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濰城區轄6個街道:城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 望留街道、 於河街道。歷史沿革:因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稱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3年10月撤市設濰城區。
夏為三壽古國。西漢為平壽縣地,屬北海郡,東漢屬北海國。北齊廢平壽,併入下密縣,縣治由境外遷來原平壽縣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下密縣置濰州。大業二年(606年)州廢,改下密縣為北海縣,屬北海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復於北海縣置濰州,八年州廢,北海縣屬青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於北海縣建北海軍,乾德三年(965年)仍為北海縣,為濰州治。金、元均為濰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州,改稱濰縣,為濰縣治,屬萊州府。清末屬登萊青膠道萊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萊膠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於省。1929年至1931年將清末濰縣的16個區劃為10個區,今濰城區為第一、二、三區大部和第十區一部。1938年濰縣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2年12月,中共將濰縣北部第四、五兩區與壽光縣第九、十兩區合併建立壽濰縣(1943年9月始建壽濰縣抗日民主政府)後,濰縣其餘八個區改為濰南縣(未建縣政府),今濰城區為濰南縣一部分。1945年10月,濰南縣政府成立,屬膠東行政區西海專區。1948年4月濰縣城解放,於濰城、坊子及二者之間的毗連地區設立濰坊特別市,直隸於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局時駐益都縣)。同年7月昌濰專區成立,濰縣屬之。1949年6月3日濰坊特別市改名濰坊市,直轄於山東省。
1950年5月撤銷濰坊市,併入濰縣。同年11月恢復原濰坊市,屬昌濰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濰縣,併入濰坊市,隸屬不變。1961年10月復置濰縣。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為濰坊地區,濰坊市與濰縣均屬之。
1983年8月撤銷濰坊地區,設定地級濰坊市;同時撤銷濰縣,併入濰坊市。同年10月,將原濰坊市和原濰縣轄區劃為三個區,其中將原濰坊市的城關、東關、南關三個辦事處,東郊、西郊、二十里堡、紅星四處人民公社和原濰縣的望留、符山、杏埠、於河四處公社劃為濰城區。
1992年7月2日,撤銷大虞鄉、梨園鄉、於河鄉、分別設立大虞鎮、梨園鎮、於河鎮;撤銷河西鄉,設立北關鎮。
1993年9月9日,撤銷軍埠口鄉,設立軍埠口鎮;撤銷杏埠鄉,設立杏埠鎮。
1994年6月21日,撤銷濰城區大虞鎮、梨園鎮、廿里堡鎮、北關鎮,分別以原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大虞、梨園、廿里堡、北關4個街道辦事處(註:前3個街道屬於新設立的奎文區)。
1994年5月23日,將濰城區白浪河以東的東關、東園、院校、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大虞、二十里堡、梨園3個鎮和軍埠口鎮的劉家沙窩、李家沙窩、南家、郭家、呂家、高家澗頭院、武家澗頭院7個村劃歸新設立的奎文區。
濰城區位於濰坊市中部,膠濟鐵路兩側。東隔白浪河與奎文區、坊子區為鄰, 西北與壽光市、西南與昌樂縣毗連,北與寒亭區接壤。面積319平方公里。人口37萬。
轄城關、南關、西關、北宮4個街道辦事處,大柳樹、望留、符山、軍埠口、於河、杏埠6鎮。(年份不詳)
2000年,濰城區轄城關、南關、西關、北宮4個街道、大柳樹、望留、符山、軍埠口、於河、杏埠6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383189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街道 48008 北關街道 55662 南關街道 61895 西關街道 66020 於河鎮 28077 望留鎮 27255 符山鎮24692 杏埠鎮 28952 軍埠口鎮 21572 大柳樹鎮 21056
2001年,濰城區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30個行政村,55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9萬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區總面積289.5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4個鎮,230個行政村,56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1萬人。
2003年,全區總面積272.3平方千米。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12個行政村,55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8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5萬人。
2006年,濰城區轄4個街道、4個鎮:城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軍埠口鎮、符山鎮、於河鎮、望留鎮。
2007年,撤銷軍埠口鎮、符山鎮、於河鎮、望留鎮,設立望留街道、於河街道。望留街道由原原軍埠口鎮轄區、原符山鎮的28個村、原望留鎮轄區(2個村除外)組成,於河街道由原於河鎮轄區、原符山鎮的15個村組成。同時,將原望留鎮的2個村劃歸南關街道,將西關街道的友愛社區劃歸北關街道。
地理
氣候:濰城區屬暖溫帶東部季風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2.2℃,年積溫4783℃,降雨量700毫米,無霜期185-211天,被譽為“江北蘇州”。
地容地貌:濰城區地處昌濰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南高北低。東北部土地平曠,土壤肥沃,利於糧食、蔬菜、棉花等農作物精作高產;西南部為丘陵地帶,是林果、菸草、花生適種區。
經濟
農業走上高產優質高效之路。緊緊圍繞發展 市場農業、 特色農業、本著“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進一步穩定發展了具有一定規模的 糧油、 林果、 蔬菜、 畜禽、花卉、花生等6大優勢產業和產品,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農業綜合效益有了較大提高。全區實現糧食總產1.32億公斤,果品974.6萬公斤,蔬菜5393萬公斤,肉蛋奶1660萬公斤。農業增加值達到2.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29.95億元。企業改革力度加大,工業速度、規模、效益同步增長。全區有35家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革,30%的區直工業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圍繞發展規模經濟,組建了巨力、造鎖、耶莉婭等5家企業集團,其中省級企業集團2個,國家級企業集團1個。巨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造鎖集團公司、動力機廠等8家區屬重點企業,東北關、於家、顏家、莊頭等20個工業重點村和耶莉婭集團、金龍鋼砂集團、維城鋼管廠等20個重點鄉鎮工業企業的規模優勢逐步確立,骨幹帶動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全區新上技改項目82個,完成投入1.73億元。開發新產品47種,有31種填補省以上空白。鎮及鎮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36億元,實現利稅7518萬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05.6,比上年增加16.3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逐步形成大發展框架,外向型經濟取得新進展。圍繞建設半島商貿城,不斷拓寬市場經濟領域和服務範圍。全區共規劃18個投資過百萬元的重點三產項目,完成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3.19萬平方米。配套完善城鄉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大型商貿帶,各類市場發展到37處,集貿市場成交額達7.02億元。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12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5億元。全區個體私營業戶達到1.5萬戶,從業人員2.9萬人,私營企業發展到350家。1994年批准
利用外資項目23個,開業投產“三資”企業12家。外貿出口商品收購值完成1.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出口產品達11大類50個品種。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勞務輸出、境外辦企業等都有一定發展。城鄉建設:城鄉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區城鄉基本建設投資3億元。其中城區竣工項目15個、面積6.2萬平方米。城市綜合開發投資1.13億元,住宅竣工面積16.2萬平方米,2553戶居民遷進新居,1994年是濰城區歷史上回遷居民最多的一年。新建、翻建了豐產路等三條街巷道路。配合市政府完成了東風街拆遷拓寬工作,完成濰臨路(濰城段)和機場南路路基建設。於河鎮被列為市重點小城鎮建設範圍,已完成建設規劃論證。
交通
濰城區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東連青島、煙臺、威海,北瀕渤海,是“世界風箏都”——濰坊市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依託中心城區,濰城區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是山東半島重要的交通樞紐,素有“半島走廊”之稱。境內膠濟鐵路、 濟青高速公路、 濰萊高速公路橫貫東西;國道、省道及市區公路縱橫交錯。北距濰坊港50公里,南距濰坊機場5公里,東距青島流亭機場、青島海港100公里,西距濟南遙牆國際機場150公里。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區取得科技成果16項,其中6項達到省以上先進水平。申請專利42項,實施率達50%。開發高新技術新產品20種,被國家科委授予“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積極實施“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的達標驗收,成為全國首批跨入“兩基”(縣市)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99%以上。校舍建設邁出了新步伐,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有5處校改工程全面鋪開,投入資金402萬元,建築面積14160平方米,竣工面積4947平方米。計畫生育工作成效突出,計畫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分別為100%、99%和99.8%。衛生工作,全面落實初保規劃,區、鎮、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被評為省級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區。
歷史名人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箐齋,金石家,濰城區人。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 陳介祺自幼勤奮好學,聰穎強記。請少年時隨父在京求學,19歲即“以詩文名天下”。1835年( 道光十五年)中 舉人,1845年中進士。此後10年間,一直供職翰林院。他廣泛涉獵各種文化典籍,對於經史、義理、訓詁、辭章、音韻等學問,無不深入研究,而尤酷愛金石文字的蒐集與考證。曾向當時著名學者阮元求教質疑,並與何紹基、吳式芬、李方赤等許多金石學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資蒐集文物,僅三代、秦漢古印一項,就有7000餘方。1850年,他在家鄉濰縣城內舊居建成“萬印樓”一幢,並編成《箐齋印集》。他在京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他目睹清朝廷喪權辱國,不滿官場腐敗黑暗,1854年(鹹豐四年)借母喪返歸故里,從此不再復出為官。
回濰後,專心致志從事金石研究,並不惜巨資到處購求文物,足跡踏遍齊魯各地。他鑒精藏富,治學嚴謹,多有創見,因而受到當時考古金石學家的欽佩和推崇,與江蘇學者潘祖蔭被並譽為“南潘北陳”。
他收藏的文物青銅器最多,其中的毛公鼎,馳名中外,最為珍貴。此古器內壁銘文多達497字,儼然一篇《尚書》典誥文字,極為罕見。所作毛公鼎考釋,對於解決西周時期的有關歷史問題,也有重要的參考何價值。他在治學過程中,還能打破封建級觀念,與民間手工藝人姚學乾、胥倫等人交往,盡力獎掖後學,培養工藝人才,促進了家鄉文化事業和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號湘筠,清末教育家、書法家,濰城區人。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鹹豐初,連遭親喪,家居不求仕進,教授生徒多年。1864年(同治三年),典試河南;1867、1870看任順天鄉試同考官。1876年典試廣東,所取多知名人士。在史館10餘年,因他學識淵博,熟悉典章制度,後輩皆奉為楷模。
他為人厚重緘默,不務虛名,胸懷磊落,人皆敬仰。後主講順德龍岡書院、廣平清輝書院、濟南濼源書院,皆負盛名,造就人才頗多!他工詩詞、精書法、小楷尤妙,筆法類磚塔銘,向無苟筆,對後節深有影響。所作《九九消寒歌》反映農家生活,富有田園詩風味,曾在濰縣民間廣為流傳。1884年(光緒十年)冬,卒於濟南濼源書院,同里門人私謚“文敏先生”。
曹鴻勛(1846.2.3——1910.9.9):字仲銘,又字竹銘,號蘭生,清光緒丙子狀元。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新巷子人。
他出身於貧寒家庭。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刻苦讀書。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貢,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1876年(光緒二年)中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1879年(光緒五年)任湖南副考官,兩年後改任視學。任職期間,為改善湖南邊區的文化狀況,開辦省書院,選送優秀學員入院深造,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使邊區學風大變。1887年(光緒十三年),到上書房教載潤(惠端親王綿愉之孫,奕詳子,襲貝勒。光緒弟兄)讀書。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任雲南永昌知府。永昌地處雲南邊區,多種民族雜居,難以治理。他到任後,對每起巨案都反覆調查,掌握案情,依法處理,百姓稱讚他執法嚴明,判案公正。同時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計為其排憂解難,深受人民愛戴,上官賞識。不久,調任雲南知府。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升任雲南按察使。雲南上告巨案,往往連年積壓,他到任月余就斷結巨案10餘起,因此更為上官所器重,兩年後升任貴州布政使,不久,命暫任貴州巡撫。時廣西南丹游匪作亂,他奉命圍剿,南丹得以平定。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正月,調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陝西巡撫。
他擅長書法,首都故宮、頤和園、東華門、西華門、大柵欄等處都有他的墨跡。家鄉有《重修玉清宮碑》(俗稱四面碑)、《十笏園記》等石刻傳世。
王壽彭(1875.4——1929.7):字次籛,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人。
他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鄉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他隨載澤、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實業、教育等,回國後寫了《考察錄》一書。1910年(宣統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學使,曾創辦“兩湖優級師範學堂”,為兩湖培養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間,創立預算制度,並制定學款獨立章程,使辦學經費專款專用,為全國之首創。
辛亥革命後,他回到北京。民國初年,任山東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書。1916年後任北京總統府秘書多年。1925年任山東省教育廳長。次年改組山東省立農、工、礦、醫、法、商六個專門學校為省立山東大學,又增設文科,他兼任校長。王壽彭雖接受過一些維新思想,但始終不忘他是封建狀元的本分,主張尊孔讀經,所聘經史學教師,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舉人,因而遭到校內師生的強烈責難,他不得不於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於天津。
他工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隻字為榮。當年“山東大學”的校牌即其所書。在家鄉留有不少墨跡以楹聯、匾額、題扇居多。曾為西南關五道堂“仙師廟”題名並書“仁術博施能濟眾,虔誠祈禱自蒙庥”。今濰坊市博物館存一刻石,即清末進士陳恆慶為曹鴻勛臨《九成宮醴泉銘》作跋文,由王壽彭所書。他的著作除《考察錄》外,還有《靖盦詩文稿》。
宋伯行(1892——1928):名孟宣,以字行,早期中共黨員,中共青州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濰城區人。
1915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模範染織講習所,被招聘到濟南民生工廠當技師。1923年在濟南加入共產黨。
1923年“二七”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宋伯行在濟南鐵路工人中積極開展後援工作。1925年“五卅”運動中,他深入工廠演講宣傳,組織募捐。6月25日,濟南魯豐紗廠成立工會、工人俱樂部和工人夜校,他兼任夜校教員,經常給工人講解革命形勢,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組織發動了魯豐紗廠的罷工鬥爭並取得重大勝利。
1925年夏,王盡美病逝前後,他接任中共濟南地方執委負責人。同年冬,被選為委員。這期間他曾帶領津浦鐵路大廠和魯豐紗廠工人黨員,破壞北洋軍閥的軍用列車和軍火生產,以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10月,宋伯行受黨的委託組建了中共益都縣地方執行委員會,並任書記。翌年4月,成立了中共青州地方執行委員會,他任書記。1927年夏,中共山東省委在益都縣聖水村召開青州地區黨團工作會議,他參與領導了這次會議,與會同志初步認識了統一戰線中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性。
1928年2月的一個黃昏,他獲悉地委組織部長杜華梓叛變投敵,當機立斷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全部疏散。會後他立即去濟南向省委匯報,4月17日在濟南被張宗昌軍閥當局逮捕。
他被捕後,慘遭嚴刑審訊,終未泄漏黨的機密。1928年4月27日,宋伯行被殺害於濟南緯八路刑場。行刑前,他向敵人索取紙筆,揮筆疾書,簡述自己參加共產黨,為革命而戰,為革命而死的壯舉,英勇就義。時年36歲。
丁錫田(1893——1941):字卓乾,號稼民,當地著名文人,濰城區人。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出生於本地大地主家庭,“十笏園”即他家園林。童年在家塾讀書。少年時愛讀史書。並致力於古文和輿地學的研討。21歲入丁氏第一高等國小校,23歲畢業後留校任歷史教員,後任丁氏第二國小校長,兼教兩校歷史,曾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並於1924年赴南京出席該社年會,也是禹貢學會會員,與史地學家交往甚密。
他編印《鄉土地理教科書》及《濰縣歷史譚》分贈學生作為史地補充教材,他還經常為學生輔導補課,凡貧苦兒童免費入學或資助書籍費用;對有志深造而無力升學者,總是慨然相助。他從師韓善甫讀書多年,深得善甫先生啟發指教。1921年又受業於陳鶴儕。
陳鶴儕擬輯《海岱文徵》,著有《伏乘》5卷,其中《j匕征記》1卷,即由丁錫田代輯,他博覽古籍,對鄉邦文獻及山東學者著作廣為搜輯,已刊印成書的有《濰縣文獻叢刊》3卷、《小書巢》2集,以及《十笏園叢刊》、《習盒叢刊》、《韓理堂先生年譜》、《後漢郡國令長考補》(納入開明書店出版的《二十五史補編》)還有個人著作《稼民雜著》、《嶗山記游》、《赴燕記游》等。
他酷愛地方史志,廣泛搜求地方志書,以收購、互換、抄錄等方式,將山東各縣誌全部蒐集齊全。如明萬曆本《濰縣誌》便是托人從北京圖書館花費較長時間抄錄的。1931年濰縣成立縣誌局,聘他為採訪主任。民國本《濰縣誌稿》中的“氏族志”、“職官志”、“職官表”等,即他將平日所輯加以補充整理而成。
1935年辭去校長職務,1937年隨侍繼母寓居北京,以全部精力整理文獻資料。1941年在北京病逝,終年49歲。丁錫田藏書甚多,分存於北京及濰坊,全國解放後,其子女丁偉志、丁志萱、丁志蓑將全部藏書捐獻給國家。
裴昌會(1896.10.23——1992.3.23):字同野,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著名愛國起義將領,濰城區城裡人。
他出生於較富裕的工商業者家庭,先後在濰縣繼志高等國小、高密縣膠萊中學、濰縣縣立中學讀書。這期間萌發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加入同盟會。中學畢業後,抱著實業救國的理想考入北平民國大學商預科,又投筆從戒,先後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六期畢業。先分配到孫傳芳部,不久轉入國民黨部隊,從低級軍管逐級遞升。1927年後,歷任第四師參謀長、四十七師團長、旅長、副師長、師長,1937年起任第九軍副軍長、軍長,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戰區副長官、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第七兵團中將司令官。
八年抗戰期間,轉戰在華北;華中抗日戰場,與八路軍協同抗擊日軍。其元配夫人及三兒子、侄子等均遭日軍殺害,他表現了一個高級將領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熱忱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後,被蔣介石推向內戰深淵。解放戰爭期間,他的部隊敗退到寶雞後,目睹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下,同國民黨政府公開決裂,他不顧個人得失,毅然於1949年12月23日在四川德陽率部起義。
解放後,他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川北行署副主任兼工業廳廳長、西南紡織管理局局長、重慶市副市長,第五屆、六屆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歷屆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先後擔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和重慶市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54年,曾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一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參政議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協助黨和政府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1989年8月,他在93歲高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他多年的夙願。1992年3月23日在重慶逝世,終年96歲。
郭味蕖(1906——1971):名忻,號字行,著名國畫藝術家,濰城區郭宅街人。早年在上海藝術專科學西畫,畢業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從事國畫研究。建國後,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1959年後調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科主任,加入 中國美術家協會。他創造了花鳥與山水、白貓與點染、工筆與寫意、重彩與潑墨相結合的表現方法,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曾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畫大幅紅梅屏風畫。為中央廳、廣西廳及其他單位畫大幅花鳥畫。
1962年,他畫社鵑花、野竹、郭沫若為之題四言古詩,合作《杜鵑野竹圖》,贈與日本友好人士中島健藏,並在日本報紙上發表,受到日本文藝界好評,盛讚此作為“二郭墨寶”。
他精於竹梅,亦能山水,對金石、考古、鑑賞、書法和文學亦有研究。代表作品有《大好春光》、《河山似錦》、《春雷》、《潺潺》等,著有《宋元明畫家年表》、《中國版畫史略》、《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等。另出版有《郭味蕖畫選》等。
旅遊
十笏園: 十笏園建於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間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陳兆鸞(清 順治年間任彰德知府)、郭熊飛(清道光年間任直隸布政吏)曾先後在此住過,後被濰縣首富丁善寶以重金購得,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改建為私人花園。“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丁善寶在他的《十笏園記》中對十笏園的命名作了解釋:“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園,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詞,來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書的《感通篇》中說,印度吠舍哩國有維摩居士故宅基,唐顯慶中王玄策出使西域,過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號方丈之室。後人即以“十笏”來形容小面積的建築物。此園面積僅二千餘平方米,確是小園,丁善寶即取此意。
十笏園面積雖小,但在有限的空間裡,能呈現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勝。園中假山池塘、曲橋迴廊、亭榭書房等建築共34處,房間67間,緊湊而不擁擠,身臨其境,如在畫中,給人一種布局嚴謹、一步一景的感覺,體現出北方建築的特色,是我國古典造園藝術中的奇葩。十笏園平面呈長方形,由中、西、東三條古建築軸線組成,中軸線建築及其院落為園之主體部分。
浮煙山:浮煙山旅遊度假區位於濰坊市區西南12公里處,總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控制區面積為23.5平方公里,距濰坊機場10公里,距濟青高速公路12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3公里。浮煙山開發區於91年被市政府正式批准立項,93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開發區。浮煙山開發區經過七年的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先後順利舉辦了第九屆至十五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放飛比賽。浮煙山為泰沂山脈尾閭,南有明宮山,北有符山,海拔161.5米。浮煙山處於望留鎮、符山鎮南半部之間。浮煙山山名源於唐代,山上原有浮煙閣、溪澗草堂、詠翠亭、臥雲台、朝陽觀、公孫弘墓、麓台書院等古蹟,現已大部分整修。浮煙山整個山勢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坡平緩,西坡陡峭,山區地貌多變,溝谷密布,頂部較為平坦寬敞,山上林木蔥鬱,四季風景各具特色。山西依符山水庫,山水相映,更為浮煙山增添了幾分秀麗。
浮煙山是濰坊市區唯一的一大自然風景區,是市區的旅遊勝地。濰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浮煙山旅遊開發區的投資建設,現已投資3800萬元,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和部分景點建設,已建成朝陽觀和進山大型牌坊一座,大型風箏放飛場及觀禮台一處,浮鳶大酒店現已完成主體部分,度假別墅區已基本建成。
浮煙山現規劃為六大部分:1、世界民俗風情園;2、自然風光區;3、娛樂活動區;4、度假別墅區;5、水上活動區;6、後勤服務區。規劃完成可使開發區成為融娛樂、遊覽、商業、貿易、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遊樂場所。
萬印樓: 萬印樓為 陳介祺故居,位於濰城區東風西街,為典型的清代建築風格。原 陳介祺故居規模頗大,現僅存東樓及兩座大廳,但仍可看出故居風貌和建築格調。這座東樓即聞名海內外的萬印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印樓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收藏過陳介祺的周、秦、漢三代印璽7000餘方,鍾、鼎、尊、彝等235件,器物80多件,其他如古錢、秘籍、陶瓷、碑碣、造像、書畫等萬件以上,所以叫萬印樓。據說他得商、周古鐘11件,取其整數,又叫“十鐘山房”。他建萬印樓曾書一聯,“齊魯古匋五千種,周秦印篆一萬方”。
人民公園:濰坊人民公園始建於1951年,原為以觀賞動植物為主、封閉式管理的市級公園。為適應城市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提升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品質,2004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對人民公園進行改造。改造工程本著利用原有生態資源、運用現代造園手法、突出生態性、人本性,突出體現濰坊歷史文化底蘊、突出人與自然和諧與融合的原則、自2004年9月始,至2005年5月,除兩個園中園(中式園與西式園)尚未竣工外,主體改造內容基本完成,於2005年“六一”試開園。
改造後的人民公園占地13公頃,分三個出入口(南出入口、北出入口、西出入口)、兩條景觀帶(園中溪流景觀帶、沿河景觀帶)、兩個園中園(中式園與西式園),共十二個景區,主要有:疊翠、天趣園、明心島、自在洲、楓林、流沙、慕容台、雲城、聽香屋、春之景區、歸真園、誼園等。為一處寓休閒、娛樂、健身、觀賞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開放式市級公園。
自怡園:新建的自怡園,於1991年11月在濰城區西關苗圃動工,歷時2年又11個月建成並對外開放。占地7.9公頃。園內既復建過去的山、湖、亭、廊,恢復了“青筠別館”、“絳雪居”、“疊石山房”、“自怡閣”諸勝,又新添了“向陽景院”、“湖山真意”、“漁樂園”、“碼頭”等景點和兒童娛樂區。總體設計將廳、堂、榭、亭、廊、閣等園林建築與山、湖、樹、石融為一體。
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郭味蕖故居陳列館位於濰坊市中心1.5公里處,總占地面積0.3畝,建築面積300平方米,距濰坊飛機場7公里,距濰坊火車站1.5公里。
郭味蕖(1908——1971),濰坊市濰城人,我國當代著名國畫藝術家、美術理論家、美術教育家。郭先生畢生從事
中國畫研究,對金石考古、 文學、 書法亦有研究,著作豐厚,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一生的藝術活動,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創作的 《東風朱霞》、 《大好春光》、 《初陽》、 《朝暉》、 《驚雷》等作品,閃耀著時代光彩,洋溢著對新的生活和祖國的歌頌與期望之情,具有創新精神,表現了從傳統繪畫形式中脫化出來的新時代花鳥畫風。郭先生為人民大會堂、毛主席休息室創作多幅繪畫,作品曾作為禮品由國家領導人贈送外賓。“疏園”乃先生居濰時之住宅,一九九二年四月由濰城區人民政府闢為郭味蕖故居陳列館。館內恢復舊日園林風貌,修葺先生親手所蓋茅草畫室,陳列先生書畫及學術著作,展覽藝術界名人作品,以開展藝術交流,推動學術研究,弘揚民族文化。
特產
仿古青銅器: 濰坊仿古青銅器始於 清代。最早採用 撥蠟翻砂法,仿製者是金石學家陳介祺與城南 大胥家農民胥倫。仿古銅產品主要有各種爵、鼎、卣、爐、佛像、 禽獸、 人物等。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仿古銅的研製,建立了專門的車間,產品有馬踏飛燕、長信宮燈和內鑄有銘文497字的毛公鼎等,使古代珍貴文物再現於世。
仿古銅製品觀音菩薩、笑面臥佛像,小巧精緻,暢銷日本和東南亞諸國。1979年試製成功浮雕古銅器與紅木漆器相結合的屏風、掛屏,開闢了新的套用途徑。四扇博古掛屏在山東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設計創新一等獎。
仿古國畫:濰坊仿古國畫產品1973年由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首創。1974年批量生產,成為70年代山東省特藝類較大商品之一。仿古國畫分紙本、絹本、裝裱3種,題材以山水、花鳥、人物為多。
1974—1978年產品全部出口。1978年以後,轉向絹面國畫屏風生產,品種有四扇屏、六扇坐屏、台屏等。1982年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又創鎏金填彩屏,並於1986年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質產品獎。
銅印:銅印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實用和欣賞並重的工藝美術品。它堅固耐用,不易仿製,信用價值和實用價值較高。濰坊銅印始於清代。仿漢印翻砂法,以沙土製模,然後熔化紫銅鑄造。創始者為城南大胥家胥倫。
至解放前夕,鑄銅印則由於樹千、王端等人繼承。解放後,濰坊僅有於樹千繼續從事銅印鑄制,鑄印字型以隸篆體為主,印鈕造型多為動物。濰坊銅印以黃銅或紫銅為原料,經過70多道工序鑄造而成。濰坊工藝美術研究所尚保留這一特種工藝品。
濰城肉火燒:濰城的火燒品種很多。單是面火燒就有若干種,如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等。較為出名有特色的有槓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槓子頭火燒,因做火燒的面很硬,手揉不動,需用木槓翻壓,故名。其形圓、個頭大,每個約250克,邊厚里薄,中間隆起。其特點是面硬、烤烙熟透而無糊斑,吃起來脆口,越嚼越香。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脂烙酥火燒,系有特製的脂烙酥而得名。脂烙酥用上好的豬油,拌以適量蒸好的麵粉,化油時加適量花椒、桂皮,油化後剔出已炸酥的花椒、桂皮,再和面成焰。火燒皮用香油和面,包制好入爐,用文火烘烤而成。其特點是皮酥,瓤有異香而不膩。濰城肉火燒在城隍廟的最好吃,不過最好吃現打出來的。
朝天鍋: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 朝天鍋”。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並備有薄麵餅,隨意自用。然後,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捲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因其經濟實惠,肉湯隨喝隨舀,深受民眾歡迎。 濰坊朝天鍋經不斷改進於1997年分別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隨著商業的發展,朝天鍋已遍及全市,如今已發展成為“朝天宴”。此宴用雞肉、 驢肉煨湯、以煮全豬為主,有豬頭、肝、肺、心、 肚、 腸,再配以甜麵醬、醋、醬油、疙瘩鹹菜條、胡椒粉、蔥、姜、八角、桂皮、鹽、香菜、香油、青蘿蔔條等十幾種調料和冷菜。食客們坐在一張特製的餐桌周圍,桌中央有一口直徑50厘米,深65厘米的大鍋,鍋口與桌面齊平,鍋底有特製燃料。圓桌有一缺口,服務員在缺口處,根據客人的要求將鍋內的肉舀出、切好,供客人慢慢品嘗。“朝天鍋”肥而不膩,營養豐富,味美可口,湯清淡而不渾濁,加以薄餅配用,其味無窮。濰城雞鴨和樂:濰坊和樂。"和樂"又叫"餄餎",一種古老的麵食,賈思勰和蒲松齡都曾描述過。濰坊和樂用麵粉加澱粉製成,長且韌,不易斷,鄉間多以此祝壽。出鍋後,配上雞鴨肉鹵和"憨肉"一同吃。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麵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滷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滷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經民間食品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至今,成為人勻喜聞樂見的麵食。它以製作考究,佐料齊全、味美湯鮮而聞名齊魯大地,又以味美價廉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1997年雞鴨和樂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傳說老濰縣城內有一經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齊心協力,十幾年後,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是,幾個兒子結婚後,兒子在媳婦們慫恿下,妯娌之間、兄弟之間常常為爭奪財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打架。無奈之下,主人打算將家產分給兒子們各自經營,在全家共吃最後一頓團圓飯時,他拿出精心準備的麵食給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訴他們:這是和樂,希望你們兄弟、妯娌之間,互幫互助,合家歡樂,兒子兒媳們感到非常慚愧,此後,和好如初。經過歷代人的努力終於發展成為現在的雞鴨和樂。
蘿蔔:濰縣蘿蔔又稱“青蘿蔔”或“高腳青”,有近300年的栽培歷史,既是濰縣著名土特產,也是山東省著名蘿蔔優良品種。它既可做蔬菜,也可生食。含鈣、鎂、鋅、鐵等多種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生食具有順氣、化痰、消食等功效,還可做菜或醃製,亦可入藥。遠銷香港、澳門、東南亞等諸多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做菜凡炒、拌、燉、醃均可,為當地秋、冬、春三季主要蔬菜之一。當地人喜愛生吃,家中來客常以煙、茶、蘿蔔招待。經常食用有去痰、清熱解毒、健脾理氣、助消化等功能。當地有“吃蘿蔔喝茶,不用找醫生把藥拿”之說,濰縣蘿蔔含有大量維生素,確有保健作用。濰縣蘿蔔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經過菜農和科技人員的長期培育,形成了大纓、小纓和二纓3個品系。3個品系的特徵基本相似,葉均屬花葉型,每葉有裂葉8-10對,葉色深綠。肉質根均呈圓柱形,地上部占全長四分之三,為青綠色,地下部占四分之一, 為白色。大纓蘿蔔生長勢較強,肉質白綠色,質松味淡,辣味輕,宜做熟食和醃漬。小纓蘿蔔長勢較弱,皮色深綠,皮薄質脆,味甜帶香、品質佳,宜生食。二纓蘿蔔特徵介於大纓和小纓之間,肉質緊密、翠綠、脆、甜、多汁、生食如水果,故又稱水果蘿蔔。 濰縣蘿蔔原多產於濰縣城城郊,但以北宮地片所產為最佳,故又稱北宮蘿蔔,北宮地屬北關,又稱北關蘿蔔。遠銷香港地區、東南亞諸國及國內各主要大城市,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建國後,山東省農業廳曾把濰縣蘿蔔的提純復壯和增進品質的試驗研究,列為科研 項目,並組織農業、科研單位協作進行研究;恢復了原種,產量和品質不斷提高。濰縣蘿蔔原僅限於濰城郊區,現已擴大到昌樂、壽光、寒亭、坊子、奎文、安丘、青州等縣市區,栽培面積不斷擴大,並引種到新疆、四川、廣東、雲南等地。
小麻葉大白菜:小麻葉大白菜是濰城大白菜優良品種,清代乾隆年間已有栽培,有300年的栽培歷史。以城南小莊子地片所產為最佳。
該品種抗寒性強、耐貯藏,是居民冬季的主食蔬菜之一,熬、炒、燉、醃漬、涼拌皆宜。用清水燉食,湯呈乳白色,俗稱“奶湯白菜”,味道清香,深受消費者喜愛。
齊魯大地
這兒,誕生了影響中華千年的儒家文化;這兒,有享譽海內外的五嶽獨尊之泰山。悠久而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我們一起進入齊魯大地! |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
濟南市 | 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
青島市 | 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
淄博市 | 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
棗莊市 | 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
東營市 | 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
煙臺市 | 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
濰坊市 | 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
濟寧市 | 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
泰安市 | 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
威海市 | 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
日照市 | 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
萊蕪市 | 萊城區 | 鋼城區 |
臨沂市 | 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
德州市 | 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
聊城市 | 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
濱州市 | 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
菏澤市 | 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