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區[甘肅省金昌市轄區]

金川區[甘肅省金昌市轄區]

金川區,金昌市轄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金昌市境北部,龍首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位於東經101°34′41″—102°34′26″和北緯38°21′30″—39°00′30″之間。北、東與民勤縣接壤,南與永昌縣毗鄰,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相連,西與山丹縣搭界,總面積3019.14平方公里。金川區轄2個鎮、6個街道、27個行政村、16個城市社區和27個農村社區,總人口21.53萬人(2012年),其中非農業人口16.73萬人,境內有27個民族。[1] 2012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91.5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1年增長16.86%。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金川區金川區

全區總面積3770平方公里,總人口19.3多萬人,轄寧遠堡、雙灣兩鎮,6個街道辦事處。區內現有2個國營農場、1個區屬園藝場、26個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林場,27個行政村,164個村民小組。有漢、回、藏、東鄉、裕固等民族。

金川區始建於1985年,系甘肅省金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因鎳礦儲量居全國首位,被譽為祖國鎳都。

行政區劃

金川區金川區

金川區轄6個街道、2個鎮:濱河路街道、桂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金川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廣州路街道、寧遠堡鎮雙灣鎮

2000年,金川區轄6個街道、2個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049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濱河路街道25146蘭州路街道14688北京路街道15265工人新村街道27187新華路街道32469廣州路街道35203寧遠堡鎮30938雙灣鎮24006

建置沿革

金川區金川區
金昌市金川區因金川河流經境內而得名。金川雖建區較晚,但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與永昌縣河西堡鎮交界的鴛鴦池遺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證實,早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金川河流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商周時期,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月氏族駐牧於此。漢初,屬匈奴休屠王轄地。自西漢武帝設郡置縣到清代的兩千餘年間,歷經諸多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金川地域屬永昌縣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國時期,現金川區所轄地域為永昌縣寧遠鄉(區)。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昌。9月23日,永昌縣人民政府成立,在基層政權建設中,金川地區廢除中華民國時期的舊鄉、保政權後,建立永昌縣寧遠區(後改稱第四區)公署,轄6個鄉人民政府。1952年,分設為第五和第六2個區公所,轄15個鄉人民政府。1955年9月,合併五、六2個區為金河區,轄7個鄉人民政府。1956年1月,永昌縣撤區並鄉,建立三堡、寧遠堡、西坡、雙灣4個鄉人民政府。1958年9月,以鄉為單位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同年11月,將4個人民公社合併為金川(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6月,撤銷金川人民公社,建立河西堡、宗家莊、寧遠堡、西坡、陳家溝、東四溝6個人民公社,並設立中共永昌縣金川地區工作委員會。1962年5月13日,設立金川鎮(含河西堡工礦區)。
1964年10月,將寧遠堡、西坡2個公社合併為雙灣人民公社,並撤銷中共金川地區工作委員會。1981年2月,金昌市成立,寧遠堡、西坡2個人民公社和金川鎮(不含河西堡工礦區)從永昌縣劃出,直屬金昌市領導。1982年5月15日,設立中共金昌市工作委員會和金昌市籌備委員會派出的黨政一體機構金昌市金川工作委員會。1983年6月7日,設立中共金昌市金川區工作委員會和金川區公署,同時撤銷金川工作委員會。1984年12月14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金昌市金川區,將金昌市直屬的寧遠堡、雙灣2個鄉和北京路、蘭州路(現改為桂林路)、濱河路、工人新村(現改為金川路)、新華路5個街道辦事處劃歸金川區管轄。截至2005年底,金川區轄寧遠堡、雙灣2個鎮和北京路、金川路、新華路、廣州路、桂林路、濱河路6個街道辦事處(1990年3月成立廣州路街道辦事處),總人口21萬人,已形成了由漢、回、藏、滿、蒙古、朝鮮、壯、土、裕固、東鄉、土家、哈尼、仫佬、侗、僳僳、瑤、門巴、維吾爾、哈薩克、達斡爾等27個民族和睦共居的多民族聚居的新興工業城市——鎳都金川 。

人口民族

1990年底人口為66988人。其中城鎮人口11328人,農村人口55660人。人口出生率工19.08‰,增長13.38‰。民族:清乾隆兩征金川之前,是藏族聚居地,經戰亂後,駐屯清兵留下來和大量民戶入屯墾殖,居住的民族成份有了很大變化。

1990年底,有藏、漢、回、羌等14個民族。在總人口中,藏族占56.93%,漢族占36.82%,回族占5.02%,羌族占0.97%,其他民族占0.26%。

自然地理

位於州境西南部,地處北緯30°04’~31°58’、東經101°13’~102°19’之間。全縣面積為5408.47平方公里。東鄰小金,西南與甘孜州道孚、丹巴縣接壤,西北與壤塘縣毗鄰,東北與馬爾康縣相連。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塬地帶,東南部為峽谷區。

金川區金川區

金川區自然得天獨厚,境內南北山地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已探明的礦藏主要有以及貴金屬等45種,是一座以硫化鎳為主的特大型多種金屬共生礦床,礦體集中,品位高,硫化鎳儲量和品位居世界同類礦床第二位,與銅、鎳伴生的鉑族金屬儲量名列全國首位。境內金川有色金屬公司是中國采、選、冶配套的特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聯合企業,其鎳閃速熔煉爐號稱亞洲第一爐。1996年3月鄧小平來金視察時,親切地稱讚金川是祖國的“金娃娃”,1992年8月,江澤民總書記來金視察後,欣然題詞:“騰飛的鎳都”。

山巒起伏,雪峰突兀,大金川橫貫全境,境內流長150公里。東部的八十貢塔拉山峰海拔5068米,西部馬奈河壩海拔2015米,相對高差達3000餘米。境內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多晴朗天氣,晝夜溫差較大。常有冬乾、春旱和伏旱。年均氣溫127c,年均日照2129.7小時,無霜期184天。年均降水量616.2毫米,蒸發量1500毫米,河谷地帶氣候乾燥。

經濟資源

西北部地區山勢平緩水草豐茂,是天然草場畜牧區。東南部高山峽谷地區河谷兩岸的沖積階梯狀台地為農耕地,半山緩坡亦有耕地分布,為農業區。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地面積25.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7%,木材蓄積量1291萬餘立方米。主要樹種有雲杉冷杉鐵杉等。野生食用菌類有松茸黃絲菌羊肚菌等10餘種。有蟲草貝母鹿茸麝香等名貴中藥材。深山密林中棲息著鹿蘇門羚等珍稀動物。

金川區金川區

經濟林木以雪梨蘋果花椒核桃為主,分布於河谷和半山地帶。解放前,有雪梨8000餘株,解放後得到極大發展,已達80餘萬株。金川雪梨色鮮味醇,核小化渣並有止咳化痰的醫療功效,是主要名土特產品之一。

縣境東部、東南部、北部、東北部、西部、西南部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鋰輝礦雲母輝鉬金綠寶石海藍寶石剛玉重沙花崗岩、鉛鋅、砂金鈮鉭等20餘個品種。水能資源豐富,有水域面積9.5萬餘畝。大金川平均總流量561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06萬千瓦,可開發量181萬千瓦,年電能90.66億度,已開發3902.5千瓦,年發電量687萬度,占可開發量的0.29%。

經濟以農業經濟為主。解放前耕作技術落後,生產水平極低,大多數土地種植鴉片,農業經濟畸形發展,農民生活貧困。解放後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48年,有耕地4.5萬餘畝。解放後,鼓勵農民開墾荒地,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擴大了耕地面積,提高了地力。

1990年,有耕地面積8萬餘畝,播面達10餘萬畝(包括複種面積)。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胡豆洋芋青稞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大麻等。解放後,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改革了解放前的粗放耕作制度,修建了水利設施,灌溉面積由解放前的4000餘畝,增加到3.59萬畝。推行農業實用新技術,農業機械也廣泛引進使用,引進糧食、油料、水果等優良品種,產量大幅度提高。

金川區金川區

1949年,糧食產量僅5440噸,1990年,提高到24812噸,增長4.58倍;油料總產4000公斤提高到39噸,增加8.75倍;雪梨、蘋果產量達14250噸。1990年,農業總產值達2496萬元,年均增長4.22%,農村人均收入400餘元。解放前,畜牧業生產落後,牧民逐水草而居,疫病流行,制約了生產的發展。解放後,牧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牧區建起了簡易棚圈和永久性房舍,建立了獸防網路,控制了危害牧畜疫病。牧業生產機械的引進,優良品種的推廣和家畜禽的改良普遍開展,促進了畜牧業的不斷發展。畜產品牧區以氂牛、綿羊為主,農區主要是毛豬、山羊。

1949年,全縣牲畜存欄5.21萬頭,1990年達18萬餘頭,增長3倍多。畜出欄率1949年和1988年分別為:牛1.46%,4.89%;羊2.62%和89%;豬28.96%和48.88%。畜產品基本能滿足縣內市場需要,還有部分外銷。解放前,縣內只有釀造、鐵器用品、銀器、土陶等小手工業作坊從業人僅40人左右,工業幾乎為空白。解放後,先後辦起了伐木、糧食加工、水果加工、電力、釀造、機械製造維修、建築建材、縫紉、製鞋等縣屬國營和社隊企業。

1978年以來,鄉鎮企業得到很大發展。解放前的商業是以販運煙土為主。少數行商將藥材、獸皮等土特產品販運內地,換回食鹽、火柴、小百貨、土布等生活必須品。解放後,商業有了大發展,建立了民族貿易公司等商貿機構,商業供銷網點遍布城鄉各地,方便了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199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720萬元。財政收入不斷增長,1952年總收入為20.56萬元,1990年財政收入413萬元,比1952年增長20倍。

社會發展

科技事業

2012年,金川區級共組織實施科技項目6項,引進示範農作物新品種38個,安排區級科技三項費50萬元。完成各類農業技術培訓10期,培訓人員1800人次。

教育事業

截止2012年,金川區現有普通中國小25所(不含私立學校);在校中國小生30742人,其中,高中生5799人、國中生8627人、國小生16316人;中國小專任教師2129人。截止2012年,有幼稚園25所,其中,公辦7所,民辦18所;在園幼兒6811人;教職工人數535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86人,教職工人數31人。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91.85%;中國小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普通聯考專科以上上線率91.2%,錄取率90.6%。全年共完成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6173平方米。

文化事業

截止2012年,金川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2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數字圖書館1個。建成農家書屋49個,鎮綜合文化中心2個,村文化室27個,社區文化中心16個。2012年共投入資金288萬元,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區級支中心1個,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45個。[2]
金川區共有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及轉播台3座,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3.82%和95.95%。全年組織放映農村公益電影464場(次)。

衛生事業

截止2012年,金川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個(不含私人診所),其中,醫院8所,鄉鎮衛生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年末實有病床數1272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8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19人,註冊護士614人。個體私人診所123戶,從業人員324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100%。孕產婦死亡率為0;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100%;嬰兒、5歲以下兒童和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252%、1.318%和0.923%;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9.86%以上;婚前醫學檢查率達到89.7%。

節慶活動

清明節

清明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金川區金川區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氣候特點

金川地區屬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春季多風沙,夏季炎熱,秋季降溫迅速,冬季不寒冷。
春季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不穩定,常有寒潮天氣發生。多風沙天氣,大風日數占全年大風日數的41%,沙塵日數占全年沙塵日數的48%。
夏季為全年降水集中季節,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有“雨熱同季”之說,5毫米以上的降水日多出現在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4.2℃,極端最高氣溫達42.4℃。
秋季秋高氣爽是秋季的具體寫照,月降溫平均6℃。易發生陰雨天氣。
冬季降雪少,空氣乾燥,天氣不冷,最冷月平均氣溫-7.0℃。極端最低氣溫達-28.3℃。

氣溫

全年平均氣溫9.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0℃,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2℃。年平均最高氣溫16.2℃,年平均最低氣溫2.6℃。極端最高氣溫42.4℃,出現在1997年7月22日。極端最低氣溫-28.3℃,出現在2002年12月26日。受大氣候變化的影響,境內平均氣溫也在升高。

民俗文化

民俗

社火
金川區城鄉各村社的民俗表演活動,各村社在形式和內容上獨具異彩,表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社火隊一般有一、二百人組成。傳統扮相大概有祭祀、百戲、樂舞、民間雜耍等組成。基本內容有舞龍、舞獅、高蹺、旱船、各種歷史戲劇人物角色有老牛推車、霸王鞭、還有彩旗、鑼鼓等。社火主要以民間祭祀送春為主,春官出行,各類儀仗陪同,鼓樂齊鳴,賦予傳統特徵。
婚嫁禮俗
金川區民間婚嫁禮俗源遠流長,範圍廣泛。傳統婚姻必須經過如下程式:
1、納采,也稱提親。
2、對八字。女方家同意男方議婚後,男女雙方都要請陰陽先生對各自的生辰八字,對屬相結合是否相配,進行卜算。
3、相親。雙方議婚認定了婚姻後,選定一個吉日,男方到女方家相親,帶必要的禮品錢物。禮品有面蒸“合苞”。
4、遞換手。男女相親見面,雙方同意這樁婚姻,就相互交換一件信物,稱“遞換手”。
5、送婚。民間男女相許婚約,男方送給女方家一些彩禮做聘禮。
6、過禮。男方準備迎娶女方時送的最後一次禮稱“過禮”或“大禮”。
7、定日子。過禮之後雙方商議選擇嫁娶的日子。男女雙方都要邀請各自的親戚好友來參加婚禮。
8、男方家要裝扮洞房,在床上撒上五穀雜糧、核桃、糖果,張貼“囍”字,窗子上貼喜花。結婚的這天,新郎要披紅戴花,隨娶親的隊伍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
9、女子出嫁時要穿戴婚衣,按習俗請人“絞臉開面”等。
10、迎親。男女家得知娶親的人就要到村進宅,都要前去迎接,並招呼娘家人喝迎風酒、喝空茶。
11、拜天地。男女雙方行大婚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要夫妻對拜。
12、婚宴。男女雙方要辦席酒招待賓客。

文化

小曲
金川小曲子。是流行甘肅省民勤,武威,永昌,等地的曲牌體地方小劇種。因金川區和民勤縣水土相連。自清中葉起,金川區小曲就和民勤小曲相融和民勤小曲相比。金川小曲曲調豐富,最流行的有50多種。表演帶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時蹦蹦跳跳,女角唱時搖搖捏捏。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做戲,人又稱“地蹦子”。角色行當最初僅有小生、小旦、小丑稱“三小戲”後發展為生、旦、淨、醜等行當俱全。
剪紙
剪紙在金川農村流傳已久是一種民俗藝術,它的產生和流傳同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是用剪刀在紙張上剪刻出的藝術品,用剪紙特有的符號或圖騰樣式表達特定的內涵。金川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花邊、吉祥圖案、物品、建築、圖畫、書法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