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又名《華陽國記》,:四川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是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寫於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全書共約11萬字。洪亮吉認為,此書與《越絕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志。不像之前的地方志只局限於某一方面,《華陽國志》內容結合了歷史、地理、人物三方面的內容,較為全方位地反映了這一地區的歷史。

基本信息

《華陽國志》《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是宋以前流傳至今最古的地方志。從前的目錄書,或者把它列為霸史,或者把它列為偽史,也有歸入別名或雜史的。但是從來沒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根據它敘述古代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歷史地理情況來看,作為地方志比較合理。

名書簡介

這部書的作者常璩,字道將,蜀郡江源縣(今四川崇州市一帶)人。生平事跡不詳,巴氐人李雄、李特有四川一帶建立了成漢政權,他曾在這個政權任散騎常侍、掌著作。晉穆帝和三年(公元347年),晉朝派大將桓溫南下進攻成漢,他曾勸李勢投降,桓溫以常璩為參軍,隨至建康。他的著作除《華陽國志》見存外,其餘都佚亡了。此書作於他入晉以後。

《華陽國志》共十二卷,包括巴、漢中南中公孫述劉二牧、劉先主、劉後主、大同、李特雄期壽勢各志、先賢仕女總贊、後賢志,卷末為序志並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名錄。記錄了從遠古到東晉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記錄了這些地方的出產和歷史人物

《尚書·禹貢》華陽黑水為梁州,所以這部書名為《華陽國志》。這部書敘述蜀漢史實較陳壽《三國志》為詳。如諸葛亮平定南中,《三國志·蜀志》僅寥寥數語,而《華陽國志》卻有長篇論述。晉代蜀中史事也較他書為詳。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 ,對西南地區史多取材於它。可以這樣認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歷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獻。

根據文獻記載,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呂大防成都做官時,曾經刊刻過這部書。呂氏刻本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他為這書寫的序現在還保存下來。南宋李(旡土)在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又刻此書於丹稜,通常稱為嘉泰本。明清以來刊印《華陽國志》都用這個本子為祖本。但是李(旡土)這個本子的原刊本流傳不廣,明朝錢叔寶曾經抄寫過它,《四部叢刊》曾影印流傳。清朝順治年間,馮舒又抄錄過這個本子,後來為校勘學家顧廣圻所得,並加以讎校,孫星衍曾經倡議刊印。當時四川廖寅表示願意刻印這本書。因為他是蜀人,便讓他刻了,這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的題襟館本。 《四部備要》就是用這個本子排印。上世紀初成都志古堂還翻刻過這個本子。

《華陽國志》屬於史志類著作,其文字典雅古樸,很少僻字和生僻用語。但時代綿遠,傳抄刻寫,出現了一些錯訛,今天人們讀它,文字障礙也是一個難點。

《華陽國志》,一作《華陽國記》①, 《水經注》賂稱《華m記》②。是書十二卷.晉常璩(Qu)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此書記載地域範圍為冒代梁、益、寧三州,當今四川雲南皮州三省及陝西甘肅湖北三省部分地區。書稱“華陽”者,晉代梁、益、寧三州屆牧《禹貢》梁州之域,謂“華陽照水惟梁州”,當為濫觴。又是“K《蜀志》云:“蜀之為邦,天文撲洛輝其上,地理順、嚼鐵其娩五嶽則華山表其閒”。又白:“其地東接於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喂,地稱大府,原日華閉。”此可見,華陽因取義丁自然地形,以地居華山之陽得名③,亦即以即《華陽國志》名目之來歷。

常瓊勸李勢降④,後任桓溫參軍。晚年或可在理康不得志,於《華陽園志》中每每借題發揮,牢騷溢於言表。掀今人劉琳氏考派此書成書年代當在東晉司馬耽永和四年至十年(348—355)之間①。常躥若述陳是書外,尚有《漢之書》筆多記成漢民但傳下來的難《華陽國志》而已。

目錄

卷一巴志

卷二漢中志
卷三蜀志
卷四南中志
卷五公孫述劉二牧志
卷六劉先主志
卷七劉後主志
卷八大同志
卷九李特雄期壽勢志
卷十先賢士女總贊論
卷十一後賢志
卷十二序志

內容·體裁

《華陽國志》十二卷,本文約十一萬字。其卷次為:第一巴志,第二漢今志(以J:梁州>,第三蜀志(益州),第四角中志(寧州),第五公孫述劉二牧志,第六劉先主志,第七劉後主志,第八大同志(記漢晉平蜀之後事),第九李特雄期壽勢志,第十光賢士女總贊(晉前人物),第十一後賢志(晉代人物),第十二序志並益、梁、寧三州光後以來士女目錄。
是書記事範圍,從時間上說,姑於開闢,終於晉水和三年;從地域況為梁、益、寧三州三十三郡一百八十縣。全書包括三部分:一至四備寫歷史、地理,以地理為主,類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編年體的形式叔述公孫述、劉焉劉球父子、蜀漢、成雙割據政權以及西晉統一時期的歷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紀,十至十二卷,記載自西漢迄東晉初年的“賢士貞女”,相當正史中的列傳。這種寫法,劉琳光生概括為,“從內容來說,是歷史地理人物三結合,從體裁來況是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的三結合。”③這是符合是書實際情況的。然而歸根結帶,《華陽國志》是一部方誌。

《華陽國志》是現存最早的古方誌書之一。主要記載今陜南﹑四川及雲貴一帶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保存了不少民間作品及關於文學的珍貴史料。例如《巴志》中載有西漢末至東漢的一些民謠,其中像桓帝時諷刺郡守李盛的“狗吠何喧喧”一歌,就是一首很好的五言詩。《蜀志》中記載蜀地開發及並於秦的經過,其中包括蠶叢﹑魚鳧﹑杜宇及五丁開山等神話傳說,想像豐富,情節奇特,成為後世詩歌稱引的典故。書中《先賢士女總贊》和《後賢志》兩卷,記載了自漢至晉不少文學家的事跡。例如有關西晉文學家陳壽﹑李密的傳記,為《晉書》所本。李密《陳情表》也始見此書。另外,像東漢楊終, 《後漢書》有傳,但未及其文學活動,而此書則提到了他曾作《雷賦》及《孤憤詩》﹑《生民詩》等作品;李尤《後漢書》中也有傳,但此書敘述其作品篇名較詳,亦可與史傳互相補充。

《華陽國志》清代的刊本大扺以南宋嘉泰四年李■刻本為底本;較通行的則是《四部叢刊》影印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錢叔寶鈔本。

價值

我國始有方誌之依可溯之於先秦以因為主以文為輔的“土地之固”。漢魏六朝以後,以圖文並重之圖經體方誌,抑或離開圖的載言紀事的方誌,應運而興。先於《華陽國志》的各類方誌已經很久僅見於文獻記載的即達上百種,可惜或早已亡仇或只能片斷地散見於他化唯獨《華陽國志》轉輾鈔璣挺拔於方誌之林,成為今日傳世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方誌。此當非屬偶然,應歸於它的史料價值和所獨具之編祭特色。

歷史地理價值氮前四卷是全書的精電正如劉琳先生所歸納的,記載著各州的歷史郡縣的沿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隊一方的物產,各地的風俗,主要的民族,名宦的政築各縣的大姓,等等。所有這色為研究我國古代西南邊疆地理政治史、經濟史、民族文提供了寶貴的史料。特別是:在古代西南地理方面有補於《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 《晉書·地理志》 ;在政治史方面,有補於《三國志》 ,在經濟史方面,有補於《史記.河渠書》 、 《漢書.溝砌志》 ,以及《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史記·貨殖列傳》和《漢書·貸殖傳》在民族史方面它對於西南三十幾個少數民族和部落特別是其中主要者的歷史及其同漢族、中央政府的拄還關係所作記載,比史、漢等《西南夷列傳》詳盡得多,更有許多為正史所缺失。上述足見此書博大精深,史料價值是很高的。它的內容上的三結合和體裁上的三結知對後世地誌從唐宋時期的《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 直至元明清時期的《一統志》和各地方各類方誌,似乎都不無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編纂特點

第一,是書內容上的歷史地理人物的三結合,體裁上的地理志、編年史、人物傳三結合,這是方誌史上的一個創舉。它比較前此一般方誌小歷史、地理、人物分離,各執其一,只能反映地方史地的—個側面來此是一種更完備納全新的方誌體裁。其實,這種寫法正是編纂正史的基本要求。作者當是以正史《史》《漢》 為難修志,既充分發揮了方誌記載地方的優執也儉達到了不亞於正史的史料價值。

第二,此書是專門記載包括幾十種少數民族的西南邊疆地區的方誌。從時間說,包括了晉以前上千年歷史;從地域範圍說,包括了雲、貴、陝、化、鄂部分地區。從時間範疇抑或空間範疇氰它都是非常博大豐富的,這在我國方誌史上不僅是空前的,後世亦屬鮮見。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太平廣記》
《齊民要術》
《廿二史札記》
《後漢書》
《水經注》
《讀史方輿紀要》
《搜神記》
《歷代名畫記》
《三國志》
《太平御覽》
《十七史商榷》
《資治通鑑》
《史通》
《文選》
《晉書》
《玉海》
《古今圖書集成》
《讀通鑑論》
《後漢紀》
《華陽國志》
《博物志》
《通典》
《容齋隨筆》
《世說新語》
《文館詞林》
《建康實錄》
《魏略》
《三國雜事》
《方輿勝覽》
《括地誌》
《武侯全書》
《嵇康集》
《藝文類聚》
《北堂書鈔》
《觀堂集林》
《全後漢文》
《高士傳》
《全晉文》
《初學記》
《荊楚歲時記》
《廿二史考異》
《太平寰宇記》
《冊府元龜》
《文苑英華》
《三國大事表》
《吳將相大臣年表》
《輿地紀勝》
《元豐九域志》
《魏將相大臣年表》
《東觀漢記》
《諸葛忠武書》
《漢晉春秋》
《漢將相大臣年表》
《說郛》
《三國疆域圖》
《三國志世系表補遺附訂偽》
《後漢書集解》
《後漢書辭典》
《長沙走馬樓吳簡》
《補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及裴注綜合引得》
《三國志補義》
《三國志注補》
《三國志旁證》
《三國職官表》
《三國志辨誤》
《三國志考證》
《三國志續考證》
《三國志瑣言》
《三國疆域表》
《三國疆域表疑》
《校補三國疆域志》
《東漢會要》
《華陽國志校勘記》
《三國志質疑》
《三國志證聞校勘記》
《南漘楛語》
《癸巳存稿》
《三國大事年表》
《三國志注證遺》
《三國漢季方鎮年表》
《魏國將相大臣年表》
《魏方鎮年表》
《三國志評議》
《三國志人名索引》
《曹植集》
《三國志釋地理》
《曹丕集》
《三國郡縣表附考證》
《東漢刊誤》
《記纂淵海》
《蜀鑒》
《三國志校誤》
《三國志注所引書目》
《三國志補註》
《八瓊室金石補正》
《後漢書補逸》
《續後漢書》
《漢末英雄記》
《三國志辨疑》
《曹操集》
《三國志舉證》
《蜀漢本末》
《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
《三國紀年表》
《阮籍集》
《謝鍾英<三國大事表>補正》
《三國疆域志》
《全三國文》
《襄陽耆舊記》
《三國諸王世表》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
《續漢書注補》
《三國藝文志》
《三國志證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