睦相處;使百姓明辨是非,百姓所視明白;能團結天下萬國,隨著堯的德行的感化,風俗大和。”
《尚書》孔子畫像
《尚書》中還記載:堯在位已70年了,想選擇賢能之人以便禪位。當時想推舉四岳為繼承人,四岳說自己德薄,不能有辱帝位。於是推選純孝之人的舜,當時的舜以孝聞名天下,所以才被物色為天子的繼承人。由此可見儒家倡導“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儒家的“孝”與“忠”的思想是相連的,俗話說: “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孔子說“孝慈則忠”,所以說,忠於其君,忠於其國,必須以孝為基礎。我們在《尚書》中可以看見忠於人民的湯、武革命。同時,可以看到兩個忠於其君與其國的偉大典型,這就是商湯的伊尹和周初的周公旦了。尤其是周公旦,孔子對他崇拜得五體投地,把他樹為後世忠臣的楷模
西漢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倡議後,從此在中國開創了以儒家為正統學說的局面。因此,從西漢開始,已形成了學習儒家的經典熱。以後的董仲舒劉向鄭玄韓愈朱熹王陽明等人,步孔子的後塵,更加發展了儒家學說,這個學說根深蒂固地植於歷代中國人民思想中,成為我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兩千多年以來,儒家的思想始終統治著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由於《尚書》在儒學上的重要地位,在當時的封建主流社會備受推崇,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此外,《尚書》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學派孕育中的民主思想《尚書·五子之歌》里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也就是說百姓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定,國家才能昌寧。

社會影響

孔子講學圖孔子講學圖
《尚書》包括四代,大部分是號令,就是向大眾宣布的話,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話。也有記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說法,那記事的幾篇,大都是戰國末年人製作的,應該分別看待。那些號令多稱為“誓”或“誥”,後人便用“誓”、“誥”的名字來代表這一類。平時的號令叫“誥”,有關軍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話多稱為“命”;臣告君的話卻似乎並無定名,偶然有稱為“謨”的。這些辭有的是當代史官所記,有的是後代史官追記;當代史官也許根據新聞,後代史官便只能根據傳聞了。這些辭原來似乎只是說的話,並非寫出的文告;史官紀錄,意在存作檔案,備後來查考之用。這種古代的檔案,想來很多,留下來的卻很少。
漢代傳有《書序》,來歷不詳,也許是周、秦間人所作。有人說,孔子刪《書》為百篇,每篇有序,說明作意。這卻缺乏可信的證據。孔子教學生的典籍里有《書》,倒是真的。那時代的《書》是個什麼樣子,已經無從知道。“書”原是紀錄的意思;大約那所謂“書”只是指當時留存著的一些古代的檔案而言;那些檔案恐怕還是一件件的,並未結集成書。成書也許是在漢人手裡。那時候這些檔案留存著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漢人便將它們編輯起來,改稱《尚書》。“尚”,“上”也;《尚書》據說就是“上古帝王的書”。“書”上加一“尚”字,無疑的是表示尊信的意味。至於《書》稱為“經”,始於《荀子》 ;只是到漢代才普遍罷了。
儒家所傳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秦始皇燒天下詩書及諸侯史記,並禁止民間私藏一切書。到漢惠帝時,才開了書禁;文帝接著更鼓勵人民獻書。書才漸漸見得著了。那時傳《尚書》的只有一個濟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詔燒詩書的時候,他將《書》藏在牆壁里。後來兵亂,他流亡在外。漢定天下,才回家;檢查所藏的《書》,已失去數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著這一些,私自教授於齊、魯之間。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時他已九十多歲,不能遠行到京師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錯來從他學。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書》流傳開來。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寫的,還是用秦篆寫的,不得而知;他的學生卻只用當時的隸書鈔錄流布。這就是東漢以來所謂《今尚書》或《今文尚書》。
漢武帝提倡儒學,立五經博士;宣帝時每經又都分家數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謂“師法”或“家法”,從學者必須嚴守。這時候經學已成利祿的途徑,治經學的自然就多起來了。《尚書》也立下歐陽(和伯)、大小夏侯(夏侯勝、夏侯建)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來的。當時去伏生已久,傳經的儒者為使人尊信的緣故,竟有硬說《尚書》完整無缺的。他們說,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嗎!這二十九篇,東漢經學大師馬融、鄭玄都給作過注;可是那些注現在差不多亡失殆盡了。

專家點評

《尚書》漢朝的時候,朝廷提出了統一思想獨尊儒術政策,因而把儒家的經典定為官方學術研究科目知識分子為了想做官,就大批的學習經學,於是經學開始大為盛行。當時各經都有不同的學派朝廷對各經只選定某一學派作為官方規定的科目,這個被選定的學派便稱為“立於學官”。漢亡後,魏、蜀、吳三國時期,古文經學仍盛極一時,仍尊重集經學大成的鄭玄(127-200年)的學說。魏國把鄭玄的《古文尚書》和其他著作立於學官,還刻了古文石經,其中包括《尚書》、《周易》《論語》等,是在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所寫的,又稱《熹平石經》。在當時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能將《尚書》等刻石為經,可見《尚書》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
正因為《尚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所以歷代都有不少文人政客研究。比如東漢著名經濟學馬融,又如前面提到的鄭玄,他所注的《尚書注》風靡一時,壓倒了其他各個學派,甚至連他的老師馬融《尚書傳》也相形失色。此外,清代的段玉裁孫星衍孫治讓等學者,他們都留下了關於《尚書》的著作。
現代集《尚書》之大成者,應該是顧頡剛先生(1893-1980年)了,在《尚書》學的研究工作當中,他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倡導應以科學態度研究《尚書》,實事求是地找出根據,以還《尚書》的本來面目。顧先生是今文學家(今文學:研究《尚書》的學派之一),但他並不為學派的成見所囿,對今文二十九篇中的《堯典》《禹貢》《皋陶謨》提出了懷疑,認為此三篇是戰國時的作品。顧頡剛先生對今文做出如此大膽的懷疑,等於是涉足了誰都不敢染指的禁區,在研究《尚書》的研究史上尚屬罕見。
前面我們多次說過,《尚書》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究竟難懂的地方何在呢?主要在於它的時代太古,它所用的字眼、辭彙、語義和語法結構都是屬於殷、商時代的上古漢語系統,不僅和我們今天的白話文不大相同,就是和我們所常見的一般文言文也不相同。一般的文言文我們通常叫做“古文”,這種“古文”基本上是以戰國、秦、漢時代的古漢語作為典範的,但《尚書》中的漢語比這種漢語時代更古、形式更有所不同,所以又比一般的古文更難懂了。
縱觀古今,記載中國上古史的書品類很多,大抵為神話傳說,令人難以信服。只有《尚書》,無論在史料價值上、在儒家的思想上,都能被視為儒家經典之一。它垂範後世已有兩千多年了,並經過歷代學者千百人的刮垢磨光,歷久彌光。

妙語佳句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則取於殘,殺伐用張,於湯有光。

重現兩千年前《尚書》

2008年,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戰國竹簡。竹簡數量約2500枚,其內容多為經、史典籍,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從未見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今天上午,清華大學發布了兩年來的研究成果。兩年間,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為首的研究團隊完成了《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的編寫工作,並於2010年底出版發行。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共整理出60餘篇文獻。本次面世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共包括《尹至》《尹誥》 、《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九篇文獻。九篇竹簡都是以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字書寫的,具有特殊的結構風格。其中部分篇章有傳世本可相對照,對於推進楚文字研究有很大便利。

重現兩千年前《尚書》

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獻中,前八篇都屬於《尚書》或類似《尚書》的文獻。傳說孔子選編的《尚書》有百篇之多,但經秦代焚書,大多失傳。漢初濟南伏生只傳28篇,稱《今文尚書》。漢景帝末曲阜孔壁發現《古文尚書》,比伏生所傳多了16篇,後又佚失。從那時兩千年來,清華簡是首次發現《尚書》以及類似的典籍。《金縢》見於伏生所傳的《今文尚書》,清華簡也有《金縢》,但簡上標題不是《金縢》,而是“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此外,簡文與傳世本比較,還有許多重要的差別,對於研究周初史事至為重要。清華簡中還有性質類於《尚書》的前人未見的文獻,如《保訓》一篇,是焚書以來從來沒有人知道的。簡文講述周文王臨終前對其子武王的遺言,提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篇中所包含的中道思想,很有哲學意義。

學術疑難得以澄清

《尚書》中的《尹至》《尹誥》是有關伊尹和商湯的重要文獻,涉及商湯滅夏的史實,極為重要。其中的《尹誥》又稱為《鹹有一德》。把清華簡《尹誥》與傳世的偽《古文尚書·鹹有一德》相比較,可以判斷現存的偽古文系後人偽作,這對於中國學術史的研究影響非常深遠。清華簡《程寤》篇非常完整,詳細記述周文王“受命”(稱王代商)的傳說,對於了解“文王受命”有重大幫助,彌補了千年來的遺憾。

最新研究稱《尚書》確係“偽書”

部分“清華簡”。部分“清華簡”。

古老歷史文獻——《尚書》是中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然而,兩千多年來,中國學術界一直對傳世古文《尚書》存在真偽之爭。
清華大學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專家們看到了失傳多年《尚書》的真正原貌,現今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係“偽書”。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介紹,《尚書》相傳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挑選出100篇,這就是《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挾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被稱為今文《尚書》。
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型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然而,在西晉永嘉年間的戰亂中,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東晉初年,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一部《尚書》。這部《尚書》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書》33篇、古文《尚書》25篇。現今流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就是根據梅賾所獻版本編修。
中國宋、元、明、清的許多學者,都對梅賾所獻的這本來歷蹊蹺的《尚書》產生疑問。
在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出版的“清華簡”第一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收錄了《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共9篇簡文。
其中,屬於古文《尚書》一類的文獻有《尹誥》篇,專家將其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進行比對後發現,“清華簡”《尹誥》屬於秦始皇焚書之前真正的《尹誥》寫本,而傳世的古文《尚書》中《鹹有一德》篇與之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相同的例子還見於《說命》篇。傳世的古文《尚書》中的《說命》篇共由3篇組成,記載了商王武丁與其大臣傅說之間的相關事跡。“清華簡”中也有《說命》篇,題為《傅說之命》,也是由3篇組成。其中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一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
然而,同《尹誥》篇一樣,傳世的古文《尚書》中《說命》篇與“清華簡”《傅說之命》也完全不同,證明是後人編造。
“從‘清華簡’提供的這些證據來看,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確實是一部偽書,自北宋以來,許多學者對它的懷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確的。”劉國忠說,“通過‘清華簡’,我們不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書》的原貌,還可為多年來古文《尚書》真偽之爭畫上圓滿句號。”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盤點世界經典名著。

四書和五經

四書五經書籍主要內容備註
四書《大學》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治亂的關係被列為四書之首
《中庸》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孟子》孟子的言論彙編
五經《周易》占卜之書 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書》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
《詩經》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年的詩歌305篇 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
《禮記》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左傳》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篡弒等

十三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