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族自治縣(簡稱天祝縣)為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夏至漢初先後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駐牧地,自漢武帝時歸入漢王朝版圖,唐代後逐步形成以吐蕃(今藏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祝縣地處甘肅省中部,在武威市南部,位於河西走廊和祁連山東端。東連景泰縣,西鄰青海省門源縣、互助縣、樂都縣,南接永登縣,北靠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交界。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幅員面積為7149平方公里,下轄9鎮10鄉;戶籍人口為21.52萬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基本信息

簡介

基本介紹

天祝藏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語稱華銳,意為英雄部落。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屬甘肅省武威市。建縣55年來,全縣各族人民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不屈不撓,團結奮鬥,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各行各業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天祝藏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武威市下屬的一個民族自治縣,面積6865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1萬,郵政編碼733200,電話區號:0935,縣政府駐華藏寺鎮。

天祝地勢西部高峻,而東南逐漸變低。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海拔2040-4874米之間。境內4000米以上的大山有馬牙雪山、雷公山、牛頭山、歪巴郎山、代乾山、乾沙峨博、磨臍山、響水頂、卡窪掌等。全縣以代乾山及烏鞘嶺、毛毛山為界,嶺南主要有大通河、金強川河、石門河等為黃河水系;嶺北主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為石羊河水系。屬寒冷高原性氣候。日照時數年均2500-2700小時之間,年均氣溫-8-4攝氏度之間,相對無霜期90-145天,年均降雨量265-632毫米之間。

地理位置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東經102°07′-103°46′,北緯36°31′-37°55′。與之接壤的縣市有:東靠景泰縣,南接永登縣,北鄰涼州區、古浪縣,西北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接壤,西與青海省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境內蘭新鐵路、312國道縱貫南北。山脈與交通線交匯的烏鞘嶺是地扼東西的通道,勢控河西的咽喉,地勢險要,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全縣轄域面積7149平方公里,居住著藏、土、漢等16個民族,共22.14萬人。境內群山環抱,峰巒疊嶂,有鬱鬱蔥蔥的蒼茫林海,終年積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廣闊草原及大小10多條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屬大陸性高原氣候,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素有“高原金盆”之稱。

自然資源

天祝地處青藏、黃土、內蒙古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礦藏、森林、草原、水利資源十分豐富。蘭新鐵路、312國道、西蘭烏通訊光纜橫穿縣境;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暢通便捷,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天祝地域遼闊,礦藏豐富,礦種和礦化點多,已發現的礦床、礦點、礦化點134處,查明的礦種22種。其中煤炭儲量2.5億噸,石膏2億噸、石英石和石灰石達到4億噸以上,還有金、銀、銅、鐵、錳、稀土、白雲岩等金屬、非金屬資源布點較多,儲量可觀。物產資源富饒,農畜土特產品豐富,有農作物品種400多種,林木品種100多種,家禽家畜品種20多種,還有世界珍稀畜種“天祝白氂牛”,馳名中外的“岔口驛馬”和毛皮肉兼優而享有盛譽的甘肅高山細毛羊,有國家保護的一、二類野生動物40多種,名貴中藥材100多種,山珍名貴野菜20多種。境內水源充足,有金強河、哈溪河、毛藏河等10多條內外流河,年徑流量8億立方米,為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林木資源種類繁多,有天然水源涵養林280萬畝,活立木蓄量3.72萬立方米,植被復蓋率達80.7%,森林復蓋率為27.4%;境內文化古蹟和景點多,有始建於唐憲宗年間聞名遐邇的古剎天堂寺,風景險峻秀麗的“天祝三峽”,宏偉壯觀的“引大入秦”工程。天祝縣自1996年開始啟動旅遊產業已來,現已開闢以“天祝三峽”、石門溝、馬牙雪山、抓喜秀龍草原、祁連布爾智為代表的多處旅遊專線,開發景點20多處。

歷史沿革

歷代所屬

天祝境內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夏商周時屬雍州,為戎、羌駐牧之地;秦為月氏地;漢初被匈奴所據。漢武帝時建河西四郡,今天祝地區納入西漢版圖。從此時起至西晉時分屬武威郡和金城郡;東晉十六國時分屬武威、昌松、廣武3郡;至隋代,為涼州武威郡所轄;唐屬隴右道涼州武威郡;五代時屬涼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統治;北宋屬西涼府;公元1036年後為西夏屬地;元代設永昌路,分屬西涼州和莊浪縣;明代設陝西行都司,先後屬莊浪衛、涼州衛和古浪守御千戶所;清代屬涼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縣轄之;乾隆十八年(1753)設莊浪茶馬理番同知,管轄3縣所屬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國初屬甘涼道,由平番縣轄;民國三年(1914)裁莊浪茶馬同知,設莊浪茶馬廳理番委員,由平番縣長兼任;民國十六年(1927)改平番縣為永登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取境內天堂、祝貢二寺之首字為名設天祝鄉,屬永登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天祝鄉改為永登縣第四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復設天祝鄉;民國三十三年(1944)廢莊浪茶馬廳。1949年9月3日,永登縣解放,同年成立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屬武威專區;根據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於1953年10月22日改稱天祝藏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日,更名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撤銷武威、酒泉兩專區,其轄區併入張掖專區,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58年12月,撤銷古浪縣建置,其轄區併入天祝縣;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天祝縣劃歸武威專區管轄;1961年12月,恢復古浪縣原建置。

解放後

永登縣天祝區下轄9鄉。天祝自治區成立後轄10鄉。1952年自治區轄6區30鄉。1956年8月12日,永登縣岔口驛鄉、古城鄉、賽什斯藏族鄉,武威縣南山鄉、鏵尖藏族鄉,永昌縣泱翔藏族鄉劃歸天祝縣管轄。1958年11月成立人民公社,6個區改為6個人民公社;12月古浪縣併入後縣轄17個人民公社。1961年底古浪與天祝縣分設後天祝縣轄16個人民公社、15個牧場。此後的20年中,人民公社的轄區、數量和名稱曾多次更變,至1981年縣轄14個人民公社、1個鎮、11個牧場。1983~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和牧場,設7區45鄉。1985年10月,撤區並鄉,縣轄5鎮17鄉。2004年,縣內行政區劃調整為8鎮11鄉。

1949年10月,建立中共天祝區委員會,天祝始有中國共產黨組織。1950年5月建立中共天祝自治區(縣級)工委,1956年建立中共天祝縣委。2005年,全縣有基層黨委29個,總支委員會20個,下轄428個支部,有黨員8298人,其中女黨員1143人,少數民族黨員2762人。2004年末,全縣幹部總數5746人,其中少數民族幹部2368人,婦女幹部1765人,幹部中大專以上文化的3656人。

聚居情況

天祝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是華銳藏區的主要組成部分。 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藏族先民的駐牧之地。經過長期的融合演變,形成以吐蕃為主體的華銳藏族。明代在今天祝、永登境內有藏族部落52個,3萬餘人。清同治年間因戰亂頻繁,災荒連年,驟減至千人左右。至民國初年形成36族、14寺院。根據分布區域,36族有東山8族、紅番5族、安遠6族、哈溪5族、西坪山1族、華藏1族、南山4族、莫科2族、石門4族。另有魯土司管轄的連城8族8寺。天祝建縣之初,藏族人口為14012人,至2005年,達到67370人,占總人口的31.64%。土族是天祝縣人數僅次於藏族的少數民族,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其中天堂、石門等鄉鎮分布較為集中。2005年,全縣土族人口為12506人。1988年5月,曾由省人大批准成立了朱岔土族鄉。自治縣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和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給予了許多特殊照顧。全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奮進,共同開拓和建設天祝,在發展民族經濟、繁榮民族文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和科技隊伍日趨壯大,成為政治經濟管理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1999年,天祝縣榮獲國務院授予的“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縣”稱號。

宗教地位

藏傳佛教在天祝的宗教中占主要地位。50年代中期,有寺院22座,僧人千餘。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屢遭損毀,僧侶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14座寺院陸續開放。90年代,有4位活佛轉世坐床。同時,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恢復和新建,也按照廣大穆斯林的意願得到了落實。全縣宗教和順,社會穩定。

天祝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三世章嘉·若貝多吉,是青海省互助縣佑寧寺五大活佛之一,出生在天祝縣旦馬鄉,精通藏、漢、滿、蒙古、梵5種語言文字,學識淵博,著作等身,被清朝廷冊封為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掌教喇嘛,統領全國佛教。三世土觀·羅桑曲吉尼瑪生於天祝縣朵什鄉,亦為佑寧寺五大活佛之一,他博學多識,著述甚豐,被清廷封為掌印喇嘛、御前常侍禪師、大呼圖克圖、靜悟禪師。十三世達賴喇嘛的經師華銳·饒布薩出生在天祝縣石門鎮,他佛學造詣極高,書法功底深厚,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尚有華銳·羅桑曲達、華銳格西·久美丹曲等許多高僧大德。解放後,張全才、托三主才郎等少數民族人士成為第一代自治區(縣)領導人。以後陸續成長起來的領導幹部中,楊作林已踏上省級領導崗位,巴玉寶成為天祝歷史上的第一位將軍,10餘人成為地廳級領導幹部,進入縣處級領導班子的幹部已逾百人;以多識、丹珠昂本為代表的一批當代學者在學術、文學、教育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數十位教授、副教授在省內外高校任教,縣內各行各業中有百餘名取得高級職稱的專業技術人才。

“天祝”,以境內天堂寺(天堂鄉駐地)和祝貢寺(東大灘鄉境內)取首字得名,是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祝歷史悠久,在縣城西南部的東坪鄉羅家灣、小溝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馬場文化遺址。表明4000年前已有人類在此生息。伴隨社會的發展,天祝行政區劃歷經變更。1936將永登縣所屬藏區改為天祝鄉,1938年天祝鄉又改為永登縣第四區,1940年恢復為天祝鄉,1949年解放後為永登縣天祝區,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區(縣級),1953年改為天祝藏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區改為天祝藏族自治縣,屬張掖專區,1961年,撤張掖專區後屬武威專區,現屬武威市所轄。

據統計, 1956年該寺占地1500多畝,有佛殿14座,經堂40座,活佛昂欠有東科爾、嘉義、嘉若、八哈、瑪其、阿萬、賽義、莫科、倉哇、德格、夏瑪、達隆、華藏等17座;僧人院落300多廓,房屋 4000多間。殿堂樓閣,高牆灤院,各有姿態,互為襯托,共同組成景象壯觀的漢藏建築群。寺內分浚文學院和時輪金剛學院,開設顯宗五部經典(即般若、中觀、釋量、戒律、俱舍)與密宗學科,顯密兼備、尤重密宗,並以無上瑜伽密為最高修行次第。寺院有一整套修業、升級、考核及學位評定製度和嚴密的學經制度,培養出了大批高僧,遂漸成為我國西北地區的名寺之一。該寺宗教節自最隆重的是每年正月間的毛蘭木法會,尤其是正月十四日,眾多的教徒、遊客涌寶寺院,觀看跳欠(宗教舞),十五晚上規模盛大的燈節,人們可以觀賞到製作精巧的各種燈式和藝術珍品——酥油花。天堂寺周圍群山擁繞,形成八寶形狀,與《噶當寶典》中預言的觀音聖地完全相符,在這殊聖的吉祥寶地,建造了許多的殿堂,也留下了許多殊聖的奇蹟。寺內有大量的塑橡、雕刻、壁畫、經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的藏文經典和歷史資料。寺院存在的後期,常有不少雲遊僧人駐足學經,清未有兩位西德人在此地研讀佛學,可見該寺當時在國外也有影響。清順治四年(1647),青海東科爾寺四世活佛多居嘉措應天堂寺僧眾的邀請,多次大規模地擴建寺院,並成為天堂寺寺主,天堂寺亦成為車科爾寺的屬寺。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羅桑嘉措進京路過平番(今永登縣)鎮羌川(今天祝縣金強川 )時,給“天堂寺” 賜“扎西達吉林”之名稱,漢語意為“廣慧寺”。

祝藏族在歷史上實行部落制度,藏語稱“措哇”。1936年成立天祝鄉時共有三十六族十四寺院,1951年7月24日古浪縣的安遠驛行政村劃歸天祝自治區,9月22日區政府由南沖寺遷至安遠驛。1952年全區下設6區30鄉。1953年10月撤銷四區的四鄉、五鄉,成立6個鄉,當時全縣共有6區34鄉。1956年先後將永登縣的岔口驛鄉、賽什斯藏族鄉、古城鄉,武威縣的鏵尖鄉、南山鄉,永昌縣的泱翔鄉劃歸天祝縣,全縣為6區40鄉。1957年將6個區更名為永安、華隆、夏瑪、哈溪、祁連、莫科,撤銷安遠鄉,成立安遠鎮,全縣為6區39鄉1鎮。1958年8月5日,全縣撤銷區、鄉(鎮)成立7個人民公社和20個牧場,同年12月20日,古浪縣併入天祝藏族自治縣,轄17個人民公社。1959年2月25日,祁連公社劃給肅南縣,8月1日除鏵尖、泱翔大隊外,祁連公社劃歸天祝縣,至此全縣共11個公社。1962年元月,恢復天祝、古浪兩縣建制,全縣改為7區48公社。1966年撤銷7個區公委,全縣設30個人民公社1鎮10個牧場。1968年為14個公社1鎮10個牧場。1971年祁連、旦馬公社和旦馬牧場劃給武威縣,1982年又劃歸天祝,1983年全縣撤銷公社,恢復區、鄉建制,全縣設7區45鄉1鎮,1984年3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天祝藏族自治縣駐地遷至華藏寺鎮。1985年10月,撤區並鄉為5鎮17鄉。2001年石門、錢寶、賽什斯鄉撤鄉設鎮。2004年進行鄉政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柏林鄉、朱岔鄉、錢寶鄉,全縣為8鎮11鄉,即華藏寺、打柴溝、安遠、石門、炭山嶺、賽什斯、松山、哈溪等8個鎮,東坪、賽拉隆、天堂、大紅溝、毛藏、祁連、旦馬、朵什、西大灘、抓喜秀龍、東大灘等11個鄉。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天祝縣下轄9鎮10鄉,分別為:安遠鎮、哈溪鎮、華藏寺鎮、打柴溝鎮、炭山嶺鎮、賽什斯鎮、石門鎮、松山鎮、天堂鎮、朵什鄉、大紅溝鄉、東大灘鄉、西大灘鄉、賽拉隆鄉、毛藏鄉、東坪鄉、祁連鄉、旦馬鄉和抓喜秀龍鄉。共有176個行政村,18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祝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屬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理位置在東經102度07分-103度46分、北緯36度31分-37度55分之間。南接永登縣,東靠景泰縣,北鄰武威市和古浪縣,西北與肅南縣接壤,西與青海省的門源、互助、樂都縣毗鄰。東西寬142.6公里,南北長158.4公里。總面積71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祝縣處於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2040-4874米之間。地貌以山地為主,位於縣境中部的烏鞘嶺橫亘東西。

氣候

天祝縣境內氣候以烏鞘嶺為界,嶺南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嶺北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溫-8-4℃,氣溫垂直分布明顯,小區域氣侯複雜多變,常有乾旱、冰雹、洪澇、霜凍、風雪等自然災害發生。

河流水系

天祝縣境內河流分為石羊河水系(內陸)和黃河水系(外流)兩大水系。黃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大通河、金強河、石門河等,石羊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響水河、西大灘河等17條河流。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常住人口為17.56萬人,戶籍人口為21.52萬人。戶籍人口中,農村人口有17.29萬人。

民族

截至2013年,天祝縣境內共有藏、漢、土、回、蒙古等2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7.1%,藏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14%。

經濟

綜述

2011年,天祝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98億元,比2010年增長14.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5.29%;第二產業增加值16.08億元,增長19.5%;第三產業增加值8.81億元,增長12.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4.11:55.49:30.4。

第一產業

天祝縣風景天祝縣風景

2011年,天祝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256.25萬元,比2010年增長0.96%。實現農業增加值4.09億元,增長5.29%。其中,種植業產值27479.8萬元,增長4.56%;林業產值1300萬元,增長3.25%;牧業產值36538.61萬元,增長11.62%;漁業產值5.67萬元,增長8.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32.07萬元,增長6.95%。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31.49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0.81萬畝,總產量4.71萬噸。其中薯類播種面積8.02萬畝,產量2.20萬噸。種植蔬菜面積4.73萬畝,產量5.71萬噸。水果種植面積0.30萬畝,產量1008萬噸。豬、牛、羊、禽出欄分別為6.46萬頭、4.18萬頭、29.61萬隻、8.52萬隻。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3403.64噸、537.6噸、1787.5噸。至2011年末,豬、牛、羊、禽的存欄分別達到4.27萬頭、10.6萬頭、67.2萬隻和17.92萬隻。

第二產業

2011年,天祝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2億元,比2010年增長31.0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52億元,增長36.7%。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品銷售產值25.59億元,增長60.3%;實現利潤總額2.76億元,增加0.95億元。建築業產值達22.93億元,增長21%。

第三產業

天祝縣建設天祝縣建設

2011年,天祝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3.5億元,比2011年增長18.46%。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0.23億元,增長38.46%;限額以上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0.12億元,增長30.49%。完成郵電通信業務收入644.38萬元,下降0.32%。接待遊客31.6萬人次,增長50.47%;旅遊綜合收入1.03萬元,增長2.78倍。至2011年底,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5.53億元,貸款餘額16.37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天祝縣第七屆民族風情旅遊節天祝縣第七屆民族風情旅遊節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50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3所,獨立國中10所,九年制學校5所,職教中心1所,完全國小85所,村學39所,幼稚園6所;寄宿制學校58所,雙語學校23所,雙語寄宿制學校18所。在校學生27812名,其中高中5640名,國中8438名,國小13042名,職中692名;有寄宿生15330名,學習雙語的學生1486名。教職工3291名,其中專任教師2919名,從事雙語教學的專任教師120名。

科技

2011年,天祝縣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專利21項。其中,發明11件,外觀設計10件。

衛生

天祝縣自然風景天祝縣自然風景

截至2011年底,天祝縣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0所。其中:衛生部門所屬277所,計畫生育部門所屬1所,其他部門和單位所屬12所。有床位674張。有衛生工作人員1008人。其中:縣直各醫療衛生單位545名,鄉鎮衛生院共有衛生人員463人。

交通

2011年,天祝縣交通運輸業完成公路客運量178萬人(次),客運周轉量9400萬人公里,貨運量1521萬噸,貨運周轉量77620萬噸公里。

民俗風情

天祝藏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藏族祈禱儀式

藏族祈禱儀式最常見的是磕長頭、轉嘛呢桶、轉佛塔、手持念珠等。人們通過祈禱來堅守自己的信仰,並通過祈禱來求得健康平安、淨化心靈。

土族禮儀

土族是一個熱情好客,尊老愛幼,崇尚禮儀的民族。居家時,老人坐在堂屋炕里首的中心,其他各人都按輩份年齡依次而坐。斟茶、斟酒、盛飯先從老人開始。晚上,老人不睡,小輩侍陪。清晨,老人尚未起床時,媳婦或女兒就將滾燙的清茶或奶茶端至枕邊。騎馬走路,遇見老人或長輩,須下馬問安,讓老人或長輩過去後才能上馬,如遇同路,又須先行,則先向老人或長輩告罪後才能上馬或先行。老人有病,子女侍立炕邊,端湯奉藥,並不稍怠。

土族服飾

土族青年婦女內穿花汗土族服飾褟,衣領是兩層到三層;外穿小領大襟開叉長袍,袖子用紅、黃、綠、白、黑五色布橫拼而成,腰系兩頭繡有花草鳥蝶和雲彩圖案的彩色“達博”帶。長袍外套一件黑色或紫色的斜大襟坎肩,其小襟上綴著繡花兜。下著黑、藍色的寬腰褲、膝下套著類似褲腿的“貼彎”,在“貼彎”靠膝蓋的一頭沿二指寬的一條白邊,靠腳踝處沿一條藍邊。

名優特產

天祝白氂牛天祝白氂牛

哈溪人參果

哈溪人參果產自天祝縣哈溪鎮,果肉多汁,腹內無核,富含維生素C和人體所需的六大微量元素。

紅提葡萄

紅提葡萄又名紅地球,原產於美國加州,2005年引進至哈溪鎮友愛村。在紅提葡萄科技扶貧示範園區,建成日光溫室254座,有180多座溫室定植了紅提葡萄。

天祝白氂牛

天祝白氂牛,全身毛色純白,是一種肉毛兼用的氂牛品種。1998年,白氂牛育種實驗場被甘肅省畜牧局評定為“甘肅省重點種畜禽場”。

風景名勝

天祝藏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馬牙雪山

馬牙雪山因形似馬牙終年積雪而得名,位於天祝縣城西部。主峰白石尕石達,海拔4447米。雪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從甘青邊界起,至永登沒入群山,長80餘千米,平均海拔3500米。

卡窪掌高原風景區

卡窪掌高原風景區位於天祝縣境西北,主峰大雪山是甘青界山。東西長約22千米,南北寬約10千米,海拔4874米,為天祝最高峰。

天祝三峽風景區

天祝三峽風景區由五台嶺、朱岔峽、金沙峽和先明峽等景點組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烏鞘嶺風景區

烏鞘嶺風景區位於天祝縣境中部,屬祁連山東延冷龍嶺分支,東西長約17千米,南北寬10千米,主峰大窪頂海拔約3562米,是典型的高山草場。

社會發展

交通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2008年實現增加值15278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交通運輸業按新標準計算完成公路客運量7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500萬人公里,貨運量158萬噸,貨運周轉量13740萬噸公里。

郵電通信

郵電通信業發展良好。全年完成郵電通信業務收入5329.08萬元,增長27.49%。截止2008年底,電信本地網固定電話用戶1.57戶,比上年下降0.49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0.74萬戶,農村電話用戶0.83萬戶,小靈通用戶0.23萬戶。移動通訊快速發展,全縣行動電話用戶8.64萬戶,比上年增加3.38萬戶;國際網際網路(寬頻)用戶2180戶,增加960戶。2008年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的基站接收塔達到224座。郵件投遞線路48條,投遞里程512公里。

旅遊

全年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500萬元,增長8.7 %。

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穩步推進。2008年全縣實施科技項目1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3項,縣級項目6項;這些項目中,新建項目9項,續建項目1項;總投資達1450萬元。全部項目中示範推廣項目3項,試驗研究項目5項,培訓項目2項。2008年組織鑑定科技成果1項,組織上報科技成果6項,其中: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2008年科技對全縣國民經濟的貢獻率43%,其中:農業49%,工業33%,新產品產值率34%,先進適用技術的普及率91%,科技培訓面96%,科技成果轉化率35%,良種復蓋率98%,畜禽良種化程度90%,全縣科技人員4730人,全年培訓農牧民8萬人(次),培訓科技骨幹5000人(次),建立科技示範村52個,科技示範戶6000戶。

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就。2008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02所,教職員工3001人,在校學生33011人,其中:國小16665人,國中11212人,高中5134人。

初等教育(國中)入學率96.5%,畢業率97.6%,鞏固率99.4%,國小升國中升學率99.87%,國小畢業生升國中率100.0%。

初級教育(國小)入學率99.9%,鞏固率100.0%,畢業率100.0%,17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4%。

2008年,中央和省級財政給我縣下達免雜費及公用經費補助資金1718萬元,使義務教育階段30059名學生(國小18943、國中11116)全部受益;免費提供教科書資金317.2萬元,使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教科書復蓋面達100%;縣政府根據全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工作會議精神,確保教育公用經費1718萬元,為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寄宿生(國中752元/人、國小500元/人)提供生活補助,有12940名學生受益。

2008年我縣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的考生2417人,增長7.85%,大學錄取考生1362人,增長19.06%,錄取率56.35%, 136名考生考入重點大學。在全部錄取的大學考生中少數民族考生683人,占50.15%。

報考中等專業學校考生135人,錄取135人,錄取率100%。在錄取的考生中少數民族考生51人,占37.78%。

文化衛生健康

2008年全縣共有鄉鎮文化站19個,廣播站17個,放映單位10個,席座位718個,廣播綜合人口復蓋率91.5%;電視發射台及轉播台2座,有線電視用戶2.0萬戶,其中:城鎮0.9萬戶,農村1.1萬戶。電視綜合人口復蓋率93.8%。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醫療衛生水平進一步提高。2008年全縣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287家,其中醫院3家,衛生院19家,婦幼保健院1家,疾病預防控中心1家,社區服務中心1家;病床床位440張,其中縣直各醫療單位200張,鄉鎮180張,其他部門醫療衛生單位6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722人。每千人擁有衛生人員2.86人,每千人擁有床位數2.06張。全年報告乙、丙類傳染病14種1775例,報告1種傳染病死亡1例,無甲類傳染病報告。報告傳染病發病率762.3/10萬人,死亡率0.47/10萬人。

白色崇拜

天祝藏族人民最喜愛白色,這與他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天祝草原四周為雪山環繞,一片銀白,地上的羊群和氂牛,以及喝的羊奶、穿的皮襖、戴的氈帽,也都是白色。所以藏區人民視白色為理想、吉祥、勝利、昌盛的象徵。

關於白色,這裡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這裡的一個部落,在一次戰鬥中被對手重重包圍。對手限期部落頭領必須在天亮之前投降,否則就要將全部落的人全部殺光。眼看東方露出了魚肚白,天就要亮了。正在這緊要關頭,突然從對手背後殺來一支騎白馬、穿白衣、戴白帽、手持銀劍的人馬,殺得對手丟盔棄甲、四處逃散。部落頭領一看,原來這支人馬正是他兩天前派出去打獵的13對男女健兒。原來他們為了靠近對手而又不讓對手發現,就騎上與雪山冰地一樣顏色的白馬、穿上白衣、戴上白帽。部落頭領為了表彰他們,規定:只有部落英雄才能騎白馬、穿白衣、戴白帽。從此,白色就成了這個部落最崇拜的顏色,天祝藏族同胞,便是這個部落的後裔。

天祝名人

華銳·羅桑卻太爾

華銳·羅桑卻達爾,青海塔爾寺時輪學院第二任法台,拉然巴格西,著名天文學家。誕生在今天祝縣天堂鄉天堂寺附近的藏族家庭。生卒年不詳。自幼在塔爾寺"伯敦協珠琅"學法,研習《量釋論》,繼而入西藏哲蚌寺郭芒札倉,精學五部論典,在拉薩大祈願法會中辯論經教。後依據西藏地方政府之令,赴庫倫哲布尊丹巴處服務於二十七項教政事務。回歸後,在安多藏區大力弘揚佛法,廣修寺院,利益眾生。擔任塔爾寺時輪學院法台5年。這位大師精於藏文歷算,有數部天文學著作傳世。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