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翠區

環翠區

環翠區是威海市政府駐地、威海市的中心城區,是威海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環翠區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是中國與韓國直線距離最近的城市。環翠區建置區擁有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國家級開發區。環翠區是中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群”、第一個“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群”。兩次被聯合國評為“全球改善人類居住最佳範例城市”,2003年獲得聯合國“人居獎”。2005年被評為歐洲遊客最喜愛的中國旅遊目的地,2006年,環翠區所轄6個鄉鎮全部被評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環翠區環翠區
環翠區雖說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後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活、活動,但成為一個獨立的建置區域,始於1398年設立的威海衛。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加強海防,防止倭寇侵擾,明朝政府取“威震海疆”之意,“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派兵駐屯防倭,領左、前、後三所,始有威海衛。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威海衛,歸併文登縣,衛所劃為文登縣辛汪都三里轄屬。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威海衛和劉公島被英國強行租占。

193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設立威海衛管理公署,隸屬國民政府行政院。

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後,設威海衛市(地專級),由膠東行政公署管轄。

1948年3月改為縣級市,歸東海專區管轄。

1950年3月,實行城鄉分治,原屬威海衛市的港西區、橋頭區、草廟子區、崮山區、鳳林區、羊亭區和里口山區的南半部分別劃歸榮成、文登、崑嵛等縣。

1950年5月改為威海縣,隸屬文登專區。

1951年5月改為威海市。1954年10月改為省轄市,受山東省政府領導,並接受文登專區督導。

1956年,劃歸萊陽專區,同年6月和9月,先後將文登縣的羊亭、港頭、北觀、里口、雙島、皂河(張家皂)、萊海、鳳林、天東、楊家灘、長峰、河北、望島、老集、皂埠、海埠、衛家、崮山和竹園、宋家窪20個鄉劃歸威海市。

1958年7月,文登縣小城鄉和溫泉鄉的部分村莊劃入威海市,10月文登縣的石嶺、草廟子、溫泉人民公社和榮成縣的橋頭、泊於家人民公社劃歸威海市。12月,改為專區轄市,隸屬煙臺專區(後更名為煙臺地區)。

1965年6月,草廟子、苘山、石嶺人民公社劃歸文登縣,橋頭、泊於家、臥龍人民公社劃歸榮成縣。

1983年11月1日,再次改為省轄市,由煙臺市代管。

1987年6月15日,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山東省威海市升級為地級市的批覆》批准威海市升格為地級市後,以環翠區名勝環翠樓之義,將原縣級威海市的行政區域設為環翠區。

1992年1月16日,將田村鎮的畢家疃、東澇台、西澇台、後峰西劃歸

1991年3月6日成立的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3年1月,蒿泊街道辦事處成建制劃歸1992年10月設立的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4年7月,文登市的初村、草廟子和榮成市的橋頭、泊於四鎮劃歸環翠區。

1996年8月27日,田村街道辦事處成建制劃歸高區,劉公島街道辦事處劃歸市政府直接管轄。

2003年5月12日,初村鎮劃歸高區,崮山鎮、泊於鎮劃歸經區。

2008年4月21日,草廟子鎮劃歸威海市工業新區管轄。

2012年9月,威海市委對全市經濟區划進行調整,將環翠區橋頭鎮整體劃歸經區,羊亭鎮的北郊、店上、海莊、臥龍和敖上5個村以及張村鎮的前雙島和西山2個村劃歸高區;將經區環山路以西19個村(居),即:皇冠街道辦事處的夏家疃、北葛拉宅庫張家疃河北5個社區,西苑街道辦事處的范家埠、高家莊、谷家窪、徐家疃、岳家莊、牛角溝、閻家莊竹園、南葛拉9個村(居),以及鳳林街道辦事處的西山口、北七夼、五家疃、台下、西莊5個村(居)劃歸環翠區。

2014年1月,國務院2014年13號檔案已對山東省調整威海市部分行政區域進行了批覆,將原文登市汪疃鎮、苘山鎮劃歸威海市環翠區管轄。

行政區劃

環翠區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

街道:環翠樓街道、鯨園街道、竹島街道、怡園街道、田和街道、皇冠街道、鳳林街道、西苑街道、孫家疃街道、嵩山街道。

鎮:張村鎮、羊亭鎮、溫泉鎮、崮山鎮、泊於鎮、橋頭鎮、草廟子鎮、初村鎮、汪疃鎮、苘山鎮。

人口民族

2012年環翠區總人口32.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3.2萬人。人口出生率9.6%,死亡率5.5%,自然增長率4.1%。有少數民族31個,4330人。

地理環境

位置

環翠區的經緯度在北緯37度15分~37度34分,東經121度51分~122度24分。

地質

環翠區位於山東省膠北斷塊隆起的東端,其南側與膠萊坳陷的東部邊緣接壤。環翠區出露地層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膠東群、中生界白堊系青山群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皺構造棲霞複式背斜延至環翠區,且由近東西向向北彎轉為北東走向,是古老的基底構造。斷裂構造有近南北向的雙島斷裂,北北東向的金牛山斷裂和老母豬河斷裂,北西向的望島斷裂、海埠神道口斷裂、俚島海西頭斷裂。岩漿岩主要有中生代燕山早期的崑嵛山岩體和文登岩體及晚期的石島岩體、偉德山岩體和龍鬚島岩體。

地貌

環翠區地處膠東低山丘陵區,地勢中部和東南部高,西部和北部低,低山丘陵和平原低地相間分布,低山丘陵區坡度較大,平原低地區地勢較平緩。

水文

環翠區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條,控制流域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其中五渚河為最大河流,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幹流總長27公里。這些河流均屬季節性河流,源短、流急,汛期暴雨成災,河床沖刷嚴重,汛期過後,河道乾枯,河床裸露。

氣候

環翠區地處中緯度,屬於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較明顯。與同緯度的內陸地區相比,環翠區具有降水豐富、年溫適中、氣候溫和的特點。另外,受海洋的調節影響,又具有春冷、夏涼、秋暖、冬溫,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大風多和濕度大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環翠區年平均氣溫12.1℃,年平均降水量734.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511小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環翠區土地總面積為27560.39公頃,有耕地4076.33公頃、園地2459.43公頃、林地9669.44公頃、草地704.36公頃、村鎮及工礦用地3643.6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33.8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641.98公頃、其他用地4331.4公頃。人均土地面積0.09公頃,人均耕地0.01公頃。

生物資源

環翠區環翠區
2012年,環翠區植物品種繁多,資源豐富。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有3種,中國珍稀瀕危樹種1種,省稀有珍貴樹種12種,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樹39棵。

野生經濟植物70科248種,如車前、地黃、天麻、黃芩等;野生牧草12科92種,如馬唐、黃背草、白茅草等;木本植物70科457種,其中,喬木315種,灌木112種,主要有:紫穗槐、白臘、檉柳、黃荊、酸棗、胡枝子、野薔薇、扁擔木、紫柳、杞柳、鹽膚木、牛奶子、木半夏等。藤本30種,主要有:葛滕、紫滕、野葡萄、單葉蔓荊、軟棗獼猴桃、爬山虎等。經濟樹種主要有:蘋果、梨、桃、山楂、葡萄、大棗、櫻桃、杏、李子、海棠、柿子、板栗等。觀賞花木樹種主要有:雪松、側柏、千頭柏、龍柏、合歡、垂柳、櫻花、月季、玫瑰、冬青等(多為引進種)。野生和栽培經濟藥材植物有70科248種。野生草類12科92種,主要有:馬唐、黃背草、月見草、白茅草、結縷草、羊鬍子草、苜蓿草等。

環翠區動物有7門25綱84目883種(包括水生動物)。其中陸生野生哺乳動物有梅花鹿狐狸豹貓黃鼬刺蝟野兔蝙蝠等。鳥類已查到250種,其中候鳥、旅鳥占70%以上,留鳥種類較少。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一級的有梅花鹿、中華秋沙鴨、金雕、黑䴉4種,二級的有大天鵝、鴛鴦灰鶴、蒼鷹等12種;其餘鳥類及狐狸、豹貓、獾、黃鼬、刺蝟等列入山東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環翠區淺海和潮間帶有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據資料統計,有海洋生物資源700餘種,其中,動物600餘種,植物100餘種。動物中,魚類主要有大黃魚、小黃魚、梭魚、鯔魚、鱸魚、鮁魚、青鱗魚、太平洋鯡魚、鯧魚、黃姑、比目魚等100餘種;蝦蟹類主要有鷹爪蝦、對蝦、毛蝦、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等;貝類主要有櫛孔扇貝、鮑魚、泥蚶、菲律賓蛤仔、文蛤、毛蚶、魁蚶、牡蠣、中國蛤蜊、四角蛤蜊、貽貝、青蛤等;棘皮類中有刺參、海蜇、馬糞海膽、海星等。植物中,藻類主要有海帶、裙帶菜、石花菜、條斑紫菜、大葉藻等。

礦產資源

環翠區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鐵、石墨、鋁、磷灰石、滑石、鉀長石、花崗石、石英砂、海砂、溫泉等33種。在已探明儲量的17種中,從成礦地質條件、品位、儲量、開採條件、開發利用現狀和發展前景分析,金、石墨、鋯英石、石英砂、花崗岩等為優勢礦產。石英砂(又稱玻璃砂)主要分布於北部沿海地帶,豐富的石英砂資源,為環翠區玻璃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來源。環翠區沿岸海濱地帶海砂儲量豐富,可採掘量約1000萬方以上,含砂量約93%,適於一般工業用砂和建築用砂。

水資源

環翠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9886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5593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7945萬平方米,可利用量3513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445萬平方米,可利用量2067萬立方米。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為2842萬立方米。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78年,農業總產值6996萬元,農業總收入66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4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擺脫“以糧為綱”的左傾思想束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農民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林、牧、副、漁等產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1989年,農、林、牧、副、漁各業產值比例為28.73:3.23:13.22:9.18:45.64,農業總產值達到23343萬元,農業總收入達到181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18元。

2000年,蔬菜、花生的種植面積分別由1990年的652.1公頃、2920公頃擴大到2090公頃、5346.7公頃,產量分別由1990年的39217噸、7341噸增加到131830噸、19916噸;果園面積(受工業用地和老果園砍伐等因素影響)由1990年的4199公頃增加到4433公頃,產量由28321噸增加到75432噸;水產品總產量由1990年的52889噸增加到411330噸;農業總產值達到156629萬元,農業總收入達到1237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00元。

2012年,環翠區農業總產值達到39.3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98.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92元。

第二產業

環翠區工業在1958年後,按照“農輕重為序”、“大中小同時並舉”的方針,堅持“土法”上馬,“四小”起步,採用“以老養新”和“廠隊掛鈎、產品擴散”等工業擴散方式,先後發展了機械、化工、輕工、建材等工業,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為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970年,全市共有工業企業64家,職工8517人,固定資產原值2620萬元,工業總產值6603萬元,利潤980萬元。

1978年,全市共有工業企業148家,職工20094人,固定資產原值11217萬元,工業總產值29886萬元,利潤3327萬元。

198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5214萬元,實現利稅總額17317萬元,利潤總額10718萬元。1987年成立地級威海市、設立環翠區後,受規模大、效益好的重點企業劃歸市屬,市區工業布局規劃調整和行政區劃變動等因素的影響,1988年環翠區鎮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由1987年的211家減至179家,其中,國有、集體企業分別由38家、173家減至17家、162家,環翠區工業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底子薄、發展受限、以鎮(街道)工業為主的局面。

2000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8.0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8.79億元,實現利稅11.4億元,利潤總額7.40億元。

2012年,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37.49億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27.94億元,實現利稅29.92億元,利潤總額19.67億元。

第三產業

改革開放前,第三產業受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影響,主要從事一些商品貿易和旅店、餐飲活動,經營面窄,發展緩慢,在經濟結構中所占比例較小。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市場化的進程,第三產業的發展逐步得到重視,開始崛起和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品貿易、旅店、餐飲等傳統行業得到較大的提升。

2000年,環翠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7.9億元,占環翠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7.4%。

2000年後,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諮詢、商貿旅遊及會展業、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文化娛樂、居民消費等公益性服務業快速崛起,第三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快。

2012年,環翠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1.38億元,占環翠區國內生產總值的49.94%。

社會事業

科技

1956年和1959年威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學會和威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相繼成立後,環翠區各項科普和科研活動逐步開展起來。

1978年中國科學大會後,各級各類科研機構、科普組織逐步恢復,科普、科研活動再次興起並廣泛開展。為激勵和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政府先後出台了《環翠區科學技術獎勵試行辦法》、《組織和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支援鄉鎮企業的暫行規定》等多項鼓勵和獎勵政策。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先後開展了攻關計畫、星火計畫、火炬計畫等活動。

環翠區先後獲得“中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區)”、山東省首批“科普示範城區”“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等稱號。

2012年,全年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項,其中,達國際領先及先進水平3項,國內領先及先進水平12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2項,獲市級以上獎勵17項。共受理專利申請量1040件,專利授權720件,專利實施量840件。共建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9家。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

教育

1980年,環翠區第一所大學威海市廣播電視大學開辦,隨後,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威海教育學院、威海職業技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相繼建成開辦。

1981年,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威海市辦公室(現名山東省農業廣播學校威海市環翠區分校)成立後,各鄉鎮和部分主管局、廠企相繼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校、職工學校,對農民、職工進行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

民辦基礎教育自1992年開始登記註冊,第一個註冊的是呂琴創辦的小紅花幼稚園。

民辦專業教育自1994年開始登記註冊,較早註冊的是毅瀚電腦學校和小林外國語學校,這些學校主要是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為從事相關的職業打好基礎。

1988年後,政府開始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校舍改造和擴建、增建學校,添置教學設施。

1991年,校舍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六配套”標準。

1999年,中國小全部達到省電化教學普及縣要求的“四機一幕”進課堂和建成多功能電教室的標準。

2003年1月,環翠區通過山東省實驗教學普及縣驗收,成為山東省第一批實驗教學普及縣。同年10月,為整合教育資源,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3所普通高中和威海市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上劃為市屬學校。

2005年,環翠區分別被國家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國科學教育示範區”和“山東省教育工作示範區”。

2006年8月,環翠區被中央教科所督導評估中心授予“中國區域教育發展特色示範區”。

2007年,環翠區共有普通中國小34所,達省級規範化標準的18所,達市級規範化標準的13所。

至2012年,環翠區共有成人中專1所,在校學生589人;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367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學生570人;普通國中11所,在校學生17570人;國小21所,在校學生20102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幼稚園在園幼兒11089人。

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重視環翠區各項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1952年文化館成立,1954年大眾京劇團成立,1956年12月《威海報》創刊,1957年5月1日有線廣播站開始播音,1958年職工業餘呂劇團成立,1959年1月圖書館正式開放。

20世紀80年代後,特別是地級威海市成立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大,環翠區文化事業逐步進入繁榮時期。在文學藝術上,湧現出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詩人和音樂、美術等藝人,他們創作出了大量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人民、思想內涵和藝術品位較高的文藝作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而且在各級各類展覽、評比中獲獎。如戚建波譜曲的《中國娃》、《咱老百姓》、《常回家看看》等歌曲獲中國“五個一”工程獎,孫憲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天賜》獲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在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場地建設上,1993年環翠區有線電視台成立,1996年1月建成農村寬頻光纜信息傳輸網路,實現了村村通有線電視,2006年6月有線數位電視節目開播;1985年後,各鎮、街道都建有鎮級圖書室、閱覽室,部分農村、社區也建有村(居)級圖書閱覽室;20世紀90年代後,城區在社區建設和廣場、公園等公共場地建設中,都建有相應的民眾文化活動場所(地),農村建有農家文化大院。這些文化設施和場地的建設,為環翠區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民眾文化活動上,在1974年5月23日舉辦的首屆“5·23歌詠會”和1991年舉辦的首屆“廣場周末納涼晚會”的帶動下,民眾文藝活動得到廣泛深入地開展,各種民眾文藝團體相繼成立,各種文藝演出、文藝活動爭相舉辦;“5·23歌詠會”至2011年已連續舉辦38屆;“廣場周末納涼晚會”自1998年開始,由每年只在城區舉辦一兩場,改為城區聯動,以城區為主會場、各鎮(街道)為分會場,連續舉辦3個月。環翠區1999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文化廣場”單位,2003年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歌詠之鄉”稱號。

至2012年,環翠區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62個,文化館1個,電視台1座,公共圖書室72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10個。全年組織放映場次2500餘場。

衛生

1956年,各生產大隊均建立了衛生保健室,1958年後,各公社相繼建立衛生院,1969年底至1970年春,各生產大隊先後辦起合作醫療,1971年後,各公社相繼辦合作醫療,為農村民眾就醫治病提供了方便。至1982年,環翠區共有市、社醫院10處,駐軍醫院2處,職工醫院(診所)2處,機關、工廠、學校衛生室72處,農村大隊合作醫療室169處,療養院2處;共有病床1006張、醫務人員1669人(均不含駐軍醫院)。

至2012年,環翠區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8個,其中醫院2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1個、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門診部2個、其他衛生機構5個;實有床位789張,其中醫院實有769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094人,其中醫生491人;91140人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不包括新老城鎮居民醫療保險),53767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體育

至1987年,共建有大型田徑運動場1處、燈光籃球場1處、旱冰場1處、學校運動場地多處,平均每年舉辦運動會和單項比賽達15次之多,參賽者近3萬人次。

1991年區老年體協、體育總會、籃球協會、足球協會等先後成立後,農民體協、棋牌協會、奧星足球俱樂部、棋院、健秀太極拳協會、永正跆拳道館、冬泳協會、登山協會等20多個體育組織相繼成立。

1994年環翠區政府投資500多萬元在威海九中建成環翠區體育館後,又相繼投資在威海一中、塔山中學建成有400米塑膠跑道的高標準田徑運動場,在威海二中建成綜合體育館。

1995年《體育法》、《全民健身計畫綱要》等頒布後,全民健身工作進一步加強,威海公園、海源公園、鎮級體育健身活動中心等全民健身工程相繼建成,利用體彩公益金建設的社區、農村健身活動場所遍布城鄉;社會體育除了每年舉辦1~4次運動會和單項比賽外,充分利用各種體育設施,採取小型多樣、簡便易練、因地制宜的方式廣泛開展田徑、籃球、足球、桌球、象棋、游泳、武術、釣魚、越野長跑、競走等體育健身活動和比賽。

2003年韓國仁川中區廳足球同好會首次到環翠區進行體育交流後,每年雙方都進行一次體育交流訪問。

2009~2011年,先後成功舉辦了第十一屆中國運動會鐵人三項賽、2010年威海長距離鐵人三項世界盃系列賽、2011年“華夏城杯”威海國際鐵人三項賽。

至2012年,環翠區先後獲得“中國體育先進縣”、“中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山東省國民體質檢測先進單位”、“全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十年振興山東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

政治

2014年環翠區主要領導

區長 常紅軍

副區長 陳學凱、王橋、隋良傑、張利春、張宗浩、姜文一、榮傳偉

區長助理 戚務海

註:本表來源於環翠區政府入口網站。

民俗風情

節會

環翠區節會中,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走百病青龍(二月二)、寒食、清明、穀雨、端午、六月六、七夕、中元、中秋、重陽、十月朔、冬至、臘八、小年、二十四日、除夕。法定節日有:新年(元旦)、三八婦女節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黨的生日、八一建軍節教師節、十一國慶節、九九老人節。時尚節日有: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地方節會主要有:仙姑廟會、“5·23”歌詠會、廣場納涼晚會。這些節會期間,一般都要舉辦一些相應的儀式或活動予以慶祝或紀念。

節慶表演

舊時環翠區的節慶表演主要是“辦耍”,也稱“扭秧歌”和“大活報”。表演形式多為舞獅、舞龍、踩高蹺、劃旱船、耍毛驢、扮蛤精、扮蟹精、扮蝦精和扮牛鬼蛇神等;表演時間多集中於臘月農閒時和春節、廟會期間。20世紀90年代後,逐步增加了扇子舞、擂大鼓等形式,表演時間除了農閒和春節、廟會期間外,一些重大活動時期也常常出現“辦耍”活動。

麵塑

威海地區的麵塑既不同於外地常見的玩具類麵塑,也非純觀賞性的工藝麵塑,而是民間家庭自製的具有藝術形象和審美價值的一種麵食,可稱之為“食品麵塑”。民間製作食品麵塑極為普遍,許多家庭婦女日常蒸製麵食,往往都習慣獨出心裁地捏成桃子、鋦子、石榴、元寶等花樣。一些歲時令節,更是家家必做應節的麵塑食品,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正月十五蒸燈、清明節蒸燕、七月七烙巧果。

名優特產

里口山蟠桃

威海的里口山蟠桃在膠東、乃至山東都很有名氣。1999年被註冊為“里口山”牌。“里口山”牌蟠桃栽培面積約3000畝,年產量400萬公斤,遠銷廣州上海北京哈爾濱等地。

無花果

無花果是環翠區古老果樹樹種之一,多數品種夏、秋兩季結果,6~11月陸續成熟。

著名人物

陶易,字經初,號悔軒。1714年(康熙55年)出生於威海衛城裡(現威海市統一路南街)。乾隆9年中舉人,乾隆41年升任江蘇布政使。1778年(乾隆43年)病逝於北京。

孫學悟,字穎川,1888年10月27日,出生在威海孫家疃村。科學家,中國化學研究奠基人之一。

孫文盛,1942年2月生,羊亭鎮南郊村人。1984年8月,任中共湖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2003年10月,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國土資源部部長。

風景名勝

環翠區環翠區
劉公島橫亘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灣口中央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譽。1999年劉公島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文明風景區”。2010年劉公島被評為中國第二批AAAAA級旅遊區。2012年被評為被評為首批中國低碳旅遊示範區。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陳列館是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戰爭歷史的綜合性展館。主體建築由中科院院士彭一剛教授設計,入選20世紀中華百年建築經典。

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林業部命名的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海上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267公頃,占全島面積的74%,森林覆蓋率高達87%,樹種以黑松為主,共約19個科目,80多種,野生花草50多種,鳥類50多種。

仙姑頂位於威海市區環山路中段,海拔375米。仙姑的傳說歷史悠久,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仙姑頂碑記》中曾記載“仙姑遺蹟,秦漢而上遠。”說明秦漢以前就有仙姑的故事了。仙姑頂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塔山公園位於塔山西路西側的文筆峰上,距環翠樓公園約2公里,面積約10公頃。園內有一座海拔119米的山峰。

環翠樓公園位於市區統一路西側的奈古山上,以園中當地名勝環翠樓而得名。

里口山風景區位於張村鎮的里口山中,距市區約10公里。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