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桔柑鄉](/img/d/a29/wZwpmLwYjNzQDOyUTOx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k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桔柑鄉鄉鎮行政區域面積6700公頃,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43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365公頃。轄村民委員會8個。鄉鎮總戶數2110戶,鄉鎮總人口7921人,鄉鎮從業人員4100人。隨著全區開發建設,桔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罐高速、蘭渝鐵路穿境而過,桔柑有武罐高速出入口收費站,有蘭渝鐵路桔柑站,武九高速將與武罐高速在桔柑相接,桔柑現已成為東路片交通樞紐中心;轄區內有醫院、學校、郵政局、加油站、電站、超市、飯店、賓館、農村合作銀行2個等,還有正在建設的農貿市場,是小城鎮建設的好地處。
交通情況
通郵、通電的村8個,通電話的村8個,通公路的村8個,通有線電視的村8個,通自來水的村6個。
近年來,隨著全區開發建設,桔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武罐高速、蘭渝鐵路穿境而過,桔柑有武罐高速出入口收費站,有蘭渝鐵路桔柑站,武九高速將與武罐高速在桔柑相接,桔柑現已成為東路片交通樞紐中心;轄區內有醫院、學校、郵政局、加油站、電站、超市、飯店、賓館、農村合作銀行2個等,還有正在建設的農貿市場,是小城鎮建設的好地處。2008年汶川地震後,新建的桔柑大橋使桔柑村、東村、賀家坪村、趙家山社四個村社與212國道直接相同,方便了他們生產生活,解決了當地民眾過河難的問題。桔柑大橋更是使桔柑與磨壩鄉直接通車。在桔柑鄉黨委政府和全鄉民眾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至今全鄉各村鄉村公路通村公路全部修通,隨著賀家坪通村公路的硬化,曹家灣通村公路、東村朱元山通村公路於2014年、2015年相繼硬化,保證了道路的暢通,方便了民眾的生活。
產業結構
桔柑鄉依傍白龍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過去糧食作物生產是當地農民民眾的基礎產業,也是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黨委歷屆領導班子不斷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傳統觀念,在重視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業技術推廣的同時,大搞經濟作物建設,逐步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欖、蒜苗、冬播洋芋、反季節蔬菜為主的支柱產業,尤其是近幾年來,全鄉強化特產意識,民眾自育自栽,經過全鄉廣大幹部民眾真抓實幹,油橄欖栽種面積達3000畝,蒜苗種植面積達1200畝,更新冬播洋芋品種850畝,花椒種植面積達2000畝。全鄉農村經濟總產值達到1500萬元,同時桔柑鄉還狠抓科學管理,經常對民眾進行施肥、剪枝、病蟲害防治等知識的培訓,每村都有一些農民技術員,戶均有一個科技明白人。
科教文化
治窮先治愚,治愚抓教育,鄉領導班子把努力提高人民民眾的文化素質,大辦教育作為政府興鄉的路子,把大力發展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當作重中之重來抓,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從可持續和長遠的發展規劃出發,抓好基礎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借全縣普初、普九的東風,在鄉財力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擠出資金動員民眾投工投勞,維修校舍使學生家長擺脫危房的困惑,同時鄉上還積極爭取項目,抓住機遇興修學校。為了使更多的農民掌握科學技術,鄉黨委政府認真組織了農業科技培訓班,培訓農民技術員706人,村組幹部80人,為農村培養了一批實用科技人才。
名優特產
有 花椒、油橄欖、桔子、柑子、核桃、花椒、杏等。
災後重建
災情發生以來,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市、區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桔柑鄉指導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市長郭玉虎親自掛帥,頂烈日、冒酷暑深入村社、農戶調研,現場檢查指導重建工作,並通過召開民眾會議,具體協調解決困難問題,他一再強調要將賀家坪村建設成有規模的新農村示範點。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黃華明多次深入桔柑鄉賀家坪村,詳細了解民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實地查看重建進度,指導工程建設,他鼓勵民眾在抓好生產自救的同時要樹立堅定的信心,不等不靠,重建美好家園。
![重建房屋](/img/1/75e/wZwpmL2gTO4ATMwcjNw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3Y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該村從6月13日開始就投入到拆除危房、清理廢墟工作當中。桔柑鄉租用4輛鏟車和3輛翻斗車幫助民眾清理廢墟,平整地基,目前共清理廢墟8萬餘立方米。7月10日重建工作正式啟動,為了確 保工程物資供應,加快建設進度,鄉上專門成立了兩個物資調運保障組,由鄉長親自負責磚塊的調運,共在桔柑鄉聯繫了4個磚廠,並預付資金保證了重建工程用磚;財稅所長住在城裡多方協調,積極調運鋼筋、水泥。12個村民自籌資金購買了農用三輪車,加上村里原有的3輛,構成了一支由15輛三輪車組成的運輸大軍,確保了全村建築材料的拉運。截至目前,全村共備砂子4000多立方米,石頭2000立方米,磚塊20萬塊,鋼筋30噸,水泥70餘噸。
在重建工地上,桔柑鄉賀家坪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處理地基,拉石頭備砂子,重建熱情空前高漲。全村分編了10個組,各組聯繫施工隊進村修建。大家循環幫建,通過集中有效地使用勞動力,不誤時,不窩工,重建工作進展迅速。重建中,村民們充分發揮舍小家顧大家的優良作風,促進了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村民潘新榮將自己200多平方米的舊房基地讓出來,歸入到整村統一規劃。40多歲的黨員王建強,自災後重建以來,義務看管工地,並監管施工質量。已經倒好底圈樑,馬上準備砌磚的村民王買成滿懷信心地說:“我們受災了,市區領導對我們很關心,多次來看望我們,鄉上幹部一直住在村上幫助大家搞重建,我們一定不辜負各級領導的期望,克服困難,加快進度,把新家早日建成”。
隴南市的鄉鎮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邊陲,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唯一的四大地理區域的南方地區。東連陝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連甘南,為甘肅南下東出之要衝。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全市轄一區八縣,分別為武都區、成縣、徽縣、兩當縣、宕昌、文縣、康縣、西和縣、禮縣,有242個鄉鎮、3422個行政村,居住著漢、回、藏、滿、壯等23個民族。2010年8月12日凌晨以來隴南發生的特大暴雨,引發土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使多處交通要道受損,電力、通信設施中斷,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和居民住房進水或倒塌。援助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讓我們了解一下隴南市的行政區劃和它的鄉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