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達鋪

哈達鋪

哈達鋪是中國革命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長征,都經過哈達鋪。1935年9月18日,黨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占領哈達鋪。20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從當地郵政代辦所國民黨報紙上獲得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訊息,做出了把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9月23日,中央率陝甘支隊離開哈達鋪北上。1936年8月9日,紅四方面軍第30軍通過臘子口後占領哈達鋪;25日紅二方面軍六軍進駐哈達鋪。9月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到達哈達鋪。到10月4日,相繼北上。哈達鋪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里程碑,萬里長征即將勝利完成的轉折點,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載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被楊成武將軍稱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

基本信息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哈達鋪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

在宕昌縣的西北角,有一塊神奇的熱土,這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早在71年前,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運籌帷幄,毛主席在這裡作出了“到陝北去”的戰略決策。如今,它的名字比其所在地隴南、宕昌還要響亮。它,就是哈達鋪。

地名變化蘊滄桑

哈達鋪哈達鋪
哈達鋪,又曾叫“南路”或“白龍鎮”,位於宕昌縣西北部,國道212線縱貫全鎮,距縣城37公里,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和西秦嶺、岷山兩大山系支脈交錯地帶,地域開闊,交通便利,總面積148平方公里,有29個行政村,2.77萬人。人口稠密,集市繁榮,自古就是甘川道上的一個軍事要衝和商貿重鎮。
“哈達”一詞,現有史料最早見於《清史稿·甘肅土司傳》的相關記載。說的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後裔——宕昌第一代土司馬珍,因其父馬紀於元至正年間防守哈達川九族而授指揮使之職,以功授世襲土司管百戶之事。“哈達”的含義,據陳啟生先生所著《宕昌歷史研究》藏語地名淺釋說:洲塔先生翻譯“哈達”是陽面山頭意思,即“哈住山”,此山上烏鴉很多,“哈達川”即烏鴉聚集的小山頭的川壩。也有學者認為,“哈達”即藏、蒙民族人民在迎送、饋贈、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禮節上使用的絲帶,象徵聖潔和吉祥,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鋪”又被附近民眾簡稱為“鋪里”,“鋪”應該和古代驛站有關,如現今宕昌的“腳力鋪”、“臨江鋪”等,《甘肅郵政志》對此雖無明確記載,但此地無疑曾是繁華富庶的旱碼頭。哈達鋪是當時聞名全國的藥材集散地,天津、北京、安徽、廣東等地藥材客商都曾在這裡設有藥材商鋪,如“義和昌藥鋪”等。哈達鋪下街的關帝廟,其建築規模之大,在宕昌地區實屬罕見。關帝廟是“財神廟”,很受南方人的崇拜,而在北方則不盡然,這一點也是很好的佐證。

哈達鋪原屬岷縣,因其地理位置處岷州城之南的重要交通要道上,故又名“南路”。至於“白龍鎮”一名,則與紅軍在哈達鋪的革命活動有關。從1936年8月7日起,歷時一個月的“岷洮西固”戰役取得勝利後,紅二方面軍於8月25日進駐哈達鋪,進行了20多天的休整,組織民眾,建立蘇維埃政權。哈達鋪蘇維埃政府由貧苦農民顏協曾任主席,牛炳山為副主席,下設腳力、業任、哈達、哈達鋪四鄉,以劉連德、羌胡太、趙連璧、朱勝生、談玉英、王哥等人為骨幹,組織了鄉蘇維埃政府。成立了哈達鋪、理川、宕昌三個區的游擊隊,約4000餘人。紅二方面軍北上時,約有八百餘名游擊隊員隨軍北上,這支隊伍大部分中途失散,一部分犧牲,倖存下來的有馬福全、楊生財、杜馬榮、劉德勝等人。當年游擊隊隊歌唱道:“一心當紅軍,扛槍殺敵人,打倒魯馬兩匪軍,為民立大功。一心當紅軍,扛槍殺敵人,打倒軍閥和日本,人民享太平。”紅軍走後,哈達鋪一帶的人民,又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以軍閥魯大昌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政權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游擊隊司令朱進錄,秘書長柳英,蘇維埃幹部鄧永娃、趙海家、牟張娃、蘇龍龍、談玉英等慘遭殺害。但英勇的哈達鋪人民,並沒有因此被嚇倒,他們不顧敵人的鎮壓,冒著風險,保存了許多紅軍書寫的標語和使用過的貨幣、用具,還把長征時出生的孩子起名“顧紅軍”、“紅軍成”等。有一萬多人參加了1943年的隴右農民暴動,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勢力,動搖了國民黨反動派在當地的黑暗統治。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消除紅軍的影響,於1936年將哈達鋪改名為“白龍鎮”。解放後,中央有關部門為了保護紅軍長征經過地的歷史地名,特別授權當地人民政府又恢復了“哈達鋪”的原名。

長征途中“加油站”

在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難險阻,跋涉萬水千山,於1935年9月和1936年8月至9月先後到達哈達鋪。黨中央、毛主席在這裡作出了把長征落腳點放在陝北的重大決策,召開了中共中央常委會和團以上幹部會議,將紅一方面軍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陝甘寧支隊,紅二、四方面軍發動了“岷洮西(固)戰役”和“成徽兩康戰役”,建立了以哈達鋪為中心的隴南革命根據地。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始建於1966年(1978年對主要舊址進行了維修),紀念館由毛澤東、張聞天住過的“義和昌”藥鋪,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及周恩來住過的“同善社”小院,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幹部會議會址“關帝廟”,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賀龍、任弼時住過的“張家大院”,原哈達鋪“郵政代辦所”等五處革命舊址組成,另有“紅三十軍軍部、哈達鋪蘇維埃政府”、“蘇維埃哈達鋪游擊隊司令部”三處遺址正在恢復和維修。哈達鋪紀念館舊址總占地面積共5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它是甘肅省內長征途中革命文物陳列最多、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處舊址。現館記憶體有革命文物52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國家二級文物8件、國家三級文物14件,收藏有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張震、肖克、楊成武等7位上將、22位中將、77位少將的題詞、手跡、墨跡116幅。哈達鋪多年來一直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視。1981年至2004年,先後被公布或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全省黨史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0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隴南視察時,為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題寫了館名。2005年9月,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授予

哈達鋪“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2006年9月22日,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日,投資達1960萬元的哈達鋪長征紀念館新展館落成。新展館由展廳和廣場兩大部分組成,坐落於紅軍長征一條街的最北端,展廳占地3080平方米,廣場占地15000平方米。廣場北側建有由“三面紅旗”主標誌組成的紅軍長征紀念碑,東西兩角塑有“領袖指引陝北”和“紅軍將士浴血奮戰”為主題的大型雕塑。目前,展廳由中宣部下撥200萬元專項資金,按照“紅軍到達哈達鋪”、“重要決策定去向”、“軍民魚水深情”、“紅軍足跡遍隴南”、“今日隴南展新姿”五個單元的豐富內容,利用群塑、沙盤、電子圖表、油畫、照片和文字史料進行全方位的陳展布置。哈達鋪是紅軍長征途中名副其實的“加油站”,是“決定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命運的重要決策地”,也是“紅軍長征第一街”。2005年,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國家列為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個重點建設“紅色旅遊”景區之一。每年有數萬遊客慕名前來參觀旅遊,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物產豐富民俗奇

哈達鋪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獨特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使這裡的物產品質優良,聲名遠播。當歸、黃芪等中藥材和大蒜、洋芋等農產品走俏四方。早在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彌博把當歸作為貢品進獻梁武帝。唐代重修《本草》云:當歸,“宕州最良”。清代《岷州廳志補遺》載當地物產過剩傷農之事:光緒三十二年,本州表目所列,當歸約800擔、黨參100餘擔、油菜1000餘擔、蜂蜜10000餘擔,全部諸物俱系土產培養,既無新機,又無大股本互貿,無好工藝以維持生計,以為商業之情形。可見哈達鋪當時集貿之繁盛。早在宕昌屬岷縣時,哈達鋪就是“岷歸”的主產區。1984年,宕昌當歸獲得國家貿易部“出口榮譽證書”。當前,哈達鋪除種植傳統的當歸、大黃、紅芪、黨參四大藥材外,還廣泛種植柴胡、板蘭根等經濟效益較好的中藥材,總面積達8700餘畝。當歸GAP生產已通過國家認證。一批中藥材龍頭企業和民營中藥材加工企業的相繼建成,推動了全鎮中藥材產業的快速發展。由於良好的土壤條件,哈達鋪洋芋以質優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目前,全鎮洋芋種植面積達2.3萬畝,總產量5.5萬噸,總商品量達2.75萬噸,是宕昌縣洋芋種植基地。生產的紫皮大蒜,味鮮、口感好,存儲時間長,市場效益相當好,大力發展大蒜加工企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當年紅軍過境時所吃過的著名小吃,則已被當地民眾打出了“紅軍涼粉”和“紅軍饃”品牌,備受外來遊客的青睞和讚譽。
哈達鋪民俗古樸,風情獨特,有很多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如哈達鋪酒令中的“摶拳”可謂全國獨有。此拳的令語和手勢獨特,一旦猜中,須一氣呵成,如“貝子一個雙杯請酒”,聲音響亮,現場氣氛熱烈,不知情者還以為是吵架呢。叫法有“內侍、外侍、貝子一個、大紅頂戴、頂戴大紅、雙眼花翎、黃馬褂子、九門提督、二五七子、五二七子、四紅四喜、雙紅雙喜、半邊月亮、團團月亮”等,均為清代的官職、爵位和官飾,個別則是祝福性用語。據傳摶拳原為清代宮廷內部的酒令,清雍正年間,岷州來了一位名叫赫赫的道台,此人系皇親貴族,赴任後,將此酒令帶到岷州,流傳至今,成為宕昌乃至隴南民俗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哈達鋪的許多地名也非常奇特,如“仁藏”、“樹布”,等等,一看就是少數民族的地名,而當地居住的絕大多數是漢族,古代民族大融合的痕跡在此地非常明顯。而“布”村的“”字,據《集韻·鍾韻》說,“龍,古作”,此字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多用,倒是在日文中常見,相當於漢語中的“龍”字。由此可見,哈達鋪還有奇特的地名文化。

農村改革做先鋒

哈達鋪還是全省率先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典型鄉鎮。王建庭先生編著的《哈達鋪包產到戶追溯》一書序言中提到,在甘肅大張旗鼓地推行包產到戶最艱難的時候(即1979年1月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7天后),哈達鋪鎮(原哈達鋪人民公社)黨委一班人,深刻領會中央精神,順應民心民意,大膽決定,形成紅頭檔案,在全公社大搞包產到戶,在全省帶了個好頭。時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的宋平同志,當即表態支持推廣哈達鋪的經驗,從而把全省的包產到戶推向了新的階段。對這段歷史,《宋平在甘肅》一書中已有詳細的記載。

今日名鎮更勝昔

近年來,宕昌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提出了“弘揚長征精神,振興地方經濟”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廣大幹部民眾,銳意進取,紮實苦幹,大抓紅色旅遊,加強哈達鋪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哈達鋪鎮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為民眾創辦實事,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哈達鋪的發展環境有了很大改變,完成了鎮區街道硬化、廣場建設及綠化工程,鎮區面貌煥然一新。人飲工程、電路、鄉村公路三通率均達100%,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由共和國開國元勛子女、甘肅中立源律師事務所陳玉萍女士和省經貿委、省民政廳、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上海靈廣城市建設公司、邵逸夫基金會、瀋陽軍區、中國人壽等個人和企業捐資興建的數家“希望國小”,點燃了哈達鋪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希望之火。全面啟動的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使以紅色資源為主的旅遊產業開發格局初步形成。勤勞樸實的哈達鋪人民,真誠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前來旅遊觀光、投資開發,大展宏圖。哈達鋪的明天會更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