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縣

五台縣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屬土石山區,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公里,轄6鎮24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山巒重疊,地形複雜,東,由東、西、中、南、北、五台組成,號稱“華北屋脊”。位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溫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五台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居。西周時將冀北劃為并州,五台為并州北地,一度為北狄所居。前五四一年(魯昭公元年)晉荀吳敗狄於大鹵(太原),漸拓而北,地歸於晉。韓、趙、魏三分晉地,五台歸趙。秦統一中國後,隸太原郡。

《漢書·地理志》載:西漢置慮特,因縣城西北有慮探,環城有慮逃而得名。漢因秦制,屬太原郡。三國時屬魏國,隸太原郡,為匈奴北部帥所居。西晉時屬新興郡,未置縣。四八六年(北魏太和十年)復置縣,改名“驢夷”,屬肆州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北周因之。六O七年(隋大業三年)改名五台縣,因境內有五台山而得名,仍屬雁門郡。唐、五代十國屬代州。宋滅北漢,地乃歸宋,隸代州。金屬河東北路代州,一二一六年(金貞佑四年)升為台州。元屬中書省南部冀寧路。一三六九年(明洪武二年),仍復為五台縣,屬太原府。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改屬代州,仍轄於太原府。一七二四年(清雍正二年),代州升為直隸州,於是五台不歸太原府管轄。

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五台屬雁門道。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一行政督察公署,鏇改稱晉東北政治主任公署。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五台縣屬二專署領導。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改屬晉冀二專區。一九四八年又改屬晉中區一專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忻縣專署。一九五九年忻縣、雁北二專署合併,屬晉北專署。一九六一年復歸忻縣專署(一九八五年改為忻州專署),2000年改為忻州市。

從古至今隨著歷史的變遷都在不斷的改革與創新,共經歷了6種制度。

1、都甲制明、清兩代,縣下設都,都下設甲,甲下設村,村中分戶。甲設老人,分別管理。

2、路約制1796年至1820年(嘉慶年間),改劃路約制。全縣劃分8路:大東路、小東路、大北村、小北村、大西路、小西路、大南路、小南路。總計1城,4關,8路,39約,557村。

五台山台蘑五台山台蘑

3、區村制1919年(民國8年),閻錫山整理村范,劃五台為6個區。<2>1938年10月,日軍侵占五台城,仍沿用前6個區。1939年4月,日軍為適應鬥爭形式,劃14個區分領各村。1941年春又更為11個區。<3>1943年,仍為11區,但有部分改動。<4>1946年7月,五台全縣解放,重劃為10個區。<5>1947年,為加強集中領導,五台重新劃為8個區,直至1955年才撤銷區建制。

4、鄉村制1953年,為了加強縣對基層組織的領導,區級機構變一級政權為督促檢查機關,縣確定將全縣262個行政村劃為123個鄉。建立鄉人民委員會,由委員8到11人組成,設鄉長1人,副鄉長1至4人,秘書1人。全縣按地形劃為3類鄉:平川區,半山區,山區鄉。<2>1956年春,隨著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到來,為了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需要,全縣將123個鄉重劃為60個鄉,鄉下屬村。

5、社隊制1958年秋,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於12月6日發出通知,決定全縣由原有的36個鄉,405個社合建為9個鄉社合一的大型公社。公社下設管理區60個。最終全縣為13個鄉。<2>1961年8月,全縣將13個公社劃為30個公社。據1980年地名去查統計,全縣30個公社共有574個大隊,769個自然村,2384個核算單位。

6、鄉(鎮)村制1984年秋,縣7屆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批准了縣人民政府關於政權分開和建鄉(鎮)人民政府的工作方案。同年10月,召開了個鄉(鎮)人民大會,選舉產生了鄉(鎮)人民政府。將原公社所轄的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總計24個鄉,6個鎮,578個村民委員會。<2>2000年我縣再一次進行體制改革,最後劃為轄一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6鎮,13鄉,573個行政村。

7、2004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78000萬元,全縣財政收入845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62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809.54元。全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98.2萬人次,實現旅遊經濟總收人6.2億元。

行政區劃

截至到2013年,五台縣管轄兩區(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和駝梁景區)、6鎮、13鄉、573個行政村,

台城鎮、白家莊鎮、豆村鎮、東冶鎮、台懷鎮、耿鎮鎮、東雷鄉、溝南鄉、茹村鄉、陽白鄉、神西鄉、建安鄉、靈境鄉、高洪口鄉、門限石鄉、陳家莊鄉、石咀鄉、蔣坊鄉。

地理環境

地貌

五台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境內山巒綿亘,溝壑縱橫。按自然條件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川三種類型,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深山迴環中又有茹村、豆村、溝南、東冶四個小盆地,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丘陵42.6萬畝,占總面積的10%,平川54萬畝,占總面積的12.7%,全縣耕地51萬畝,占總面積的12%。

五台縣境內有較大山峰146座。五台山為群山鼻祖,境內諸山統稱五台山山脈,屬太行山系。五台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座環抱而立的峰頂組成,五座峰頂雖高卻平,景色各異,頗負盛名。東台頂又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面積100餘畝,其狀如立象,夏日天氣晴好時,黎明登臨其上,可見雲海盡頭的紅日噴薄而出。西台頂又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面積300餘畝,其狀如孔雀舞;掛月峰勝景,在於遠望峰頭可掛月,每當農曆月中,夜半時分,月行其巔,仿佛掛在那裡;東北側有整塊山石形成水池,取之不涸,不取不溢,稱文殊洗缽池。中台頂又名翠岩峰,海拔2890米,面積200餘畝,其狀如雄獅,台頂巨石壘壘,峰巒雄曠,層岩疊翠,峰腰丹崖碧岩,縹緲雲間。北台頂又名葉斗峰,海拔3061.1米,面積400餘畝,是華北地區最高峰,其狀如鳥共鳴,台背陰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稱“萬年冰”。南台頂又名錦繡峰,海拔2474米,面積200餘畝,以野生植物,奇花異草聞名,古稱仙花山。五台山山脈按其成因和形態特點,可分三大類:即剝蝕構造的斷塊高中山地,黃土台地和河谷溝川。斷塊高中山地以五個台頂山地為主,綿延清水河流域,為石山區,相對高程1000——1500米以上,峰巒重疊,蒼山如海,盛產林木山珍,唯耕地甚少;山間黃土岔地,是積陷盆地的地貌類型,包括東冶、溝南、茹村、豆村地區,海拔均為700——1200米,這些地區四周環山,盆地邊緣為黃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產糧油;河谷溝川為水蝕沖刷的地貌類型,河谷兩岸,形成多級階地,梯田層層,是黃土丘陵區,亦為較好的農業區。

五台縣境內有四個盆地,面積共227.63平方公里,盆地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總和為1169.6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4,全縣糧食主產區、人口密集區大都集中於此。豆村盆地位於縣境東北部,面積6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3萬畝,匯水地域投影面積422平方公里,豆村鎮、蔣坊鄉位於其中;茹村盆地,位於縣城東面,面積3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萬餘畝,匯水地域投影面積104平方公里,茹村鄉坐落於該地;溝南盆地,位於縣境中部,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萬畝,匯水地域投影面積358.4平方公里,土質肥沃,台城鎮、溝南鄉坐落於此;東冶盆地,位於該縣西南部的滹沱河、小銀河畔,面積84.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萬畝,匯水地域面積358.4平方公里,氣候溫和,東冶鎮、建安鄉、陽白鄉、神西鄉坐落於此地。四個盆地土地平坦肥沃,豆村、茹村、溝南盆地為全縣的糧食主產區,東冶盆地為全縣的蔬菜主產區。

氣候

五台縣屬明顯的大陸性氣候,從海拔624米的西南部向海拔3058米的北台頂梯級過渡的地形特點,形成了梯次明顯的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變化較大。冬季受蒙古西北氣流控制,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受大陸低壓影響,多偏南氣流,氣候溫和;春季是冬夏季風交替的過渡期,氣候變化無常,降水少,風沙大,蒸發快,十年九春旱;秋季低壓迅速為高壓代替,寒溫適中,但為時極短。綜觀全縣氣候特點,冬季漫長而嚴寒,春季乾旱而多風,夏季溫和而濕潤,秋季涼爽而多雨。海拔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5-0.8度,年平均氣溫在-5-10℃之間,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50毫米,年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無霜期為90-170天,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00-2700小時。冰凍期隨地形和緯度變化有差異,南部溫和區11月中旬封凍,次年3月中旬地表層解凍,4月中旬土壤解凍,冰凍期為150天左右;北部高寒區11月上旬封凍,次年4月上旬耕層解凍,5月中旬土壤解凍,冰凍期190天,歷史上十年九旱,風、雹、洪、霜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五台地貌

五台縣為土石山區,地形極為複雜。境內山巒綿亘,溝壑縱橫。五台山主峰雄峙東北,走脈斜跨西南,地勢如台階,由東北向西南漸下。最高峰北台葉斗峰,海拔三千零六十一米(三角點處高程三千零五十八米),素有“華北屋脊”之稱。清水河由東北向西南沿谷地而下,滹沱河經西南貫穿而流,匯於坪上村。此處海拔僅六百二十四米,為境內最低處。

縣內山脈受五台山山脈走向影響,按其成因和形態特點,為石山區,相對高程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以上,海拔均為七百至一千二百米。這些地區四周環山,盆地邊緣為黃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產糧油;河谷溝川為水蝕沖刷的地貌類型,河谷兩岸,形成多級階地,梯田層層,是黃土丘陵區,亦為較好的農業區。全縣總面積二千八百六十五平方公里,山區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七,盆地區占百分之十三、丘陵區占百分之十。全縣耕地五十二萬畝,占總面積的百分之十二,平地不足十萬畝。天然草坡一百一十九萬畝,占百分之二十七點七;宜林面積一百一十七萬畝,占百分之二十七點三;裸露石山八十一萬四千畝,占百分之十九;山間溝壑二十六點五萬畝,占百分之六點二;內陸水域十一點六萬畝,占百分之二點七;村莊、道路、渠道十六萬五千畝,占百分之三點八。全縣可供農林牧利用的土地三百零五萬畝,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清光緒《五台新志》載:“境內有山七十一座”。一九八零年經過地名普查,全縣有較大山峰一百四十六座。

五台山脈

五台山為群山鼻祖,位於縣境東北部,五台高聳,山頂廣而平,宛若壘土之台,故稱五台。境內諸山統稱五台山山脈,屬太行山系,分四個支系,兩個隆起。

一、北台中台支系。有較大山峰六十二座,脊線相連,落脈滹沱河畔的槐蔭村。

北台、中台支系向南延伸四條支脈:

(一)繁支山、佛光梁支脈,南北走向,有較大山峰七座;

(二)娘娘瑙、青山瑙支脈,有山峰六座;

(三)娘娘瑙、紫羅山支脈,與上述支脈在木山嶺北一公里分脈。全脈長二十二公里,落脈黃土坡,主要山峰十座;

(四)愛木圖尖黃金山支脈,山之左為金山溝,山之右為紅表溝、落脈善文村北,主要山脈有三座。

二、北台東台支系。

該支系有七個支脈:

(一)弓步山支脈:發脈於東台南四公里的二五四七高地,長十二公里,落脈黃土咀,向南支老公峰,落脈大甘河,山之陽為南梁溝林區,南山寺建在此山坡上,山北為鐵瓦殿、觀音洞。

(二)自縣界二六四四高峰始,經華平蜿蜒南下十七公里,於石咀落脈,西南為清水河;

(三)自縣界二零七八高峰始,向西四公里又分為二脈;偏北五公里走向,落脈南坪村;偏南六公里,落脈狐峪口村。山北有新路溝,山南為灣子溝;

(四)自南坨始,經二二零二高峰,蜿蜒十公里,落脈上門限石村;

(五)自老虎頭始,向西偏北六公里,於照吞口落脈,有山峰七個;

(六)黑古洞尖沿脊線向西,經瓮子梁,全長九公里,到高洪口落脈。山脈北為屋腔溝谷,南為唐家莊溝谷;

(七)自縣界一八五零點六高峰起,蜿蜒十二公里,落脈火焰山下,主要山峰有五座。

三、南台支系。發自南台,歷經群峰,由劉定寺:殊公寺溝谷分割為東西兩脈。東脈又由三月溝分割為二:即小鳳凰尖至西梁,落脈門限石和狼凹尖至人馬山,另一落脈松岩口;西脈由古南台至抓角山,落脈河口。

四、茹村、天和群山,為一個隆起,呈三角形。南北長二十四公里,有主要山峰十八座。

五、垚頭隆起,西北有溝南盆地,東北與東南山勢多陡絕峭壁,盛產煤炭。主要山峰有八座。

六、繫舟山脈建安支系。山腳下有滹沱河繞過,南與定襄縣接壤,主要山脈有五座。

五台河流

滹沱河,清水河,慮虒河,虒陽河,小銀河。

五台關隘鴻門岩,長城嶺,牛道嶺,大關,篩鑼灣,峨蛉,閣道嶺,大石嶺埡口

五台盆地

縣內有四個盆地,面積共二百二十七點六三平方公里,盆地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總和為一千一百六十五點六九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一。四個盆地為縣內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區域,又是主要糧食產地,人口密度也較大。

豆村盆地:位於縣境東北部,北靠佛光梁,南柱四岐山,左依峨盂,右托東山。豆村鎮地處中心,東有蔣坊,西有大石,面積為六十九點五平方公里,海拔一千零五十米,耕地九萬三千畝。盆地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為四百二十二平方公里。該盆地土嚷多系淤積土,溯古為一湖泊,東南秀峰=殿軍諸山,系可溶石灰岩,有虒陽河流經其間。

茹村盆地:位於縣城東面,閣子嶺東,北有四堎山,南接大凹,東望惡山,西托東台山一線。氣溫較低,海拔一千一百九十米。盆地面積為三十一平方公里,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為一百零四平方公里。該盆地土地平坦而肥沃,共有耕地五萬餘畝,是本縣主要產糧區之一。

溝南盆地:在縣境中部,海拔一千零五十米,面積為八十四點八八平方公里,匯水地域投影面積為三百五十八點四平方公里。耕地十萬畝。五台城在盆地中心。盆地四面環山,古為湖泊。慮虒河從中流過。盆地多系淤積土,土質肥沃,為主要產糧區。

東冶盆地:位於本縣西南部的滹沱河、小銀河兩岸,盆地面積為八十四點八八平方公里,匯水地域面積為三百五十八點四平方公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河濱澤畔,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匯水地域內有紅表、陽白、東冶、建安、神西五個鄉鎮,人口近六萬,耕地十餘萬畝。東冶位居盆地中心,海拔七百四十米,為全縣蔬菜產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五台縣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居全省第三位。山地329萬畝,占總面積的77.3%,盆地54萬畝,占12.7%,丘陵42.6萬畝,占10%。耕地51萬畝(其中已退耕還林5.3萬畝),基本農田30萬畝,水地9萬畝,保澆7萬畝,宜林面積160萬畝,宜牧面積190萬畝。

礦產資源

五台縣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但儲量少。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礦30餘種,礦點100多個,主要有煤、鐵、銅、鉬、硫、磷、白雲石、石英石、水晶、黃鐵、雲母、鋁礬土、砂石、大理石、花崗石等。煤炭儲量為9962萬噸;鋁釩土儲量為2500萬噸,尤其是大理石,儲量大,種類多,礦質堅硬,色彩艷麗,可謂珍品。白雲礦,位於東冶鎮的槐蔭村,儲量6800萬噸。鋁釩土,總儲量2500萬噸,主要有兩處,茹村鄉的石溝儲量235萬噸,白家莊鎮的窯頭儲量42萬噸。鐵礦,在全縣分布較廣,台懷鎮柏枝岩鐵礦儲量109149萬噸,東冶鎮北大興鐵礦儲量175萬噸,豆村鎮鋪上鐵礦儲量3981萬噸。

水利資源

本縣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平均每人每年擁有水量1270立方米;按耕地計算,每畝平均占有水量700立方米,清水河、泗陽河、濾泗河、小銀河、滹沱河是全縣較大的五條河流,總長度207公里,年徑流總量10.4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的理論儲藏量為16319千瓦,可築梯級電站23處,五台地下水資源豐富,山山有泉、溝溝有水,而且水質優良,大部分為重碳酸鹽型,礦化程度每升在1克以下,可供灌溉和飲用。

五台縣共有5條較大河流貫流全縣,山澗溝岔的244處小泉小溪大都匯入5條河中。滹沱河為縣境內流量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繁峙縣,由縣境西南瑤池入境,在神西邊家莊出境,最終匯入海河,注入渤海。境內流域全長15公里。境內所有地表水,最終都匯入該河,流速每秒1米,汛期流速4——6米/秒,年總流量86400萬立方米。沿河設有高灌設施,建有水電站2座。清水河為縣境內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發源於五台山的紫霞谷及東台溝,於坪上村匯入滹沱河。沿路有23條支流及匯水溝谷與其匯集,流速每秒1.2米,汛期平均流速2.5米/秒,年徑流量25500萬立方米。河上曾建有河口水電站,可供照明,機灌和糧食加工。濾泗河亦名護城河,發源於楊嶺南的嶺底村,於黃椿坪匯入清水河,全長30公里,流速每秒0.3米,總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泗陽河,發源於小柏村,至河口村與清水河匯合,全長20公里,沿河有7條小溪和節令河與其匯合,流速每秒0.4米,汛期1.1米/秒,年總流量5627萬立方米,部分地段為枯水河川。小銀河,發源於殿頭村,至槐蔭村南與滹沱河匯合,全長30公里,流速每秒0.3米,年總流量1774立方米。

全縣共有小泉小水244處,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0.8703億立方米。神西鄉水泉灣泉水總徑流量為0.82億立方米。

五台地下水總儲量為1.49億立方米,水質大部分為重碳酸鹽型。

本縣的水資源,多年平均來水量為3.81億立方,按全縣人口平均每人為1270立方米;按耕地計算,每畝平均約700立方米。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00年,五台縣總人口313321人。其中,男性人口162640人,女性人口150681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07.94:100。戶籍人口312879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14%,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11.15%。總人口中,城鎮人口46860人,鄉村人口為266461人。

據2011年人口抽樣調查,五台縣常住人口為30.06萬人,比2010年增加0.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3萬人,鄉村人口21.63萬人,城鎮化率28.03%。2011年出生人口3006人,人口出生率為10.02%。死亡人口2022人,死亡率為6.74%。自然增長率為3.28%。男性人口15.48萬人,女性人口14.58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24。

據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五台縣常住人口為30.11萬人,比2011年增加0.0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9.07萬人,鄉村人口21.04萬人,城鎮化率30.12%。2011年出生人口0.3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86%。死亡人口0.23萬人,死亡率為7.75%。自然增長率為3.11%。男性人口15.53萬人,女性人口14.58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06.52。年末全縣公安戶籍人口31.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2萬人,農業人口26.46萬人。

五台縣居民以漢族為多,少數民族為蒙古族、滿族、壯族、白族、黎族、維吾爾族、羌族、土家族、藏族、回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五台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4.6億元,比2005年增長167.3%,年平均遞增21.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718元,比2005年增長171%,年平均遞增22.1%。財政總收入完成3.2億元,比2005年增長211%,年平均遞增25.2%。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比2005年增長203.4%,年平均遞增24.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2720元,比2005年增長135.2%,年平均遞增18.7%。農民人均純收入2904元,比2005年增長79.8%,年平均遞增12.4%。

2011年,五台縣生產總值29.95億元,同比2010年年增長1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4億元,增長1.2%,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5。第二產業增加值9.82億元,增長31.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8%。第三產業增加值15.79億元,增長13.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7%。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3.48億元,增長13.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5億元,增長7.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3.2%。

2011年,五台縣財政總收入41211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29.86%。一般預算收入19330萬元,增長41.32%。稅收收入34630萬元,增長22.59%。一般預算支出118422萬元,比上年增長19.67%。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5.1%。

2012年,五台縣生產總值33.5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0.9%。第一產業增加值4.62億元,增長4.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75%。第二產業增加值10.09億元,增長15.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0.04%。第三產業增加值18.88億元,增長1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21%。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4.52億元,增長15.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9億元,增長9.5%。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4億元,增長24%。

2012年,五台縣財政總收入51250萬元,增長24.36%。一般預算收入22901萬元,增長18.47%。稅收收入43602萬元,增長25.91%。一般預算支出140122萬元,增長18.32%。居民消費價格比2011年上漲2.7%。

第一產業

2011年,五台縣農作物種植面積29110公頃,比2010年增加205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8399公頃,增加37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49公頃,減少89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9474公頃,增長755公頃。糧食產量11.28萬噸,比上年增加2.71萬噸,增產23.82%。

2011年完成造林4200公頃,增長31.25%。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4200公頃,增長31.25%。經濟林面積1267公頃。

2011年豬牛羊肉總產量5913噸,同比2010年增長38.3%。其中,豬肉產量3037噸增長40.28%,牛肉產量1298噸,增長53.02%。羊肉產量1578噸,增長9%。年末生豬存欄30621頭,增長13.59%;生豬出欄33865頭,增長46.73%。牛奶產量96噸,增長87.1%。禽蛋產量2448噸,增長9.77%。

2011年五台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2.43萬千瓦,同比2010年增長5%。機械耕地面積2.43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31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0.62萬公頃,分別比2010年增長9.95%、16.67%和342.86%。農機化經營總收入3320萬元,增長8.25%。

2012年,五台縣農作物種植面積29390公頃,比2011年增加280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8683公頃,增加28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26公頃,減少24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0243公頃,增加495公頃。糧食產量12萬噸,比2011年增加0.72萬噸,增產6.4%。

2011年完成造林2227公頃,增長47%。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2227公頃,增長47%。

2011年,五台縣豬牛羊肉總產量1.11萬噸,比2011年增長25%。其中,豬肉產量0.35萬噸,增長13%。牛肉產量0.41萬噸,增長20%。羊肉產量0.36萬噸,增長1.1%。年末生豬存欄2.9萬頭,生豬出欄3.66萬頭。牛奶產量581噸,增長645%。禽蛋產量0.36萬噸,增長8.9%。水產品產量436噸,增長280%。

2012年五台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3.87萬千瓦,增長11.6%。機械耕地面積2.4萬公頃,增長1.4%。機械播種面積2.4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0.81萬公頃,分別增長3.7%和28.9%。農機化經營總收入3611萬元,增長8.8%。

第二產業

2011年五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家。工業增加值完成65827萬元,增長55.35%。原煤產量61.53萬噸,發電量37364萬千瓦時。水泥產量6.73萬噸,增長14.05%。鎂合金產量4.30萬噸,增長2.3%。

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6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6.15%。實現利稅1.4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361.29%。實現利潤0.63億元,增長473%。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73億元,同比2010年增長2.3%。

2012年五台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家。工業增加值增完成71735萬元,增長16.3%。原煤產量63萬噸,增長2.15%。化肥產量10萬噸,增長171.1%。發電量4142萬千瓦時,增長88.9%。水泥產量5萬噸,增長25.71%。鎂合金產量4.52萬噸,增長4.89%。

2012年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05億元,增長2.69%。工業實現利稅3.28億元,增長63.18%。實現利潤1.64億元,增長160.32%。五台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82億元,同比2011年年增長3.3%。

第三產業

2011年,五台縣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比2010年增長42.2%。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71個。房地產開發投資3.15億元,增長21.63%。其中,住宅投資完成3.1億元,增長38.39%;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05億元,增長16%。

2011年,五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9億元,比2010年增長17.1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39億元,增長23.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4億元,增長6.0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88.65億元,同比2010年增加15.01億元,增長20.38%。各項貸款餘額47.66億元,同比2010年增加4.92億元, 增長11.51%。農村金融合作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23.3億元,同比2010年增加5.88億元,增長33.72%。

2011年,五台縣保險服務業收入2165萬元,同比2010年增長11.43%。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30萬元,增長20%;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835萬元,增長10%。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275萬元,增長18.5%。

2012年,五台縣固定資產投資項目77個。房地產開發投資2.77億元,增長12.05%。其中,住宅投資2.52億元,增長18.97%;辦公樓投資0.15億元;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1億元,增長100%。

2012年五台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84億元,增長16.0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12億元,增長20.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7億元,增長7.4%。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8.6億元,增長14.1%。餐飲收入額4.5億元,增長15.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4.3億元,同比2011年增加15.65億元,增長17.65%。各項貸款餘額52.63億元,同比2011年增加4.98億元,增長10.45%。

2012年,五台縣保險服務業收入6661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29.72%。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802萬元,增長15.21%。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822萬元,增長0.71%。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89萬元,增長48.1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總面積2865平方公里,人口32萬,其中農業人口28萬,轄有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和19個鄉(鎮)。全縣共有各類中國小校309所,其中,高中6所(完全中學2所,單列高中3所,職業高中1所),國中32所(九年制學校22所,單列國中10所),國小271所(其中單人校90所),寄宿制學校59所。共有教職工3735人,其中公辦教師3275人,民辦教師8人,缺額代教248人,工人116人。外借教師88人。共有學生51544人,其中高中9836人(高一2939人,高二2732人。高三2731人,補學生1434人)。國中15488人(初一4641人,初二5010人,初三5837人)。國小26220人(小一4693人,小二3978人。小三3927人,小四4018人,小五4582人,小六5022人),各類寄宿學生26334人。

基礎建設

1、教育均衡發展工程成效顯著。規劃的主要目標是,經過三年的努力,使全縣原有的36所國中撤併為28所,國小由原有的344所撤併為235所(包括單人校、九年一貫制國小),建好3所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普高、職高在校人數達到1:1。08年,共撤併78所小規模學校,其中,撤併高中1所,國中4所(單列國中3所,九年制學校1所),國小73所。寄宿制學校由原來的65所整合為59所,其中新啟用4所,整合撤併6所。豆村中學和博愛中學正按規劃向職中轉型。

2、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面積16020平方米,其中,維修校舍面積2000餘平方米。

3、逐步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其豆村中學由省發改委下撥資金100萬元.爭取其它資金20萬元,新建1710平方米的輔助教學樓,工程進展順利,力爭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縣城實驗國小也將新建建築面積為1600平方米的輔助教學樓,需資金130萬元,即將動工。

五台二中要新建建築面積為2600平方米的餐廳、食堂建設項目,已經開工。為了搞好上述三項重點工程.縣財政已撥付100萬元。

4、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面啟動。全縣共投入資金1000.63萬元,由同家、省、市和縣共同投資,共裝備模式一學校173所,模式二學校167所,模式三學校40所,其中縣財政投資223.63萬元,學校和鄉村籌資100餘萬元。

教師隊伍

1、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類進修培訓工作。

2、大力實施名優教師工程。2008年,共有99名教師獲得縣級獎勵,每月每人獎勵60元,獎勵期限為1年。

3、努力提高幼教、代教工資待遇。2008年,給全縣41名老幼兒教師解決了工資待遇,其餘26名將逐年解決,為他們每月發放200元的生活補貼。另外,縣財政通過多方努力,提高了全縣代教工資標準,代教工資由原來的每月200元增加到300元。

五台山五台山
4、補充了年青教師。為有效解決教師隊恤老化、結構不夠合理、以及缺編問題.芡分配師範類本科院校畢業生72名,充實到教師隊伍當中,紿我縣教師隊伍補充了新鮮血液。根據年初安排,通過公開考試的辦法,招聘130名中國小教師和幼兒教師,準備工作已就緒。

5、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聯考全縣二本以上達線258人,增加了50人,藝術類雙達線11人,聯考達線絕對數名列全市第4名。達忻一中分數線70人,中考成績528分以上的782人,高中升學率達到75%。

教育完善

1、如期發放公用經費。2008年全縣公用經費保障資會為1657.8萬元,其中中央資金為1326.24萬元,省級資金為165.78萬元,市級資金為66.32萬元,縣配套資金為99.46萬元,己按時發放到各學校的公用經費為1300萬元。

上級下撥的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為741萬元,已下撥各學校530萬元。

2、貧困寄宿生得到救助。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瞻經濟菌癱韻寄宿生生活補助資金兆293.425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46.7萬元,省級資金73.356萬元,市級資金29.334萬元,縣配套資金44.073萬元。共有4258名貧困寄宿學生得到救助,其中受助國小生1037人,每人每年補助500元,受助國中生3221人,每人每年補助750元。

中央下撥彩票公益資金24.9萬元。共資助家庭貧困高中生249人,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

3、及時下發了中等職校國家助學金。共補發2007年職校學生國家助學金65.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39.42萬無,省級資金13.14萬元,縣配套資金13.14萬元。2008年國家助學金共87.96萬元,其中中央資金52.78萬無,省級資金17.59萬元,縣配套資金17.59萬元,這些助學金還沒有到位。

4、按時發放免費教科書。共發放免費教科書41708套,其中國小15488套,國中26220套,資金總額達541.9萬元。

風景名勝


簡介
圖片

廣濟寺,俗稱西寺。在山西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扇面牆背面為三大士,分別駕麟、獅、象,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古樸。 五台縣廣濟寺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東北隅。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 華北屋脊”。 五台縣五台山
五台山合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台山傳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 菩薩頂
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山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 五台縣南山寺
徐向前故居位於五台縣東治鎮永安村內,距閻錫山故居僅10餘公里。由太原至五台山公路向右插入1公里即可抵達故居。這是一幢典型的晉北四合院式的建築,院內正面為主房,兩側是廂房,上下兩層是徐帥青少年時期生活和學習的地方。 故居內陳列有徐帥生平事跡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為徐帥的題辭,莊重肅穆,樸實無華。現已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徐向前故居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台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後,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台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八路軍總部在-總司令率領下於9月22日到達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後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著名人物

徐繼畲

徐繼畲(1795——1873),字健男,號牧田,又號松龕,五台縣東冶鎮人。道光六年(1826),赴京參加會試,以第一名中進士,被稱為“會元”。殿試後,改選翰林院庶吉士。父親書門匾“朝元”二字懸於門庭之上。19世紀中國啟蒙思想者,提倡全球世界觀和中國現代變革基本理念的先驅。官至福建巡撫、總理衙門大臣、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1831年將父親徐潤第遺作編為《敦艮齋遺書》,闡明傅山的空靈法界。鴉片戰爭後,欽派開放廈門、福州,與美國傳教士雅裨理進行歷史性對話,1848年出版政治地理著作《瀛環志略》,大膽深刻揭示古今一大變局,讚揚美國民主制度,倡導學習西方。因此受迫害,罷官還鄉13年,成了東方伽利略。1867年,他為同文館制定“兼容並包,智周無外”的方針,使之成為中國首座現代範式高等學校,引領中國進入國際社會。由於他在增進全球人類理解方面的傑出貢獻,中國和世界將感恩地紀念他。將其寫給“創為世法”的喬治·華盛頓的頌詞,移贈他自己也不為過:“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同治八年(1869),遂告老還鄉。同治十二年(1873),卒於家中。

胡潤

胡潤,明嘉靖年間人,山西五台縣陳家莊鄉東峪村“元寶財神”。胡家家譜記載胡潤,潤爺,字濱陽,少年家微,長居東峪,勤儉為富,潤達不吝,故多功德於寺觀廟宇道路,積德行善,幫助接濟貧困人家,鄉人感其功德,將其塑像於陡寺——福田寺大佛殿內東隅,歿後葬於耿家莊西山之陽。胡潤享譽移城河、滹沱河流域。

閻錫山

閻錫山(1883-1960),字百川,號龍池,乳名萬喜,山西省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縣)人,早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歷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任山西省省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在山西“清黨”反共,次年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1929年參加討伐唐生智,被蔣介石委為陸海空軍副司令。1930年與馮玉祥、李宗仁等倒蔣,失敗後逃往大連。1932年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重新掌握山西軍政大權。“九·一八”事變後支持蔣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戰爭時期採取“抗日和日、聯共反共、擁蔣拒蔣”的兩面政策。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中共作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攻占山西後逃離太原,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徐向前

五台縣五台縣

徐向前(1901-1990),原名徐象謙,字子敬。山西省五台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在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參謀、團副。一九二七年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起義中任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四師第十團黨代表、師參謀長、師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師副師長,紅一軍副軍長兼第一師師長,紅四軍參謀長、軍長,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紅軍右路軍總指揮、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後改為第十八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徐錦堂

徐錦堂(1929——)男,漢族,山西五台大建安人,教授,研究員。我國著名的藥用植物學家,被人民尊稱為“天麻之父,黃連之聖”。幾十年來,徐錦堂教授深入生產第一線,用辛勞的汗水與智慧,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他也為科研人員樹立了榜樣。黨和國家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衛生文明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在黨中央提出“科學技術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戰略方針的今天,徐錦堂所走的科研之路特別值得倡導和發揚光大。

謝克昌

謝克昌(1946年——),男,漢族,山西五台人,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高分子化合物工學專業,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能源工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太原工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太原理工大學校長,現兼任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人大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民革省委主委、山西省科協主席等職。謝克昌教授1990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3年被評為山西省優秀教師,1994年被山西省授予科技功臣光榮稱號,199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歸僑僑眷教師標兵,1996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歸國留學人員、山西省優秀專家並被選為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97年獲得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2002年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名優特產

五台山硯

簡稱“台硯”,因取石料於文山,亦名文山石硯。

五台山硯石料分黑、綠、紅、紫四種。黑如漆、綠如葉、紅如丹、紫如肝,顏色純淨美觀。石硯生產始於明代,有段硯、鳳硯、崞硯之別。台硯石紋猶如五台山傲霜的松枝柏葉,遒勁疏朗,剛中有柔;質地細膩不滑,叩之無聲,性涼如冰;用之發墨快,水墨交融,濃淡相宜,汁不易於,揮毫益墨,得心應手,向為文人學士書家所傾愛。

五台山台蘑

簡稱"台蘑",又稱“天花菜”。可烹製成多種葷素菜餚,味鮮甘甜,口感嫩脆爽滑。

台蘑是一種營養高,醫療功效好的食用菌類作物。其入筵席串湯可解肉膩、舒腸胃;且長期食用能產生對病毒的抗體,增加對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還能起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腎臟病、膽結石、糖尿病、肝硬化等,從而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五台麻花

五台縣五台縣

為五台山區的名食之一,於食品業著稱甚久,蜚聲北方各地,其配料是酵肥三份。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