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賈思勰是中國古代傑出農學家,北魏青州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賈思勰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後,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屬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驗的老農請教,獲得了不少農業方面的生產知識。中年以後,他回到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活動,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
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54年)間 ,賈思勰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作《齊民要術》。全書凡10卷92篇,11萬多字,內容極為豐富,涉及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範疇。卷首有“序”和“雜說”各一篇。“序”是全書的總綱,“雜說”則被認為是後人所作。該書主要內容有:土壤耕作和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園藝和植樹技術,包括蔬菜和果樹栽培技術;動物飼養技術和畜牧獸醫;農副產品加工和烹飪技術等。書中引用了100多種古代農書和雜著的內容,使《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及《陶朱公養魚經》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內容得以保存下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人物生平
據史料記載,賈思勰曾任北魏青州高陽郡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經濟繁榮、社會安定走向經濟衰落、政治腐敗,社會動盪、戰亂頻仍。他深感恢復國民經濟、保障人民生活對鞏固政權實為必要。他十分注重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總結。自高陽太守卸任後,賈思勰就開始致力於農學研究,足跡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地。
主要成就
突出貢獻
賈思勰建立了較完整的農學體系。《齊民要術》全書結構嚴謹,從開荒到耕種;從生產前的準備到生產後的農產品加工、釀造與利用;從種植業、林業到畜禽飼養業、水產養殖業,論述全面,脈絡清楚。在學科類目劃分上。書中基本依據每個項目在當時農業生產、民眾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輕重位置來安排順序。在飼養動物方面,先講馬、牛,接著敘述羊、豬、禽類,多是各按相法、飼養、繁衍、疾病醫治等項進行闡說,對水產養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專門載說。敘述的農業技術內容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詳略適宜。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種蒔之法,蓋無聞焉。”元代《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清代的《授時通考》四部大型農書均取法《齊民要術》,《齊民要術》書中所載的種植、養殖技術原理原則,許多仍有重要的參考借鑑作用。
將動物養殖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齊民要術》有6篇分別敘述養牛馬驢騾、養羊、養豬、養雞、養鵝鴨、養魚。役畜使用強調量其力能,飲飼冷暖要求適其天性,總結出“食有三芻,飲有三時”的成熟經驗。養豬部分載有給小豬補飼粟、豆的措施。書中已注意到飼育畜禽等在群體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養羊篇”提出10隻羊中要有2隻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則會造成羊群紛亂。對養鵝、鴨、雞、魚等都提出了雌雄相關的比例關係,鵝一般是 3 雌 1 雄,鴨 5 雌 1 雄。池中放養雌鯉20尾則配雄鯉4尾。
農產品加工、釀造、烹調、貯藏技術。酒、醬、醋等可能發明很早,但詳細嚴謹揭示其製作過程,以《齊民要術》為最早。在“作醬法第七十”中,首先敘述用豆作的醬,但也記載了肉醬、魚醬、榆子醬、蝦醬等的製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於牆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許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經冬,須即取。粲然與夏菜不殊。”與“假植貯藏”措施基本相同。
記載有許多農業技術的觀察材料。“種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內生,不向外長”。“種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樹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樹形可喜,五年方結子;鳩腳老枝,三年即結子而樹醜”。同篇還有“每梨有十許子,唯二子生梨,餘生杜”。“種椒第四十三”講敘椒的移栽時稱:“此物性不耐寒,陽中之樹,冬須草裹,其生小陰中者,少稟寒氣,則不用裹。”這些,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觀察記載材料,得到後世農學家的重視。
重視對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分析。儘管《齊民要術》序中寫有“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的話,反映作者受當時崇本抑末、非議經商的思想影響較深。但在全書中,如栽種蔬菜瓜果、植樹營林、養魚、釀造等篇,卻詳細描述了怎樣進行多樣經營,如何到市場售賣,怎樣多層次利用農產品等有關經濟效益的內容。在“種榆白楊第四十六”中,具體敘述榆樹播種、楊樹插枝育苗的技術,幼樹隔 3至5年間伐作材料出售。
農學思想
順應自然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賈思勰認為,農作物生長是有規律的。穀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穀子,棵體矮小,果實多。晚熟的穀子,長的高大,而果實少。強壯的苗長得短小,黃谷就是這樣。
以糧食為中心,多種經營。賈思勰重農,首先是重視糧食生產。但他又並不把農業生產歸結為生產糧食,而是要多種經營。《齊民要術》包括了糧食作物、園藝作物、林木、種桑養蠶、畜牧、養魚、農副產品加工等內容。賈思勰認為,農副產品加工是農業生產的繼續,是生產轉向消費的必要環節。經過加工的農副產品,不但滿足了消費的需要,而且價值提高了。《齊民要術》中就有酒、醋、醬、豉的製作,還有把糧食、蔬菜、果品、肉魚加工成耐儲食品的方法。
重生產成本,有經濟核算。《齊民要術》是要教導農民搞好農業生產,可是農民要生產就有一個生產成本問題。賈思勰在書中談到,實際是教導農民,首先要按市場條件來安排生產,其次要有適當的規模和合理的田間布局來生產。要使用臨時性僱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視成本核算和利潤的計算。《齊民要術》列舉了大量的實例,教農民如何計算,甚至連運輸、銷售的費用都有計算。
創新思維
賈思勰當過太守,有當過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對農業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單單把別人的經驗寫在紙上。他是親自去做,有了體驗,再記錄下來。就是說他寫出來的,或總結出來的經驗,是經過實踐的。賈思勰為了掌握養羊的經驗,他買了二百頭羊,自己親自去養。對種地,賈思勰更是不辭辛苦,到田頭,住老農的窩棚,虛心向老農求教。對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農作物不斷從土地得到充足的養料,更有獨到而精闢的見解。
齊民要術
著作簡介
《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成書於東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後,一說為533年至44之間。《齊民要術》全書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約七萬字,注釋四萬多字,共十一萬多字;書前有《自序》和《雜說》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種,記載的農諺三十多條。全書介紹了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魚、蠶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畜產品的加工,釀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另外,書前的“自序”、“雜說” 各一篇,其中的“序”廣泛摘引聖君賢相、有識之士等注重農業的事例,以及由於注重農業而取得的顯著成效。一般認為,雜說部分是後人加進去的。書中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以及治荒的方法,書中援引古籍近200種,所引《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漢晉重要農書現已失傳,後人只能從此書了解當時的農業運作。
成書背景
《齊民要術》成書的時間為公元6世紀三、四十年代,它的問世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客觀條件基礎的。北魏之前,我國北方處於一種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一百多年以後,鮮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權並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社會秩序由此逐漸穩定,社會經濟也隨之從屢遭破壞的蕭條景象中逐漸恢復過來,得到發展。北魏孝文帝在社會經濟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儘管如此,當時的農業生產還沒有達到很高的水平,有待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賈思勰認為農業科技水平的高低關係到國家是否富強,於是他便萌生了撰寫農書的想法。
統治者的勵精圖治,農業生產的蒸蒸日上,也為賈思勰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賈思勰為官期間,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曾經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實踐,進行各種實驗,飼養過牲畜、栽種過糧食。賈思勰不但注重親身實踐,而且善於向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吸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富有經驗的老農當中獲得的生產知識以及對農業生產的親身實踐與體驗,認真分析、系統整理、概括總結,最後完成了《齊民要術》這部偉大的著作。
著書特點
賈思勰除認真吸收前人的典籍和農書中的精華、搜羅大量農諺歌謠外,還很注重考察和匯集同時代人的生產經驗,有時還親自試驗。
賈思勰著書徵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於前人見解。《齊民要術》許多卷篇都有相當分量的前代文獻引述,為後世農書樹立了範例。公元前l世紀西漢《氾勝之書》這部農學巨著,全書已無法尋覓,它的重要片段由於《齊民要術》的摘引,才得以保存下來。陶朱公的《養魚經》等佚籍亦是如此。歷史文獻的徵引,可以使人們較易看出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脈絡與繼承關係,其弊病是有可能會導致泥古守舊,影響創造性的發揮。賈思勰在達方面是較為注意的,“種穀第三”引述《氾勝之書》播種段落有:“凡九穀有忌日,種之不避其忌,則多傷敗。”賈思勰不同意此看法。他援引《史記》中“陰陽之家,拘而多忌”之類的話,並說:“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從之。”
對當代農業科學技術新進展的敏感和及時總結歸納,是賈思勰獲得成功的不可忽視的原因。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給中國農學寶藏添加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內容。如在選留作物良種方面,書中記載了粟的品種97個,黍12個,穄6個,粱4個,秫6個,小麥8個,水稻36個(其中糯稻11個)。在“種穀第三”所錄粟97個品種中:有11個轉自前人記載,86個是賈思勰自己蒐集補充進去的。並指出北魏當時粟的品種命名法“多以人姓字為名目”,“亦有觀形立名,亦有會義為稱”,還有根據味美味惡、是否易舂、早熟晚熟等命名的。這些記敘,賈思勰當時只是“聊復載之雲耳”。而現今卻對他所歸納的作物品種名稱和命名原則給予很高的評價。
賈思勰之所以獲得成功,還得益於注重調查和實地體驗。從《齊民要術》的內容可以看出,既有廣泛的種植業技術,也有養畜業的豐富經驗,對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產品加工釀造和民眾的吃食,敘述得也相當詳盡。他的足跡並未局限於家鄉附近,而是遍及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廣泛的地區。他引民諺“智如禹湯,不如常更(指經歷)”,表明自己的見解是:即使有夏禹、商湯那樣開國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親自從實踐中得到的知識來得可靠。“養羊第五十七”記述了他自己家養羊的經驗教訓;“作酢法第七十一”中講的作醋方法,是“已嘗經試”的。如果沒有堅實可靠的調查訪求和親自嘗試,《齊民要術》難於達到如此精煉正確的程度,更不可能影響這樣久遠。賈思勰從事農業科技研究總結出的“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原則,幾乎成為其後我國古代農學家共同遵循的守則。就是現今,農學家們也不能對之稍有輕忽。
《齊民要術》所以成為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典籍中影響深遠之作,與作者思路開闊、明於哲理、有濟世救民的抱負也有關係。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指明,學習古聖先賢的教導,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讓民眾生活安定,使他們富足和得到教養。對待歷代人們提出的興農主張和具體措施,他總是給予很高評價,稱之為“益國利民,不朽之術”。所以,他寫作的《齊民要術》也是“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齊民”,指平民,“要術”,為從事生產生活重要事項的技術。
賈思勰注重實踐經驗的歸納與提煉,但也很強調遵從事物發展規律。“種穀第三”中“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入泉伐木,登山求魚,手必虛;迎風散水,逆坂走丸,其勢難”,就是這方面的不朽名句。
歷史意義
該書自出版後,受歷朝重視,傳遍海外後亦被常成為研究古物種變化的經典,達爾文研究進化論時,曾參考一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有說此書正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用了不少篇幅介紹了蔬菜種植、果樹和林木的扦插、壓條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樹撫育方面的技術。 在植物保護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蟲害的措施,還記述了當時果農熏煙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風寒切,是夜必霜。此時放火作熅,少得煙氣,則免於霜矣。”(熅音雲,yún,意思是沒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二十幾個字就說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看天氣判斷降霜的經驗和防霜的方法,仍然在普遍套用。《齊民要術》非常重視選育良種對於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的重要作用。書中僅谷種就蒐集了八十多個品種,並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產量質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較科學的分類。還敘述了播種前怎樣進行選種、曬種、浸種和用藥物或者肥料拌種等種子處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還普遍套用於農業生產。
《齊民要術》總結了我國六世紀以前家畜家禽的飼養經驗並蒐集記載了獸醫處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內科、傳染病、寄生蟲病等方面,如直腸掏結術和疥癬病的治療方法,歷時一千四百多年,仍然沿用。《齊民要術》中還有我國獨特的制曲、釀酒、制醬、作醋、煮餳(音形,xíng,糖稀的意思)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藝的翔實記錄,其中許多是現存最早的資料。《齊民要術》是一部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百科全書”,它內容極其豐富,反映了當時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其中有許多技術還在套用,它比較系統地總結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北魏和北魏以前農業生產技術,初步建立了農業科學體系,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賈思勰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農學體系,對以實用為特點的農學類目作出了合理的劃分。《齊民要術》全書結構嚴謹,從開荒到耕種;從生產前的準備到生產後的農產品加工、釀造與利用;從種植業、林業到畜禽飼養業、水產養殖業,論述全面,脈絡清楚。在學科類目劃分上。書中基本依據每個項目在當時農業生產、民眾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和輕重位置來安排順序。把土壤耕作與種子選留項目列於首位,記敘了種子單選、單收、單藏、單種種子田、單獨加以管理的方法。在栽培植物方面,對農田主要禾穀類作物作重點敘述。豆類、瓜類、蔬菜、果樹、藥用染料作物、竹木以及檀桑等也給予應有的位置。在飼養動物方面,先講馬、牛,接著敘述羊、豬、禽類,多是各按相法、飼養、繁衍、疾病醫治等項進行闡說,對水產養殖也安排一定的篇幅作專門載說。敘述的農業技術內容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詳略適宜。對當時後魏疆域以外地區的植物,也曾廣為蒐集材料並予以注釋解說。有的因缺乏素材,只保留名目,申明:“種蒔之法,蓋無聞焉。”這種注重種植業、養畜業、林業、水產業、加工業間的密切聯繫,敘述所處疆域兼及其境外農產的結構體系,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上具有意義。《齊民要術》以後,中國著名的農學古籍與《齊民要術》規模相似的有元代《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代的《農政全書》,以及清代的《授時通考》。這四部全面性大型農書均取法《齊民要術》,並以《齊民要術》書中的精練內容作基本材料。《齊民要術》書中所載的種植、養殖技術原理原則,許多仍有重要的參考借鑑作用。
第二,精闢透徹地揭示了黃河中下游旱地農業技術的關鍵所在,規範了耕、耙、耱等項基本耕作措施。黃河中下游地區,春季乾旱多風,氣溫回升迅速,夏日連雨等特點極為明顯。從遠古以來,形成的對應措施是注意農時,講究農耕方法。1972年甘肅嘉峪關出土的魏晉墓壁畫中,已發現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圖象。其年代要比《齊民要術》撰成早兩個世紀以上。《齊民要術》在耕、耙、耱等重要農具的闡說,耕、耙、耱、鋤、壓等技術環節的巧妙配合,犁、耬、鋤等的靈活操用諸方面作了系統的歸納,規範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種量,播種的上時、中時、下時以及不同土質、墒情下的相應播法。《齊民要術》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輪作換茬,在綠肥種植翻壓,在田間井群布局與冬灌等方面,有許多重要的創見。《齊民要術》把黃河中下游旱地農耕技術推向了較高的水平。千餘年間,在近現代農學方法套用以前,世代治農學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農耕技術領域添加重要的新內容。
第三,將動物養殖技術向前推進了一步。《齊民要術》有6篇分別敘述養牛馬驢騾、養羊、養豬、養雞、養鵝鴨、養魚。役畜使用強調量其力能,飲飼冷暖要求適其天性,總結出“食有三芻,飲有三時”的成熟經驗。養豬部分載有給小豬補飼粟、豆的措施。書中已注意到飼育畜禽等在群體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養羊篇”提出l0隻羊中要有2隻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則會造成羊群紛亂。對養鵝、鴨、雞、魚等都提出了雌雄相關的比例關係,鵝一般是3雌1雄,鴨5雌l雄。池中放養雌鯉20尾則配雄鯉4尾。
第四,農產品加工、釀造、烹調、貯藏技術在《齊民要術》中占顯著地位。酒、醬、醋等可能發明很早,但詳細嚴謹揭示其製作過程,以《齊民要術》為最早。在“作醬法第七十”中,首先敘述用豆作的醬,但也記載了肉醬、魚醬、榆子醬、蝦醬等的製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於牆南日陽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雜菜種別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許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經冬,須即取。粲然與夏菜不殊。”
第五,記載有許多精細植物生長發育及有關農業技術的觀察材料。“種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內生,不向外長”。 “種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樹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樹形可喜,五年方結子;鳩腳老枝,三年即結子而樹醜”。同篇還有“每梨有十許子,唯二子生梨,餘生杜”。“種椒第四十三”講敘椒的移栽時稱:“此物性不耐寒,陽中之樹,冬須草裹,其生小陰中者,少稟寒氣,則不用裹。”這些,都是很有啟發意義的觀察記載材料,得到後世農學家的重視。“種穀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種楮子時與麻混播,秋冬留麻,為楮樹幼苗“作暖”,這是在深刻認識兩種植物生長發育特點的基礎上,相應採取簡便易行的保護措施。“栽樹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樹開花期於園中堆置亂草、生糞,熅煙防霜的經驗尤為可貴。其中敘述成霜條件是“天雨新晴,北風寒切,是夜必霜”。所講與現代科學原理相符,而遇此情況要:“放火作燃,少得煙氣,則免於霜矣。”類似的熅煙防霜措施,仍是減免霜害的一種簡單有效方法。
第六,重視對農業生產、科學技術與經濟效益進行綜合分析。儘管《齊民要術》序中寫有“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的話,反映作者受當時崇本抑末、非議經商的思想影響較深。但在全書中,如栽種蔬菜瓜果、植樹營林、養魚、釀造等篇,卻詳細描述了怎樣進行多樣經營,如何到市場售賣,怎樣多層次利用農產品等有關經濟效益的內容。在“種榆白楊第四十六”中,具體敘述榆樹播種、楊樹插枝育苗的技術,幼樹隔3至5年間伐作材料出售。種白楊一節,曾計算:1畝3壟,l壟720穴,1穴屈折插l楊枝,兩頭出土,1畝可得4320株,3年可為蠶架的橫檔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棟樑。以售賣蠶架橫檔木計算,1根5錢,1畝歲收21600文。1年若種30畝,90畝地3年1輪,可周而復始,永世無窮。“種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區有市集之處,蔬菜種植安排得好,亦可實觀周而復始、日日無窮的周年產銷。《齊民要術》“卷頭雜說”雖為後人添加,但長久以來已與全書融為一體。其中也曾敘及l0畝地內種蔥、瓜、蘿蔔、葵、萵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細種植計畫,並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則萬不失一”。書中還記載有較多以小本錢多獲利的實際內容。現代學者從經濟科學角度研究《齊民要術》,認為賈思勰的著作不單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古代農業技術典籍,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經營方法方面的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作為一部科學技術名著,經歷約l500年的時間,仍被人們奉作古農書的經典著作。農史學家稱頌《齊民要術》中旱地農耕作業的技藝和高度理論概括,使中國農學第一次形成精耕細作的完整體系。經濟史學家認為將《齊民要術》看作是封建地主經濟的經營指南。還有人提出應該稱它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經濟學。從事農產品加工、釀造、烹調、果蔬貯藏的技術工作者都可以從書中找到古老的配方與技法,因而食品史學家對《齊民要術》也頗為珍視。
書本懸疑
賈思勰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等活動的地域範圍主要在黃河中下游。《齊民要術》“種蒜第十九”寫有:“今并州無大蒜,朝歌取種”,“并州豌豆,度井陘已東,山東穀子,入壺關、上黨,苗而無實”,“皆余所親見,非信傳疑”等語。表明賈思勰所親見的農園作物己涉及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帶)、朝歌(今河南湯陰附近)、壺關(今山西壺關)、上黨(今山西長治)、井陘(今河北井陘)等許多地方。其他卷篇亦可覓出賈思勰足跡所到的一些線索。賈思勰任職的高陽郡,北魏時期曾有兩個,一為瀛州高陽郡(今河北高陽一帶) ,設郡歷史悠久;一為青州高陽郡(今山東臨淄西北),《魏書》“地形志”稱:“故樂安地,(南朝宋)劉義隆置,魏因之。”《魏書》“高祖紀”亦載延興元年(公元471年)“青州高陽民封辯自號齊王,聚黨乾餘人,州軍討滅之”等語。賈思勰在哪一個高陽郡任太守?賈思勰是實職的地方官員抑或是輸粟賞授的官階?有待史家的深入探究。
書籍版本
《齊民要術》在《隋書·經籍志》“農家類”中有著錄。全書共10卷92篇,合大字7萬餘,小字夾注4萬左右。這部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農學著作,自公元6 世紀初撰成,到北宋,其間經500年左右,全靠手抄流傳。北宋時期,書籍刻印業發展較快,技術趨於完善,它才得以付梓。王應麟《玉海》說:“宋朝天禧四年 (1020)八月二十六日,利州轉運史李昉請頒《四時篆要》與《齊民要術》二書,詔使館閣校勘鏤本摹賜。”歷時約五六年,至天聖年間才刻完。《玉海》另引宋《國史補》稱,“天禧中頒《齊民要術》於天下,以教種植蓄養之方”,這裡,《國史補》誤把詔令刻刷年份當作頒發書籍年份。可以確認,北宋天禧四年詔刻刷的崇文院刻本,是《齊民要術》第一個刻印本,也是後來其他各本據以傳抄、刻印的祖本。
《齊民要術》存世的約有二十四五個版本。欒調甫《齊民要術版本考》稱:“按要術傳刻之本,以宋崇文院校刊為鼻祖,龍舒重梓是其子本,元明翻刻,悉屬雲仍,而清儒校刊者,則又汲古之嗣續也。”晚近各家學者認為《齊民要術》現存世20餘個版本,源自3個祖本,一是北宋崇文院原刻本,但到南宋時期,此本已屬稀有名貴。我們在國內能見到的北宋系統本《齊民要術》,則是日本珍藏本的影印本;二是南宋紹興本,又稱龍舒本,國內最好的《齊民要術》的舊版本,是明代據龍舒本抄出的一種。國內傳刻多以兩宋系統本為祖本;三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湖湘本,轉刻自南宋紹興本。
名言
力能勝貧,謹能防禍。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
采捃經傳,愛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
智如禹湯,不如常耕。
天為之農,而我不農,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後世紀念
紀念館
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臨淄區在淄博市齊城農業開發區萬畝農業示範園內建館以志紀念。該館位於濟青高速公路臨淄段北側,下臨淄路口向北500米即到。 賈思勰紀念館掩映在一片新型果樹和農作物之中,與周圍環境和諧的融為一體,更顯古樸典雅。
該館分上下兩層,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投資100多萬元;在紀念館門斗南側的橫樑上懸掛木質橫式館牌,黑底銅字,上書六個端整秀雅的魏碑字:“賈思勰紀念館”。迎門處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賈思勰石雕像:賈思勰白髮飄然,手捻鬍鬚,右手握書,凝神靜思。館的一層為古代部分,主要展示賈思勰生平和其對農業所作的巨大成就;二層為現代農業技術與成就展覽。
賈思勰紀念館一層的展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賈思勰及同宗兄弟賈思同、賈思伯的生平要略,以及賈思勰當年生活環境的復原圖。第二部分利用微縮手法再現古代釀酒作坊制酒場景、賈思勰深入民間和田間地頭了解耕作和種植技術的場景、古人生產生活的部分場景等,通過大量的文字版面介紹、繪圖說明、實物展示、照片、沙盤等手段,系統展示了《齊民要術》的思想體系和科學技術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國內外現存《齊民要術》版本的實物、複製件、影印本照片、引用的歷史典籍和國內外對《齊民要術》的研究情況。賈思勰紀念館匯集了當今研究成果之大成,系統展示了《齊民要術》之精要,整個展廳空間豐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紀念郵票
1980年11月20日我國發行了《J58 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三組)》郵票四枚,第2枚就是賈思勰
山東古代名人(一)
山東是孔孟的故鄉,儒家思想淵源流長,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山東省,齊魯便成為山東代稱,蘇軾詩云:“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可見齊魯學風歷來為士夫文人所景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