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市

隴南市

隴南,是甘肅省轄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接陝西,南通四川,扼陝甘川三省要衝,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隴南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轄武都1區和宕昌、文縣、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兩當8縣,共74個鎮、121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82.77萬人,金屬儲量14.9萬噸,占全國8%,黃金儲量70噸以上,是甘陝川“金三角”礦帶的核心地區,為甘肅省重要的採金基地。著名景點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武都萬象洞,隴南被譽為“隴上江南”。

基本信息

概述

隴南市隴南市

隴南市地處秦巴山區,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獨特的自然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遠在新石器時代,隴南就有先民們繁衍生息的足跡。人文初祖伏羲出生於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

“伏羲生於仇夷,長於成紀”。仇夷即仇池,成紀即天水。隴南既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氏、羌等民族活動的核心。秦先祖曾在西犬丘(今禮縣紅河、鹽官)牧馬立國;從漢高祖劉邦兵發漢中、“還定三秦”到東漢光武帝占據天水後的“得隴望蜀”,取道隴南,平定巴蜀……歷代兵家必爭。禮縣祁山堡武侯詞內,漢丞相諸葛孔明仁立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隴南的旅遊資源良好,祁山武候祠、仇池國遺址、西峽頌摩崖、雞峰山秀色、張果老仙洞、萬象洞奇觀、杜甫草堂、三灘勝境、洋湯天池、陰平古道、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如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隴南的秀美山川,與天水的麥積山、陝西的張良廟、四川的九寨溝黃龍寺遙相輝映,是旅遊觀光的極佳勝地。

禮縣祁山堡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成縣西狹頌,位於成縣西10公里處,俗稱黃龍碑,是漢代書法三頌之一。全是漢隸真跡,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武都萬象洞原名仙人洞、五仙洞。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萬象洞形成於千萬年至三億年前,屬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是目前我國開發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自然景觀千姿百態。

歷史

隴南市隴南市

隴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類活動,隴南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中國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動的核心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隴南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激烈爭奪的戰場,又是中原中央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接觸交往的前哨陣地,攻伐消長與民族交往,構成隴南社會歷史的重要內容。氐族、羌族、漢族及先後進入隴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共同創造了隴南燦爛的古代文化。

秦代置武都道。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武都郡,屬涼州刺史部。漢末,曹操分司州、涼州置雍州,武都郡改屬雍州。

三國時期,武都郡是魏、蜀兩國的邊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取了曹操軍的漢中郡,阻斷了武都與雍州的聯繫,於是曹操棄武都郡,遷治至右扶風小槐里。此後,魏、蜀兩國於武都展開多次大戰,最著名的是蜀相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並於229年攻取武都、陰平二郡,自此武都郡為蜀所據,直至蜀國被晉所滅。

東晉、南北朝時期,隴南境內先後建立仇池、宕昌、武都、武興、陰平5個胡人政權,稱為“隴南五國”。

296年,氐族首領楊茂搜建立仇池國,至371年為前秦苻堅所滅。族人楊定於歷城再建仇池國,至442年被南朝劉宋所滅。

424年,北魏拓跋燾封羌人梁彌忽為宕昌王,都城在今宕昌縣城。566年,宕昌國被北周所滅。

443年,仇池國滅亡後,氐人楊文德建立武都國。477年,武都國為北魏所滅。

477年,武都王楊文度被北魏軍所殺後,南朝劉宋政權封楊文弘為武都王,退守武興(今陝西略陽),後改武都王為武興王,建立武興國。552年,武興國為西魏所滅。

477年,北魏滅武都國時,楊文度之叔楊廣香助魏軍殺楊文度,受封為陰平公,後南齊承認楊廣香為陰平國之主,都陰平(今文縣)。580年,陰平國為北周所滅。

隋唐時期,隴南地區政治經濟相對穏定,唐代於隴南置文、武、成、迭、宕、岷等州。寶應元年(762年),吐蕃攻占隴南。鹹通年間,唐收復武州,更名階州,鹹通七年(866年)收復成州。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大將王韶打敗吐蕃,收復隴南,吐蕃據有隴南前後共311年。宋末隴南為宋、金兩國邊境,戰爭頻繁。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大舉攻宋,破鳳州、大散關,朝廷命大將吳璘據守隴南。吳璘之子吳挺與西夏締盟,共同攻金。開禧二年(1206年),吳挺之子吳曦叛宋,以階、成、文、西和4州建立受金朝支持的政權,後宋軍將士殺吳曦,4州歸宋。

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軍占領隴南。元代於禮縣置禮店蒙古軍元帥府,後更名為禮店文州番漢軍民元帥府,在河州設吐蕃宣慰司。明清時期,隴南經歷明末李自成起義、白蓮教之亂、西北回民起義、太平天國等事件。

1949年7月,成立武都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武都縣,屬陝甘寧邊區甘肅行政區。1950年5月,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56年,禮縣、西和縣、成縣劃歸天水專區。1958年4月,撤銷武都專區,轄縣劃歸天水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地區。1963年10月,撤銷臨洮專區,岷縣劃歸武都專區。1985年5月,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岷縣劃歸定西地區。

2004年1月,撤銷隴南地區,設立地級隴南市,原武都縣改為武都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隴南市轄1個市轄區(武都區)、8個縣(成縣、文縣、宕昌縣、康縣、西和縣、禮縣、徽縣、兩當縣)。

區劃 面積 (km²) 政府 駐地 郵政 編碼 民族鄉 街道 辦事處 居委會 村委會
隴南市 27856.69 武都區 746000 104 87 4 4 114 3201
武都區 4660.59 城關鎮 746000 16 20 2 4 50 684
成縣 1676.55 城關鎮 742500 14 3

15 245
文縣 4998.30 城關鎮 746400 14 5 1
7 305
宕昌縣 3322.77 城關鎮 748500 6 19 1
4 334
康縣 2959.68 城關鎮 746500 14 7
8 350
西和縣 1852.26 漢源鎮 742100 9 11
10 384
禮縣 4262.91 城關鎮 742200 15 14
7 568
徽縣 2717.19 城關鎮 742300 13 2
9 213
兩當縣 1406.45 城關鎮 742400 3 9
4 118

地理環境

隴南市隴南市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區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滿等23個民族,總人口266.9萬,其中農業人口241.47萬。隴南地處中國大陸二級階梯向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位於秦巴山區、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側邊緣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東部與西秦嶺和漢中盆連線,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西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分別從東西兩方伸人全境,境內形成了高山峻岭與峽谷盆地相間的複雜地形。全區按地貌的大體差別和區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劃分為三個地貌類型區:一是東部淺中切割淺山丘陵盆地地貌區。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縣徽縣、兩當三縣全部。西秦嶺分為南北二支伸入本區域,形成南北高中間低凹、長槽形斷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邊系北秦嶺斷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2700米,相對高差500米左右,為淺切割中山區,地勢平緩,淺山已墾植為農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養林,植被覆蓋良好。

南邊系南秦嶺地壘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對高差500--1000米左右,為中切割中山區。中間系緩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對高差在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度以下,川壩地散布于山丘之間,土厚水豐,歷史上就是糧食的集中產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區。本區域系南秦嶺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東部分相互交錯地帶,包括康縣武都文縣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處於北緯33°以南、屬亞熱帶邊緣區。這一區域因山勢較高、溝壑縱橫,高山河谷交錯分布,大部分耕地為坡耕地,土層較薄,石塊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氣候條件好,屬南北氣候過渡地帶,兼有暖溫帶和北亞熱帶的氣候,既能生產糧食,也是紋黨、當歸、紅芪、油橄欖茶葉、大紅袍花椒等名貴藥材和稀有樹種的理想適生區。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區。

隴南市隴南市

奉區域包括宕昌禮縣西和三縣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間,谷峰相對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縣哈達鋪理川、南陽一帶,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兩岸,西和縣漾水河及其支流兩岸等地屑淺丘陵黃土梁峁地形,相對高差小,地勢平緩,河谷開闊,土地連片面積大,有許多山間小平原分布,西禮盆地就在其中。西漢水下游山陡谷狹,山地、旱地較多,土地較為分散,但耕地較多,有大面積的草地和土地資源可開發利用。全區氣候在橫向分布上分北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大類型。北亞熱帶包括康縣南部、武都南部、文縣東部,白龍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淺山地區。在這一帶有全區兩個熱量高值區,一個是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淺山區,年平均氣溫在]2~14℃≥lO℃的積溫4000--4800℃,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積約30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6.7%,屬一年兩熱農業區。另一個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氣溫10一12℃,≥10℃積溫3500—4000℃,耕地面積約為170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7.8%,為兩年三熟農業區。暖溫帶包括全區的中部、東部及南部的廣大地區,海拔

在1100--2000米之間,≥lO℃的積溫2100—4000℃,降雨量500-800毫米之間,耕地曲積約150萬畝,占全區耕地總面積的33.3%,為二年四熟農業區。中溫帶包括全區的北部和西部地區,主要是宕昌、西和縣大部,武都縣的金廠馬營池壩禮縣的下四區等區域。這一區域誨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10℃積溫小於2100℃,年最低氣溫在—20℃以下,耕地面積約100萬畝左右,占全區總耕地面積的22.2%,為一年一熟、三年兩熟農業區。在縱向分布上,由於受山脈的走向、山勢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響,光、熱、水、氣和生物資源等農業諸要素,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點,耕作區垂直高差一般在50一120米左右。特別是氣象條件的垂直差異極為明顯,“山上積雪皚皚,山下春暖花開”,“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於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氣候的變化,使土壤類型、作物種類以及品種布局、耕作制度、病蟲害類型、農事活動季節等都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農業。如白龍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區,桔柑可以過冬,麥——稻、油——稻一年兩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種植早熟、極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則無玉米種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規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穀子繞半山,山川肥地種小麥,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來說,因種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穫期也有很大差異。垂直農業雖然給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帶來困難,但它有利於種植結構向多樣化發展,特別有利於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

地形地貌

隴南市隴南市

隴南地處西秦嶺東西向褶皺帶發育的隴南山地,位於我國階梯地形的過渡帶。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過渡,北部向隴中黃土高原過渡,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東部與陝西秦嶺和漢中盆地連線。全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錯落相間,形成獨具特色、錯綜複雜的壯美景觀。北部西禮山地呈現低山寬谷的黃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東部徽成盆地介於北秦嶺南秦嶺之間,長百餘公里,寬數十公里,呈現丘陵寬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為高中山與峽谷地,高峻山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對比顯著,“舉頭峻峭嵯峨,側耳波濤洶湧”,相對高差達1000米以上。自西北至東南,由大拉梁岷峨山(海拔3552米)等高山經銀洞山(海拔2468米)、牛頭山(海拔2224米)等中山而至斷頭山(海拔1804米)和金子山(海拔1824米)等低山,重巒疊嶂,崖壁陡絕,角峰鋸脊,石骨嶙峋。其間河谷幽深狹長,深切曲流十分發育,多急流險灘和瀑布。峽谷中高岸陡崖,峭立如壁。谷旁多狹窄的沖積平原斷續出現,其中武都平原綿長近50公里,寬不過1公里。周邊山峰:北為長江黃河分水嶺之大拉梁和岷峨山,東有甘陝邊界的透馬駒山,西有與甘南相鄰的蔥地山,南為甘川分界的摩天嶺。最高峰雄黃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縣西北部的屯寨鄉境內。最低點罐子溝,海拔550米,位於文縣東南部的中廟鄉境內,亦為甘肅省海拔最低點。

江河溪流

隴南市白龍江

隴南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既多山,又多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崇山峻岭間,處處溪水跌宕,飛瀑流泉。全市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一級支流有白龍江西漢水等48條,總長1297公里;二級支流有白水江岷江等751條,總長4756公里;三級支流有1651條,總長4313公里;四級支流有1312條,總長3428公里。百川爭流,河網縱橫,河流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5條。主要江河:嘉陵江幹流,流經兩當、徽縣東南部,境內流程86.2公里,年徑流量2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556平方公里。西漢水,為嘉陵江上游一級支流,流經禮縣、西和、成縣、康縣等4縣,境內流程205.6公里,年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流域面積9569平方公里。白龍江,是嘉陵江上游的最大支流,流經宕昌、武都、文縣等3縣,境內流程229.5公里,年徑流量93.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白水江,為嘉陵江二級支流,於文縣石雞壩鄉入境,在玉壘鄉關頭壩匯入白龍江,境內流程107.3公里,年徑流量34.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3040平方公里。白龍江因其與秦嶺、淮河同在北緯33°――34°之間,同屬1月0℃等溫線經過區,此線以南的江河皆不封凍,因而與秦嶺、淮河同為中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天然分界線。

多樣氣候

隴南屬東亞季風氣候區。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脈走向的影響,區內氣候覆雜多樣,分布獨特,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均十分明顯,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觀。

隴南市隴南市

一是南北溫差懸殊。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從亞熱帶濕潤氣候向暖溫帶濕潤氣候、溫帶半濕潤氣候和高寒陰濕氣候過渡,年平均氣溫5℃――15℃,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活動積溫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無霜期166――285天。武都、文縣南部及康縣東南河谷地帶,海拔低於1000米,年平均氣溫高於14℃,活動積溫大於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達1300多毫米,乾燥度小於1,無霜期大於280天,熱量和水分均為甘肅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亞熱帶溫潤氣候區。

二是垂直分帶顯著。東南部高山峽谷區,從河谷到山頂,隨著地勢逐步升高,氣溫熱量急劇遞減,氣候由亞熱帶遞變到暖溫帶、溫帶及寒溫帶,降水量則隨海拔的遞升而增加,地勢愈高,降水量愈多。同時在緯度和地勢均低處,氣溫一般皆高而降水量則有高有低,與局部地形緊密相關。之輩與農作物分布亦呈現錯綜複雜的狀態。當地民眾民眾總結的“高一丈,不一樣”和“旱收山,澇收川,不旱不澇收半山”的諺語,即是對隴南地形變化與水熱分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基本規律的形象概括。

戰略要道

隴南地處中國地理幾何中心,是大西北通往大西南的交通孔道。由於西秦嶺橫亘其間,重巒疊嶂,艱險異常,成為阻隔隴蜀交通的天然屏障,自古行人視作畏途,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絕唱。古代先民在高山峽谷之間,依山傍水,修建棧道,以為通途。由隴南入川溝通隴蜀交通的山口和棧道主要有:一是由兩當越故道山(今太陽山)經陝西勉縣入川;二是由徽縣大河店山西略陽,沿嘉陵江谷地入川;三是由武都白龍江谷地至文縣碧口入川。由於所處地理位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因而隴南向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歷代用兵的古戰場。漢光武“得隴望蜀”,諸葛亮六出祁山,鄧艾偷渡陰平,吳玠揮師抗金,李自成艱苦奔殺,太平軍血戰階州……,直到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入川,都以這裡為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活劇,遺留了眾多供後人憑弔的古蹟。

自然風光

隴南氣候溫和,風光秀美,山資水色兼有北國之雄渾奇峻,南疆之靈秀旖旎,渾然一體,相映生輝。全國三大天池之一的陰平天池綠山環抱,碧波粼粼,天生一個“翡翠世界”;西北最大的溶洞武都萬象洞奇幻絢美,氣象萬千,猶如世外仙台瓊閣;國家級重點保護、甘肅唯一具有北亞熱帶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觀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奇葩異樹,競相弄資,珍禽異獸,自由出沒,被讚譽為“甘肅的西雙版納”;分布於全區各縣的大河壩、三灘、紅土河、梅園溝、雲屏山等自然景點,茫茫林海,陣陣松濤,奇花異草,飛瀑流泉,被人們稱作“隴上小九寨溝”;白龍江兩岸“高江急峽雷霆斗,拓木蒼藤日月昏”,宛如幅幅精美的山水畫;徽成盆地桑麻遍四野,稻椒千重浪,呈現一派魚米之鄉的繁榮景象。

文化

地域文化

隴南隴南

隴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地域文化,豐富獨特。境內寧家莊遺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出生在隴南的仇池山。以牧馬立國的秦人先祖的都邑西犬丘,就在今天的禮縣、西和一帶。古老的民族,曾在此建立地方政權,成為活動中心。漢、藏、回和古氐、羌等多民族長期聚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漢族文化與藏、回等民族文化相互影響融合,使隴南地域文化呈現南北交融、古今並存的顯著特色。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產生過趙壹、仇靖、王仁裕、邢澍、張綬何宗韓吳鵬翱等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金石家和史學家,著述頗豐,名存千古。還有魚竅峽《西狹頌》、祁山堡武侯祠,飛龍峽杜甫草堂、仇池故國遺址、鸑鷟山登真洞八峰崖石窟吳山吳王碑趙世延家廟碑……等等名勝古蹟,星羅棋布,聞名遐爾,形成了眾多的人文景點,造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古老而神奇的隴南,吸引了歷代無數文人學士心往神馳,吟詠稱頌,名篇佳作,千秋流傳。詩仙李白曾往返隴蜀,涉足隴南,留下了千古絕唱《蜀道難》。詩聖杜甫曾寓居同谷,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愛國詩人陸游曾從軍河池,寫出了許多激動人心的篇章。大文豪蘇軾曾夢遊仇池,作詩詠嘆:“一點空明何是處,老夫真欲往仇池”,表達了他嚮往隴南的強烈願望。

美麗而富饒的隴南,今天更加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公路四通八達,旅遊方興未艾。以蘭州――天水為連線點的“絲綢之路”通往九寨溝的若干旅遊路線經過隴南,把隴南各主要觀光景點相連成片,形成蘭州――拉卜楞寺――宕昌――武都――文縣――九寨溝,天水――禮縣――西和――成縣――武都――文縣――九寨溝兩條主要旅遊路線。而禮縣祁山堡――西和歷城――成縣下辨――徽縣河池一線,又是三國遺蹟旅遊路線的重要路線。近年來,隨著九寨溝的迅速崛起和隴南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這幾條路線正在變成“絲綢之路”至九寨溝之間的旅遊熱線,中外遊人爭相前往,絡繹不絕。

歷史文化

隴南市隴南市

隴南歷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統一六國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辯道4個縣級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設武都郡。民國初,隴南各縣隸屬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肅省武都分區,轄武都、西和、文縣、康縣、成縣、禮縣、西固(今宕昌縣境內)7縣,1950年--1951年改為武都專區,1958年武都專區合併於天水專區,1962年又恢復武都專區,1969年改為武都地區,1985年更名為隴南市人民政府。隴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據《史記》記載,華夏人文始祖伏羲,“生於仇池,長於成紀”,仇池即今西和縣,現西和縣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紀,即今天水一帶,天水市秦安縣存有大地灣遺址。到了周朝,隴南的禮縣又成了秦國的發樣地。秦現祖非子因在禮縣養馬有功,被周天子朋為“贏”姓,始有秦贏。自秦莊公被封為諸侯之後,秦莊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禮縣紅河一帶建國立郡,其中札縣大堡於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先祖的第一陵園一西重陵園和《史記》所載秦人發樣地“西犬丘”所在地。東漢建寧年間,成縣為李翕、耿勛兩位太守樹碑立傳。在豐泉山魚竅峽的石壁上鐫刻了《西狹頌》、《耿勛碑)。《西狹頌》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偉的書風和“首尾無—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譽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嘆為觀止,是我國保存不多的漢代書法藝術瑰寶之一。漢末三國鼎立,地處魏蜀交界的隴南成為雙方拚殺的重要戰場,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繹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膾炙人口的西城弄險、揮淚斬馬謖、木牛流馬運糧草、姜維大戰鐵籠山等動人故事;魏將鄧艾假道宕昌、武都、文縣,借陰平古道,長途奔襲無人之地700餘里,裹氈滾坡,終於進軍成都,“得隴滅蜀”。宋金時期,宋將吳詰吳麟、吳挺兄弟父子承先繼後,駐師隴南,抗擊金兵,取得輝煌戰績,與岳飛、韓世忠齊名,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長征都經過隴南。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後到達宕昌哈達鋪修整,通過國民黨的舊報紙,得到了劉志丹領導的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重要信息,並據此作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到陝北去的重大決策,使哈達鋪成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和長征勝利的轉折點。

自然資源

隴南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生物資源、電力資源、礦產資源等應有盡有。

水資源

隴南是甘肅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境內江河眾多,水量充沛,僅年徑流量大於1億立方米的河流就有20多條,且落差集中,季節變化小,開發效率高,發展水利水電事業條件優越,前景廣闊。隴南市內有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條,年徑流量279億立方米,水利理論蘊藏量425萬千瓦,可開發量223萬千瓦,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截至2012年,已建成大小水電站180多座,裝機34.4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量的15.4%。

隴南又是甘肅水資源最富集的地區,水資源總量達144億立方米,全市人均水量3580立方米,比甘肅省人均水量多一倍,比全國人均水量(約2700立方米)多880立方米,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生物資源

隴南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甘肅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地區。區內地形複雜,光熱充足,為各種動植物的繁衍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市有林地面積175836萬畝,自然生長的樹種多達130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51種;境內生息著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20多種。隴南有中藥材1200多種,歷史上總產量占甘肅省的70%以上,最大出口量占甘肅省90%左右;還有銀耳、木耳、香菇、猴頭菇、薇菜、蕨菜等100多種食用菌和山野菜。

隴南市內有各類野生動物350多種,占甘肅省野生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甘肅省400多種鳥類,也大多集中在隴南山區。

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稀有異獸珍禽達20多種,包括世界稀少,中國獨有的“國寶”“活化石”大熊貓、有“美猴王”之稱的金絲猴,以及羚牛、褐馬雞和藏羚、梅花鹿、毛冠鹿、雪豹、大鯢、角雉、藍馬雞、白馬雞、雪雞、綠尾虹雉等。其中大熊貓數量占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

截至2012年,隴南市有陸生森林動物約28目91科(亞科)430種。其中:有獸類動物7目28科80種,有鳥類動物16目43科280種,有兩棲類2目8科30種,爬行類動物3目(亞目)12科(亞科)40種。水生動物主要有魚類4目8科70種。森林昆蟲類有24目230科2150種,蜘蛛類31科(亞科)200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隴南境內有鉛、鋅、銻、銅、錳、金、矽、重晶石等金屬、非金屬礦34種,礦產地445處。其中西成鉛鋅礦帶綿延300公里,為中國第二大礦體。年產鉛鋅礦含鉛3.08萬噸,含鋅12.05萬噸;銻金屬儲量為14.9萬噸,為中國第二大礦體;黃金儲量已探明190噸,遠景儲量在300噸以上。

截至2010年,隴南市現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產34種,礦產地445處。其中,資源清、儲量大、品位高、有開採價值的金屬礦有鉛、鋅、銻、汞、銅、金、錳、鐵等,非金屬礦有矽、大理石、重晶石、石灰石、石膏等。其中西成鉛鋅礦帶綿延300千米,累計探明鉛鋅儲量超過1300萬噸,預測遠景儲量可達2500萬噸,是中國鉛鋅礦超大型礦田之一。平均品位4.5—12%,為中國第二大礦體。現年產鉛鋅礦含鉛3.08萬噸,含鋅12.95萬噸;銻金屬儲量為14.9萬噸,為中國第三大礦體;黃金儲量已探明190噸,遠景儲量為300噸以上,已探明儲量400公斤以上的大中型礦床20多處。其中文縣陽山金礦探明儲量100噸,遠景儲量200噸以上;禮縣的岩金,探明儲量27.8噸,遠景儲量50噸;文縣的砂金,年產量占甘肅省40%以上。

隴南市正在開發的有三大成礦帶:一是橫亘西和、成縣、徽縣等縣、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7-22公里,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的西成鉛鋅礦帶,鉛鋅金屬儲量達1200萬噸,遠景儲量2000萬噸,儲量居全國第二,屬超大型鉛鋅礦帶;二是西和崖灣銻礦帶,金屬儲量14.9萬噸,占全國8%,儲量居全國第三;三是白龍江、白水江流域的黃金礦帶,黃金儲量70噸以上,是甘陝川“金三角”礦帶的核心地區,為甘肅省重要的採金基地。

經濟

概況

2015年隴南市實現生產總值315.14億元,同比增長9.5%,增速位居甘肅省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0.31億元,同比增長6.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2.93億元,同比增長9.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71.89億元,同比增長10.8%。產業結構為22.31:23.14:54.55。
2014年,隴南市完成生產總值262.5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一、二、三產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6.2%、10.5%、9.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2.9億元,增長21.4%;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49.3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9億元,分別增長18.2%和25.2%;完成農民人均純收入4023.7元,增長13.8%;完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01.3元,增長9.3%;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億元,增長12.7%;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171萬美元,增長102%;隴南市新增城鎮就業3.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2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2.4%。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一產增加值的增幅分別排在甘肅省第1、第2和第3位。

第一產業

隴南是中國主要中藥材產地之一,野生藥材種類繁多,人工栽培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境內有各類中藥材1200多種,其中名貴藥材350多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譽。甘肅出產的五大拳頭藥材中,有四大藥材均以隴南為主產地,尤以“米倉紅芪”、“文縣紋黨”、“宕昌當歸”、“銓水大黃”因其量多質優而名列全國之冠。天麻、黃連、半夏、柴胡、杜仲、貝母、山茱萸、刺五加等都享有盛譽,均為大宗生產。隴南市藥材年產1500多萬公斤,產量占甘肅省70%以上,出口量占甘肅省90%左右。當歸、紅芪、紋黨、大黃、防黨、野黨榮獲國家《出口商品榮譽證書》。
2012年,隴南市土地資源總面積4175.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838萬畝,園地110.9萬畝,林地2362.9萬畝,草地563.4萬畝。農作物總面積631.9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69.34萬畝,油料作物32.53萬畝,菸葉2.26萬畝,其他農作物6.88萬畝;糧食作物總產量104.32萬噸,油料作物產量3.76萬噸;農林特色產業基地總面積累計達到974萬畝。2012年,隴南市肉蛋奶產量達到9.58萬噸,其中肉類總產8.44萬噸、鮮蛋產量1.05噸、鮮奶產量0.95萬噸。建成規模養殖場898戶,發展規模養殖戶6133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79個,出欄畜禽296.1萬頭(只)。規模養牛(場)戶996個,存欄牛34.18萬頭,出欄牛9.33萬頭;規模養羊場戶11856個,存欄羊34.09萬隻,出欄16.59萬隻;規模養豬場戶2950戶,存欄豬90.33萬頭,出欄98.72萬頭;規模養雞場戶1900個,存欄雞349.08萬隻,出欄194.01萬隻。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665萬畝,其中池塘養殖0.275萬畝、水庫養殖3.222萬畝,網箱養殖15.435萬立方米。大鯢養殖面積226畝,養殖大鯢10.4萬尾。實現水產品產量781噸,其中鮮魚產量1751噸,大鯢產量30噸,實現漁業產值1.31億元。2012年,隴南市拖拉機擁有量22828台,農機總動力164.32萬千瓦,實現農機經營總收入69446萬元,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15%。
2015年,隴南糧食種植面積為469.91萬畝,比上年增長0.24%;油料種植面積34.67萬畝,比上年增長1.39%;蔬菜種植面積56.97萬畝,比上年增長2.26%。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14.82萬噸,比上年增長2.97%,其中:夏糧40.47萬噸,比上年增長3.97%;秋糧74.36萬噸,比上年增長2.43%。全年肉類總產量達8.84萬噸,同比減少1.6%;藥材產量達到14.15萬噸、同比增長9.99%;水產品產量0.27萬噸,同比增長14.34%。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8萬畝;水平梯田總面積331.56萬畝,比上年增長0.89%;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97.2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65%。

第二產業

201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1.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0.16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6.57億元;集體企業完成1.03億元;股份制企業完成29.1億元。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7.3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32.8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82.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100641.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額13241.3萬元。
201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5.36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2億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7.9億元;集體企業完成0.87億元;股份制企業完成31.8億元。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8.5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32.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80.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6.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額5.9億元。

第三產業

2015年,隴南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90.61億元,同比增長10.8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81億元,同比增長9.0%。全年共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46716.48萬元,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4081.66萬元、移動業務總量161850.54萬元、聯通業務總量19081.91萬元、郵政業務總量11702.37萬元。全年旅遊總人數達98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5%。旅遊綜合收入48.8億元,同比增長36.4%。
2014年,隴南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2.9億元,增長2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億元,增長12.7%;外貿進出口總額2171萬美元,增長102%;開辦網店5923家,實現銷售總額7.71億元。國務院扶貧辦確定隴南市為全國電商扶貧試點市。2014年共接待遊客758萬人次,同比增長2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8億元,同比增長25%;旅遊綜合收入對全市GDP的貢獻率約12%,提高0.65個百分點以上;旅遊業直接就業人數達到32248人,新增就業人數6555人,增長15%。
201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8.8億元,同比增長27.3%。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58億元,同比增長14.3%。全年進出口總額為98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3.6%。其中:直接出口總額為902.9萬美元,同比增長79.1%;進口總額83.1萬美元,同比增長30.3%。2013年旅遊總人數達614.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66%。旅遊綜合收入28.61億元,同比增長34.19%。

教育

2015年末,學校總數2284所,教職工3.0706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9209萬人。在校學生數45.261萬人,其中:國小在校生19.5886萬人,國中生9.6809萬人,高中生5.116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0564萬人,幼稚園7.8263萬人,大專院校1.0057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05%,國中入學率99.20%。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合格率分別為99.63%、99.22%、92.12%。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72萬人,下降0.05%;國中招生3.28萬人,下降2.55%;國小招生3.61萬人,增長22.70%。各類普通高校在隴南招生17846人,同比增長11.13%,各類普通中專在隴南招生2369人,同比下降26.95%。

文化

2013年,隴南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1個,全年演出1022場,觀眾達3866萬人次;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9個,藏書達85萬餘冊;博物館10個;文化古蹟254處,其中:國家級8處、省級22處、市級28處;文物藏量8812件,其中:一級文物108件。
2015年,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4個,全年演出1001場,觀眾達89.2萬人次;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9個,藏書達83.79萬餘冊;博物館9個;文化古蹟52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20處、市級17處;文物藏量9497件,其中:一級文物143件。

交通

公路

成武高速成武高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隴南公路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投人2.5億元,2001年投入2.3億元,2002已落實投資2.25億元,以江武、江天二級公路的建成為標誌,全市公路交通建設從質量、規模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公路網路基本形成。

隴南市有八縣一區,與蘭州、成都、西安、重慶、漢中、廣元、九寨溝等市縣有汽車直通。212國道經宕昌縣、市區、文縣連線甘肅與四川、重慶;316國道經兩當縣、徽縣連線陝西與甘肅;江武公路起於徽縣江洛鎮、止於武都區連線兩條國道。現建成武罐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有渭武高速公路、十天高速公路等。

截至2013年境內公路2076條,其中國道2條、省道6條、縣道41條、鄉道68條、專道14條、村道1945條,通車總里程15534.5公里,其中二級公路829.6公里、三級公路713.6公里、四級公路12449.3公里、等外公路1409.6公里。

高速公路

編號 高速名稱 分段 起始 終止 途徑 狀態
G75 蘭海高速公路 武罐高速 武都區兩水鎮 文縣將軍石 武都區、文縣 已通
渭武高速 渭源縣路園鎮 武都區兩水鎮 宕昌縣、武都區 試驗
G8513 平綿高速公路 成武高速 成縣紙坊鎮 武都區吉石壩新區 武都區、康縣、成縣 已通
武九高速 武都區兩水鎮 青龍橋(甘川界) 武都區、文縣 規劃
G7011 十天高速公路 ——
湖北省十堰市 甘肅省天水市 徽縣、成縣、西和、禮縣 已通
S10 兩徽高速公路 —— 兩當楊店(甘陝界) 徽縣大石碑 兩當縣、徽縣 試驗

鐵路

隴南火車站(效果圖)隴南火車站(效果圖)

隴南是未來隴東南地區和陝甘川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正在修建的蘭渝鐵路、成蘭鐵路和即將修建的天平鐵路南延線(天水——武都鐵路)、陽平關——武都鐵路將交匯於此。蘭渝鐵路經宕昌、武都區、文縣進入四川境內,貫穿了隴南全境;成蘭鐵路在哈達鋪鎮與蘭渝鐵路(蘭州——哈達鋪段)交匯併線;天平鐵路南延線經西和縣跨西漢水轉向西南穿米倉山後接入在建蘭渝鐵路隴南站;陽平關——隴南——九寨溝鐵路途經康縣、武都區及文縣,在武都區東側接入在建蘭渝鐵路桔柑站,經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九寨溝縣,西端與在建成蘭鐵路九寨溝站接軌。

隴南境內鐵路幹線

鐵路 起點 終點 途徑縣區 狀態
蘭渝鐵路 蘭州 重慶 宕昌、武都區、文縣 建設中
成蘭鐵路 成都 蘭州 宕昌 建設中
寶成鐵路 寶雞 成都 兩當、徽縣 運營中
天平鐵路南延線 天水 隴南 禮縣、西和、成縣、康縣、武都區 規劃
陽平關—隴南—九寨溝鐵路 陽平關 九寨溝 康縣、武都區、文縣 規劃

隴南境內火車站

縣區 火車站 狀態
武都區 隴南站、隴南西站、桔柑站、洛塘站 均在建
宕昌縣 哈達鋪火車站、宕昌站、沙灣站 均在建
徽縣 徽縣站、虞關站 已運營
兩當縣 兩當站 已運營

航空

隴南成州民用機場(效果圖)隴南成州民用機場(效果圖)

隴南成州機場為國內支線機場,機場場址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城關鎮、店村鎮和徽縣泥陽鎮交匯處,主要為甘肅省東南部地區的公務、商務、旅遊、貨運提供航空服務,兼顧通用航空職能。機場設計竣工目標年為2020年。預測旅客年吞吐量為1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為500噸、飛機起降量為2150架次,飛行區按4C標準設計。首期工程主要建設一條2800米×45米的跑道,一條垂直聯絡滑行道,四個機位站坪(2C2B),3500平方米航站樓,3000平方米停車場,以及空管、供電、供水、供油等公用配套設施。建設用地約2643畝,總投資119373萬元。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末,隴南市總人口282.77萬人,出生率13.06‰,死亡率6.79‰,人口自然增長率6.27‰。常住人口257.5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3.58萬人,城鎮化率為24.69%。

民族

2013年末,隴南市居住著漢族、回族、藏族、滿族、壯族、蒙古族、彝族、朝鮮族、土家族、納西族、羌族、撒拉族、東鄉族、維吾爾族、苗族、瑤族、布依族、佤族、塔吉克族、白族、侗族等23個民族。

電力

隴南市隴南市

隨著碧口成縣220KV軸變電工程的建成,結束了隴南電網由末端網分片供電的局面,形成了以碧成220KV輸變電工程為中心的隴南骨幹電網,並實現了全省南電北調的夙願。隴南電力局現管轄35KV輸電線路551.7公里,變電容量達47.53萬KVA。已跨人高電壓、大容量電網的行列。除建成碧成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外,共架設110千伏輸電線路150公里,35千伏輸電線路951公里,10千伏及0.4千伏輸電線路2042公里,鄉(鎮)、村、戶通電率分別達到90.1%、72%、70%。尤其是近兩年來,爭取國家投資7億多元,建成了成縣至武都、宕昌岷縣兩條110輸電線路,農網一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二期農網改造和成縣、武都城網改造工程正在積極實施。同時,通過招商引資,依託甘肅南部小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建成了文縣安昌河等一批小水電站,特別是投資4.5億元的文縣漢坪咀電站已於2001年正式開工建設。日前正在爭取立項建設天水一成縣330輸變電線路和碧成二回線工程。

通訊

通信建設完成了光纜工程,建成丁本地電話網,開通了數字移動通訊,市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20部,手機每百人2.5部,移動通訊正在普及,郵政網路遍布城鄉。郵政電信動、聯通兩年來完成投資2.6億元,進行了電子匯兌、綠卡聯網、光纜建設、寬頻接入、電話擴容、通訊基站建設,全區共架設通訊光纜385公里,興建通訊基地327個。各類電話用戶達到15萬戶,通電話、電視的行政村達到1453個。全區9縣全部開通有線電視,廣播和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79.45%和84.11%。

農田水利

隴南市隴南市

我區人均占有耕地少,山地占90%以上,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乾旱頻繁發生,土石流滑坡嚴重。近年來,我區田地制宜,興水改土,集中人財物力,千方百計加快農出水利基本建設,堅持以小流域治理為單元,以大示範區建設為契機,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長治”四期工程高質量、高標準通過了國家驗收,完成治理面積690平方公里,“五期"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大示範區建設起步良好,全區共完成退耕還林20.37萬畝,荒山造林14.33萬畝,營造經濟林53萬畝,種草44萬畝,封山育林10.9萬畝。至2001年底,全區梯田面積累計達到258萬畝,基本實現了人均一畝梯田,建成梯田化鄉25個,梯田化村277個,湧現出一批規模治理、綜合開發的優質工程和示範流域,禮縣等縣初步建成萬畝梯田示範區。在水利建設上,以建設灌溉、防汛、供水三大工程體系為目標,“三水並用,六水齊抓”,從1998年開始,連續開展大辦水利,蓄、引、提多式並舉,促進了水利建設的大發展:“九五”期間,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5.9萬畝,集雨節灌從無到有,發展節灌面積22.35萬畝。到“九五”末,全區有效灌溉、集雨節灌、節水灌溉面積分別達到67.41萬畝、29.95萬畝、24.73萬畝,建成一批規模化的提灌群、井灌群、集麗節灌群(帶)和水利化鄉村。2001年,全區新增有效灌溉面積5.97萬畝,發展集雨節灌5.04萬畝,超額完成了年度任務,解決了6.8萬人和1.8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總投資1.9億元的武都城防項目正在積極爭取列項實施。

城鎮建設

隴南市隴南市

“九五”以來,隴南城市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全區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5.2億元,新建城市道路53公里,新增道路面積99萬平方米,硬化道路88萬平方米,新建橋樑八座,新增路燈1985盞;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完成拆遷4433戶,拆遷面積達49萬平方米;供水能力不斷擴大,新增日供水能力1.3萬噸,自來水普及率88.7%;環衛條件不斷改善,新建、改建水沖式公廁52座,新建垃圾填埋場7個,新建城市排水管渠41公里;新增綠化覆蓋面積29公頃,綠化覆蓋宰達3.9%,建設公園16個,開發名勝古蹟14處:經過數年建設,全區九個縣的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城市綜合功能明顯增強,市容市貌發生廠巨大變化。村鎮建設也有了良好起步,全區啟動建設40個小康村,已初步建成20個。成縣黃渚鎮依託礦產資源開發加快小城鎮建設,成為全省經濟“百強鎮”;徽縣江洛鎮大力發展運輸、餐飲等服務業,鎮區向貌發生了可喜變化;徽縣伏鎮、禮縣鹽官鎮、宕昌縣哈達鋪鎮沙灣鎮、武都洛塘鎮、文縣碧口鎮康縣陽壩鎮、成縣小川鎮等以市場建設帶動其他配套建設,使小城鎮綜合功能進—步加強,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今後城鎮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加快“地改市”步伐,爭取武都撤縣設區,成縣撤縣設市,建設10個省級重點鎮,20個地區重點鎮。

旅遊資源

特色旅遊

武都區 城郊鄉姚寨溝“農家樂”休閒娛樂。姚寨溝青龍山山青水秀,寺廟眾多。由張家壩農民發起,區、鄉政府倡導、支持,於2002年夏季興辦了“農家樂”旅遊、休閒服務。該旅遊服務以農村家庭為單位,一家一戶,利用庭院、果園、閒余屋舍為休閒娛樂場地,富有農家生活氣息。

徽 縣 嘉陵江漂流和銀杏山莊“農家樂”休閒娛樂:嘉陵江漂流備有皮筏艇,專業人員服務,保證安全。銀杏山莊位於嘉陵鎮田河村,有千年古銀杏數十株,百年以上數百株,依山傍水,環境幽奇,距縣城20公里。

成 縣 支旗鄉“農家樂”休閒娛樂服務。地處縣城近郊,田園風光明媚,服務設施齊全,衛生條件良好。

主要旅遊節慶活動

隴南萬象洞隴南萬象洞

每年四月:武都南山桃花旅遊藝術節

每年九月:隴南萬象洞旅遊文化藝術節

每年六月:武都千壩草原旅遊觀光節

每年五月:成縣西峽文化旅遊藝術節

每年清明前後:文縣採茶節

每年七月:文縣白馬藏族風情旅遊藝術節

每年八月:宕昌縣官鵝溝旅遊藝術節

每年春節、元宵節:各區縣社火

武都蓮湖公園

武都蓮湖公園武都蓮湖公園

地處武都城區新市街中心,初為民國年間由地方紳士、商戶和民眾捐款建成,現已歷時近百午。公園占地16.8畝,以東西兩塘荷花著稱,有“滿城春色蓮一半”之說。2000年元月武都縣政府對蓮湖公園重建,委託蘇州園林設計院設計,大門為仿古建築,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公園東、南兩側規劃設計了兩層仿古商用建築;公園入口處有一廣場,園內錯落有致地建有遠香榭、大門牌坊、蓮亭、蓮池、長廊等,由自然式園路相貫通;栽植20多類名貴樹種,形成四季有景、綠色濃郁的園林植物景觀。總體上是以生態綠化為主,集休閒、娛樂、納涼、遊覽等諸多功能為—體的仿古城市公園。武都蓮湖公園

武都區北山植物園

位於城區北山低半山坡,始建於1995年8月,占地面積1688畝。園內規劃由觀賞植物區,針葉植物區,闊葉植物區,紅葉植物區,藥用、瀕危植物區,雜生植物區,水生植物區構成。園內分布著八個觀賞園區,分別為:桂園、竹園、雪松園、梅園、木瓜園、花圃、石榴綜合示範園。沿路抬級而上,分布著藥王亭、長樂亭、望江亭、風儀亭、進山牌坊等七個涼亭,植物園大門正在修建,郭(家溝)燈(燈盞坪)公路(全長3600米)已完成了鋪油工程,同時,又鋪設了上山台階600米,極大方便了遊人出行。北山植物園已成為武都城區人民觀賞、遊樂、休閒的重要場所。

成縣裴公湖

成縣裴公湖成縣裴公湖
俗稱“蓮湖”,始建於唐代天啟年間,為當時成州刺史裴守貞興建,故名。該湖座落在成縣縣城中央,一向以歷史悠久,風光綺麗居於成縣“八景之首”。經歷代相繼增添景致,特別是近幾年經成縣政府大力整修重建,裴公湖已成為縣城中心的一道勝景。裴公湖四時皆美,尤以盛夏為最,全湖荷葉如蓋,荷花嬌艷,一湖清涼,數里飄香,人游湖上頓覺暑熱全消,心曠神怡。

康縣白雲山森林公園

座落在城南白雲山上,依山面水,布局新穎別致,結構脫俗獨特。園內花圃四季飄香,滿園生輝。東片山彎有甘肅特有的樹種銀杏、娑羅、紅椿、連香、楠木等;西北山坡為遊覽觀賞區,植臘梅、紫薇、玉豆、楊槐等花木。森林公園既雄奇又秀麗,是南來北往的遊人不可不觀的景點。“白雲山公園”五字門匾為胡耀邦所題寫,為公園增色生輝。

正在開放、開發、建設的主要旅遊景點、景觀

1、文縣白水江國家自然保護區大熊貓飼養場 位於文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鐵樓藏族白馬河谷林區。這裡青山環繞,森林茂密,與四川九寨溝相鄰。大熊貓主食的箭竹遍布山林,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大熊貓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

2、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縣西狹頌 位於成縣西10公里處,為漢代書法“三頌”之一,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這裡青山對峙,奇拔峻秀,懸崖絕壁上,古棧道足跡猶存。溝口有李可染大師《西狹頌》碑題。

3、成縣雞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成縣西南15公里處,自宋以來,雞峰山以風景秀美,古蹟眾多聞名。登上峰頂眺望,莽莽秦嶺,雲海沉沉,徽成盆地,田園阡陌,生機勃勃,隴上江南景象令遊人心醉神迷。

4、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位於宕昌縣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是共和國歷史上的豐碑,中國革命在這裡發生了命運的轉變,現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偉績、繼承革命遺志的神聖之地。

5、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武都萬象洞 位於武都縣西15公里處的白龍江南岸,人稱北方第一洞。洞內鐘乳石萬象林列,琳琅多姿,步入洞中,步移景換,如入仙境。自北周以來,遊人不斷,題記甚多。

6、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縣杜甫草堂(AA) 位於成縣東南約3公里處的鳳凰山下、飛龍峽口,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唐

7、省級森林公園文縣天池 位於文縣城北100公里的洋湯河源頭,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峽谷中,系全國第二大天池。方圓40多華里,形如葫蘆,九曲十八彎。四周奇峰競秀,松柏崢嶸;中間千頃碧波,映紅漾綠;冬不結冰,夏無狂浪,是國內有名的高山明珠。乾元三年(公元759年)“修茅茨容身”的地方。依山傍水,古樸雅致,詩人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8、禮縣祁山堡 位於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出祁山”而聞名於世。

9、禮縣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園 位於禮縣城東13公里處。經國內考古界、史學界專家們考證,系秦開國國君秦襄公或其子秦文公的夫婦陵墓,它不但確定了禮縣是秦人的發祥地、秦文化的淵源、秦人統一全國的搖籃,也揭開了隴南古代歷史的神秘面紗。

10、徽縣三灘自然風景區 位於徽縣西南42公里處,這裡有森林綠地、小溪飛瀑、高山峽谷、奇峰雲海、高山草甸、溶洞鍾乳及珍稀動植物,是觀光、度假、避暑、考察探險的自然風景區。

11、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 距康縣縣城84公里,境內峰巒疊嶂,群山皆翠,林木茂盛,環境優美。陽壩的梅園溝和五顆石更是景區之精華,步入其中,原始森林密布,流水淙淙,茶林碧綠,棕櫚當風,倍感空氣清新,盪氣迴腸,陣陣幽香,讓人流連忘返。被譽為甘肅的“西雙版納”。

12、宕昌大河壩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宕昌縣城東南10公里處,由大河壩溝和官鵝溝組成,境內古木參天,濃陰蔽日,美景密布,驚險奇巧,鮮岩赤裸怪象猙獰,精巧別致。景區內居住著古羌藏族20多個村寨3000餘同胞,仍保留著獨特的服飾、風俗,亦是民俗游的好題材。

13、武都朝陽洞(AA) 又名仙人洞,位於武都縣城西35公里處陳家壩的仙人崖上,座西朝東謂之朝陽而得名。該處自然風光險秀,飛檐斗拱藝巧精雕的古建築群,龕在懸崖峭壁的半山腰,很是驚險獨特。洞前風景林中兩株千年古青楊樹,棲息著珍禽仙鶴,更使洞窟顯得神秘幽靜。

14、武都水濂洞 (AA) 位於城北2.5公里處的真武山麓,樓閣懸空立柱,嵌於石崖峭壁之上。傳說善良的紅女在此得道成神,塑像建祠,後又叫紅女祠。紅女祠瓊閣精舍儼然仙居,斗拱飛檐驚險奇特。

隴南市西和仇池國遺址

15、西和仇池國遺址 位於西和縣南部大橋鄉的仇池山,孤立聳峙於西漢水和洛峪水的交匯處,紅色砂碩岩的丹霞地貌與碧水綠草相映成趣。公元196年氐族楊氏在此建立了仇池國。據考證,該處還系華夏人文初祖伏羲的出生地。

16、兩當張果老登真洞 位於距兩當縣城17公里的靈官峽白皮松自然保護區內。據考證,張果老生於兩當,民間譽稱張果老,宋廷皇封其修行之洞為“登真洞”,封其祠為“集修觀”。登真洞已成為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每年國內外朝拜者甚多。

17、文縣鐵樓白馬藏族民俗村 位於文縣城西3公裏白馬河的鐵樓鄉,是古白馬氐的後裔白馬藏族聚居區。白馬藏族人民秉性耿直,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生活衣著、婚喪祭祀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習俗。白馬藏族同胞最具特色的婚禮和盛大節日活動“池哥晝”(面具舞),場面莊重熱烈,既有神秘的宗教氣氛,又充滿濃郁的娛樂色彩,極具歷史和民俗研究價值。

18、兩當雲坪自然風景區 位於兩當縣南部,距寶成鐵路站兒巷車站19公里,與徽縣的三灘風景區隔山相鄰。景區內奇峰秀山,河水清澈,景色怡人。區內還有唐代西姑庵和西域寶風院遺址,並存有當時的石塔。

特色小吃

洋芋攪團 為全省乃至全國獨有。將洋芋煮熟,剝皮,放入專用木槽內,用專用木槌砸搗至粘團狀,色澤光亮微黃。分熱食、冷食兩種食用法。熱食,放入酸菜漿水中略煮,連同酸菜漿水盛碗後調以鹽、油潑辣子即食;冷食,盛碗後調入調和嗆煮的醋、油潑蒜、辣子即食。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過去為農家家常小吃,現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已成為大眾喜食的特色小吃之—,尤以武都的最佳。

豆花子 屬黃豆製品,前期製作與豆腐相仿,比豆腐腦硬,比豆腐鬆軟,盛碗後,調以胡椒、姜粉、蝦皮等製作的湯汁熱食。口感辛辣清香。武都、文縣、康縣等區縣皆有,以武都的最佳。

粽子 以糯米為原料,棕葉包裹,上籠蒸熟,剝掉粽葉後盛碟(碗),調以蜂蜜(或白糖)後冷食。武都、文縣等飲食市場皆有。

隴南市湯圓

湯圓 以糯米粉為原料,滾裹橘皮、白糖(紅糖)餡,清水沸煮熱食。武都湯圓個小如雀卵,清香淡甜,獨具風味。

百花面 為武都洛塘、文縣碧口、康縣南部一帶民間家常小吃,改革開放後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面有白面、雜麵,手工擀制;配以豆花子、酸菜(或加入洋芋塊、絲),清香可口、經濟實惠。

油麵茶 油麵茶市內各區縣均有,且做法不一,尤以康縣北部最具特色、將炒熟的白面加水煮沸,調以薄荷、霍香等香料,加上康縣特產大葉綠茶,盛碗後再調以炒熟的核桃面、雞蛋丁、豆腐丁、洋芋丁等。或名“三層樓”,或名“五層樓”,成縣則泡煮麻花(饊子)。香味濃,口感好,久食養人。現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

麵皮(釀皮) 市內各區縣均有,做法大致相同,但風味不一。直接將面攬入水中,成稀糊狀,上籠蒸熟者為麵皮;將麵團放入清水中反覆搓洗,分出麵筋,上籠蒸熟者為釀皮。調料也因地而宜,武都主要調入草果、山賴等調料,嗆煮的醋、鹽、油潑大蒜、油潑辣椒;其他縣則有另調醬油的,或加入芥末的等。武都麵皮風味較為獨特,歷史上即為特色大眾小吃。

隴南市
涼粉

涼粉 原料不一,有蕎粉、豆粉、藕粉之分,但做法相同,食用法亦相同。將粉散入沸水中,邊散邊攪,直至凝成糊團狀,盛盆晾冷。食用時或用專用刮子刮成條狀,或切成塊,調入調和醋、油潑蒜、油潑辣子等,冷食。也可與麵皮(釀皮)混拌著食用。市內各區縣均有,風味各有千秋。

洋芋餅 洋芋擦絲,放入平鍋內,烙成餅狀,加入少許鹽水,色澤金黃,口感香脆。

漏魚子 原料有包穀面、蕎面、豆粉等,做成攪團後,用專用漏勺擠壓過濾成小魚狀,調以醋、鹽、油潑辣子,冷食、熱食均可。

羊肉泡饃 市內各區縣均有,尤以武都、宕昌回族飯館經營的最佳,分為肉與雜碎(內臟)兩種,食用時用原湯,湯清,肥而不膩,佐以胡椒粉、姜粉(末)、花椒麵、香菜(元荽),泡入碎餅,香味濃郁,溫補壯陽。

砂鍋 分葷素兩種,葷食主要原料有排骨、肉丸子、豆腐、粉條、平菇、青菜等;素食以豆腐、粉條為主,佐以花椒、薑末、蝦皮、味素等,武火急煮,香味濃郁,怯寒發汗。

傳統小火鍋 俗稱“暖鍋子”,有銅製、鐵制、鋁合金制等多種器皿,中間燒木炭(現改為電磁爐),周圍圓鍋內裝入肉類、豆製品、蔬菜等,佐以調料,文火緩煨,圍桌而食,香味濃郁,祛寒發表,多在秋、冬、春食用。

莜麥粥 以高寒山區莜麥為原料,原麥粒文火熬煮,口感滑潤微甜,營養價值高,久食補人。宕昌特有。

隴南市
莜麥

烤羊肉串 市內各區縣均有,以武都、宕昌、成縣為佳,與市外烤羊肉串不同處在於麻辣味較重,香味濃烈。近年來盛行於各區縣夜市,廣受歡迎。

豆腐腦 豆漿用滷水點制,盛碗裝籠,食用時調以香油、榨菜丁、醋、鹽等,滑潤可口,回味清香,為老幼婦孺喜食。市內各區縣均有。

牛肉麵片 武都牛肉麵片講究湯清面白,配以牛肉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醋,香味濃郁,與西北盛行的牛肉拉條面風味迥然不同。

長面 手工擀制,切成菲葉長條,盛碗後配以臊子、木耳黃花、雞蛋皮等燒制的湯,調入油潑辣子、醋等,清香可口,過去為民間大眾家常飯,現進入飲食市場,頗受歡迎,市內各區縣均有。

隴南市
槓子面

槓子面 麵團放入專用漏槽,槓子擠壓而成。熟後放冷,或以調料涼拌,或盛入雞湯、臊子熱食,風味獨特,以西和縣最佳。

咂桿酒 用青稞、高梁、大麥、小麥、糜子等多種糧食釀造。煮好的酒醅發酵後不淋出酒,而是將“酒醅子”裝缸密封數月,飲用時挖出酒醅子裝入陶罐,置火塘煨煮,飲者持“咂桿”(竹管或銅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驅寒,提神健胃,為農村土法保健飲品。主產於武都、宕昌、文縣等地。

汶川地震災區

新華網快訊:據民政部統計,截至13日7時,四川汶川縣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肅、陝西、重慶、雲南、山西、貴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餘萬間。這些災區急需要我們的幫助,讓我們了解他們共同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武都區
宕昌縣
文縣
禮縣
陳院鎮
洛塘鎮
成縣
碧口鎮
丹堡鄉
劉家坪鄉
玉壘鄉
范壩鄉
口頭壩鄉
尖山鄉
臨江鄉
梨坪鄉
舍書鄉
堡子壩鄉
石坊鄉
西和縣
店村鎮
馬河鄉
固城鄉
湫山鄉
上坪鄉
江口鄉
兩當縣
西坡鎮
伏家鎮
江洛鎮
泥陽鎮
嘉陵鎮
銀杏樹鄉
水陽鄉
栗川鄉
榆樹鄉
大河店鄉
徽縣
哈達鋪鎮
康縣
沙灣鎮[隴南市宕昌縣]
屯寨鄉
上丹鄉
蘇元鄉
三倉鄉
五庫鄉
郭河鄉
阿塢鄉
賈河鄉
車拉鄉
拋沙鎮
平洛鎮
石雞壩鄉
岸門口鎮
長道鎮
洛峪鎮
石堡鄉
稍峪鄉
馬元鄉
曬經鄉
太石河鄉
六巷鄉
陽壩鎮
祁山鄉
望關鄉
永坪鄉
寺台鄉
崖城鄉
羅壩鄉
大南峪鄉
洮坪鄉
迷壩鄉
王壩鄉
雷王鄉
龍林鄉
中壩鄉
沙金鄉
草坪鄉
雷壩鄉
肖良鄉
三峪鄉
灘坪鄉
碾壩鄉
站兒巷鎮
豆壩鄉
雲屏鄉
白楊鄉
太石鄉
銅錢鄉
黃渚鎮
紅川鎮
尚德鎮
安化鎮
小川鎮
麻沿河鄉
桔柑鄉
沙壩鎮
虞關鄉
佛崖鄉
盧河鄉
裕河鄉
外納鄉
鐔河鄉
八力鄉
中廟鄉
西高山鄉
木耳鄉
顯龍鄉
龐家鄉

何家堡鄉
磨壩藏族鄉
豆坪鄉
蒲池鄉
新城子藏族鄉
永寧鎮[甘肅省隴南市]
竹院鄉
三河壩鄉
甘江頭鄉
索池鄉
何壩鎮
石峽鎮
王磨鎮
韓院鄉
理川鎮
臨江鋪鄉
店壩鄉
鐵樓藏族鄉
好梯鄉
柏林鄉[武都區]
肖家鄉[文縣]
宕昌鎮
馬街鄉[武都區]
漢林鄉
南陽鎮[宕昌縣]
官亭鎮[宕昌縣]
隆興鄉[武都區]
龍壩鄉[武都區]
橋頭鄉[文縣]
官鵝藏族鄉
金木鄉
牛家鄉[宕昌縣]
中寨鄉[文縣]
南河鄉[宕昌縣]
漢源鎮[西和縣]
金廠鄉
馬營鄉[武都區]
姜席鎮
池壩鄉
大舍鄉
錦屏鄉[武都區]
西峪鄉
蘇合鄉
簸箕鄉
興隆鄉[西和縣]
琵琶鄉[武都區]
將台鄉[宕昌縣]
月照鄉[武都區]
十里鄉[西和縣]
大橋鄉[西和縣]
蒿林鄉
楓相鄉
盤底鄉
渭河鄉
坪埡鄉

鹽官鎮[禮縣]
石橋鎮[甘肅省禮縣]
白河鎮[禮縣]
寬川鄉[禮縣]
永興鄉[禮縣]
草河鄉
興化鄉[宕昌縣]
紅河鄉[禮縣]
城郊鄉[武都區]
秦峪鄉
化馬鄉[宕昌縣]
新寨鄉[宕昌縣]
獅子鄉[宕昌縣]
五馬鄉[武都區]
三河鄉[武都區]
大堡鎮[康縣]
西支鄉[武都區]
兩河鎮[康縣]
長壩鎮[康縣]
雲台鎮[康縣]
東江鎮[武都區]
漢王鎮[武都區]
透防鄉
兩水鎮[武都區]
龍鳳鄉[武都區]
玉皇鄉
宋坪鄉
甘泉鄉[武都區]
楊店鄉[兩當縣]
左家鄉
店子鄉[康縣]
魚池鄉[兩當縣]
張家鄉[兩當縣]
紙坊鎮[成縣]
泰山鄉[兩當縣]
金洞鄉[兩當縣]
角弓鄉
鐔壩鄉
大坪鄉[成縣]
支旗鎮
柳林鎮[徽縣]
魚龍鄉[武都區]
水泉鄉[成縣]
二郎鄉[成縣]
南康鄉[成縣]
熊池鄉
黃坪鄉[武都區]
高橋鄉[徽縣]
石門鄉[武都區]
化埡鎮
黃陳鎮
隴南市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