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縣

成武縣

成武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隸屬著名的牡丹之鄉菏澤市,截至2013年,總面積988.3平方公里,轄12鎮、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工業園區,473個村民委員會(居委會),總人口70萬人。西周初文王子封於此,就是郜國,古成武即為郜國故都。成武縣—伯樂故里,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物華天寶人才輩出。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漢朝名賢孫期、齊國名臣晏子等歷史名人的故鄉。(成武是晏子的故鄉這一說法有爭議,更普遍的說法是高密)成武縣是中國生態文明先進縣、中國優質棉繁育基地縣、中國淡水養殖基地縣、中國高標準平原綠化縣、中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中國科技先進縣和全國城市環境優秀縣,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山東省精神文明先進縣。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成武縣區劃圖成武縣區劃圖

宋代以前,成武縣曾分為15個鄉,明代成武縣編為37里,清代劃分為24社23集。中華民國時期,成武縣分為5個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成武縣分為8個區,1958年,撤區設1鎮16鄉,後將鄉鎮改建為10處人民公社,1979年增至18處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開,改為19處鄉鎮:成武鎮、大田集鎮、汶上集鎮、天宮廟鎮、南魯集鄉、伯樂集鄉、苟村集鄉、孫寺鄉、郜鼎集鄉、白浮圖鄉、張樓鄉、孫廟鄉、寶峰鄉、桃花寺鄉、九女集鄉、黨集鄉、康集鄉、智樓鄉、徐莊鄉。1988年撤銷徐莊鄉,歸屬汶上集鎮。1996年-1998年南魯集鄉、苟村集鄉、白浮圖鄉、伯樂集鄉、孫寺鄉分別撤鄉建鎮。成武縣計有成武、大田集、汶上集、天宮廟、苟村集南魯集、白浮圖、伯樂集、孫寺9個鎮;郜鼎集、張樓、孫廟、寶峰、桃花寺、九女集、黨集、康集、智樓9個鄉。

成武縣風光成武縣風光

2001年經省政府批准,同意將18個鄉鎮合併成12個鄉鎮:撤銷智樓鄉併入九女集鄉;撤銷桃花寺鄉併入大田集鎮;撤銷寶峰鄉併入汶上集鎮;撤銷康集鄉併入天宮廟鎮;撤銷郜鼎集鄉將小集、前陳莊、毛窪、宋莊、單橋、前李莊、晏堌堆、單莊、純集、李莊、謝樓、小閻莊、前王莊13個行政村劃入孫寺鎮,將郜鼎集西、郜鼎集東、劉坊、張呂莊、楊樓、後陳樓、水口、宋灣、李六、節樓、姜莊11個行政村和苟村集鎮的七里口、黃莊行政村劃入成武鎮。

2002年2月撤銷九女集鄉設定九女集鎮。2003年天宮廟鎮的鄭河、八陳兩個行政村劃入成武鎮。2005年3月設定成武縣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的範圍包括11個行政村(居委會),共有34個自然村,1.2萬人,面積約12平方公里。2006年3月,成武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改名為成武縣工業園區。截止2008年底,成武縣共有成武鎮、汶上集、白浮圖、大田集、孫寺、九女集、南魯集、伯樂集、天宮廟、苟村集10個鎮,張樓、黨集2個鄉,一個工業園區。共有476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1317個自然村。

2010年6月山東省民政廳下發檔案,批准撤銷成武縣黨集鄉、張樓鄉,設立黨集鎮、張樓鎮。這標誌著兩個鄉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原黨集鄉版圖面積63.8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69個自然村,3.5萬人。

行政區劃

2013年成武縣2街道、11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文亭街道、永昌街道、大田集鎮、天宮廟鎮、汶上集鎮、南魯集鎮、伯樂集鎮、苟村集鎮、白浮圖鎮、孫寺鎮、九女集鎮、黨集鎮、張樓鎮。

自然條件

地理位置

成武縣位於菏澤市東南部,、豫、皖四省交界處,東鄰蘇、皖的豐縣、沛縣、碭山,南鄰河南的商丘,西鄰河南的蘭考、焦作。德商、定碭、棗曹三條省道穿境而過;東漁河橫貫縣境中部,上朔黃河,下抵南四湖。縣城所在地是魯、蘇、豫、皖主要的貨物集散地,距省會濟南市215公里,至菏澤市51公里。

地形地貌

地貌為黃河沖積平原,海撥高度在45.4米。地形平坦,土地資源,適宜於大面積集中的開發建設,符合國家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城市建設土地使用政策。

氣候

位於太行山與沂蒙山脈構成的狹道之中。處於北溫帶,屬於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水熱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濕潤,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氣溫

多年平均為13.9℃,七月平均氣溫為26.9℃,1月平均氣溫為-0.7℃,極端最高氣溫為40.4,極端最低氣溫為-16.7℃。

日照

長年平均日照為1767.1小時。

降水

年最大降雨量935.7mm,年最小降雨量373.1mm,30年平均降雨量627.3mm。多集中在春夏秋季,多年平均蒸發量為620.1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8%。

風向

常年風向多北風、東北風和南風、風向隨季節而變 化,春季多北風、東風、南風,夏季多南風、西南風,秋季、冬季多北風、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2.4m/s 。

水文

地表水資源豐富,有東漁河、萬福河、大沙河三條黃河支流,屬於淮河流域,河流境內全長為347公里,東漁河是縣境最大流域,河流境內全長36公里,流域面積為539平方公里,正常水位寬100-130m,多年平均流量為10m3/S,多年來平均過境水量為33億立方米。縣城西部有文亭湖水庫一座,地下水源豐富。

經濟狀況

產業結構

成武縣經濟發展以2010年為例,成武縣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3.7億元,增長14.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億元,增長2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83億元,增長39.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45元,增長15.4%;三次產業比調整到21:55:24。

第一產業

成武縣80.8萬元畝小麥總產達33.9萬噸,35萬畝大蒜產值30億元,32萬畝棉花產值8.7億元,均獲歷史最好收益。“成武醬大頭”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有國家農業部批准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一個,全年新增規模以上農副產品味加工企業10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5家。

第二產業

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中,成武縣新建續建過億元項目66個,其中過10億元項目11個,項目數量、質量、規模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勢頭強勁,實現產值78.8億元,增長31%,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43.6%。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5家,比上年增加17家,完成工業增加值4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81.8億元、利稅27億元,分別增長18.3%、28%、6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322%,萬元GDP能耗下降3.5%。成武九洲科技公司在德國成功上市,實現成武縣縣上市企業零的突破。

全年完成城市規劃投入2090萬元、基礎設施收入3.2億元、片區建設投入18.2億元,實現城市經營可支配收益3.1億元,分別是2009年的3.5倍、2.2倍、1.9倍和4.4倍,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城鎮承載功能不斷增強。

交通

鐵路

成武西靠京九鐵路,北依新石鐵路,南臨隴海鐵路,東接京滬鐵路,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在菏澤交匯,使菏澤成為縱連南北、橫貫東西的交通樞紐。

航空

距離濟南和鄭州國際機場200多公里。

公路

緊鄰日東、濟菏、菏蘭、德商、寶連等高速公路,正在規劃建設的菏徐高速東西穿越,德商、棗曹、定碭、東豐四條省級公路貫穿全境,公路密度137公里/百平方公里。

社會事業

成武與華東、華北電網聯網,屬菏澤、濟寧雙電源供電,建有22萬伏變電站1座,11萬伏變電站3座,3.5萬伏變電站12座,9000KW熱電廠1處,2.2萬KW熱電廠1處,2×30萬KW的電廠項目正在做前期工作。

縣經濟技術開發區依託三條省級公路構建而成,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一期建設4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五通一平”,功能分區合理,2平方公里的“濟南工業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入園項目同步推進。

市內建有內陸口岸,海關、商檢配套完善,與青島港實現直通,貨物進出口極為便利。縣政務服務中心為客商辦理各種手續,提供全方位服務。金融、通訊、醫療、保險、文化、娛樂等設施齊全,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

歷史文化

遠古時期

成武縣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由於遠古的自然環境十分艱苦,加之當時的生存能力極其低下,成武先民為抵禦各種災害和猛獸侵襲,往往以親緣關係結成原始群落,傍水擇高地而居,自西南至東北方向,自然分布於城區和田塔兩大區域中心周圍。為有效對付經常泛濫危及生存的滔滔洪水,先民們不得不堆積黃土築高台而居。從現存於縣境內的文亭山、大台、小台、呂台、鬥雞台、晏堌堆、高左堌、董堌堆、記河寺堌堆、盆罐窯堌堆等30餘處大汶口文化遺址來看,無論堌堆之高大、數量之眾多、區域之廣泛、布列之密集,均遠勝於周圍地區。遺址內涵豐富,有房址、窯坑、盟台、墓葬;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錛、石鐮、石鑿等石器,有骨鑿、骨鏃、骨鐮、骨針等骨器及蚌器。由此可見,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左右,成武就已成為新石器時代文明的一大中心。

大禹治水的成功後,先民開始“下丘居土”,一批小規模的城邑慢慢出現,成武也逐步成為夏商時期陶器製作的中心之一。成武的陶器作坊以文亭山為中心,廣布於西起西窪村、東至盆罐窯、南至南護城堤、北至張瓦房這一區域。區域內商代文化遺存豐富,出土的生活用具主要有鼎、鬲(lì)、斝(jiǎ)、甗(yan)、甑(zeng)、釜(fu)、鬹(gui)、盉(he)、盆、盤、碗、壺、罐、缽、杯、豆等陶器,以泥質陶為主,次之為夾砂陶、夾蚌沫陶,陶色主要有灰、黑、紅,也有部分夾心,裝飾以素麵為主,間有少量方格紋、籃紋、繩紋、錐制紋、三角紋、波浪紋、菱形紋、圈紋、鋸齒紋、雲雷紋等,質地堅硬,表面潤澤,手工和輪制兼有,燒制工藝已十分先進,且部分陶器置有圈足、三足和把手。文亭湖中發掘出的大量官窯、陶井群、陶彎管,更證實了當時成武制陶業的盛況。境內的“江山府”(位於成武城西二十里處),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亳(北亳即今山東曹縣)的北大門“驛站”。據傳,時有堯堤相連,自文亭山北通達“江山府”,堤北有一“陰路”(因濟水之陰而名之)貫通,自成武西門至豐丘(今河南省長垣),專程運載“官窯之陶器”。

商周時期

西周時郜國在此建都,秦時置縣。成武人傑地靈,是春秋時期著名相馬師伯樂(孫陽)、漢朝名賢孫期、宋朝名相龐籍的故鄉。成武文物薈萃,文亭山文亭湖、秦漢大堤、齊桓公鬥雞台、伯樂墓、晏堌堆、五代屯軍大碾、唐代田塔等遺蹟眾多。

公元前1041年,武王滅紂立周之後,為了便於統治,在全國實行第一次土地大分封,成武被封為郜姓諸侯國郜國,定都郜城(今山東成武郜鼎集村),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周武王的異母兄弟姬載,被封為郜國的第一位國君——郜國公碩父。於是,郜國公碩父便成了天下郜氏的鼻祖,成武便成了郜氏家族的發源地。在分封儀式上,周天子將象徵著郜國權力的傳國重寶——青銅器郜史碩父鼎,親自授予郜國公,鼎上銘文詳細記載著“所賜庶民、臣僕、車馬、戎兵、田地數目,以為國寶,世世保守”(郭沫若《中國上古史綱》)。公元前713年,齊國鄭國魯國聯合討伐宋國,鄭國軍隊攻入郜邑,把郜國土地轉讓給魯國。公元前710年,宋國的華督將郜史碩父鼎掠走,賄賂給了魯桓公。公元前640年,《春秋》記載亡國之君“郜子來朝”。從此,在華夏浩如煙海的眾多史冊中,前後延續了三四百年的郜國,再也難覓任何蹤跡。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成武縣,隸屬東郡。從太史公《史記》中三處使用“成武”、一處使用“城武”即可確認,“成武”作為“千年古縣”的悠久歷史,可以上溯到兩千二百多年前的大秦帝國。

漢朝至今

存有漢蔡邕書《張壽墓碑》、唐虞世南書《孔子廟堂碑》、元趙孟頫書《張成墓碑》等著名碑刻。成武民歌《包楞調》唱響全國;戲曲、書畫、陶藝、瓷刻、發繡、麥編、鬥雞、斗羊等地方文化藝術獨具特色。

著名景點

申氏節孝坊

徐思邁妻申氏節孝坊,位於成武縣張樓鄉徐老家村.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全石結構,造型古樸典雅,雕工考究,書法俊美,屬於典型的清代石坊建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該坊四柱三門,中間寬3.0米,兩側寬1.0米.底部基柱南北總長9.0米.柱石兩側均有石樁加固.石樁上均有石雕獅子,形態各異.立柱和加固的石柱上同時雕刻著各種幾何圖案及歷史故事.立柱正面有兩副對聯,分別是:

“雪滿瑤池,數十年清操炳耀.鸞回鳳扉,幾千載制敕輝煌.”和“翼翼青編標苦志,煌煌紫誥鑄貞珉.”

此坊橫樑上雕刻有多種圖案,造形生動,雕工別致,甚是精美.三道橫樑中間夾有兩塊大匾,分別書曰:“敕褒節孝”和“旌表太學士徐思邁妻申氏節孝坊。”房檐為石刻仿木結構,中間高,兩側低,層次分明扣和巧妙,翹角飛檐,勾心鬥角,顯得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坊檐正中斜掛著膏50厘米,寬30厘米的“聖旨”牌。該坊歷經二百餘載,保存基本完好。因為地震,牌坊略顯傾斜。

臥化塔

臥化塔臥化塔

成武縣田塔化塔,位於成武縣大田集鎮田塔村東,始建於唐朝初期,為魯西南地區地面上現存最早的古建築。1997年山東省文物局和省美術出版社把該塔編入《古建畫集》。

該塔為樓閣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剎、塔身、基座三部分組成,全石結構,造型古樸端莊。

塔頂兩層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人為毀掉,地面現存五層,高5.4米。底層有塔室,南向,進深1.5米左右。塔室東西兩壁分別有高90厘米、寬56厘米、厚11厘米的造像石一塊,東壁造像石刻佛像三尊、其他造像32尊,石像左側豎刻“大唐開元聖神神武皇帝供養”,右側豎刻“大唐開元皇后供養佛時”;西壁造像石刻佛三尊,其他造像21尊。佛像最高的20厘米,最低的7厘米。

此處原有規模宏大的廟群,二十世紀初毀於戰火。

吉祥寺

吉祥寺吉祥寺與釋迦牟尼佛景觀

成武釋迦牟尼佛坐落在白浮圖鎮吉祥寺舊址。該佛青石質,圓雕,高7尺2寸,重約5噸,造型古拙,衣朴無華,為南北朝時期雕像。

吉祥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皇詔敕賜為吉祥院。大唐大曆七年曾予重修或擴建。元代時,聶尚書又重修該寺院,並易名為聶家寺。當時有塔,其色白,故今猶傳為白浮圖雲。後來人們又將聶家寺簡稱為聶寺。然據民眾傳說:“聶、滅”二字諧音,“聶寺、聶寺,滅寺、滅寺”犯了忌諱。由於更名的緣故,該寺院漸漸僧離客斷,香火不繼,以致從元至清數百年中,長無修繕,破落凋零。清末詩人李方秀慨而賦詩云:“為元為宋總難分,且對浮圖說舊聞。佛子猶存半間廟,尚書並失一抔墳。硯池皎皎生明月,櫃寺蒼蒼起暮雲。只可今朝自怡悅,莫將感慨說紛紛。”

2001年9月10日,中國佛教協會寬忍法師親臨吉祥寺參拜古佛,遵之為“靈佛國寶”。11日欣然命筆贊曰(一)浮圖菏澤兩逶迤,法法緣生未許疑。慨自吉祥三宿後,清涼熱鬧總相宜。(二)正值金秋萬寶成,吉祥石佛化緣深。心儀菏澤留芳遠,一路香花結勝因。

文亭湖

文亭湖文亭湖

在廣袤的魯西南平原上,有一個轄62萬人口、988.1平方公里土地、12個鄉鎮的小縣——成武縣。別看這個縣小,但在全國的地位並不低,近幾年先後榮獲了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先進縣、糧食生產基地縣、優質棉繁育基地縣、淡水養殖基地縣等稱號。成武縣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自然景觀豐富。最讓該縣人民自豪的是:一山、一湖。這山,就是文亭山;這湖,就是文亭湖。

文亭山位於成武城區西北部的文亭湖中,原系先民避水時所築高台,後演變為人們祭祀、聚會、遊玩之所。高17米,面積約23938平方米。傳說春秋時孔子的弟子曾參與“三冉”(冉雍、冉耕、冉求)在此會文,後人于山上建亭紀念,名曰“文亭”;山因亭名,故曰“文亭山”。據《曹州府志》記載:“上有高祖廟。”“漢高祖過魯祀孔子,駐蹕於楚丘之文亭。”楚丘,即秦漢時成武故城。山右有駐蹕亭,“漢高祖駐蹕處也”。相傳漢高祖駐蹕文亭山時,上有五彩雲籠罩。所以,文亭又叫“雲亭”,文亭山又叫“雲亭山”。明代曾于山右建曾子祠和兩個亭子,飛檐畫棟,氣宇軒昂,連同山頂廟宇,形成一個相當規模的建築群。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六日,這裡有香火大會,買賣的、拜神的,好不熱鬧。至二十世紀50年代,這裡建築物已無,尚有古柏數株。1969年縣政府將此山闢為烈士陵園,在山頂建烈士紀念堂一座。紀念堂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包備五先生題額,堂內陳列著成武縣革命鬥爭史圖片和烈士事跡介紹,每年清明那天各界民眾都到這裡觀瞻、祭奠;紀念堂前辟有花圃;花圃兩側各有一亭:左為觀武亭,右為會文亭,皆取成武“文成武就”之意;亭內皆設有石桌、石凳,供遊客休憩、納涼、弈棋、清談之用;山坡栽植的翠柏綠柳,現已鬱鬱蔥蔥,成了鳥兒的樂園。

在文亭山後有一略比文亭山低的土台,名曰鬥雞台。傳說春秋時宋滅郜國後違背了北杏之會的盟約,齊桓公於公元前679年以盟主的身份召集盟友出兵討伐,單伯帶兵和他相會於宋北境。打敗宋國後,他們就在此台上鬥雞慶祝勝利。此後世代相沿,就成為人們鬥雞取樂的地方了。由於戰亂和饑荒,鬥雞台的鬥雞活動不知何時已經停止,矗立在鬥雞台上的是烈士紀念碑。但成武民間的鬥雞活動仍然餘風未泯。1994年(?),該縣鬥雞協會成功舉辦了全國首屆民間鬥雞比賽,為太平盛世增添一景。

站在文亭山上,舉目四望,是那碧波蕩漾的湖水。這湖,就是文亭湖。

文亭湖原來叫城湖,因環抱文亭山而得名。一望無際,號稱萬畝。它像一條溫柔的臂彎,從城的西邊向北邊、向東把富饒的城區攬在懷裡,給城市增添了一抹嬌媚。湖內曾出土新石器時代的骨鏃、骨箭頭和商周以降的眾多文物,並發現了漢代陶井群,可知此湖原系先民聚居地。據清乾隆年間的《曹州府志》載:“文亭山在城武(成武)縣西北一里。”可知乾隆以前的成武小邑一部分就在文亭湖裡。據《史記》記載,秦二世三年二月,沛公、周勃、曹參曾“攻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從地形看,這場秦漢之戰可能就發生在文亭湖南部了。

文亭湖的滄桑變化,是先民與大自然鬥爭的結果。先秦時期,先民為抗禦洪水,取土堆山;漢代以後,先民為保護城池,高築堤防。文亭湖周圍現存的30多華里的護城大堤,據專家考證乃漢代所修。經過二千多年的黃河淤積,護城堤外比堤內高出近3米。經過護城堤的抵擋,城外的水是進不了城了,但城內的水也同樣排不出堤外。由於城內常年積水,便形成了“野渚四千頃,煙樓水半城”的富麗景象。

經過近幾年的文亭湖綜合開發,昔日的沼澤地變得水清魚肥、荷花飄香,飽經滄桑的文亭湖盪開了美麗的容顏。文亭湖逐漸變為集觀光旅遊、鬥雞垂釣、淡水養殖、蓄水供水為一體的多功能水庫。在文亭湖泛舟,穿過依依的楊柳,可看到寬闊的棗曹(棗莊——曹縣)公路、定碭(定陶——碭山)公路上賓士的車流。

從文亭湖南岸的四麒麟牌坊步行百餘步,就可到“千里馬”石雕像下。該石雕為紀念孫陽而建。孫陽,秦穆公時郜國(今成武縣城)人,以善相馬名世,人稱伯樂,被後人推為舉賢薦能的楷模。石雕上端站立著偉岸的伯樂,伯樂身旁的千里馬仰天長嘯,好象在鳴謝伯樂的知遇之恩,也反映著成武人民昂揚的精神風貌;高大的底座四周刻著銘文,其中一面是韓愈的千古名篇《馬說》。成武縣城西北0.5公里處,有土丘突出於城湖之中,高十餘米,名文亭山,又名雲亭山。傳說春秋時,曾子與“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曾會文於此,後人於土丘上建亭紀念,名“會文亭”,這土丘便稱為文亭山了。又傳說:漢高祖劉邦,曾駐蹕文亭山,上有五色祥雲籠罩,所以文亭又名“雲亭”,文亭山又名“雲亭山”。

欞星門

欞星門欞星門

成武縣欞星門,舊為文廟大門成武欞星門單位。其中欞星門三字為雙鉤雕法,欞字為金元時寫法,下面三個口寫成品字。暗含儒家文章天下一品之意。

,現是成武縣干休所大門,建造於元代,全部為石結構,雕刻精美。是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欞星門三字為雙鉤雕法,欞字為金元時寫法,下面三個口寫成品字。暗含儒家文章天下一品之意。

中天園

中天園中天園

遠眺建設中的生態園餐飲區(老甜甜提供)域,西部是康體會展區,中部是生態餐飲、垂釣採摘區,東部是休閒度假區。這一項目建成後,將集農業科技、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會議接待、文物展覽於一體,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成武生態園項目總投資5億元,開發面積120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是康體會展區,中部是生態餐飲、垂釣採摘區,東部是休閒度假區。這一項目建成後,將集農業科技、旅遊觀光、休閒度假、會議接待、文物展覽於一體,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著名人物

伯樂

成武縣伯樂

(約公元前680年-前610年),原名孫陽,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在秦國富國強兵中,作為相馬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秦穆公信賴,被封為“伯樂將軍”。伯樂後來將畢生經驗總結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軍事的需要,馬的作用已十分凸顯。當時人們已將馬分為六類,即種馬(繁殖用)、戎馬(軍用)、齊馬(儀仗用)、道馬(驛用)、田馬(狩獵用)、駑馬(雜役用),養馬、相馬遂成為一門重要學問。孫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相馬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事業。孫陽從事相馬這一職業時,還沒有相馬學的經驗著作可資借鑑,只能靠比較摸索、深思探究去發現規律。孫陽學習相馬非常勤奮,《呂氏春秋·精通》說:“孫陽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少有大志的孫陽,認識到在地面狹小的郜國難以有所作為,就離開了故土。歷經諸國,最後西出潼關,到達秦國,成為秦穆公之臣。當時秦國經濟發展以畜牧業為主,多養馬。特別是為了對抗北方牧人剽悍的騎士,秦人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故對養育馬匹、選擇良馬非常重視。 孫陽在秦國富國強兵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以其卓著成績得到秦穆公信賴,被秦穆公封為“伯樂將軍”,隨後以監軍少宰之職隨軍征戰南北。伯樂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在做好相馬、薦馬工作外,還為秦國舉薦了九方皋這樣的能人賢士,傳為歷史佳話。 伯樂經過多年的實踐、長期的潛心研究,取得豐富的相馬經驗後,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整理。他搜求資料,反覆推敲,終於寫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相馬學著作——《伯樂相馬經》。書中有圖有文,圖文並茂。《伯樂相馬經》長期被相馬者奉為經典,在隋唐時代影響較大。後雖失傳,但蛛絲馬跡在諸多有關文獻中仍隱隱可見:《新唐書·藝文志》載有《伯樂相馬經》一卷;唐中葉張鷟寫的《朝野僉載》、明人張鼎思著《琅琊代醉編·伯樂子》和楊升庵著《藝林伐山》中均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就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帛書。《相馬經》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殘缺五百字(有二百字可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沒有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們無法完全了解。但其第一篇就寫到“伯樂所相,君子之馬”,並且多次延用相馬“法曰”和“吾請言其解”的措辭,說明這部相馬經即使不是伯樂相馬經原文,也是傳承、吸收和發揮了《伯樂相馬經》的成就寫成的。此《相馬經》內容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經文部分,用韻文寫成,類似於描寫詩或賦。它把相馬法的要領概括為:“得兔與狐、鳥與魚,得此四物,必相其餘”。具體說就是:“欲得兔之頭與肩,欲得狐周草與其耳,與其肫,欲得鳥目與頸膺,欲得魚之耆(鰭)與脊”。形象生動,言簡意賅。帛書《相馬經》的出土,展現了伯樂相馬經的豐富內涵,也證明了《伯樂相馬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相馬專著在中國養馬學、相馬學等領域裡的重要地位。 伯樂在相馬事業上孜孜探索,在研究醫治馬病方面也不懈追求,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畜牧獸醫。有《伯樂針經》、《伯樂療馬經》、《療馬方》、《伯樂治馬雜病經》等傳世。在後世獸醫學術的發展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獸醫針灸發展探源》(作者為台灣大學畜產系教授林仁壽博士、柯飛、吳雨新博士)一文記述:春秋戰國時代秦穆公時的監軍少宰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後世尊頌,以其名而命名的獸醫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歷代畜牧獸醫經典內均有針灸治療的記載。台北市仁愛動物醫院發行的《寵物情事電子報》,也有類似的說法:春秋戰國,已經提出狂犬病、疥癬、牛豬寄生蟲的人獸共用藥物……秦穆公時的孫陽,擅長相馬,精通獸醫,其第一部針灸書《伯樂針經》,為民間獸醫用針之重要依據。可以說,《伯樂針經》的出現,標誌著家畜針灸學的形成。 伯樂去世後,葬於故里。墓地就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駐地伯樂村前。20世紀50年代猶存明嘉靖重修孫陽伯樂墓,雖飽經風雨和磨難,今墓址仍存。20世紀70年代,曾於伯樂墓前挖掘出伯樂殘碑,上有篆書“孫陽”。 現今伯樂集村孫姓村民口碑代代相傳,都認伯樂是他們的“老爺爺”。村民們清明節都要來到伯樂墓給“老爺爺”燒紙;平時說話還避“伯樂”之諱,把韓愈“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話,改為“千里馬常有而老爺爺不常有”。(見《伯樂墓址考》)

周自齊

周自齊(1869—1923),字子廙,祖籍成武縣孫寺鎮鄭周莊,單城鎮牌坊街人,出身達官世家。其曾祖父周鳴鑾清嘉慶己巳恩科進士,後任廣東分巡雷瓊兵備道;祖父周毓桂,清道光丙戌科進士,後任廣東雷州知府。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他應京兆試,科順天鄉試副榜。歷任駐美公使館參贊、領事,外務部右丞、左丞,山東都督兼民政長、中國銀行總裁、財政總長、交通總長、陸軍總長。1922年3月,署理國務總理。1922年6月2日,攝行大總統職務,是月11日,黎元洪復職大總統,周退出政界。1923年10月21日,病故於上海。

李元亮

李元亮(公元1887-1959年),字陶村,今成武縣黨集鎮小李莊人。出身書香世家,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山東省優級師範學堂畢業,入京任財政部主事、僉事、秘書等。周自齊督魯時,任其高等顧問。公元1914年2月,隨周入財政部,出任吉林省菸酒事務局局長。公元1920年調任山東省煙臺海關監督。為第一屆國會議員,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兵敗逃至煙臺,於輪船上召李元亮籌款應急。李元亮辭職引退,入京寓居。後曾任財政部高等顧問、總統府顧問等。抗日戰爭爆發後,轉居濟南。解放戰爭中流亡商丘一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於家鎮定居。公元1959年病故。

特產

芸豆

芸豆芸豆

學名菜豆,蝶形花科菜豆屬。芸豆原產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我國在16世紀末才開始引種栽培,主要有大白芸豆、大黑花芸豆尤為著名。

鄉村鵝

"鄉村鵝”——相傳在明朝弘治年間,山東省成武縣張姓農民,是他精心獨特的飼養手段,培育出一種於眾不同的鵝。 鵝體大腿高,頸粗脖長,腳紅嘴赤,頭如獅首。

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中國地方優良品種,它具有21種優點,被譽為萬能型的國寶、世界名珠,是任何一個綿羊品種無法比擬的。

成武冬棗

成武冬棗——別名冬棗。分布於山東成武、菏澤、曹縣等地,數量不多,多為庭院零星栽植,起源歷史不詳。

鄉村鵝”相傳在明朝弘治年間,山東省成武縣張姓農民,是他精心獨特的飼養手段,培育出一種於眾不同的鵝。鵝體大腿高,頸粗脖長,腳紅嘴赤,頭如獅首。

鄉村鵝

”相傳在明朝弘治年間,山東省成武縣張姓農民,是他精心獨特的飼養手段,培育出一種於眾不同的鵝。鵝體大腿高,頸粗脖長,腳紅嘴赤,頭如獅首。

白酥雞

它是山東菏澤成武民間一道小吃。它分兩層;原料,雞脯肉加蛋白為上層,下層精選豬肉加蛋白,肉泥,製法蒸成型為塊,老少皆宜。可涼,蒸,做湯

黑陶

成武黑陶,選用當地原料,通過拉坯、雕刻、壓光等手工藝,最後採用獨特的燒制工藝精細燒制而成。

品種有:壁飾、花瓶、花插、煙缸。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