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這是因為,“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
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因舞蹈者持中國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於中國古代的圖騰,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並把它看做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物。因此有的地方久旱不雨時,便舞龍祈雨;有的地方插完秧,舞龍驅蟲。龍舞歷史悠久,漢代已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據漢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當時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龍,夏舞赤龍和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每條龍都有數丈長,每次5~9條龍同舞。經過勞動人民近2000年的創造發展,民間的龍舞不僅有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流傳比較廣泛的有以下幾種。龍燈也稱火龍、金龍。用竹篾紮成龍頭、龍身和龍尾,3~10多節不等,節數多為單數。節與節之間以100~170厘米綢布相連,再用色彩繪成龍的形象。每節中都燃有燈燭,節下裝有木柄,供舞時握持。舞蹈時,一人手拿"寶珠"(球形的彩燈),在龍頭前領舞,表現龍搶寶珠。龍燈的動作有"龍擺尾"、"金龍蟠玉柱"等。龍燈多在節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區還同時施放煙火、爆竹,在鼓、鑼、鈸、嗩吶等樂器的伴奏下,顯得氣勢更加雄偉、舞姿更加生動。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10多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草龍主要流行於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紮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於農曆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過去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並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百葉龍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最後一隻大荷花燈變做龍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段龍主要流行於江蘇省。龍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布相連,只在龍頭和每節龍身上扎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
早在漢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裡,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洩著歡快的情緒。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民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雲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衝,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了維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起源
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在我們的心目中,龍是祥瑞的靈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也是狂濤駭浪的破壞者;它的力量,就連最兇猛的野獸也不能匹敵。龍既是水中的主宰,在中國沿海一帶,漁民皆立廟祭祀,以求風調雨順,而龍在沿海一帶的神話亦特別多。似因生似果,夜來滿身大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日,大慶典,及出會巡遊等,必有舞龍助慶。至於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凶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相信龍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
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後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於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俗,已於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俗,新年春節,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龍”為圖騰的強大氏族,由西方(甘、峽)移向東方而入中原,這就是後來的“夏”。伏羲和女媧氏,是中國的先式里是有名的人物。傳說他們是兄妹,也有人說他們是夫婦。在漢代的石刻和磚畫中,常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媧的畫像。這些畫像的伏羲和女媧,腰身以上成人形,穿袍,戴冠帽,腰身以下則是蛇軀(偶有作龍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著;兩身的面孔或正向或背向,當時的人從傳說中竟認他們為始祖神,而且又成保護神,故此古人祠墓多刻有他的畫像,就是取其保護死者,以能安享地下快樂之意。
這強大的龍圖騰氏族,由甘、峽南入西川;巴蜀之地,亦因會為此氏族蟠據而得名(巴蜀之家形字為巴巴,亦即是蛇的象形字),其後由四川再順長江東下,武漢北上,到達中原的河南地區。後來與圖騰的殷族敵對,以到一部分移往北方,即後來的匈奴,故此,匈奴王祭天地的地方亦稱為“龍庭”,也表示與龍的關係。向南方遷移的,即周初時荊楚吳越各種民族及西南部的苗族。留在原地的一部分,雖為殷族所征服,但其文化勢力則始終存在,那時殷商銅器上乃有人面蛇身殷龍紋的圖案;所以雖在殷代,伏義仍有燎祭的資格。
“夏”朝是伏義的時代,所以夏代開國第一位君主-禹,與龍的關係的傳說就多了。據傳說禹本身就是龍,而他治水得成功亦是得龍的協助。就是禹的兒子啟,也是耳朵掛著兩條青龍,駕兩條龍的。夏朝的文化是我國真正文化本位,心致歷朝的皇帝都認是龍的化身,穿的衣服稱“龍袍”,睡的床稱“龍床”,皇后懷胎的胎亦叫“龍胎”,因此龍就成為中國一種神聖而尊貴的“生物”了。
龍在中國是極富民族色彩和神秘的神物;當然,這裡所指的龍是“中國式龍”,而不是原始時代是恐龍。“中國式龍”是否存在或者曾經存在?這是一個“天曉得”的問題,這一種連化石也沒有的“動物”,能在圖畫中見到了!
但中國人確始終相信龍是真的神秘靈物,連上古時代精研變易哲理的玄學家,也深信宇宙間必然有神龍出歿於天地火三界。易經就時常講及龍,並且以龍出現的地方和蹤跡,來占卜吉凶貞祥。
傳說
這裡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訊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訊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醜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訊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衝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裡,餵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餵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蕩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鏇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捲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捲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習俗
舞龍(dragon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
風格
南龍
南龍,故名思議,在江南一帶發展出來的舞龍形式。南龍的龍身比較重,龍頭在整條龍最重的部份。南龍的風格在有氣勢。因為它的重量關係,所以動作上說,沒有像北龍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體力上。
引南龍的在一顆龍珠一個人,而加上龍身,通常就要有十個人左右,龍身大約長九米。由於南龍不追求靈活,所以,龍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長龍。龍頭大細,亦因應龍身長短而改變。
在製作上,南龍比較傳統,龍頭用竹紙紮。傳統的龍身花紋是用布縫上去,而比賽龍的龍身花紋,為求輕巧,也是在布上畫出來的。部份都在採用畫上去的方法,甚至在電腦配合縫出來。
南龍的動作,通常有盤圈、S彎、龍頭越過龍身等等。
代表:楊店高龍黃陂舞龍
湖北省孝感市楊店鎮是著名的“龍燈之鄉”。楊店龍燈,孝感稱之為“楊店高龍”,已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店龍燈的製作過程,在繼承祖輩積累的傳統工藝上,對扎制工藝進行了改進。由於選料考究、製作精細,故龍燈的色彩艷麗、姿態靈動、栩栩如生。
楊店龍燈的龍頭與龍尾呈典型的“S”型,由楊店當地的紙紮鋪手工扎制而成。龍頭的頂部有一隻蟾蛛。一對角、一對“翅子”。“翅子”象徵龍的鰓,分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插有5根長翅苗,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插有5根短翅苗,每根翅苗都有五彩花朵。龍頭的前胸叫水甲,後背叫旱甲。龍頭上的眼睛、舌頭都可靈活擺動,而且龍眼也貼有小型玻璃塊,可反射太陽光芒,這樣使得整條龍燈更加富有精神、活力,更加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楊店龍燈扎龍頭的學問就在在龍嘴、“翅子”和“旱甲”及龍眼。
以往龍頭、龍尾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將龍頭、龍尾的架子送到當地的紙紮鋪龍扎制,這叫“扎龍燈”。龍頭是用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楊店龍燈一般為十二節(含龍頭、龍尾),少數為24節,但節數多的龍燈一般不玩,每個地方的龍燈最多為兩條。龍衣各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顏色的緞布機織繡而成,前身左右各繡一條龍和龍珠,後身左右各繡一隻鳳和太陽,太陽中有一個“日”字。
黃陂舞龍
玩燈流行於黃陂孝感地區(黃孝地區)特有的叫法,玩燈在黃孝地區是指集“舞獅、舞龍、劃彩船、跑竹馬、踩高蹺、魚燈、蚌殼精”等於一體的一種農村廟會。這裡主要講“玩燈”(即舞龍)。
武漢市黃陂區玩燈歷史悠久,民間傳統活動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歷經千餘年不衰。元宵節玩龍燈舞獅子是黃陂一大民俗。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共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彩船45隻。每年過年,黃陂出動200多名民警,深入各村灣執勤,為龍燈“護駕”。
黃陂素有年小月半大,所以玩燈是黃陂地區過年期間元宵前後規模最龐大、最隆重、最熱鬧的民間宗教娛樂活動。是其外貌和真獅相似,全身用染為深綠或金黃色的苧麻,縫綴於雙層厚布之上,梳成毿毿濃密的獅身,頭部龐大猙獰,猛厲可畏,血盆大口,可張可合,項掛一串銅鈴,搖擺得響聲震耳。舞時,由兩人配合,一人執頭,一人做尾,在後邊的人跟著獅頭動作,亦步亦趨,行動迅捷,尾巴不停地搖晃。獅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張一合。另一個引獅人,武士打扮,身穿密紐扣的唐代燈籠褲衫,紅條束腰,青帕裹頭,足登快靴,手拿繡球,在獅前引導,並先開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誘獅子起舞,引得獅子張牙舞爪,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臥地匍匐,忽而搖頭擺尾,既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跌扑等,模仿動作上也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等技巧,其動作活潑逼真、惟妙惟肖。
時間:黃孝地區玩燈時間主要是每年農曆正與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四天。
地點:老黃手繪了一幅武漢地區元宵“逐龍”地圖。
1.黃陂蔡家榨街道,看點:有元宵節舞龍、舞獅、踩高蹺、蝦子精等民俗表演。交通:可以自駕,也可在金家墩長途汽車站門口坐直接開往黃陂蔡榨的班車,另黃浦路口也有開往蔡榨的車。
2.黃陂長堰,看點:正月十四晚上有火龍巡遊,龍燈每到一個村口,村里就擺香案,舉行迎龍祭祀活動。交通:黃浦路161醫院門口有去長堰的班車,也可在黃陂轉車。可自駕。
3.孝南楊店鎮,看點:素有“舞龍之鄉”的美稱,交通:去楊店可從孝感轉車,也可從黃陂轉車。黃浦路161醫院門口有直接去楊店的中巴車。可自駕。
4.黃陂方安集,看點:黃陂最大的龍燈廟就在此,這裡只玩獅子與採蓮船,不玩龍燈。交通:可在黃陂轉車,也可先坐黃浦路至泡桐的班車,在達義的路口下,再在路口等路過車或者坐麻木去方安集。
5.黃陂大余灣,看點:正月十五的上午,周圍村子的龍燈全部在廟前比拼。交通:可自駕。
6.黃陂羅漢寺街道看點:幾十條龍燈到伏馬山(海拔184米)朝山敬廟,陣勢之大,人數之多,場面之壯觀,極其罕見。交通:去泡桐的班車經過羅漢寺。可自駕。
7.黃陂長軒嶺綠林村,看點:“高擎龍燈上龍王尖”,龍王尖海拔385米,是當地最高的山脈。交通:可自駕。或者先到泡桐,再包面的或麻木去綠林村。
8.新洲道觀河,看點:道觀河街上有舞龍燈、燈會、腰鼓表演、牌子鑼鼓表演等。交通:武漢港門口有開往新洲的公車,在新洲車站轉前往道觀河的中巴。可自駕。
9.黃陂木蘭山,看點:木蘭山廣場有元宵節民俗活動。當地張家沖村的高龍燈與千古名山木蘭山一樣馳名、交通:漢口火車站西廣場有292路公車前往前川街道(黃陂)。可自駕。
10.黃陂王家河街道看點:墨龍燈,又名火龍燈,流行於黃陂區王家河涼亭村河劉灣。所串九節全部由S形龍狀燈節組成,象徵龍生九子。交通:可自駕。或到黃陂轉車。
北龍
北龍在江北一帶發展出的風格。以龍身來說,北龍龍頭比較細小和輕巧,用料可以在傳統的紙紮,或者比較新穎的用輕身的膠質,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動作,譬如:左右翻騰等等。有別於南龍,北龍的動作範圍細多,故而所要求的體力亦相對降低。
北龍的動作,通常都適宜在漆黑環境中進行。所以,製作北龍的物料都是螢光。
北龍在世界上比較流行。在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方,都經常舉辦舞龍的龍藝賽事和表演。
歷史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喻”項目,而是屬於各個民族的了。今天,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龍”已成為整箇中華民族的象徵。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種類
高蹺龍
雷州高蹺龍舞雷州高蹺龍舞是廣東雷州先民表現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一種民俗喜慶舞蹈。高蹺龍舞的表演一般是青少年男子,每人腳踩高蹺板,頭扎面布,身穿開肚衫、統褲古裝。一句龍出海、雙龍相遇,建立友情、雙龍騰飛為主題,舞蹈中有串龍、擺龍、逗龍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龍身道具製作材料為布料、竹器、紙等,形象生動,造型獨特。現每年元宵、中秋節廣東湛江市的雷州城鄉都有舞高蹺龍活動。[2]
沔陽高蹺龍燈
沔陽高蹺龍燈是湖北省仙桃市人民倍受歡迎的一種民間舞蹈表現形式,彭場附近的藝人,把高蹺、龍燈結合表演,風格獨特,技藝高超,為人們所驚嘆,是沔陽舞龍的一種獨特表演形式。就龍身而言,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高達2米)舞龍燈。就龍衣顏色而言,沔陽高蹺龍燈有兩條,一條黃龍一條赤龍;而一般龍衣不限顏色。玩高蹺龍燈的人要打臉掛須,裝扮成戲劇“十大名角”,由旦角玩珠,武小生玩龍頭,丑角玩龍尾,其餘七人玩龍身七節。
高蹺舞龍人必須同時具備三大基本功:踩高蹺的本事、舞龍燈的技巧、武術功夫。高蹺龍燈關鍵看舞龍頭的人,重要的是舞龍時,龍頭要甩得開、轉得圓,因為崇墉龍燈的下嘴是活動的,龍頭向上時龍口張開搶珠,向下時龍口閉攏,活靈活現,極是好看。沔陽高蹺龍燈可玩花樣、以天盤、地盤、地滾(俗稱懶龍翻身)魚咬尾、半邊月、青龍盤柱、五嶽(玩五張方桌)等十幾種技藝,穿插進行。玩龍燈陣容強大,威武雄壯,成為仙桃民間傳統舞蹈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成儀仗隊。龍頭用木雕成,塗上色彩,顯得古樸、莊嚴。祭祖時,執龍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舞龍頭舞龍頭表現了“九龍”出世及成長的過程,包含了“九龍出世”、“東海嫁水”、“行雲布雨”。“深潭求親”、“九龍歸位”等套路的表演。
舞麻龍
舞麻龍流傳在四川濟州龍溪一帶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項體育活動。來羌族人民對舞麻龍這項活動加以改進,剔去糟粕,取其精華,保留了耍花棒、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追彩霞等套路動作。表演者腰間系一串銅鈴,女的手執一根扎有彩球和彩帶的彩花棒,棒上鑲鐵環扣和銅鈴;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紮成精美龍頭,另一端用拖有7米餘長的麻髯為龍身。鑼鼓聲起,龍首時低時昂,麻龍飛舞,花棍鏇轉,龍擊花棍,球戲麻龍。龍身甩動中發出的啪啪響聲,與腰間的鈴聲,棍上的鐵環聲,歌聲、鼓聲、呼喊聲交織混合,風格獨特。舞草龍
調順舞草龍為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獨有的一種民間舞龍,自明代中葉起至清代中期頗為盛行。每年正月例都成為不可少的活動,以舞草龍、網龍為多。舞草龍要挑選20多名身強體壯的青年大漢來表演。調順草龍用稻草編成草繩,纏繞在竹篾紮成的龍頭龍尾上,又以漁網為底料,把草繩順著網眼繞成鱗狀作為龍身。這樣把過去的網龍和草龍相結合製成現今的草龍。調順草龍經黃車炳和老人黃利生(已故)的回憶,通過精心改革,把原有的舞龍招式結合新的套路組成雙龍爭珠、雙龍穿雲、絞結龍尾、雙龍絞身等表演程式,表現出龍的威猛精神,深受民眾讚賞。
調順草龍舞失傳多年,1992年重新組織龍隊,並發展了女子舞龍隊,把草龍舞創新提高。參加調順首屆農民文化節,2005年參加湛江紅土藝術節展演獲得銀獎。
舞草龍是他佬族遊藝習俗。草龍用禾稈草編成。編織者先編一條長長的草簾,編到最後分三個叉略往上翹起,象徵“龍尾”;把草簾的另一頭反折一層做兩個彎角翹起,形似“龍頭”;中間每隔約Zm扎一小捆橢圓形禾草,串上一根竹子做“龍身”。在龍頭前面單獨做一個圓形草團作為“龍寶”(龍珠),再進行一些裝飾,在龍頭、龍身、龍尾掛上一些彩紙,便在村頭村尾舞起來。過罷春節,人們將草龍拿到河邊燒掉,送龍回龍宮;平時如果村子裡遇到什麼災害,或者久旱不雨,也扎草龍去河邊焚燒,祈求“龍王”消災、降福或降雨。蘇莊舞草龍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蘇莊鎮的舞草龍又稱草龍、稻草龍或香龍。草龍綑紮以稻草搓成粗大繩索,再紮成龍首龍尾,形同長龍,繩索上插上點燃的香枝。相傳唐代便有迎草龍送龍神活動,一直延傳至今。每年中秋之夜,蘇莊鎮各村農民高擎香火草龍,或穿梭於村中大道,或起舞於曬場田野。
傳說朱元璋在蘇莊鎮毛坦塢口村休整時,當地百姓為他獻了寶馬,並在中秋佳節迎舞草龍。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這是龍位做天子的預兆。登基後,御敕當年舞草龍的毛坦塢口村為“富樓村”,並賜聯“百世安居金溪富樓勝地,千年遠脈越國傳裔名家。”
中秋節晚上舞草龍,是浙江省開化縣蘇莊鎮各村村民的一件“要緊事”。
白天,全村老小抱來剛從田裡收割的新鮮稻草,紮成一條長達80多米的草龍擺放在祠堂里,並在草龍身上插滿紋香。當夜色降臨時,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著火把,當族長一聲令下,全村人一擁而上,去點燃草龍身上的香火,據說誰點燃的香火越多,他家來年就會獲得更好的收成。然後,村里青年男女高舉香火草龍,狂奔飛舞,穿梭在村莊小道上,起舞於稻田曠野中,皓月當空,火龍騰雲駕霧,其景十分壯觀。
浙江省衢州市開化縣蘇莊鎮中秋舞草龍這一歷史悠久、特色鮮明、民眾廣泛參與的傳統習俗。去開化看蘇莊舞草龍是這箇中秋假期的上上之選。
龍的形象各有特色。龍身用竹蔑紮成空心圓筒,中間穿以木柄以便手擎,節數十餘節不等,兩頭為龍首及龍尾,裹以彩繪之布質龍身,稱為“布龍”;如每一節內可以點燭者,稱為“龍燈”,亦稱“火龍”;此外尚有由蝴蝶狀組成的“百葉龍”,點燃炷香的“香火龍”,用木板凳組成的“板凳龍”,以及由稻草紮成的“草龍”等。
潑水龍
潑水龍是湖南湘西土家族祭神求雨的儀式,一旦出現旱災,當地頭面人物就會出來組織潑水龍,演出極其隆重。表演時有龍頭1個,龍身9或11節,都不糊紙,不披布,只通插柳條,取“願得柳枝甘露水”之意,並有魚、蝦、蚌、蛤等執事陪襯。表演時赤膊者沿街舞龍,圍觀者以水潑之,舞龍人被淋得全身濕透,以此祈求天降大雨,水越多則預示雨越大,故周圍村寨人人參加。舞龍和執事者無特殊要求,但龍前執龍珠者須有武功,按“四門架子”、“八虎拳”、“蘇公背箭”、“猛虎跳澗”等套路表演,相沿成習。
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已久,在湖南汝城縣誌早有記載,其南鄉一帶較為盛行,多在元宵佳節舉行。表演香火龍時,必有兩龍(母龍和子龍)、兩獅(母獅和子獅)陪隨而舞,一獅在龍前引路,一獅在龍尾跟隨。香火龍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紮成。“母龍”長度一般為七節,“子龍”長度一般為五節,用當地特製的“羅漢香”(約0.53米長)插滿龍的全身。當夜幕降臨時,以土炮三響為號,鼓輸管弦樂器、花炮齊鳴,眾人手持火把點燃龍身全部香火,抬龍出遊。情景十分壯觀。
香火龍
香火龍的表演程式上有:翻滾、噴水、沉海底、跳躍、吞食、睡眠等動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難度較高。引路和尾隨的兩頭獅子,除各自作翻滾跳躍的動作外,還作些引龍和隨龍“護駕”動作。民間舞香火龍常在蟲災發生時舉行,點燃的香火插在龍身上,點點火光組成了一條光閃閃的龍在夜空邀游,蟲螢追逐龍身的點點火光飛來,“香火龍”穿過街巷,舞至田邊地頭,飛蟲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龍隊伍在水塘邊停下,猛地將草龍連頭帶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沒了龍,也淹沒了飛撲香火的蟲群。香火龍在除害蟲這一點上,較其他形式的舞龍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百葉龍
浙江省流行的“百葉龍”,是一種構思、製作均極奇巧的龍。舞者手執荷花燈、荷葉燈、蝴蝶燈,翩翩起舞。人們只見朵朵盛開的荷花,在片片荷葉中飄移、舞動,似一隻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飛翔。一段優美抒情的舞蹈後,舞者齊聚場中,突然間,一條巨龍在人們的眼前騰躍而出。原來那一朵特大的茶花燈(或聚寶盆),背面繪製的是一個輝煌壯麗的龍頭,朵朵荷花緊緊相扣連,組成龍身,片片段預告瓣,變成龍身上的片片鱗甲,美麗的蝴蝶成了抖擺的龍尾,而荷葉則成了朵朵白雲。舞龍的姑娘們喜歡一塵不染的荷花,就把天性神秘、時而神形畢露。時而隱身藏形、時而又依附在各種物體上招搖過市的龍與荷花聯綴一體,舞起了荷花龍,讓氣吞萬里的神龍平添一股嫵媚之氣。燒火龍
燒火龍又叫舞火龍,是流傳於廣東豐順一帶的獨特的民間傳統項目,一般在春節和元宵夜舉行。燒火龍
關於燒火龍,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傳說很久以前,豐順地方來了條火龍,混身噴火,興妖作怪,從此,土地乾裂,禾苗枯死,農民心焦如焚。這時,一對年輕夫妻挺身而出,帶領大家鑿山引水。然而,水通了,火龍又來了,它張開血口,噴出烈火,燒死年輕夫婦,烤乾了水的源頭。年輕夫婦留下男孩張共,繼承父志,到峨眉山求仙學法。三年後歸來,與惡龍苦戰三天三夜,用神火將惡龍燒死在洞裡,他自己也力竭身亡。從此,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當地人民為紀念張共,慶祝豐收,每年元宵之夜要舉行燒龍活動。年復一年,形成風俗。
燒火龍的“火龍”,是用紙紮成的,長15~20米,分為五節,四周扎滿五顏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響鞭炮,以引龍出海。然後一隊赤膊袒胸、舉著火棍的舞火龍者,隨著快速的鑼鼓聲在場上快跑,反覆三次,名叫“請龍”。接著,“火龍”出場了,它在場上繞著大圈子,先從龍嘴中噴出火來,然後,龍身上扎著的鞭炮被點燃了,從頭至尾,火光四射,霹靂連聲。巨大的龍身就在煙火和爆響的包圍之中,上下翻飛,左右騰舞,煞是好看。此時,預先準備在場上的煙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煙花,五彩繽紛,摧級奪目,從而把舞火龍推向高潮。整個活動持續十多分鐘,待煙火熄滅,火龍也被燒掉了。而舞火龍者的胳膊上、胸脯上灼起一個個血泡,以血泡最多者為“吉利”。
技法
舞龍技術要素中有形(姿勢)、技(配合)、法(方法)、情(神韻)四大要素。其中,“形”包含圓、連、順、靈四種形態;“技”指人與龍體、龍珠與龍體、音樂與龍體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樂法;“情”指人、龍之間情感的表達,即舞龍時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場地
民間的舞龍活動通常在露天廣場或舞台上進行,而競賽活動則是在邊長為20m的正方形平整場地上進行,要求地面平整、清潔,場地邊線寬5cm,邊線內沿以內為比賽場地,邊線外至少有1m寬的無障礙區。器材
龍珠為球形,球體直徑為0.33-0.35m,桿高(含珠)不低於1.7m。龍頭重量不得小於3kg,龍頭外形寬不小於0.36m,高不小於0.6m,長不小於0.9m,桿高不低於1.25m,龍頭(含桿高)不低於1.85m。舞龍比賽通常以九節布龍參賽,龍身為封閉式圓筒形,直徑為0.33-0.35m,全長不小於18m,龍身桿高(含龍身直徑)不小於1.6m,兩桿之間距離大致相等。
比賽計時
舞龍比賽的計時是以第一位運動員踏入賽場就開表計時,如在賽場內靜止造型候場,則以第一位運動員開始動作開表計時。在完成套路動作的最後一個隊員離開賽場時停表,如在賽場內靜止造型結束,則以全體運動員完成靜止造型動作後停表。中國傳統技藝盤點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功夫 |剪紙| 針灸 | 按摩 | 中藥 | 茶道 | 刺繡 | 陶藝 | 年畫 | 皮影戲 | 泥塑 | 木刻 | 木雕 | 舞龍 | 戲曲[中國傳統戲劇] | 貼金 | 印染 | 織錦 | 緙絲 | 麵塑 | 木偶戲 | 刻紙 | 剪貼畫 | 刻葫蘆 | 鐵畫 | 石刻線畫 | 玉雕 | 木雕 | 石雕 | 磚雕 | 農民畫 | 竹編 | 漆器 | 紙紮 | 彩燈 | 中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