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是指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

簡介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於“特”,其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惟我獨存或惟我獨尊。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對於發展特色農業來講,也只有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特”起來。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只能落個勞民傷財的後果。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而“科技興農”靠的就是科技進步,如果不管農民有無技術就強迫農民搞特種特養,勢必會造成事與願違、事倍功半。當然,我們並不排除有些種養傳統是後天形成的,其關鍵在於,要真正地形成傳統,就不僅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過程,而且一定要順民心、合民意,即農民願意乾。

意義

發展特色農業是我國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要求,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特色農業產業區推動適度規模經營
報告中,以特色產業發展、環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帶動、社會治理建設、固本強基的“六大工程”仍然為2015年幸福村居的首要推進工作。
農業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支撐,特色農業則是珠海幸福村居建設的基礎。
報告提出,2015年珠海幸福村居建設產業發展的兩個重點:“依託台創園、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平台,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建設100平方公里特色農業產業區,實現農業特色化、市場化、品牌化”。
“我注意到幸福村居建設過程中,珠海強調了一個核心就是產業發展。我們可能把村莊建得很美,環境整治得很好,但它必須有產業的支撐。”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發展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施紅建議,珠海要繼續保證產業發展在幸福村居建設中發揮的作用。
當前,全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意義重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在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看來,依託台創園、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等平台,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是珠海農業產業向農業服務業升級轉型的的嘗試,符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做法。建設100平方公里特色農業產業區則是對全市特色農業產進行大整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100平方公里的特色農業產業區看似規模很大,實際上是珠海根據自身特色產業對農村零散產業的再整合。只要在特色產業區的大定位下合理規劃各個村居小定位,依託珠海農村依山傍海望江無污染的天然稟賦,珠海農村產業會迎來新的大發展。”李昌平認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珠海可以形成很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1]
農村金融改革將提速
作為幸福村居的“發動機”,農村綜合改革領域土地流轉、“三資管理”等方面都將大膽探索創新,力爭在2015年取得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果。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其中一大重點。
過去由於東西發展不平衡,珠海金融服務主要集中在東部主城區,而西部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相對匱乏甚至是空白。如今,隨著幸福村居工作的持續推進,農村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村金融服務供求矛盾變得更加突出。
“農村缺的不僅是固定的金融服務網點簡單的存取款,還有針對農村的保險、投融資等金融服務都是空白,”李昌平認為珠海強調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是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必然選擇。
根據報告,在示範村普遍建立農村金融服務站和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成為2015年幸福村居深化農村金融改革主要攻克難點。
事實上,早在2014年珠海就開始展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工作,斗門區通過內置金融合作社設立全市第一個農村金融服務站,金灣區建設全國首家“鄉村金融吧”,將投融資、貸款、保險等金融業務一站式打包進村。
在2014年試點之後,2015年珠海將依託幸福村居建設在示範村覆蓋金融服務站。以金灣“鄉村金融吧”為例,這種集眾多業務為一體的金融服務將為村居產業發展帶來金融支持和經濟活力,幫助有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債權、股權融資,對達到標準的企業啟動上市融資,激活民間資本,引導包括信託、基金、擔保、租賃在內的金融機構促進農村地區融資格局的多元化,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豐富資金渠道來源。
於此同時,這種便利的服務站點也能夠完善農村的徵信體系,加快建立起農村企業、農戶的信用檔案,減少企業、農戶投融資因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困難。
此外,依託在農村金融服務站開展的農業保險業務也能能夠打通“業務的最後一公里”,讓更多的村民足不出戶享受保險業務,使得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更加廣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