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府區

東昌府區

東昌府區隸屬於山東省聊城市,位於山東省西部,東依東阿縣、茌平縣、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接陽穀縣,西連冠縣、莘縣,北靠臨清。 截至2013年底,全區總面積844平方公里,轄12個鎮(街道)、2個園區、643個村(社區)。全區戶籍總人口77.11萬人。 2013年,東昌府區實現生產總值242.4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1.7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0.53億元。 東昌府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成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江北一都會”。 截至2009年底,有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1處,3A級景區2處,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2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漢置聊城縣,據《水經注》:“聊城縣東北有攝城,《左傳》所謂聊攝以東是也。”據《史記正義》:“聊城,春秋時齊高西界。聊,攝也。戰國時,亦為齊地。”以古地名名縣。1958年設市。

1997年8月29日,國務院國函82號文批覆,撤銷聊城地區和縣級聊城市,設立地級聊城市,以原縣級聊城市的行政區域設立東昌府區。

1995年11月13日,撤銷聊城市西王鄉,設立湖西街道辦事處。1995年12月18日,撤銷聊城市鄭家鄉,設立鄭家鎮。

1999年7月23日,撤銷東昌府區張爐集鄉,設立張爐集鎮(魯政函民字18號)。1999年12月6日,撤銷東昌府區於集鄉,設立於集鎮(魯政函民字35號)。

2000年,東昌府區轄4個街道、11個鎮、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950319人,各鄉鎮人口: 古樓街道 76275 柳園街道 105109 新區街道 111655 湖西街道 33399 蔣官屯鎮 30052 李海務鎮 34463 侯營鎮 40938 沙鎮鎮 46892 堂邑鎮 32960 閻寺鎮 43100 梁水鎮 36317 斗虎屯鎮 18364 鄭家鎮 39961 張爐集鎮 30575 於集鎮 37399 許營鄉 33593 朱老莊鄉 33867 大張鄉 36205 道口鋪鄉 32648 八甲劉鄉 25526 堠堌鄉 19289 北楊集鄉 32666 東城虛擬街道 19066

截至2002年12月31日,東昌府區轄5個街道、11個鎮、4個鄉。

2003年8月23日,東昌府區撤銷蔣官屯鎮,以原蔣官屯鎮的行政區域設立蔣官屯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蔣官屯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道口鋪鄉,以原道口鋪鄉的行政區域設立道口鋪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道口鋪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李海務鎮,以原李海務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鳳凰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李海務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北楊集鄉,以原北楊集鄉的行政區域設立北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北楊集鄉人民政府駐地;撤銷閆覺寺鎮,以原閆覺寺鎮的行政區域設立閆寺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原閆覺寺鎮人民政府駐地。

行政區劃

2012年,東昌府區轄16個鄉(鎮、街道),831個行政村(社區)。

2013年,東昌府區轄12個鎮(街道):古樓街道、新區街道、柳園街道、閆寺街道、道口鋪街道、沙鎮、堂邑鎮、斗虎屯鎮、梁水鎮、張爐集鎮、鄭家鎮、侯營鎮;2個園區:嘉明開發區、鳳凰工業園;643個村(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昌府區位於東經115°14″—116°06″、北緯36°16—36°42″,地處山東省西部,東依東阿縣、茌平縣,南接陽穀縣,西連冠縣、莘縣,北靠臨清。全區總面積844平方公里。

地貌

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泛濫,上游攜帶物資沉積不均,境內形成了崗、坡、窪相間的平原微地貌類型。境內地貌主要分為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緩平坡地、淺平窪地、背河槽狀窪地、沙質河槽地等6種類型。全境地勢平緩,西南較高,東北略低,地面坡降1/6500一1/7500,海拔高度在22.6一49.0米之間。

典型淺平窪地,由黃河泛濫時分離主河道的靜水沉積而成。分布在東昌府區的大張鄉的牛角窪村、李海務鎮的譚家窪村、閻覺寺鎮的白家窪村。

水文

東昌府區衛星地圖東昌府區衛星地圖

東昌府區傍水而生,因水而興,水域足足占去城區面積的三分之一。黃河在境內蜿蜒百餘里,徒駭河、馬頰河等多條河流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縱穿而過。市區內還擁有水面面積達6平方公里的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內湖—東昌湖。

氣候

東昌府區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半乾燥大陸性氣候。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時數在2463~2741小時之間,平均氣溫13.3度,年平均降水量610毫米,無霜期201天以上。

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末,東昌府區總人口90.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9.4萬人。人口出生率10.2‰,死亡率5.2‰,自然增長率5.0‰。

2013年末,東昌府區全區戶籍總人口77.1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72‰。

民族

2012年末,東昌府區有少數民族35個,10274人。主要有回族、蒙古族、壯族、滿族、藏族、朝鮮族、苗族等民族,其中回族人口最多。

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東昌府區地處黃河下游沖積平原,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水質優良,不僅適宜多種植物生長,而且物產資源極為豐富。煤炭、石油、天然氣、地熱等多種礦產資源儲量可觀,開發潛力巨大。現在聊城熱電有限公司發電量是:1220MW(122萬KW/H),中外合資聊城大型發電廠是全國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之一,其發電量已達132萬KW/H,東昌府區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經濟狀況

綜述

東昌府區東昌府區

2012年,東昌府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01.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57億元,比2011年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81.1億元,比2011年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89.88億元,比2011年增長12.0%。三次產業比例為15.17:40.24:44.59。

2013年,東昌府區實現生產總值242.48億元,比2012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1.7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0.53億元。

第一產業

東昌府區東昌府區

2012年,東昌府區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55.98億元,比2011年增長5.17%。糧食總產67.62萬噸,比2011年增長1.42%;棉花總產0.32萬噸,比2011年增長-28.89%;油料總產0.61萬噸,比2011年增長-1.61%;水果總產1.92萬噸,比2011年增長-2.54%;瓜菜總產120.92萬噸,比2011年增長0.15%;水產品總產1.03萬噸,比2011年增長4.04%。肉類總產6.26萬噸,比2011年增長4.51%;禽蛋總產5.92萬噸,比2011年增長2.6%;奶類總產1.41萬噸,比2011年增長5.22%。新增造林面積878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69萬公頃。全區農機總動力143.92萬千瓦,比2011年增長7.71%。

2013年,東昌府區農業總產值51.59億元,比2012年增長3.55%。糧食總產47.16萬噸,棉花總產0.15萬噸,油料總產0.51萬噸,蔬菜總產92.14萬噸,水果總產1.24萬噸,水產品總產0.78萬噸,肉、蛋、奶總產10.61萬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東昌府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6家,實現增加值增長17.9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8.91億元,比2011年增長26.28%;實現利稅37.39億元,比2011年增長30.70%;實現利潤27.71億元,比2011年增長30.96%。企業虧損面為0.81%。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60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7.5億元,比2011年增長28.39%;實現利稅2.1億元,比2011年增長18.98%。

2013年,東昌府區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0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9.84億元,實現利潤33.76億元,實現利稅46.30億元。資質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18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5.5億元,實現利稅6845萬元。

第三產業

東昌湖東昌湖

2012年,東昌府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56億元,比2011年增長10.6%(含開發區數值)。實現進出口總額20776萬美元,比2011年增長22.2%,其中,出口19109萬美元,進口1667萬美元。新簽利用外資項目2個,實際利用外資額49萬美元。新批境外企業(機構)2家,協定投資總額365萬美元。主要旅遊景點有光岳樓、山陝會館、鐵塔、東昌湖、古運河、海源閣、鳳凰苑農業科技觀光園、姜堤樂園、紅葉生態溫泉商務會館、聖旨博物館、堂邑文廟、植物園。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6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4.6億元。

2013年,東昌府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75億元(含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進出口總額2.54億美元。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2家,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3.45億元。

政治

區委書記 區長 副書記 區委常委 區委常委 區委常委 區委常委 區委常委
李小平 孫孟來 畢黎明 吳潤昌 劉培國 黃性利 吳廣海 張丹青

此信息來源於2014年11月東昌府區新聞網

及東昌府人民政府網

社會

教育

截至2013年底,東昌府區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在校生5.8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6所,在校生1.13萬人。普通中學32所,在校生6.16萬人。國小99所,在校生7.47萬人。幼稚園94所,在園幼兒3.07萬人。

文化

2013年,東昌府區全年共取得市級及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10項,專利申請量269件,授權專利125件。檔案館1個,文化館1個,農村文化大院188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復蓋率均達到100%。

衛生

截至2013年底,東昌府區區屬衛生機構2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545張,衛生技術人員1317人。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1萬人、5.76萬人、2.5萬人、3.7萬人和1.54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4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84%。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11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7105人。

體育

2013年,東昌府區擁有體育場地器材438套,新增民眾體育健身活動場地5.7萬平方米。全年參加市級及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208枚。

旅遊

東昌府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光岳樓、山陝會館、宋代鐵塔、海源閣、傅斯年陳列館、范築先紀念館和孔繁森同志紀念館等人文景觀星羅棋布,不勝枚舉。風景如畫的東昌湖,環抱古城。

截至2009年底,東昌府區有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1處,3A級景區2處,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2處。

光岳樓

光岳樓光岳樓

光岳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古城中央。它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聊城在此時為東昌府治。明朝初年,平山衛守御指揮僉事陳鏞為與元朝殘餘部隊作戰,將東昌土城改建為磚城,並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余木樓”,後因地而名“東昌樓”。其中尤其以清康熙皇帝御筆“神光鍾暎”匾,乾隆帝詩刻,清狀元傅以漸、鄧鍾岳手跡,郭沫若、豐子愷匾額、楹聯。這些至為珍貴。

1988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東關雙街南首,建於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

山陝會館是一座廟宇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體,坐西面東,南北闊44米,東西深75米,主要建築有山門、戲樓、夾樓、鐘鼓樓、看樓、碑亭、大殿、春秋閣等,總計160餘間。

聊城鐵塔

位於聊城市東關古運河河畔,原護國隆興寺內東南角。塔始建年代無文字記載,據推測,當在南宋或遼金。1973年,政府撥款重修。施工期間,在五層塔身和基座發現石函,石函外陳歹有銅菩薩、瓷瓶、宋元古錢多枚。函內有小型銀棺,內有僧人骨灰及舍利子。石函外側有石刻銘文,說明原有的鐵塔在明代永樂年間倒塌,天順年間由東昌府僧綱司都、綱性深及隆興寺住持祖崇僧德寧募捐重修。塔為生鐵鑄造13層,高約15.8米。塔下基座占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孔雀、麒麟、龍鳳及樂舞人物等各類圖飾。塔四面有門窗、斗拱、瓦攏、房檐等,只供觀瞻,不能攀登。1977年,鐵塔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昌古城

東昌古城東昌古城

東昌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區內東昌湖中間,北宋時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城牆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年),初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東昌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改築為磚城。城牆周長4千米,高11.7米,頂寬6.7米,基厚11.7米。內牆用三合土夯築,外牆用磚石砌壘。城設4門,上築門樓,外設瓮城。南、東、西瓮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故名“鳳凰城”。四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東曰“春熙”,西曰“清遠”,南曰“正德”,北曰“宣武”。明萬曆七年(1579年),城牆上又建垛口2700餘個、敵樓27座;4城門樓更名,東曰“寅賓”,西曰“納日”,南曰“南熏”,北曰“鎖鑰”。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城東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綠雲”2樓。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又有“能陷不失的鳳凰城”之說。

東昌府在明、清時期曾為古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明清兩代東昌府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而興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達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筆題名的天下第一樓——光岳樓,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駕臨、乾隆帝九次駐蹕的地方。

名優特產

魏氏熏雞

傳統名吃。遠香齋魏氏熏雞由聊城魏兆松始創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馳名於道光二十年(1840)前後。因當年運河水陸交通便利,得以暢銷省內外。製作時,選用外形豐滿、肉多肥嫩、體重1至1.5公斤的當年生無病活雞,先加工成扒雞,再向腹內裝入丁香、八角、桂皮、茴香等藥料,放在鋸末(木屑)菸頭上熏制。經熏制的扒雞色澤栗紅,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藥香濃,肉嫩骨酥,原汁原味,肉質梗韌,香而不膩,嚼後有餘香,四季皆宜食。吃時泡洗蒸透,順絲撕食。可存1年左右不變質。堪稱上等美餚和饋贈佳品。

聊城毛筆

聊城毛筆製作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中葉境內有制筆工人1000餘。清代第一個狀元傅以漸進京會試,即選用聊城上等毛筆。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筆撰文賦詩,並為光岳樓題寫“神光鍾暎”匾額,足見聊城毛筆在當時已享有盛名。聊城所產毛筆有200餘種,大小不一。按規格區分有毫長最大的“抓筆”,可寫3尺大字;也有可寫豆粒狀小字的蠅頭小楷筆。按製作原料不同可分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聊城毛筆,除少數純羊毫楷筆外,基本上都是沿用三國時期“韋誕法”製作,經過72道工序,方為成品。其特點是外型美觀、剛柔相濟、吸墨性強、經久耐用,具有精品毛筆所特有的“尖、齊、圓、健”4德,是書畫之佳品。1955年曾被評為全省同類產品第一名。

雕刻葫蘆

雕刻葫蘆雕刻葫蘆

也稱蚰子葫蘆。獨特的傳統工藝品,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聊城蓄養蚰子的風氣甚盛,蚰子葫蘆的銷量很大。種植、製作、銷售葫蘆的村莊大都集中在聊城城關、閆寺鎮、梁水鎮3地。雕刻的葫蘆圖案精美,刀法流暢,雖價格昂貴,卻供不應求。1978年以來,藝人們在繼承傳統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把葫蘆切割組合成各種造型,改平刻為透刻,使圖案立體化,創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新產品,使之成為饋贈佳品。

著名人物

朱延禧、傅以漸、鄧中嶽、楊以增、范築先、傅斯年、傅光宅等一大批經天緯業、濟世安民的良佐賢相。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萬里雪域留美名,更是東昌府區人民的自豪和驕傲。

所獲榮譽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宜居城市。

交通條件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昌府區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自古為華夏戰略要地。如今,東昌府區的區位優勢更加突出,既是魯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又處於京九、濟邯鐵路和濟聊館高速公路這個黃金十字架的交匯點上,是山東西部、中原一帶和京九沿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一大集散中心,不僅起著輻射帶動魯西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而且是我省與山西、河北等內陸省份進行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場所,也是南下北上,東出西進的重要通道

農村建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4896元,比上年增長11.9%。糧食總產69.46萬噸,蔬菜播種面積65萬畝,總產215萬噸,無公害蔬菜可控制面積達到35萬畝,“甜翠牌”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品種發展到4個,冬暖式大棚(含食用菌棚)達到2.6萬個,比上年增加3300個;中小拱棚34萬畝,比上年增加2萬畝。積極發展畜牧業生產,全區新增畜禽規模養殖場70家,畜牧業總收入達13億元,肉類總產6萬噸,禽蛋總產4.2萬噸,奶產量1.5萬噸。水產養殖總利用水面達6.8萬畝,其中新增名優水產養殖面積1100畝,養魚面積4.6萬畝。全區共植樹155萬株,造林1.92萬畝,林木復蓋率達28.5%。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品種達45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發放農機購置補貼460萬元,受益農戶181戶。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6600多萬元,全面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新建沼氣池3120個,農村環境衛生條件明顯改善。小城鎮建設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預計全年小城鎮建設投資7235萬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010萬元,拆遷面積5.6萬平方米,新建在建面積9.5萬平方米。通油路行政村達到953個,村村通油路率達99.8%,村村通客車通車率達99%,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全面完成。

經濟發展

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64.97億元,三次產業之比為22:40:38,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8億元,全年糧食總產量達62.9萬噸,蔬菜播種面積達65萬畝,2005年林木復蓋率達到25%。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5億元,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9%。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75戶。區重點考核的15戶企業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達到25億元和1.6億元,分別占全區的49%和53%。全區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3億元,其中工業投入21.5億元,占全部投資的73.4%。實際利用外資650萬美元,出口創匯1780萬美元。

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承載功能增強。目前入園企業總數已達158家,其中園區建成投產企業79家,入園企業2005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利稅2.3億元。全區市場及商業網點經營面積343萬平方米,2005年市場成交額完成145億元,增長20.8%;完成市場投入4.43億元,新增營業面積25.8萬平方米。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億元,比上年增長22.9%。圍繞打造江北水城旅遊品牌,進一步搞好四大遊樂園區的開發建設及旅遊產品挖掘生產,並加大了宣傳促銷力度,使我區旅遊業逐步融入到全市乃至周邊地區的旅遊體系之中。全區服務業呈現加快發展的勢頭。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98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11.3億元。

社會事業

全區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更加鞏固,有6所學校成為省級規範化學校。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城區國小布局建設全面展開。積極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2005年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8.5%。文化事業發展步伐加快,各種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加強了疾病預防控制和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農村醫療改革全面開展。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兩金”撥付、發放率均為100%。全區累計勞務輸出5.8萬人,新增就業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同時,大力開展了“創城”工作,進一步改善了人居環境。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力度加大,廣大幹部民眾的民主法制意識普遍增強。安全生產形勢平穩。人口與計畫生育事業成績顯著,平均合法生育率達到99.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體育、環保、檔案、史志、婦女兒童、殘疾人、民政福利等各項社會事業普遍得到發展。

聊城市縣級以下行政區劃

聊城市1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東昌府區古樓街道柳園街道新區街道湖西街道道口鋪街道閆寺街道鳳凰街道北城街道侯營鎮沙鎮鎮堂邑鎮梁水鎮斗虎屯鎮鄭家鎮張爐集鎮於集鎮許營鄉朱老莊鄉
臨清市青年路街道新華路街道先鋒路街道大辛莊街道松林鎮老趙莊鎮康莊鎮魏灣鎮劉垓子鎮八岔路鎮潘莊鎮煙店鎮唐園鎮金郝莊鄉戴灣鄉尚店鄉
陽穀縣博濟橋街道僑潤街道獅子樓街道閻樓鎮阿城鎮七級鎮安樂鎮定水鎮石佛鎮李台鎮壽張鎮十五里園鎮張秋鎮郭店屯鄉大布鄉西湖鄉高廟王鄉金斗營鄉
莘縣莘亭街道振興街道雁塔街道東魯街道張魯回族鎮朝城鎮觀城鎮古城鎮大張家鎮古雲鎮十八里舖鎮燕店鎮董杜莊鎮王奉鎮櫻桃園鎮河店鎮妹冢鎮魏莊鄉大王寨鄉俎店鄉張寨鄉徐莊鄉王莊集鄉柿子園鄉
茌平縣振興街道信發街道樂平鋪鎮馮官屯鎮菜屯鎮博平鎮杜郎口鎮韓屯鎮洪官屯鄉肖莊鄉賈寨鄉韓集鄉廣平鄉胡屯鄉溫陳鄉楊官屯鄉
東阿縣銅城街道新城街道劉集鎮牛角店鎮大橋鎮高集鎮姜樓鎮顧官屯鎮姚寨鎮單莊鄉陳集鄉
冠縣冠城鎮賈鎮桑阿鎮柳林鎮清水鎮東古城鎮北館陶鎮斜店鄉梁堂鄉定遠寨鄉辛集鄉范寨鄉甘官屯鄉蘭沃鄉店子鄉煙莊鄉萬善鄉
高唐縣魚邱湖街道匯鑫街道人和街道梁村鎮尹集鎮清平鎮固河鎮三十里舖鎮琉璃寺鎮楊屯鄉趙寨子鄉姜店鄉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