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面釋義
基本字義鼎
dǐngㄉㄧㄥˇ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兩耳:銅~。~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鑊。
鍋:~罐。~鍋。
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彝。九~。定~。問~。~祚(國運)。
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峙。~足之勢。
大:~族。~臣。~力支持。
正當,正在:~盛(shèng)。
詳細字義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義: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同本義[tripodcaldron]。盛行於商、周。用於煮盛物品,或置於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統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說文》
(3)又如:鼎峙(比喻三方並峙,如鼎之三足);鼎鉉(指鼎);鼎鼐(鼎、鼐均為古代炊具,用來調和五味。舊時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國家)
(4)比喻帝王[emperor]。如:問鼎;定鼎中原;鼎甲(科舉考試殿試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業(帝王的大業)
(5)指宰相[primeminister]。如:鼎台(宰輔大臣);鼎臣(指宰相)
(6)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highofficial]。如:鼎輔(三公,宰輔);鼎司(三公的職位)
(7)指國家[state]。如:鼎祚(國祚,國運);鼎運(國運)
詞性變化
〈形〉
(1)顯貴[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顯赫,盛大[great]
高門鼎貴。——晉·左思《吳都賦》
(3)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門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舉世無匹);鼎族(巨族,豪門貴族)
(4)三方並立的,如鼎足分立[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動〉
變革[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舉,革故法三章。——李商隱《贈送前劉五經映》
鼎革固天啟。——徐浩《謁禹廟》
器具簡介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
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鼎的文化
鼎是青銅器的最重要器種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而其真正的發展最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製的食具演變而來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誌之一。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易經中一卦:
鼎:元吉,亨。
【白話】《鼎卦》象徵革故鼎新:十分吉祥,亨通。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白話】《象辭》說:《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離(火)上,為木上燃著火之表象,是烹飪的象徵,稱為鼎;君子應當像鼎那樣端正而穩重,以此完成使命。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白話】初六,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就好像娶妾可以生子一樣,不會發生災禍。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白話】《象辭》說:“烹飪食物的鼎足顛翻”,看似反常,實則不然;“卻順利地倒出了鼎中陳積的污穢之物”,便於除舊布新,反常的現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轉化。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白話】九二,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一個人有才幹;我的對立面嫉妒我,卻不能把我怎么樣,是吉祥的。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白話】《象辭》說:“鼎中盛滿了烹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幹”,應該謹慎行事,不要走錯方向;“我的對立面嫉妒我”,但因無隙可乘,故終將無所怨尤。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白話】九三,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無法將插槓插入鼎耳移鼎,精美的野雞肉不能得到無法食用;待到陰陽調和,潤雨出現才能消釋悔恨,最終還可以獲得吉祥。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白話】《象辭》說:“鼎器的耳部發生了變化”,鼎無法移動,也就失去了它虛中納物的意義。
九四,鼎折足,覆公訴,其形渥,凶。
【白話】九四,鼎的足折斷了,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鼎身被玷污,兇險。
《象》曰:“覆公訴”,信如何也!
【白話】《象辭》說:“王公鼎里的粥飯傾倒出來了”,哪裡還有什麼信譽可言呢!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白話】六五,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插上堅固的扛鼎之器,利於堅守正道。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白話】《象辭》說:“鼎配上黃色的鼎耳”,是由於六五爻居中,自然可獲得實惠。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白話】上九,鼎配上玉制的鼎槓,十分吉祥,不會有什麼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白話】《象辭》說:“玉制的鼎槓高處上方,表明剛柔相濟,互相調節。
青銅器材
自從發現了青銅材質,人類文化從原始社會躍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青銅遂成為一個時代鮮明的標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輝的青銅器鑄造出來的。從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黃河流域中原二里頭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陽東郊)和其上游齊家文化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銅器來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成為延續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時代,在中華文明史冊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青銅器早期為新石器時代,散見的只有陶器製品,而青銅器時代後期,則被瓷器和鐵器製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銅器歷史長河中,其製品五光十色,其工藝流光異彩。既有權力象徵的各種銅鼎重器,也有尊、壺、鬲、觥、觚、鍾、燈、爐等各種宮廷禮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陳設品、工藝品,其造型也遍及龍、虎、牛、馬、羊、鹿、象、人、鳥等各種形態和飾物,僅紋飾就有獸面紋、乳行紋、蚊紋、風紋雷紋、龍形紋、龜魚紋、曲折紋、雲雷紋、蟠螭紋、幾何紋、竹節紋、菱形紋、直紋、斜紋、六山紋、葉紋等幾十種。從生活用品到樂器,從飾品到戰爭武器。可以說如繁星滿天,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充分記錄了中華文明史的輝煌時代,也是歷代王室、宮廷、候門、伯爵們生前陳設豪華璀璨耀目,死後追求不朽,陪葬昂貴富麗和考究的佐證。
世界各文明古國都經歷過青銅時代,唯有古代中國賦予青銅器以重要的社會意義、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夏、商、周三個朝代,前後延續了2,000多年。近代以來,青銅器大量出土,使長久處於朦朧的中國古代史面貌逐漸清晰起來。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發展時期
時間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風格盛行期
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
西周風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東周風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
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夏鑄九鼎的傳說,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發生於春秋時代的“問鼎中原”事件,是這種觀念的延續。而現今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體量最大的青銅器──商代司母戊鼎,則可讓我們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歷史意義
在古代,人們都認為,黃帝在戰勝炎帝的後代蚩尤後,曾鑄三鼎,象徵天地人;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在古代,鼎是鎮國之寶,傳國重器。鼎上的花紋,古人認為有鎮邪的作用,有時也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莊嚴。改朝換代後,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鑄鼎,頒訂法律,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並表示吉祥。所以,朝代改變,稱作鼎革。現在,鼎的造型主要用來象徵吉祥。在家中擺設銅鼎,寓意一切將有新的開始。
歷史地位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起源於禹鑄九鼎的傳說。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
歷史上有“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範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周代的鼎分為三大類:
鑊鼎、升鼎、羞鼎。
鑊鼎形體巨大,多無蓋,用來煮白牲肉。
升鼎也稱正鼎,是盛放從鑊鼎中取出的熟肉的器具。
羞鼎則是盛放佐料的肉羹,與升鼎相配使用,所以也叫“陪鼎”。
歷史典故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莊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藉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著名的鼎
司母戊大方鼎-殷朝後期,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大盂鼎-周朝周康王時
毛公鼎-周宣王時
大克鼎-周孝王時
世紀寶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成立50周年送給聯合國的禮物
王子午鼎
1977年,河南省淅川縣發現了中國古代楚國墓葬,從墓中發掘出青銅禮器、樂器、兵器以及玉器等極其豐富的陪葬物品,80%以上都是國家一級文物。在這些國寶重器當中,2號墓出土的一套列鼎讓專家們更是驚嘆不已。列鼎共有七件,它們造型與紋飾完全相同,只是大小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氣勢雄偉,霸氣十足。根據鼎內的銘文:“王子午自鑄銅鼎,望子孫後代以此為準則。”專家一致認為這是敢於“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王子午,而七大列鼎也被後人稱為王子午鼎。
司母戊鼎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發現的。這裡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約80米。大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是,由於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強購,當時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在安陽縣政府,同年10月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又將方鼎運到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原鼎的複製品,真品早已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保護起來了。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司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大鼎的腹內長壁上有三個銘文“司母戊”。關於這三個銘文如何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1)一般的解釋認為這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2)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3)第三種解釋把“司”釋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還有把“司”釋作王后的“後”字的。“母戊”是誰呢?最早的推測,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卜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卻不見記載,因此有人認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據此,則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另一種意見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這樣,該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
司母戊鼎是我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譜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結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銅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們又對銅、錫、鉛三元素用化學分析的沉澱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銅占84.77%,錫占11.64%,鉛占2.79%,這一分析與《周禮?考工記》上說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記載基本是相符的。
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塊范鑄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世紀寶鼎
世紀寶鼎是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由江澤民主席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江主席與加利(原聯合國秘書長)為“世紀寶鼎”贈送儀式揭幕。這一壯舉成為我國外交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頁,使全球掀起的“寶鼎新聞熱”達到高潮,其所涉及範圍之廣,延續時間之長,實屬空前,是當年國際十大重要新聞之一。 “世紀寶鼎”是具有商周青銅風格的藝術精品,採用整體鑄造,一次澆注成功。它的設計和製作經過多次論證,是在國內專家、文物考古學者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 “世紀寶鼎”高2.1米,象徵21世紀;口徑1.5米,重1.5噸。它姿呈三足鼎立,雙耳高聳,滿身紋飾。鼎內壁鑄有金文:“鑄贈世紀寶鼎,慶賀聯合國五十華誕。”鼎禁(底座)高0.5米,2米見方,上鑄56條夔龍紋飾,象徵中華民族都是龍的傳人。禁前後分別以金文鑄有“世紀寶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贈一九九五年十月”字樣。鼎圓禁方,造型雄偉祥和,氣勢宏大,古樸典雅,美觀莊重。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文化。
商代青銅器
分類 | 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
飪食器 | 史鼎|獸面紋簋|獸面紋鼎|小臣方鼎|亞簋|乳釘三耳簋|田告方鼎|羊父丁方鼎|邐簋|癸簋|獸面紋甗|父乙鼎|寽父癸甗 |
酒器 | 父丁尊|網紋斝|獸面紋觚|獸面紋爵|獸面紋方壺|弦紋盉|獸面紋尊|獸面紋斝|冊方斝|三羊尊|友尊|二祀其卣|亞方尊|ㄐ毌父戊方卣|受觚|矢壺|作尊彝尊|亞方罍|十字洞腹方卣|亞鳥寧盉|貝鴞卣|癸觚|父已角|山婦觶|王生女方彝|獸面紋兕觥|子工萬爵|父戊舟爵|獸面紋角|亞鳥出戟觚|獸面紋觚 |
兵器 | 獸面紋大鉞|玉刃矛 |
車馬器 | 雙兔車軎 |
水器 | 亞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