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品名:化風丹
批准文號:國藥準字Z20026461
主要成份:天麻、僵蠶、全蠍、天南星(制)、荊芥、雄黃、藥母、麝香、硃砂、硼砂、巴豆霜、冰片等15味。
性狀:本品為朱紅色的水丸,剖面顯棕黃色,有強烈香氣,味辛。
功能主治:息風鎮痙,豁痰開竅。用於風痰閉阻,中風偏癱、癲癇、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8~10丸,一日2~3次,三個月為一個改善期。
禁忌:肝腎功能不全、造血系統疾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緊用,兒童慎用。
注意事項:(1)本品為處方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2)服用本品定期檢查血、尿中汞、砷離子濃度,檢查肝、腎功能。
規格:每丸重0.12g,90丸/小盒,3小盒/大盒(180元/大盒,可用9天)。
貯藏:密封
有效期:1年半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8~10丸,一日2~3次,18天為一療程;或遵醫囑。
藥品簡介
化風丹是一種傳統的活化腦細胞、治療腦細胞、降低腦組織變性細胞及壞死細胞數量、治療腦部及其功能減退的臨床藥品;對腦部疾病引起的情感、意識、智慧型、語言障礙及癱瘓有顯著效果;能治療中風、癱瘓、腦萎縮老年痴呆、癲癇、腦癱、面神經麻痹、口眼歪斜 、腦外傷腦手術後遺症等腦部疾病的純中藥丸劑。
磁化後的化風丹具有四大特效:血栓溶解因子,能滲入已經機化老化的血栓血腫中溶解血栓,從內到外能在36-108天溶解血栓,從而有效康復中風偏癱後遺症,使十多年的癱瘓病人站起來。神經生長因子輔酶,能激發人體產生大量神經生長因子,促進變性腦細胞及神經損傷的功能恢復,而且對大腦黑質紋病狀體蒼白球細胞有高度選擇性,從而根治帕金森氏病、癲癇病和腦萎縮老年痴呆。能有效降低血液粘度和軟化血管,從而預防中風偏癱的發生。藥效持續時間非常長,使病情不反彈不復發可達15年。
歷史由來
化風丹,緣於遵義市板橋廖氏百年祖傳秘方,用於治病已有300多年歷史,並載存於《遵義市志》、《遵義府志》。在古代醫家張覺人所著《外科十三方考》中對它有極高的論述記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奇理卓學,無愧名藥,流芳百世,可濟蒼生”。
化風丹一直是清朝數百年皇帝治病的專用藥,有“皇藥”和“神藥”之稱,解放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下檔案要求各級政府進行挖掘和保護(當時廖氏化風丹、雲南白藥、廣東虎標萬金油、福建片仔黃被譽為中國四大古方名藥),由於各種原因,化風丹在1996年才發掘成功,並採用中科院提供的5萬高斯核磁化過濾器超磁化處理後療效增加6倍以上,並註冊廖氏商標。
生產加工
廖氏正宗原方原配,百年沿襲一廠一藥。幾百年來,一直為皇室和百姓做藥醫病的廖氏家族,至始至終都沿襲著只做化風丹這一味藥的傳統,化風丹正宗嫡傳的廖氏家族也因此將化風丹的藥理、藥效推向了的奇效巔峰,使化風丹成為無人不曉的“神藥”。
獨特、神秘的發酵及風乾工藝。化風丹所用藥材有獨特的炮製方法,此外最關鍵的是藥母獨一無二的發酵及風乾工藝:以廖氏祖傳之秘方,將搖母的原材料以嚴格比率配製好以後,加入適量牛膽水放入特製的發酵缸內在常溫下下窖發酵3—4個月,然後再放在自然通風的房間內風乾2—3個月,以當地特殊的土壤、水質和微生物使藥材發生複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充分保證了廖氏化風丹的療效。
發展經歷
1951年,人民政府撥款80萬組織技術人員奮力發掘,廖氏家族深明大義,無私地將此奇方獻給國家,並由貴州省遵義市製藥廠生產。然而,極“左”思潮席捲全國使這一奇藥的再現陷入了困境,志在發掘國寶造福人民的科技人員都被無情地打成反動學術、保皇派,化風丹也因此背上“皇藥”的罪名而被銷毀,從此陷入沉寂。
直到1987年,不願讓奇藥失傳的廖氏第十一代傳人廖西華才重新研究並將化風丹面向世人,並完成了三期臨床試驗後推向市場。1989年7月,貴州省副省長,中醫專家馬文駿等聽取了廖西化對化風丹的研究成果匯報後,批示有關部門大力技持化風丹的上市工作。國家中藥重點保護品種評審會委員、著名中醫專家劉尚義教授認為;三百年古方化風丹,通過重新發掘其功能與主治用現代科學和醫理學加以解釋,其療效更為廣闊,這為化風丹賦予了新的內涵,是中國醫學的一大貢獻,將使更多患者脫離苦海,走向健康。
正是因為化風丹的神奇療效世人皆知,所以成為很多人欺世牟利有力工具,1995年到2003年間,有很多人偷梁換柱、掛著羊頭賣狗肉,以化風丹的名義開始在市場上以上億元的年利潤大肆掠財,坑害患者,使不少本來就在疾病痛苦中掙扎的患者雪上加霜,對此廖氏和堂義憤填膺。通過不斷交涉而無效的情況下,協助政府行政部門以法律的形式使這些害人毀名的不法商人受到了應有懲罰。雖然這些經歷使化風丹的聲譽受到一家的影響,但卻使人們重新認識了化風丹,他們知道了只有廖氏化風丹才是正宗的中國四大古方名藥,才是真正為患者解決痛苦,遠離疾病走向康復的化風丹。
中藥方劑之化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