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廟鄉位於文縣東部,白龍江下游,四川省廣元白龍湖上游。東南與四川省青川縣接壤,西與肖家鄉為鄰,北靠武都。鄉境內的罐子溝是全縣海拔最低處,海拔高程為550米。南北長12公里,東西寬11公里,地域面積114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28%,是全縣地域面積最小的鄉之一。鄉政府駐地中廟,海拔570米, 距縣城100公里,距甘川交界的罐子溝18.6公里,距昭化火車站100公里,距廣元盤龍飛機場120公里。 中廟鄉以駐地自然村內一座明末所建鑄大鐘的廟宇而得名。地理位置獨特,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處,為“文縣南大門”,素有“雞鳴三省”之說。全鄉轄11個行政村(中坪、肖家溝、聯豐、後渠、余家灣、侯家溝、孔家山、大盤峪、郭家壩、李家壩、強壩),78個合作社,112個自然村,2210戶,828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68.48人。耕地面積9375畝,其中水田1140畝,水澆地 3801畝,旱地 4434畝,梯田4020,油桐15萬多株,折合面積5300畝,茶園439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13畝。2001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973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521萬元,糧食總產145萬公斤, 農民人均有糧250公斤,人均純收入820元。
商貿
中廟鄉是陝甘川集結部,其商貿市場歷來發達。中廟街道民國初已有規模,賈戶、客棧、飲食行業繁盛。當初曾將入川道改在中廟從“寺溝梁”翻山沿江而下,中廟街已是重要通道。全鄉在白龍江兩岸,山巒起伏,地勢比較平坦。境內山青水秀,翠竹婆婆,溪流潺潺,魚游碧潭,鴨戲翠湖,棕櫚播綠,山卉搖芳,頗具江南風光,為隴上最具“隴南秀色”之地。尤以聯豐、清峪溝一帶,翠嶺秀峰如畫似錦,田園風光美不勝收,景色最為宜人,是農家樂旅遊的最佳去處。隨著下游寶珠寺電站的建成,九曲十八灣浩瀚白龍湖上游延至中廟,成為正在興起的白龍湖旅遊區的“龍尾”。農業
境內最高山峰為平台山,海拔2147米。境內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降雨量800至1000餘毫米, 水利資源豐富。鄉境內白龍江上架有鋼架吊橋,國道“212”沿江而下,白龍湖水運業正在興起,交通便利,生產條件優越。棕櫚、枇杷、芭蕉、漆樹、油桐、茶等熱帶植物鄉境內隨處可見。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黃豆、巴山豆等。經濟作物油桐,年產量桐籽20萬公斤左右,辦有桐油加工廠,產品銷外省內外。薇菜、蕨菜、木耳、茶葉、香菌量多質高。產業
中廟鄉農家喜好釀造黃酒,勝似瓊漿,甘醇可口,強身健體,在碧口一帶享有聲譽。境內金礦蘊藏豐富, 每立方米河沙含金量4克左右。80年代,全國最大的300立升超挖深採金船——白龍江一號採金船和二號採金船,曾雄居江面,為白龍江金礦寫下了輝煌篇章。境內麒麟寺有良好的修建電站的壩址,已勘定規劃修建一座裝機容量為15萬千瓦的水電站。
民風
中廟鄉民風純樸,素有“招婿”(抱兒子)習俗,全鄉男到女家落戶達287人。1999年,寶珠寺電站建成後,中廟鄉成為庫區,有9村480戶移民搬遷後靠,建成2個移民新村,其中余家灣移民新村最為壯觀,幢幢樓房鱗次櫛比,為發展邊界貿易奠定了基礎。與余家灣隔岸相望的姚渡,為四川青川重鎮,集市繁榮,歷史上兩岸人民就交往不斷。
教育
中廟鄉大搞多種經營,建起了千畝茶園,千畝杜仲園。近年來,農民民眾生活提高很快, 為文縣較富裕的鄉。 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都有較大的發展。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村學10所、醫院1所。
特色
鄉境內的平台山,紅軍長征時曾與國民黨軍隊在此激戰,為紅軍長征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平台山有一寺,名曰“雙龍觀”,寺容可觀,供一銅佛,香火頂盛。寺內有一泉清澈水甜,可謂山頂名泉,駐足山頂,可觀山頂景觀,弄虛作假乃“雄雞一聲三省曉,鐘聲入戶香客來”。每年四月初八為廟會,川甘陝香客齊來,實為一大景觀。中廟古時種植“藍子”,為染業重要原料,今效益差而種植少。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