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泥陽鎮](/img/b/bda/nBnauM3X0EDOyQjM2MTN0QDOyITMwYjMyIjMwADMwAzMxAzLzU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行政區劃:轄居民委員會1個,村民委員會16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294戶,鄉鎮總人口13709人,鄉鎮從業人員7085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6個,通郵的村16個,通電話的村16個,通公路的村16個。通自來水的村6個,通有線電
視的村9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5310.4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927萬畝,糧食總產t9468噸,財政總收人199
萬元,財政支出1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2228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6所,在校學生總數2265人,教師總數153人;醫院、衛生院l所,醫生數8人。病床6張。
名優特產:蒜苗、蒜苔、蒜頭、大蔥、園蔥、蘿蔔。
全鎮以農業為主。有耕地24500畝,約占區域面積的25%糧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麥、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林果、蔬菜、藥材等.尤其是在大蒜種植上歷史悠久。是傳統的支柱產業,也是西北地區著名的“三蒜”主產地之一。民眾生活富裕,2005年人均純收八達到了2228元。
![泥陽鎮](/img/9/e88/nBnauM3X2AzM3MTO0QTN0QDOyITMwYjMyIjMwADMwAzMxAzL0U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泥陽鎮交通便利,江武公路穿境而過,通村公路四通八達,並在逐步實建設。2002年以來,鎮黨委政府積極走項目帶動經濟發展的路子,拆遷改建並硬化了街道,為小城鎮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分別實施了投資192萬元的節水滴灌示範項目,投資200萬元的兩期高效農業開發項目,人畜安全飲水工程項目,實現了柳巷村生態文明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的立項,全面帶動了泥陽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全鎮建成鋼筋架大柵60座,主要用於反季節藏萊栽培;有784戶民眾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有效,鎮區市場繁華,從事個體商業的戶共702戶,從事交通運輸業87戶。有農業中介組織3個,社會服務職能建全。
農業發展
![泥陽鎮](/img/3/f81/ml2ZuM3XyYjMykzM1UTN0QDOyITMwYjMyIjMwADMwAzMxAzL1U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立足“三蒜”優勢,狠抓蔬菜產業。泥陽鎮素有“大蒜之鄉”的美稱,家家戶戶都有種“三蒜”(蒜苗、蒜苔、大蒜)的歷史,這裡產出的“三蒜”口味純正,營養豐富,保健性強,經國家農業部成都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檢驗,泥陽三蒜為:綠色、無公害蔬菜。全鎮每年蔬菜播種面積13000多畝,占全鎮耕地的一半以上。每年陽春三月,初夏四月,11月,蒜苗、蒜苔、大蒜收穫上市,四方客商雲集泥陽,蔬菜市場異常熱鬧,車水馬龍、川流不息。1000多萬斤蒜苗、1000多萬斤大蒜、400多萬斤蒜苔,被運往祖國各地,為人們的餐桌上增加了美味菜餚。在抓好“三蒜”生產的同時,鎮政府科學指導廣大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大搞菜糧間作,立體栽培,探索出蔬菜立體栽培模式八類三十二種,年產甘藍、辣椒、洋蔥、大白菜及其它蔬菜1600萬斤,蔬菜收入達到1600萬元,占全鎮工農業收入的40%,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為了切實做好全鎮蔬菜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鎮上還專門成立了蔬菜協會,引導全鎮蔬菜生產,促進全鎮蔬菜銷售。
發展生態農業,做強核桃產業。為了改善全鎮生態環境,為農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鎮政府依託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狠抓優質核桃品種的引進示範和推廣建園及原有核桃品種高接換優技術的示範推廣。全鎮核桃園面積達到2000畝,同時還建成了泥陽鎮300畝優質核桃接種園,以備優質核桃品種在全鎮及周邊縣鄉快速推廣運用。全鎮年產優質核桃100多萬斤,且產量在逐年遞增。
狠抓畜牧產業,發展生豬養殖。泥陽鎮飼料糧源豐富,農民民眾科技致富意識強,養豬既能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又能增肥地力,增加農業後勁。為此,鎮政府號召廣大農民民眾,大搞圈舍改造,大力推廣科學養豬技術,全面發展壯大生豬養殖產業。全鎮已有95%以上的農戶改建了新式冬暖棚豬圈,戶均年生豬出欄4頭以上,戶均年生豬收入達到2300元以上。
特色村屯
![泥陽鎮](/img/3/9a7/nBnauM3XygjM3cDNyYTN0QDOyITMwYjMyIjMwADMwAzMxAzL2U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該村黨支部、村委會面對本村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富餘勞動力急劇增加的現狀,積極回響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的號召,廣泛宣傳國家對進城務工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動員和組織青年農民積極參加各類技能培訓,向外出務工的農民蒐集、發布用工信息,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務工由自發分散型向有組織型、苦力型向技能型、就地轉移向省外輸轉轉變,實現了勞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007年,截止7月底,全村勞務輸轉人數達到281人,其中:就地轉移72人,外出務工198人,實現勞務收入57.1萬元,人均勞務收入506元,占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從農民外出務工的流向看,這些務工農民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深圳、江蘇、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從就業崗位看,主要從事的工種有計算機操作、廚師、汽車駕駛、電子技術、車床工等,技能型務工占輸轉總數的62%。同時,湧現出了一批務工增收創業帶頭人。如該村村民仲勇榮,年僅27歲,1999年就開始在北京運輸公司從事汽車駕駛,月工次3000多元。經過五年的務工生涯,積蓄了豐厚的收入。回鄉後,投資50多萬元,購買了鏟車及制磚設備,在本村創辦了磚廠。2006年10月份已投入生產,預計年生產建築用磚800萬片,產值12萬元,利潤4萬元,安置當地農村勞動力36人。
泥陽鎮成莊村大力發展勞力經濟,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也為當地發展三蒜、經濟林等農業特色產業注入新的活力。2008年,該村新發展三蒜576畝,發展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面積268畝。勞力經濟的迅速崛起,有力地帶動了農業特色產業的最大化發展,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良性循環。
地方特色
![泥陽鎮](/img/0/7f9/nBnauM3X0IjMwkjM5YTN0QDOyITMwYjMyIjMwADMwAzMxAzL2U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泥陽彩塑泥塑,始於兩周時代,流傳民間已三千年之久,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手工藝品,它與陝西風翔泥塑基本同出一脈。經有關民俗學者考證認為,其彩繪紋飾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有相同之處。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創意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神靈崇拜的遺存,反映出了圖騰時代的文化特點。它的製作很講究,以泥陽黃土調和成泥作胚料,經創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再精拋、彩繪、出線、上光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並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可愛的造型,大紅大綠的色彩,酣暢淋漓的線條,浪漫神奇的紋飾,以及它粗獷誇張、簡練概括的原始美而深受民眾喜愛,在老百姓眼裡,它是鎮宅避邪、賜福降祥、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彩繪泥塑的色彩和紋樣有著特定的寓意,綠色意萬年長青、紅色意四季紅火、石榴意多子多福、艾草意去毒避邪、海棠意富貴、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祥高照、貫錢意萬貫利錢等。在這些觀念的統攝下,串聯組合成了一件件完整的藝術品。
泥陽泥塑被人們產生新的認識,在文化部門的幫助下,組織作品參展,向外界宣傳推介,使泥陽泥塑在取得良好成績的同時帶動了一大批愛好者,民間藝人們,把從師傅那裡繼承的泥塑手藝結合新時代美學知識,用最原始的、最淳樸的藝術作品,為文化事業添了一景。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