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源流
香包(sachet),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慶陽俗稱“絀絀”或“耍活”。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以作節令誌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香包在《詩經》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說明早在約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禮記》云:“五采謂之繡。”香包用青、赤、黃、白、黑五色絲線刺繡而成,色彩絢麗,自然有裝飾衣著、把玩欣賞之審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藥材,兼有驅邪擗欹、除菌爽神功效。《禮記、類則》載,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須佩戴香包,說明香包還有禮儀作用。戰國時期以至秦、漢、晉,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兒童的專用品。宋時,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承載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在人際交注、美化環境、陶冶情操、寄情寓志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個香包,傳遞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達一番美好的祝願,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取向。
香包,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既指香包,也含佩帶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裝滿香草的佩幃帶在身上。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是一種飾物了。
漢代《禮記》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纓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這與前不久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歲香包”比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為愛情的信物了。《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
800多年前的佛教信徒們向佛塔敬獻這種香包,完全是為了向佛表示崇敬和祈福的誠意。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比方,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而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翻開這一層層厚重的文化積澱,面對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畫卷,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盡都是古樸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鮮活的藝術瑰寶。其實,這才是揭示人性慾望的藝術;表達思想信仰的藝術;展示生命活力的藝術。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眾文化、人性文化。
現代粵語中常用荷包指代錢包。因古人衣服沒有口袋,一些必須隨身攜帶的物品(如毛巾、印章及錢幣等),只能貯放在這種袋裡。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時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稱“持囊”或稱“挈囊”。以後漸漸覺得手提肩背有所不便,才將它掛在腰際,並形成一種習俗,俗謂“旁囊”。製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故又有“囊”之稱。如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出土的一件,以羊皮為之,呈長方形,長6.7厘米,寬3.7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帶,以備掛佩。現存最早的囊實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
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香包本身其實只是一個把香料包起來的布包而已,但是由於古代婦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針線,所以香包的製作越來越精緻,也越來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更蘊涵了一分深摯情意。把它當做禮物送人,那份溫馨,就不是一張問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
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五月俗稱毒月,根據風土誌記載,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中天節,有製造各式各樣避邪物的風俗,而在荊楚歲時記,也記載著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來避除一些有毒的東西,另外風俗通上面記載,用五色彩線系綁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長命百歲,叫它做長命縷。
慢慢的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袪毒避邪的功用,並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於是就此確定了香包的地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裡,做香包是婦女們表現女紅手藝最佳機會。從香包圖案和繡工可以看出製作者的手藝。
文化習俗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題。而隱喻象徵、托物言志則是香包的鮮明藝術特色。慶陽香包的圖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豐富的意蘊:老虎獅子象徵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保平安;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堅貞甜美;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在慶陽農村,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樓台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為香包刺繡的題材。心靈手巧的民間藝術家們,憑著一針一線一把剪刀,就把活靈活現的龍、鳳、金魚、小老虎、獅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蠍子等圖案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裡把玩欣賞,以此寄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
製作方法
工具
剪刀、針、鉛筆。
材料
基本上包括香末、棉花、樹脂、彩色布料、各色絨線、各色繡花絲線、
襯布、硬紙板、膠水或漿糊、脫脂棉、紙筒、彩珠、光片、鈴鐺、香料等等。
針法
製作香包的工具,它包括了繡花針,剪刀,熨斗,和繡花圈。
˙平針繡:所繡出來的形狀是條虛線,用來固定接合裝飾都可以。
˙回針繡:繡出來的形狀是一條實線,比平針繡,繡得更牢也可以用來接合,裝飾用。
˙直線繡:繡出來的形狀是一條單獨的直線。
˙輪廓繡:功用是繡出圖樣的外緣。
˙鎖鏈繡:所用的繡線比較粗,可以拿來繡成花瓣的形狀,可以做成裝飾用。
˙人字繡:多半用做手帕的花邊。
˙十字繡:和人字繡相同,所繡出來的交叉形花紋可作裝飾用。同樣的也可以做花邊用。
˙扣眼銹:多半用在香包的固定接合縫邊。
˙結粒繡:繡出來的圖樣是一個小黑點,多半繡成眼睛或是繡成花朵的心等等。
˙飛行繡:繡出來的形狀像英文字母的V字,多半用在人物的嘴形。
˙扇形繡:和飛行繡不同的是多出中間的一條線,多半繡成小草或是樹枝的形狀。
˙貼布繡:通常是用在把一幅已繡好的花樣,附貼在另一塊較大的布上時,在邊緣上做固定用。
知道各種基本針法各它的功用之後,我們不難了解到香包本中國傳統手藝,刺繡這項女紅的產物,如今我們就可以先試著繡一幅圖案。
製作過程
對針法、材料、工具都有一番了解之後,就可以開始製作香包了。首先示範基本型的香包製作。
布料以前香包的製作,大都採用做衣服剩下來的零頭布,都採用比較好的布料,當然主要的選擇是在於布料的質感,對於體材合適的程度。
線是各色的繡線,既可以拿來縫合,又可以繡成各式各樣的圖案。又有兩種,一種是絲線,一種是綿線。
香末就比較複雜,因為配料不同,所研出來的香末味道自然就不同,配料包括艾草末、雄黃粉、檀香粉、香粉等等。
棉花是用來做香包內部的填充物,因為棉花本身輕柔而且可以久存不壞。
紙包括紙板和棉紙,前者用來繪圖打稿,後者根據前者描圖再剪成紙樣,有時也用來作襯底用。
樹脂是用來做細部黏貼用的,比如說黏一隻小豬的尾巴。
裝飾用的配件材料,有金線、利安線、亮片、珠子等等。
基本型
先選擇適當的布料,剪裁為基本型,然後根據剪好的布料撰擇適合的繡線。將剪好的長方形布料對摺面向里,縫合布邊以後,再翻面縫邊繡合,以平針縫合開口處,縫一圈以後,把線頭抽緊,留一小口倒入香末要適量,再塞入棉絮,塞好以後把收口抽緊,再縫邊成形,把做好的流蘇縫合在香包底端,再用膠把剪好的葉子和絲帶黏在香包的頂端,一個雞心型的基本型香包就完成了。
實物造形的香包先是設計圖形,然後是描圖剪紙襯,裱在布的背面。把布剪下來在上面刺繡圖樣,然後把正反兩塊已繡好的布形相互背對開始縫合。縫合時要注意空隙不可太大,縫一半就可塞入香料和棉花。
接著做裝飾用的絲帶,先接合固定在底端。然後把珠子穿上去,再打一個中國結和接上流蘇,一個象徵著幸福的香包就做好了。
纏繞型
另外還有一種纏繞型香包的做法,先用剪刀剪出兩塊正方形的紙樣,再貼上銀紙做底色,把兩塊正方形的銀卡紙背膠黏合成八角形,先線上頭上沾膠,固定線頭在卡紙里,然後開始纏繞,在八角形的每一個稜角上都對繞上線頭,然後換繞黃色的線,一個外緣八角形,內呈八卦形的纏繞型的香包就做好了。
中國娃娃香包
用一小塊絲襪把棉花塞進去,成圓球形,把它捏緊,再用黑線把它繞緊,在它的頂部用簽字筆把要做頭髮的位置用虛線點出來,然後用黑線在打好圓圈的對角線上對角穿縫再預留頭髮的長度,把它剪斷再重複直到夠了為止。把頭髮繞緊再用針線把它固定,或是綁上一個紅色的蝴蝶結。
接著是做眼睛,用飛行繡做嘴巴,再選用一塊長方形的布料做身體,開始縫邊。用剪刀剪一個開口,把做好的頭部縫上去,要注意線頭不要露出來。再倒入香料,塞入棉花要塞緊。
可以用勾針把四個角的空隙用棉花填緊。再把它縫合,接著再剪一塊布當肚兜,可以在布上貼亮片,或是繡上自己喜歡的圖案。然後在背面塗膠黏合,或是用縫的也可以。如果沒有棉花和香末,可以用乾燥花末及人工香精來代替。
傳承意義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這種溫馨的習俗,在現代就比較少見了。
一來因為如今醫藥發達,靠香包袪邪避毒的功能已經消失,再則在工商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緊張,職業婦女也越來越多,她們無暇研究女紅手藝,因此每年端午節前後,就會有大量製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雖然圖案也繡得相當漂亮,但不免有些匠氣,而且採用的香料大多是化學物質,不但香味無法持久,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量製造,已經失去了傳統香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情趣和其中的溫馨。
中國傳統文化(2)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傳統藝術、習俗、文化等領域更能體現出它的深厚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