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縣

崇信縣

崇信縣,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東部,東經106°50′至107°10′,北緯35°1′至35°25′之間。東靠涇川、靈台兩縣,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平涼市崆峒區,南與陝西省隴縣毗鄰。全境南北長41.5千米,東西寬35千米,總面積849.47平方千米,氣候屬暖溫、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冬春寒冷乾燥,夏秋溫熱多雨,年平均氣溫10.7℃,日照2296小時,降雨量400—500毫米,無霜期190天左右。2008年年末崇信縣轄2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錦屏鎮。總人口10.6萬人。旅遊景點有梁坡遺址、於家灣墓群、武康郡王李元諒墓、武康王廟、仰韶文化遺址、齊家文化遺址、龍泉寺、五龍山、唐帽山、老爺山、公劉園、文化三館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宋建隆四年(963),銅城屬儀州。

元初,銅城劃歸崇信。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涼府志》載:“東暨涇之九宮二十里,西暨華亭之斷萬山四十里,南暨隴州之青泥嶺七十里,北暨鎮原之白水十五里;東南暨靈台之橫渠十里,西南暨淠陽之六股槐七十里,東北暨涇原之交三十里,西北暨平涼之澗溝三十里。"

清順治十七年(1660)《崇信縣誌》載:“東至九功城平涼縣界十里,西至斷萬山武安監界四十里,南至陡溝靈台縣界二十里,北至拽兵原平涼衛界三里;東南至木林鎮涇、靈界二十里,西北至澗溝平涼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青泥溝隴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暖泉寨平涼衛界二十里;極西至上三鄉華亭縣界一百二十里,極南至白石六股槐樹靈台、淠陽界七十里。”

清初,接收平涼衛屯地26632畝。雍正九年(1731)接收平涼縣耕地85畝,劃歸平涼縣耕地215畝;接收靈台縣耕地1652畝,劃歸靈台縣耕地15畝;劃歸涇州耕地112畝。’

清雍正《甘肅通志》載:“東至野雀溝平涼縣界二十里,西至峽口華亭縣界四十里,南至靈台縣界三十里,北至趙家寨平涼縣界二十里;東南至王家咀靈台縣界五十里,西南至三鄉關華亭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曲壇溝涇州界三十里,西北至黃頭(土)寺平涼縣界四十里。”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崇信縣採訪鄉土志》載:“正東至九功城十里入平涼縣界,正西過斷萬山至廟台子四十里入平涼界,正南至六股槐樹堡八十五里入靈台縣界,正北至趙家寨三十里入平涼界;東南至馬家溝三十里入靈台界,西北至黃土寺三十里入平涼界,西南至白楊坪一百二十里入華亭界,東北至石咀子四十里入平涼界。”

民國15年(1926)《崇信縣誌》載:“東至九功城平涼縣界十里,西至斷萬山武安監平涼界四十里,南至陡溝靈台界二十里,北至拽兵原平涼衛界二十里;東北至喻(魏)家莊三十里平涼、涇川界,東南至木林鎮涇、靈界三十里,西北至澗溝平涼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青泥溝隴州界七十里;極西至上三鄉華亭界一百二十里,極南至白石六股槐樹靈台、淠陽界七十里。”“西至平涼武安監為界,而屯頭堡、三鄉鎮、王家寺隔越在華亭南境,與隴縣接界;東至平涼民村上里冉李家為界,而柏樹寨、喻(魏)家莊隔越在平涼東南境,與涇川接界,古所謂華離地。牌坊嶺、唐毛(帽)山與華亭縣分界,而三槐堡、赤城堡、郭家崾峴、臨油堡之間,又為靈台界參錯,橫亘長溝,古所謂犬牙地。木林鎮、大莊廟與靈台縣分界,而安馮寨、白家崾峴又插入靈台關村、良原鎮之左,古所謂甌地。陝西麟遊北山、平涼馬峪溝(口)有縣屬地,皆甌脫也。”

24年(1935)1月編保甲時,對西楊寨、馬家溝、鍾家原、常灣里、黃花原,、棗子陽窪、金龍廟、大莊廟、廟溝、郭家溝、赫家溝、油府莊等崇信、靈台兩縣地勢毗連之界,丁糧雖屬兩縣,但教育、畜稅等項,歷年均歸崇信縣辦理。崇信、靈台兩縣派員會勘,以西楊寨、鍾家原、常灣里、黃花原、棗子陽窪劃歸崇信縣編組,其餘劃歸靈台縣編組。趙家寨原為崇信、平涼兩縣屬村莊,歸崇信縣編組保甲。25年(1936)奉令歸編平涼縣。

26年(1937)10月崇信、靈台兩縣因轄區發生爭執,經呈報甘肅省政府派保甲督導委員郜中元會同崇信、靈台兩縣派員會勘,將鍾家原13戶、棗子陽窪6戶劃歸崇信縣,西楊寨6戶、常灣里3戶劃歸靈台縣。

29年(1940)3月8日經甘肅省政府批准,將崇信縣屬石家灣3戶劃歸華亭縣。

33年(1944)5月13日經甘肅省政府批准,將崇信縣屬石家灣全部劃歸華亭縣,安馮寨屬安家莊、王家水泉、馮家堡、孫家小寨、塘里5村及西楊寨、鍾家原、馬家溝、東坪上、黃花原5村共5324畝土地劃歸靈台縣。將涇川縣屬李家溝村455.9畝土地劃歸崇信縣,將平涼縣花所鎮屬信家莊、申家莊、秦家廟、路家莊、響張家、張家咀、冉李家、新集、野雀溝、常澗、王家河灣村4保305戶110平方里劃歸崇信縣。9月1日劃撥結束。12月2日甘肅省政府決議,將崇信縣屬馬峪溝(口)7戶39人174.3畝飛地劃歸平涼縣。

1952年12月26日,甘肅省民政廳同意,將靈台縣梁原區屬第四鄉劃歸崇信縣。

1953年,將涇川縣太平區第七鄉屬東楊寨、桃花嶺、大堡子、崖窯村劃歸崇信縣。將靈台縣梁原區屬金龍、大莊、党家山、小川溝、郭家溝村劃歸崇信縣。

1954年1月,將華亭縣二區東峽鄉屬碾盤窪村4戶15人劃歸崇信縣。4月,將平涼縣第六區永樂鄉屬趙寨村70戶455人劃歸崇信縣。

1956年1月,將平涼縣清福區潘嶺鄉土谷堆村屬相嶺子、胡家莊9戶33人,白水區槐樹鄉寺溝村屬劉家莊8戶47人543畝土地劃歸崇信縣。8月27日,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將崇信縣神峪鄉屬下關、牛泉村劃歸華亭縣:9月13日,國家內務部批准,將崇信縣牽牛鄉屬河兒上村54戶劃歸陝西省隴縣火燒寨鄉。

1957年,將華亭縣屬牌坊嶺村劃歸崇信縣。.

1958年12月20日,原崇信縣屬神峪人民公社隨華亭縣併入平涼縣。

1960年,將原崇信縣赤城人民公社屬崖子生產大隊劃出成立國營五舉農場,歸甘肅省農墾局管轄。

1961年5月,在調整農村人民公社規模時,將原靈台縣梁原人民公社屬廟溝、溝老、李窪生產大隊劃歸原崇信縣木林人民公社;將原崇信縣柏樹人民公社屬趙家坳劃歸涇川縣中原人民公社。

1965年,將崇信縣屬新窯林業站劃歸西北林業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團管轄,改名新窯林場。

1975年2月,西北林業建設兵團第二師撤銷,五舉農場改屬平涼地區農業總場,新窯林場改屬平涼地區關山林業總場。5月復將新窯林場劃歸崇信縣。

1981年1月,改縣革命委員會為人民政府。2月改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為管理委員會。1983年11月,改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小組。1984年8月,錦屏鄉改建鎮。1986年1月30日,新窯鄉改建鎮。截止2003年底,全縣轄2鎮8鄉、79個村、410個社。

2004年1月,撤銷高莊鄉,將高莊鄉的陶坡、張灣、閆灣、馬新莊、吳家灣、木家坡6村、30個合作社、1282戶、5625人、41.32平方公里劃歸柏樹鄉管轄。

2004年1月,撤銷赤城鄉,將赤城鄉的西劉、宰相、楊安、黃莊、赤城、周寨6個行政村、35個合作社、1204戶5082人、約105平方公里劃歸新窯鎮管轄。

2005年,崇信縣列入甘肅省鄉鎮機構改革試點縣。12月,撤銷九功、銅城兩鄉併入錦屏鎮,其它鄉鎮不變。新的錦屏鎮東西長34.5公里,南北寬14公里,區域面積由原來的77.01平方公里增加到255.74平方公里,行政村由原來的9個增加到26個,合作社由原來的53個增加到132個,總人口由原來的19742人增加到38108人。調整後全縣設錦屏鎮、柏樹鄉、黃寨鄉、木林鄉、黃花鄉、新窯鎮4鄉2鎮。

行政區劃

全縣轄2鎮4鄉,錦屏鎮、新窯鎮、柏樹鄉、黃寨鄉、黃花鄉、木林鄉,縣政府駐錦屏鎮。79個行政村,410個合作社。總面積850平方千米。2008年底,全縣總人口9.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8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崇信縣位於甘肅省平涼地區東部,東經106°50′—107°10′,北緯35°1′—35°25′之間。東靠涇川、靈台兩縣, 西與華亭縣接壤,北連平涼市,南與陝西省隴縣毗鄰。

地形地貌

崇信縣地形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1085-1728米。

水文狀況

涇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其中汭河總長12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671平方公里,平均徑流量1.96億立方米。

氣候特徵

崇信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

春季,大地回暖,土壤解凍,冷暖交替,氣候多變。3月初雷,雨水始多。正常年份第一場透雨(日雨量大於10毫米)於4月中旬出現。5月氣溫升高,並有暴雨出現。季內常來寒潮降溫,造成“倒春寒”及霜凍災害。降水不足,氣候較乾燥,颳風天氣多,土壤失水跑墒明顯,春旱常有發生。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夏季,炎熱多雨。平均氣溫21.2℃,常以雷陣雨為主,降水較多,是全年光、熱、水量豐富時期,又是暴雨、冰雹、乾旱多發期。初夏6月是氣候性相對少雨階段,7月中旬至8月中旬往往出現高溫伏旱天氣,俗稱“卡脖子旱”。

秋季,氣溫下降快而平穩。9月為全年降水量次多月份,季平均雨日26天,以連陰雨為主。空氣涼爽濕潤,清晨多霧,日中晴朗。中秋時節氣候溫和,天高氣爽。10月以後降水明顯減少,霜、雪來臨。

冬季,北風盛行,寒冷少雪,氣候乾燥,大地封凍,河溪皆冰。季平均氣溫——2.6℃。以1月最冷,極端最低溫度——19.9℃,最大凍土深度60多厘米。80年代以來出現暖冬天氣,有利作物生長,但病蟲害滋蔓。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4年崇信縣已探明煤炭儲量13.7億噸,含煤面積74.8平方公里。鐵礦藏位於縣南35度西,直距18公里。礦體產於下侏羅統含煤岩系中,呈結核狀,6個含礦層。主要含礦於第3層,平均厚2.42米,含礦係數6噸/立方米。礦石為菱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地質儲量3.01萬噸。尚未探明儲量的礦物有陶土、石灰石、銅、硫磺、油母頁岩等。

水文資源

截止到2012年,崇信縣年水資源總量2.73億立方米。涇河支流——汭河、黑河、達溪河由西向東貫穿縣境

土地資源

1975年,境內有6個土類,21個土種。1990年,總土地面積127.48萬畝。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0年,崇信縣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維吾爾族、藏族、朝鮮族等7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口最多,回族次之;主要分布在錦屏鎮、新窯鎮;崇信縣總人口10.6萬人。(總人口為全縣常住人口數)

經濟概況

綜述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4576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5.3%。分三次產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9673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6.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5352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22.6%;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551萬元,同比2007年增長1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935元,同比2007年增長15.1%。經濟結構逐步最佳化,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5.9比57.0比17.1。

2012年,崇信縣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1.62億元,可比價同比2011年增長1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790元(人口按10.27萬人計算)。

第一產業

崇信縣崇信縣

2012年,崇信縣全年農業總產值(現價)完成7.4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4%。全年糧食產量達到6.1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4.8%。油料產量0.76萬噸,水果產量2.48萬噸,蔬菜產量9.5萬噸。

全年畜牧業總產值(現價)完成2.3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0.6%,肉類總產量0.74萬噸,比2011年增長2.2%,

第二產業

崇信縣崇信縣

2012年,崇信縣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5.8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4.4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1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

第三產業

2008年崇信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億元,同比2007年增長14%。2009年崇信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2億元,同比2008年增長16.3%。

2012年,全年共接待各類遊客85萬人(次),同比2011年增長20%,旅遊綜合收入2.7億元。

交通運輸

崇信縣崇信縣

2014年崇信站完工,建築面積543.86平方米

2009年,崇信縣境內設公路幹線8條,其中省道1條即崇甘公路公里,境內長64.25,為三級公路。崇信縣縣城距省會蘭州420公里,距鹹陽國際機場280公里。從崇信街到觀塘公眾碼頭大概路程4.80公里,全程約需29分鐘。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2年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全縣共有在校學生16188人。其中:幼稚園在校學生2441人,國小在校學生6067人,國中在校學生3698人、高中在校學生3080人,職業高中902人。聯考上線人數逐年增加,全年本科院校錄取267人,獨立院校143人,專科高職批398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2年年末全縣衛生機構數15個,床位數306張,衛生機構人員370人,執業醫師112人,護士110人。村衛生室88個,村醫生94人,個體診所30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8.1萬人,參合率達到99.1%。

廣播電視

截至2012年全縣有線電視頻道達到43套,廣播節目57套,電視發射轉播台9座,農村廣播“村村響”“戶戶通”工程順利建成。電視復蓋率為100%,全縣廣播復蓋率為100%。

文化體育

截至2012年年末全縣有演藝公司1個,文化館、博物館和圖書館各1個,鄉級文化站7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79個。建成3個農家書屋和14個鄉村級體育場。組織各類文化活動13項,18場(次),年放映農村公益電影800多場(次),每村10場,劇團演出360多場次。

民族文化

社火

社火是春節期間城鄉盛行的民眾性的遊藝活動,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多以古典文學名著為底本,參考歷史劇人物的臉譜、服裝、頭帽化妝“身子”,進行表演。各村之間明比暗賽,爭奇鬥勝,以其情節奇特、人物眾多、臉譜複雜、裝飾奇異者為上乘,觀者如潮。崇信社火有地攤、高蹺、馬社火、車社火四種表演形式。

弦子腔

弦子腔,也叫老眉戶、曲子戲,是在民間小調清唱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因以弦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當地民眾叫弦子腔。

根雕

根雕,崇信民間工藝美術,反映在刻與雕上主要有建築上的磚雕,用於上房、大門碼頭;木雕,主要用於舊式門窗。用於觀賞實用的木雕有盤龍筆罐、鯉魚旱菸盒及用兩棗木雕刻的小猴等點綴品。

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每逢佳節或新婚之禧,各種質樸美觀的窗花就出現在農家潔白的窗紙上,或透明的玻璃窗上。柏樹鄉的剪紙以金、銀紙剪出線條,再拼貼上各色彩紙,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更適合現代人的欣賞眼光。

風景名勝

龍泉寺

龍泉寺龍泉寺

崇信龍泉寺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芮河北岸,距崇信縣城1公里,背依風翥山,山高300多米,溝壑縱橫,松柏成蔭,有著名的龍吐彩虹奇觀。

武康王廟

武康王廟,位於祟信縣城東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紹聖四年崇信知縣事王需重新廟貌。明洪武三年縣民李斗等人遷建城內。後因塑像主次不當,改為寢宮,另在寢宮前重建正殿。原有一組建築,明崇禎六年因兵荒殿亭俱毀,僅存寢宮。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又重建拜殿。武康王廟大殿為木結構,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

三異柏

三異柏,又名三義柏,生長在甘肅省崇信縣錦屏鎮朱家寨子。樹齡700年左右。此樹高12米,胸徑1.1米,樹身龐大,樹冠呈扁圓形,枝柯繁茂,伸展彎曲。每個枝杈上都生長著三種不同形狀的葉片,分棉柏、側柏和刺柏。

旅遊景點

有省級風景名勝龍泉寺、五龍山,有唐帽山森林公園、人間仙山水泉嶺、櫻桃溝。縣城內有唐代隴右節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諒墓和他的行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有西周時期的古墓群和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遺址及大量的歷史傳說和遺蹟。有樹齡2800多年的“華夏第一槐”及聞名遐邇的“三義柏”和菩提樹。

著名人物

王禹廷(1915年12月一2004年)名維謨,以字行,錦屏東街人。歷任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憲政研討委員會第一委員會召集人,國民大會聯誼會常務幹事,總統府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召集人,並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務顧問兼社會工作委員會委員。

李仁山(1915.10一不詳)原名向榮,錦屏東街人。任寧夏省保全司令部稽查所中校主任。1949年9月19日起義,在銀川市工作。1979年9月離休。

張子豐(1909.12一不詳)原名祥瑞,別名華夏,以字行。九功張咀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5軍13師5旅少校參謀、4團少校團副、165師988團1營少校營長,東路總指揮部中校、上校參謀、少將參謀處長,保全司令部副司令等職。歷任東藏自治運動聯合委員會秘書長兼工委秘書,甘肅省監察委員會秘書、監察廳監察員,鹽鍋峽工程局福利辦公室主任、農場場長,省政協委員、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孟企三(1908.1一不詳)名達尊,以字行,九功人。歷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部上校參議、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第十財務處少將副處長、代處長。“蘆溝橋事變’’後,在台兒莊參加抗日戰爭,獲陸海空甲種一等獎章。

馬良德(1901.9—1968.5)字元青,高莊馬新莊人。歷任固原、西峰、涇川郵政局局長,臨洮專員公署視察員,平涼專員公署科長、氣象測候所主任等職。1950年8月任民盟平涼分部委員,出席民盟西北區第一次盟員代表大會。善書法。

李重威(1909.4—1964.1)名宏烈,以字行,九功冉李人。在中央陸軍新編14師任少校參謀、中校參謀、上校秘書等職。歷任甘肅省參議員、甘肅省參議會第二屆駐會議員、三青團甘肅支團崇信分團部幹事會幹事長、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永昌縣縣長。

孟榮亭(1907—1961)名達仁,以字行,九功人。在中央陸軍新編14師2旅任少校軍需、軍法官、中校營長、副團長。民國37年(1948)5月任靈台縣縣長。

劉毓麟(1903.10—1959.8)字祥征,化名金更生,銅城東莊人。中國國民黨員。歷任錦屏完全國小校長、崇信縣政府秘書、教育科長、農會理事長、三青團甘肅支團直屬崇信區隊區隊長、甘肅省參議員等職。

王丕吾(1901--1959·4)原名國璽,字精誠,木林郭家溝人。在革命軍第1軍18師工兵營任書記長,第1方面5軍6師18旅任三等參謀,第1軍1師任軍法主任、督戰大隊長兼一師軍法處處長,河北省內丘縣縣長。

甘肅省平涼市的行政區劃

市級

平涼市

區級

崆峒區 | 石堡子開發區

縣級

涇川縣 | 靈台縣 | 崇信縣 | 華亭縣 | 莊浪縣 | 靜寧縣

鎮級

四十里舖鎮 | 崆峒鎮 | 白水鎮 | 草峰鎮 | 玉都鎮 | 高平鎮 | 荔堡鎮 | 王村鎮 | 窯店鎮 | 邵寨鎮 | 獨店鎮 | 什字鎮 | 朝那鎮 | 錦屏鎮 | 新窯鎮 | 東華鎮[甘肅華亭縣] | 安口鎮 | 西華鎮[甘肅華亭縣] | 馬峽鎮 | 策底鎮 | 水洛鎮 | 南湖鎮 | 朱店鎮 | 萬泉鎮 | 韓店鎮 | 威戎鎮 | 界石鋪鎮 | 八里鎮 | 李店鎮

鄉級安國鄉 | 柳湖鄉 | 花所鄉 | 索羅鄉 |香蓮鄉 | 西陽回族鄉 | 大秦回族鄉 | 白廟回族鄉 | 寨河回族鄉 | 大寨回族鄉 | 上楊回族鄉 | 麻武鄉 | 峽門回族鄉 | 汭豐鄉 | 羅漢洞鄉 | 涇明鄉 | 紅河鄉 | 飛雲鄉 | 太平鄉 | 豐臺鄉 | 黨原鄉 | 新開鄉 | 西屯鄉 | 上良鄉 | 梁原鄉 | 龍門鄉 | 星火鄉 | 百里鄉 | 蒲窩鄉 | 柏樹鄉 | 黃寨鄉 | 黃花鄉 | 木林鄉 | 上關鄉 | 神峪回族鄉 | 山寨回族鄉 | 河西鄉[華亭縣] | 硯峽鄉 | 岳堡鄉 | 楊河鄉 | 趙墩鄉 | 柳梁鄉 | 臥龍鄉 | 大莊鄉 | 陽川鄉 | 良邑鄉 | 通化鄉 | 永寧鄉 | 鄭河鄉 | 南坪鄉 | 盤安鄉 | 城川鄉 | 司橋鄉 | 曹務鄉 | 古城鄉 | 雙峴鄉 | 雷大鄉 | 余灣鄉 | 仁大鄉 | 賈河鄉 | 深溝鄉 | 治平鄉 | 新店鄉 | 甘溝鄉 | 四河鄉 | 紅寺鄉 | 細巷鄉 | 三合鄉 | 原安鄉 | 靈芝鄉
街道

東關街道[崆峒區] |中街街道[崆峒區] | 西郊街道| 東華街道[甘肅華亭縣]

農場張老寺農場 | 國營萬寶川農場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