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縣

康樂縣

以蓮花山聞名於世的康樂縣位於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南端。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為2000米,地勢平緩,總面積1093平方公里,耕地34萬畝。康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回、漢、藏“茶馬互市”,古絲綢之路經廣河、通河州的要塞,也是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經濟交流的門戶。現轄16個鄉(鎮),有回、漢、東鄉等9個民族,總人口23萬多人,其中漢族、回族分別占43.7%、52.8%。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康樂縣轄5個鎮、10個鄉:附城鎮蘇集鎮胭脂鎮景古鎮蓮麓鎮、康豐鄉、虎關鄉、流川鄉、白王鄉、八松鄉、鳴鹿鄉、八丹鄉、上灣鄉、草灘鄉、五戶鄉

基本概況

康樂縣位於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東南端,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洮河下游西側。東經103度24分一103度49分,北緯34度54分-35度27分。東鄰臨洮、渭源縣,西接和政縣,南與臨潭、卓尼縣接壤,北界廣河縣。南北長56公里,東西寬39公里。西南邊境為秦嶺西延部分,海拔1988米一3908米。面積10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8萬畝,占總面積的24%;林地面積53萬畝,占總面積的33%;天然草場面積32萬畝,占總面積的20%;其它占總面積的23%。西南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蓮花山、抱兒子山及海拔3908米的白石山,其支脈呈“爪”狀向內地延伸。
縣人民政府駐附城鎮,郵編:731500。代碼:622922。區號:0930。拼音:KangleXian。
以蓮花山聞名於世的康樂縣位於甘肅省中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南端。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為2000米,地勢平緩,總面積1093平方公里,耕地34萬畝。康樂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回、漢、藏“茶馬互市”,古絲綢之路經廣河、通河州的要塞,也是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經濟交流的門戶。現轄15個鄉(鎮),有回、漢、東鄉等9個民族,總人口249,500多人(2012),其中漢族、回族分別占43.56%、52.98%。

歷史沿革

宋熙寧六年( 1073年)四月,王韶渡排河擊敗木征修築康樂城(今康豐鄉道家村)、劉家川堡(今流川鄉古城村)。五月,詔名康樂城為康樂寨,劉家川堡為當川堡,並隸河州。
明代,今縣境設有基層行政組織“里、甲”,景古里、胭脂里、當川里屬河州,康樂里屬狄道州,沙馬里屬岷州。清初沿明制,同治十一年後,河、狄兩州重劃地界,南以今和政縣松鳴岩,東以洮河,東南至新路坡為河、狄分界。

民國建立,今縣地屬狄道縣西鄉。民國21年(1932年)6月10日,設洮西設治局(治所豐臺堡)。翌年改為康樂設治局(治所新集堡)。民國29年設康樂縣,厘定為五等縣,隸屬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2年(1943年)12月10日,甘肅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在臨洮縣成立後,康樂為其所轄。1949年8月 20日康樂解放,屬臨夏區專員公署。1956年11月20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為州所轄。1958年12月21日,國務院決定撤銷康樂縣建置,併入和政縣,1961年12月1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康樂縣建置後至今,仍屬臨夏回族自治州,縣治附城鎮新治街。

2000年,康樂縣轄1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172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附城鎮 25345 康豐鄉 14934 虎關鄉 20691 流川鄉 13753 白王鄉 11790 蘇集鄉 19856 八松鄉 12429 鳴鹿鄉 12818 八丹鄉 8754 上灣鄉 16033 胭脂鄉 19917 普巴鄉 8147 草灘鄉 10024 五戶鄉 11270 景古鄉 14979 蓮麓鄉 10981 
2004年,康樂縣轄5個鎮、11個鄉:附城鎮、蘇集鎮、胭脂鎮景古鎮、蓮麓鎮、康豐鄉、虎關鄉、流川鄉、白王鄉、八松鄉、鳴鹿鄉、八丹鄉、上灣鄉、普巴鄉、草灘鄉、五戶鄉。

自然資源

康樂縣康樂縣
康樂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歷史上素有“胭脂三川米糧川”之美稱。肉牛羊育肥、蠶豆生產、林果油菜、藥材種植已在農村中成為支柱產業。除當歸、黨參外野生中藥已達300多種,年採集100多萬公斤以上,沙棘有7萬多畝,年產鮮果1100多噸,蕨菜年產200多噸,以蕨菜、臥龍頭、苦薺菜、鹿角菜等為主的野菜,已加工成綠色食品,暢銷各地。

康樂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肉牛、羊育肥,蠶豆生產、油料、藥材等在農業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全縣1997年種植蠶豆7萬畝以上,產量達17500多噸;年產肉類5410噸;低芥酸油料年總產量5000多噸;年產林果1900多噸,這些產品遠銷省內外。有林地43577畝,樹種200多種;有國家一、二級珍貴動物近百種;有300餘種名貴野生中藥材。
康樂縣風景秀麗,景觀獨特,民族文化特色濃郁。既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又有近代紅軍長征經過時建立蘇維埃政權時的現代文物;既有天工造化的十大自然景觀,又有蓮花山勝境,更有傳統的“六月六”花兒會,洮岷花兒與山水風光吸引著八方遊客。現已和蘭州絲路旅行社聯合開闢了蓮花山、龍頭山、藥水峽三個景點的二日游活動,年接待遊客6萬多人。
目前,康樂縣已完成了舊城改造,開通了程控電話,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水庫,公路四通八達,電力輻射全縣鄉村,各種投資環境日趨良好。

康樂境內樹種繁多。有松、、楊、柳、樺等200多種,動物有金錢豹猞猁鹿等近百種。珍禽有蘭馬雞、鷹、雁等60多種。1975年和1984年兩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植樹造林先進縣。近年來,康樂搶抓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採取退耕還林(草)、荒山造林等措施,綠化荒山,美化家園,再造秀美新康樂。目前,森林覆蓋率已達24.6%,高於全省乃至全國平均水平。康樂縣相繼被列為全國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國家級生態綜合治理縣、天保工程實施縣。

富民政策

康樂縣城康樂縣城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康樂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尤其是近年來,該縣立足優勢,著眼特色,落腳市場,圍繞“林畜藥菜富民,科教工貿興縣,開發兩業三川(兩業:旅遊業綠色產業三川:胭脂三川),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思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壯大二、三產業,使全縣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發展。到2003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51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6.6%,年均遞增11.65%;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979萬元增加到1577萬元,增長62.1%,年均增長15.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499.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09萬元,比2000年增長64.9%。全縣存款餘額達2.52億元,貸款總額達3.16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69.1%和80.4%。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後,康樂制定措施,出台優惠政策,爭創全省草畜強縣、林業大縣、旅遊大縣、沙棘種植大縣,先後在蘭交會、天洽會、鄉企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0多個。2001年,該縣被確定為國家對外開放縣。2002—2003年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國土綠色先進縣”榮譽稱號。目前,康樂街道全部硬化拓寬,交通通訊、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是投資發展的理想環境。

民族風俗

康樂縣花兒會康樂縣花兒會

康樂不僅風光秀麗,而且風土人情濃郁,民族文化特色顯明。有農曆三月二十八的紫松山花兒會;農曆四月初八至十三的蜂窩寺佛事大會;農曆四月十五至十八的崇興寺廟會;農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的亥姆寺廟會;農曆五月五日的二郎廟廟會,是臨夏花兒會的海洋;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蓮花山花兒盛會。蓮花山花兒是西北民歌"花兒"主要流派之一洮岷"花兒"的故鄉。花兒會期間,方圓百里,數十萬民眾朝山赴會。屆時歌手雲集,商賈紛至,人流如潮,歌場似海。真是"洮水多情灣復灣,佳人簪珥壓雲朦。隔林風送蓮花曲,姊妹又過姊妹山"。蓮花山花兒是西北民族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享譽省內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和採風者。

經濟發展

畜牧產業發展

康樂民眾自古就有“無牛無羊不成家”的傳統觀念,養殖基礎好,經驗豐富,發展畜牧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07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舉全民之力,聚八方之財,把畜牧產業作為富民強縣工程來實施,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發展模式,加大了對畜牧產業的扶持,促進了畜牧產業的較快發展。2009年底,全縣肉牛飼養量肉牛飼養量達11萬頭,占全州的30%;肉羊飼養量17萬隻,占全州第五;畜牧業增加值9314萬元,占農業增加值的31.14%;人均畜牧業及其相關收入444元,占大農業人均純收入的53%。畜牧業已成為我縣最有活力、最有潛力和最有生命力的一項主導產業。

城鎮化步伐

康樂縣按照跳出舊城建新城的思路,加大了縣城開發力度,對老城區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實施了給排水、巷道硬化、四個出口拓寬改造、美化亮化等17個項目,總投資達1.96億元。對新城進行高起點建設,實施了中砥路、鳳凰路、濱河文化廣場二期、胭脂河護岸景觀等19個項目,總投資達4.9億元。新城區的開發建設,使縣城道路由10公里增加到14公里,城區面積由3.62平方公里擴大到6.6平方公里。康樂縣已完成了舊城改造,開通了程控電話,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水庫,公路四通八達,電力輻射全縣鄉村,各種投資環境日趨良好。
地方名吃

綜合經濟實力

康樂縣深化縣情認識,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為基礎,以畜牧產業為龍頭,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實施教育科技興縣、扶貧開發富縣、民營經濟強縣三大戰略,開發水能、旅遊、中藥材等優勢資源,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2009年全縣GDP達7.8億元,同比增長9.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同比增長25.5%;大口徑財政收入3254萬元,同比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2077元,同比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億元,同比增長16.83%。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康樂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該縣立足優勢,著眼特色,落腳市場,圍繞“林畜藥菜富民,科教工貿興縣,開發兩業三川(兩業:旅遊業、綠色產業;三川:胭脂三川),建設綠色經濟強縣”的思路,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壯大二、三產業,使全縣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發展。到2003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51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6.6%,年均遞增11.65%;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979萬元增加到1577萬元,增長62.1%,年均增長15.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499.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09萬元,比2000年增長64.9%。全縣存款餘額達2.52億元,貸款總額達3.16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69.1%和80.4%。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後,康樂制定措施,出台優惠政策,爭創全省草畜強縣、林業大縣、旅遊大縣、沙棘種植大縣,先後在蘭交會、天洽會、鄉企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0多個。2001年,該縣被確定為國家對外開放縣。2002—2003年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國土綠色先進縣”榮譽稱號。康樂街道全部硬化拓寬,交通、通訊、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是投資發展的理想環境。
康樂不僅風光秀麗,而且風土人情濃郁,民族文化特色顯明。有農曆三月二十八的紫松山花兒會;農曆四月初八至十三的蜂窩寺佛事大會;農曆四月十五至十八的崇興寺廟會;農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的亥姆寺廟會;農曆五月五日的二郎廟廟會,是臨夏花兒會的海洋;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蓮花山花兒盛會。蓮花山花兒是西北民歌"花兒"主要流派之一洮岷"花兒"的故鄉。花兒會期間,方圓百里,數十萬民眾朝山赴會。屆時歌手雲集,商賈紛至,人流如潮,歌場似海。真是"洮水多情灣復灣,佳人簪珥壓雲朦。隔林風送蓮花曲,姊妹又過姊妹山"。蓮花山花兒是西北民族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享譽省內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和採風者。

地方名吃

釀皮子

釀皮子釀皮子

釀皮子是一種麵粉製成的食品。將優質麵粉加水合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使麵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麵粉中的蛋白質,俗叫麵筋,被分離出來後,另外放置。游離於水中的澱粉,待其沉澱於容器底部後,調成稀糊狀,隨即舀入大平底盤中,上籠蒸熟,成薄圓片形,待涼後縷切成條即成。麵筋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隨碗搭配入內。食用時,將切好的釀皮,上面放幾塊麵筋,再伴上青蒜、椒鹽、芥末、辣油、醋等佐料。看起來色澤鮮亮吃起來質地柔筋,鹹、酸、香、辣、鮮五味俱全,使人食慾大振,愈嚼愈香。釀皮子價廉物美,其味獨特,既可當零食小吃,也可當作主食來用。這種涼食的麵製品,在夏秋炎熱天氣,極受人們喜愛。

雜割雜割

雜割

牛羊雜割,用牛羊內臟烹製而成,是一種美味實惠的回族傳統小吃,歷史悠久,名不虛傳。早在明代,回族人民烹調雜割的技藝已十分精湛。地理學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就記載了在回民家中品嘗牛羊雜割的情形。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月,他在雲南昆明考察,與尋甸府回族詩人馬雲客友善。十一月初想轉移地點繼續考察,馬雲客便把他留在家中熱情款待。每天“割雞為餉,餚多烹牛羊雜割脯而出,甚精潔。”不僅南方回民喜愛,而且北方也頗稱道。《都門雜詠》中有詩云:“日午燒來焦且爛,喜無膻味膩喉嚨。”

名優特產

蓮花山奇石蓮花山奇石

根雕工藝

根雕主要是以藤纏、水銀木、石子樹等樹種的樹根為原料,在自然成形的基礎上,經過手工加工成虎、龍,獅子、鳳凰等各種動物形象及其他藝術造形。形象逼真、活靈活現。

蓮花山奇石

蓮花山奇石出自洮河流域的冶木河、九甸峽,主要為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因其所含成份有橄欖石、斜長石、輝石、冰州石及金屬元素,石質細膩光滑及堅硬,色彩對比強烈,尤以花紋多變、紋理流暢見長,妙趣橫生,玩味無窮。令行家流連忘返、愛不釋手。

旅遊景點

蓮花山蓮花山

蓮花山

位於境內南部的蓮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山峰崔嵬,林木蓊鬱,山青水秀,形似一朵出水芙蓉。特別是傳統的蓮花山"六月六"花兒會,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悅耳的洮岷花兒,吸引了八方遊客。位於境內西南部白石山麓的藥水峽,奇峰錯落,古樹參天,綠蔭環繞,碧水蕩漾,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神奇的自然風光和優美的神話傳說,別有一番景致。境內有大小拱北、清真寺200多處,集中呈現了伊斯蘭建築古樸自然、刻工精細、氣勢宏偉、莊重肅穆的特點,加之濃郁的伊斯蘭教生活風俗,形成了特有的伊斯蘭文化。近年來,縣上多方集資,全力改善配套旅遊服務設施,大力發展旅遊業,年接待中外觀光遊客18萬多人。

唐卡(康樂縣西蜂窩寺)唐卡(康樂縣西蜂窩寺)

西蜂窩寺

西蜂窩寺位於鳴鹿鄉。相傳始建於東漢,名古佛寺。明永樂十年賜名正覺,頒賜了皇帝敕諭,現為國家二級文物。鼎盛時期,曾建有大佛殿、擴神殿、講經堂、十二級寶塔等。現存大殿2幢,出門一座。該寺所供主佛為藏傳佛教的香巴佛。

亥姆寺

亥姆寺距縣城6km,坐落於虎關鄉。寺中供奉的金剛亥姆神像,據高僧勘欽森考證為自然形成的三尊金剛亥姆神像之一,寺院周圍奇特的三楊柳以及古殿閣,每年吸引萬人來這裡拜佛、觀光。

白雲寺

白雲寺位於縣城西南角,龍頭山下。寺內建築規模宏大,像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每年的農曆九月初八至初十舉行盛大的廟會,有逢重陽佳節,熱鬧非凡,期間進行佛事大會,秦腔表演,遊人雲集。

古文化遺址

康樂縣境內分布有歷史研究價值高的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的發掘遺址,主要有王家遺址、椿樹遺址、邊家林遺址。

近現代文化遺址

龍頭山公園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是縣城居民遊憩的好去處。公園內有革命烈士紀念亭、紀念碑和烈士墓地。
位於景古的景古城遺址是1936年8月24日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長征途徑景古城,進行短期修整,並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的地點。是臨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