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

故道

故道gùdào[old way]∶舊有的道路;老路長史欣恐還走其軍,不敢出故道。——《史記·項羽本紀》[old river course]∶水流已經改道的舊河道黃河故道故道故道,古縣名,秦置,晉永嘉六年(312年)廢,治今鳳州,轄今鳳縣及兩當。故道,是水名,即嘉陵江的一段。《水經注·漾水》載:“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故道,道路名,又稱陳倉道、嘉陵道,早在西周時就已開闢。西周在寶雞渭水之南分封有散國,周初青銅器“散氏盤”銘文中記有“周道”,據王國維考證,此“周道”即故道。商周至唐宋,秦蜀間,南下或北上已皆經此道,為“傳軍國急報,達官司文書”等的大官驛道。故道全線為:陳倉至鳳縣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經今兩當、徽縣至今略陽接沮水道抵漢中,或經今略陽境內的陳平道,至大安驛接金牛道入四川。此道周秦以後被廣泛使用,東漢重建,故道必經略陽析里郙閣大橋的橋旁,有著名的漢三頌之一的“郙閣頌”漢碑。《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05月6月陝西專輯(下),刊發的“秦嶺遙感衛星三維立體圖”標明,陳倉道起至寶雞陳倉經漢中略陽入蜀,並稱:“陳倉道即故道,大致沿嘉陵江河谷而行,北始陳倉,南經鳳縣、甘肅徽縣、陝西略陽,沿途平夷,居民稠密,使用時間較長。”解放初,沿故道、嘉陵道修通了寶成鐵路。

山東北館陶

根據已故民辦教師戴修亭事跡創作的四集電視連續劇《故道》,已由濟南電視台、山東省教委、聊城地委宣傳部、聊城地區教育局、冠縣縣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攝製完畢。。 璐部電視連續劇介紹的是一個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劇中主人公戴修亭是山東北館陶鎮閉莊村國小一個普通的民辦教師,從事教育事業30多年,在其貧病交加的困境中,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二百多名失學的孩子,最後因積勞成疾昏倒在講台上,將50歲的人生奉獻了他所眷戀鍾愛的事業j 戴修亭老師病逝後,他權孜不倦的敬業精神,資助失學兒童的動人事跡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大眾日報》《解放日報》《山東教育報》等撤刊先後作了報導。中央電視台在全國希望工程大型義演活動中,專門請戴修亭的女兒戴繼雲到人民大會堂講述了栽修亭感人至深的動人事跡。在不久前召開的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姜春雲對戴修亭的事跡作了高度評價,稱他是“全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他的這種精神也是全省教育工作者高尚情操的集中表現,應當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愛戴”。 電視連續劇《故道》追求紀實、自然的風格,通過樸實無華的生活,展示了戴修亭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