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

章丘市

章丘市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的東部,是濟南市的一個市轄區。1992年8月撤銷原章丘縣編制改為縣級章丘市;2016年11月02日根據魯政字[2016]235號檔案,原章丘市正式撤市設區為章丘區。現轄11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人口106.42萬。濟南五大泉群之一的百脈泉位於章丘區境內,濟南七十二名泉章丘區境內擁有6個。國家級明水經濟開發區與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鄰。膠濟鐵路、濟青高速貫穿境內,交通便利。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章丘市章丘市
商代,東、北部為蒲姑國。商末,西部為譚國(都城在今龍山街道城子崖)。
春秋時期,先後為譚國和齊國諸侯封地賴邑、寧邑、台邑、崔邑。戰國,屬田齊。
秦,屬濟北郡。
西漢,屬青州部濟南郡(治東平陵城)。漢景帝四年(前153年),首次置縣稱陽丘(治回軍鎮,今繡惠街道回村)等。
東漢時,中部為陽丘縣,北部為菅縣、猇縣,南部為土鼓縣。後陽丘、猇縣併入東朝陽縣。
魏晉時期,東朝陽縣屬樂安國。
南北朝劉宋,改東朝陽縣為朝陽縣,屬齊郡。
北齊,廢朝陽縣置高唐縣(治回軍鎮)。北齊天保七年(556年),高唐縣遷治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博州亦有高唐,改為章丘縣”,取縣北山章丘為名。
唐貞觀元年(627年),屬河南道齊州濟南郡。
宋、金,屬濟南府。
元,屬山東東路西南道濟南路總管府。
明、清,皆屬濟南府。
民國初,屬岱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濟南道。
1945年8月,劃為章丘、章歷2縣,屬泰山專區。
1950年4月,兩縣劃歸淄博專區。
1953年9月,章歷縣併入章丘縣(舊治章丘城,今繡惠街道辦事處駐地),劃歸泰安專區。
1958年8月,縣治遷明水。同年11月,泰安專區撤銷,屬濟南市。
1961年5月,泰安專區恢復,又劃歸泰安專區。1979年1月,復屬濟南市。
1992年8月,撤銷章丘縣設章丘市(縣級)。
2016年11月02日,撤銷章丘市(縣級),設立濟南市章丘區。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一覽表 
街道/鎮 街道/鎮
明水街道
文祖街道
雙山街道
刁鎮
埠村街道 水寨鎮
聖井街道 曹范鎮
棗園街道 白雲湖鎮
龍山街道 高官寨鎮
普集街道 寧家埠鎮
官莊街道 垛莊鎮
相公莊街道 辛寨鎮
繡惠街道 黃河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章丘區位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的東部,北緯36°25′-37°09′,東經117°10′-117°35′之間。西鄰濟南市歷城區,東連淄博市,南交泰安、萊蕪市,東北與鄒平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濟陽縣相望。南北長70公里,東西寬37公里,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章丘市章丘市
南部屬魯西隆起區,北部為濟陽凹陷區,屬鏇扭性構造魯西系的外鏇層部位,南北向與北西向壓扭性斷層發育。這些斷層的垂直錯動與水平側移,嚴重破壞了古代沉積地層的連續性。特別是文祖斷層,兩盤南北向位移15公里,使斷層兩側在地形、地質和地下水源等方面,形成顯著的東西差異。地質構造形成普遍為單斜岩層,以塊斷為主,褶皺少見。岩層走向北西60°,傾向北東30°,傾角7°~13°。各地質時代的地層發育齊全。山區自南而北分布為變質岩、石灰岩、頁岩、煤層、火山噴出岩等,丘陵河谷和沖積平原則廣泛分布泥岩,下部為淡水灰岩,上部為砂礫石層及各種土類。

地形

地處泰沂山區北麓,與華北平原接壤,長城嶺綿延於南,長白山矗立於東。地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自南而北依次為山區、丘陵、平原、窪地,分別占全市總面積的30.8%、25.9%、30.7%和12.6%。最高峰為南部的雞爪頂,海拔924米;最低處系北部辛寨鄉朱家窪一帶,海拔15米。

氣候

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區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雪少乾冷。年均日照2647.6小時,日照率60%;年均氣溫12.8℃,高溫年13.6℃,低溫年11.7℃;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一般為500~700毫米。季風,因受地勢影響,反映不明顯,除5月份以C(靜風)及SSW(南南西)為主導風向,其他月份以C(靜風)及ESE(東南東)為主導風向,相對濕度為65%,最高年均73%、最低年均59%。無霜期192天,最長218天、最短167天。

水系

章丘市章丘市
境內大部地區屬小清河水系,東南部少數山區屬大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黃河、小清河、繡江河,東、西巴漏河,漯河、巨野河等。黃河為西北界河,從歷城區大沙灘西南入境,至黃河鎮常家莊入鄒平縣,過境河段27.08公里,年均徑流量425億立方米。小清河位於西北部,從歷城區北柴家莊東北入境,至水寨鎮小賈莊入鄒平縣,過境河段18.8公里,年均徑流量7.77億立方米。繡江河,源於百脈泉,全長32.8公里,最後注入小清河。東巴漏河,在東南部,屬季節河,源於淄博市博山區,由石門入境,至相公莊街道寨子入漯河,全長34.4公里。西巴漏河,在中南部,屬季節河,源於垛莊鎮四角城北坡,至繡惠街道金盤村北入繡江河,全長68.8公里。漯河,於相公莊龍灣頭上接東巴漏河,至刁鎮東北入芽莊湖,全長28公里。巨野河,西支源於歷城區大龍堂拔槊泉,東支源於北曹范村西,兩支在龍山街道北部匯入杜張水庫,全長46.8公里。主要湖泊白雲湖,在市區西北部,總面積17.4平方公里,水面積7.5平方公里,水深1~3米。芽莊湖,在章丘東北角,總面積5.38平方公里,水面積2.17平方公里,水深一般1.9米。

自然資源

土壤

境內土壤共分4個土類,11個亞類,20個土屬,87個土種。棕壤2326.67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1.9%。褐土8.83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70.2%,分布在中南部。水稻土374.07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0.3%,集中於明水泉北地帶。潮土3.48萬公頃(含鹽鹼土9006.67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27.6%,集中於北部沿清、沿黃地帶。

水資源

境內年均水資源總量5.7億餘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4.43億立方米,占77.72%。多年平均降水量600.8毫米;年均地表水資源總量2.12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55億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資源總量3.58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88億立方米。明水泉群年湧水量0.8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已探明的有16種,主要有煤炭、鋁土、石灰石、花崗石,分別為1.26億噸、4.16億噸、2.5億噸和0.3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林木資源共54科、183種,常見林木為松、柏、楊、柳、桐、榆、刺槐。中藥材資源有遠志、酸棗、丹參、郁李、野菊、茵陳、香附、百里香等566種,蘊藏量200餘萬公斤。野生動物資源主要有野兔、山雞狐狸刺蝟、黃鼠狼、獾及魚、鱉、蝦、蟹等。

人口民族

人口

章丘市章丘市
2010年章丘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如下章丘市常住人口為106.42萬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97.73萬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常住人口8.69萬人。增長8.89%,年平均增長0.86%。章丘市常住人口中共有32.52萬戶。其中家庭戶31.80萬戶,章丘市常住人口家庭戶人口為98.96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3人減少了0.22人。其中三人戶家庭98871戶,占家庭戶31.09%章丘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52.63萬人,占總人口的49.45%;女性為53.79萬人,占總人口的50.5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98.89:100下降為97.82:100。章丘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5.83萬人,占14.88%,15-64歲的人口為79.91萬人,占75.09%;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0.68萬人,占10.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3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比重上升了4.0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27個百分點。章丘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數為10.10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教育程度的人數為11.21萬人;具有國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為46.60萬人;具有國小教育程度的人數為29.10萬人(以上各種教育程度的人數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人數由1664人上升為9490人;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由7975人上升為10531人;具有國中教育程度的人數由40904人上升為43783人;具有國小教育程度的人數由33760人下降為27337人。章丘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為3.60萬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50萬人,文盲率由6.24%下降為3.38%,下降了2.86個百分點。
章丘市常住人口街道/鎮分布列表
明水街道辦事處 16.31萬人 文祖街道辦事處 4.18萬人
雙山街道辦事處 12.15萬人 刁鎮 6.20萬人
埠村街道辦事處 3.34萬人 水寨鎮 3.42萬人
聖井街道辦事處 4.26萬人 曹范鎮 3.32萬人
棗園街道辦事處 3.27萬人 白雲湖鎮 3.33萬人
龍山街道辦事處 5.76萬人 高官寨鎮 4.95萬人
普集街道辦事處 5.67萬人 寧家埠鎮 3.10萬人
官莊街道辦事處 4.71萬人 垛莊鎮 2.81萬人
相公莊街道辦事處 5.82萬人 辛寨鎮 3.28萬人
繡惠街道辦事處 5.52萬人 黃河鎮 5.02萬人

民族

56個民族在章丘聚集了40個民族。章丘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054813人,各少數民族人口為9397人。其中回族人口7852人,蒙古族、藏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人口1545人,回族人口在少數民族中占人口數最多。漢族人口較“五普”增加85545人。

經濟概況

社區建設社區建設
2013年章丘市生產總值755.2億元,比2012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454.7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增加值223.4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0.2:60.2:29.6。章丘市地域財政總收入60.5億元,下降1.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9億元,增長2.7%。2013年國地稅收入52.8億元,增長5.8%。其中:國稅27.3億元,增長1.6%;地稅25.6億元,增長10.6%。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355.3億元,比2012年增長22.1%。其中計畫總投資億元以上在建項目96個,完成投資162.1億元,增長85.5%。2013年章丘市新增城鎮就業6934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2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1%。

第一產業

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增”。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2.0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04%。糧食總產量74.3萬噸,比上年增長1.1%。其中夏糧35萬噸,增長1.5%;秋糧39.3萬噸,增長0.8%。棉花產量5135噸,比上年增長3.0%。油料產量8081噸,增長0.1%。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189.7萬噸,下降0.2%。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2.2萬噸、15.0萬噸、7.7萬噸,分別增長-0.2%、1.8%、-1.4%;豬、牛、家禽存欄量分別達到54.0萬頭、26.7萬頭、1544萬隻,分別增長-9.9%、0.8%、1.6%。水產品產量1.2萬噸,增長1.5%。
林業發展良好。全市共完成造林4.37萬畝,其中,荒山綠化(防護林)1.77萬畝,退耕還果(經濟林)1.5萬畝,平原水系沙化土地造林(用材林)1.1萬畝。
水利建設成效顯著。實施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示範縣、白雲湖與杜張水庫連通、大站水庫除險加固、南水北調續建配套、農村飲水安全等重點工程16項,共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63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33萬畝,新建大型泵站3座、規模化水廠1處、水質檢測中心1處。
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農機總動力達到126萬千瓦。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穩定在96%以上,玉米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5%。完成秸桿綜合利用面積164萬畝,利用率達到98%以上。其中秸稈機械還田面積139萬畝,占綜合利用面積的85%

第二產業

工業運行平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88家,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292家,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335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55.8億元,增長7.7%;利稅196.5億元,增長13.1%;利潤109.2億元,增長10.9%。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182家,實現產值69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3.61%,比上年提高0.20個百分點。
園區經濟穩步增長。明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5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29.3億元、工業增加值280.2億元、利稅137.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8%、12.3%、13.2%。
建築業平穩發展。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43家,年末從業人員2.5萬人,實現產值78.01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44.0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49.25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招商選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563.5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其中計畫總投資億元以上在建項目105個,完成投資271.0億元,增長30.5%。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0.6億元,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72.4億元,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60.5億元,分別增長-5.0%、29.8%、28.7%,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5.4:48.3:47.2。房地產投資下降明顯。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1.7億元,下降37.2%。
招商引資進展良好。全年簽約項目54個,總投資353.4億元,其中過億元項目37個,總投資343.8億元;累計在建項目148個,總投資347.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262.3億元。中鐵十四局建築產業化、普洛斯、萬科物流、日本青玉菊藤生物工程、華藝集團建築產業化等項目簽約落戶

第三產業

章丘大蔥章丘大蔥
市場消費總體平穩。電子商務發展加快。規劃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園區。打造章丘市農業信息化暨農產品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27家農產品品牌企業入駐。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按經營地統計,城鎮零售額162.4億元,增長12.5%;鄉村零售額189.0億元,增長11.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單位188家,實現零售總額62.2億元,增長14.5%。
對外貿易下降。全年進出口總額91243萬美元,比上年下降9.0%。其中,出口60279萬美元,下降24.8%;進口30964萬美元,增長53.6%。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1750萬美元,增長1.2%。契約利用外資4080萬美元,下降66.3%。[6]
財稅收入平穩增長。全市地域財政總收入66.79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99億元,增長8.3%,稅收比重72.34%,同比下降0.85個百分點。全年國、地稅收入58.5億元,增長6.0%。其中:國稅27.7億元,增長0.5%;地稅30.8億元,增長11.4%。全市一般預算支出63.06億元,比2014年增加6.7億元,增長11.9%。其中教育支出14.2億元,增長21.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98億元,增長35.2%,醫療衛生支出8.9億元,增長27.1%,農林水事務支出6.95億元,增長27.9%。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522.5億元,比年初增加44.9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68.8億元,比年初增加38.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309.2億元,比年初增加11.3億元。全年保險業務收入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保險業務支出3.3億元,下降8.1%。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章丘章丘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實施優質教育均衡發展工程,青少年科技藝術中心、職成教中心一期、一中新校區正式啟用,新城實驗學校、五中二期等工程穩步推進,年末全市學校(國小、普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189所,在校學生11.4萬人,專任教師8868人。
章丘區境內的章丘大學城,共有6所本科,1所專科,8所高職院校。其中主要院校有:
山東財經大學
濟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院 齊魯師範學院
齊魯理工學院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 山東旅遊職業學院
山東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山東凱文科技職業學院
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山東技師學院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龍山文化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文博中心“三館”(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順利開館。成功承辦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龍山文化衛星會議。完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和明水、聖井、棗園3個鎮街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建設。全年開展文化惠民活動200餘場,放映公益電影10896場。城子崖遺址西城牆保護房內城牆保護方案、城子崖遺址西城牆保護房改造立項報告等方案通過國家及省文物局批覆立項。《百脈泉酒的釀造技藝》、《章丘梆子》等5個項目申報山東省級非遺項目,成功舉辦了世界文化遺產日暨民俗手工藝展演活動。電台、電視自辦欄目日播出時長分別達10個小時和6個小時。

醫療衛生

衛生事業取得新進展。市醫院急診保健綜合樓建設進展順利,中醫院門診病房綜合樓投入使用。市醫院創建為三級乙等綜合性醫院;眼科醫院完成股份制改造,創建為三級甲等醫院。市中醫院與省千佛山醫院、北京第二炮兵總醫院建立全面合作關係。累計建立農村居民電子健康檔案85萬份。全市有國家級重點專科1個,省級重點專科5個,濟南市重點專科10個,章丘市重點專科40個。國醫堂建設率達100%。

社會保障

章丘章丘
城鎮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450元提高到500元,農村標準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3600元。五保集中供養標準提高到6600元,集中供養率為71.1%,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全市養老機構達到179處,床位6240張。新建55家農村幸福院和12家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
全面實施職工社會保險“五險一票”征繳,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3.53萬人、8.97萬人、7.89萬人、8.04萬人和6.24萬人。全市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4.1萬人、72.7萬人。

居民生活

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8元,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77元,增長8.3%;人均消費性支出19298元,增長9.9%。城鎮恩格爾係數為29.15%,下降0.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65元,增長8.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994元,增長10.7%。農村恩格爾係數為30.02%,下降0.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積4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48.3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

交通狀況

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國道309維修省道321章丘段大修工程順利完工,新改建縣鄉道路40條61.6公里、村級公路290公里。城鄉公交一體化實現全覆蓋,新客運總站竣工啟用,更新公車163輛,3000輛公共腳踏車系統投入使用,實行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坐城市公交政策。新增計程車50輛,全市計程車達到318輛。民用汽車擁有量達19.3萬輛,比上年增長12.3%。[6]
郵電通信業穩定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7557萬元,比上年增長37.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4.6萬戶,下降20.9%。行動電話用戶86.7萬戶,下降16.0%。網際網路撥號註冊及寬頻網用戶18.9萬戶,增長19.6%。

旅遊產業

文物古蹟景點
城子崖遺址
興國寺
危山兵馬俑
齊長城
洛莊漢王陵
李開先墓
朱家峪旅遊度假區 西河遺址
小荊山遺址 東平陵故城
趙八洞石刻造像
旅遊景點
墨泉 眼明泉
梅花泉 百脈泉
三王峪 危山風景區
錦屏山 白雲湖
七星台
朱家峪
濟南植物園 眼明泉公園
百脈泉公園
趙八洞風景區
石匣景區興隆寺 寶珠山風景區
東八井九鼎山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
蓮華山勝水禪寺風景區

地方特產

明水白蓮藕
西山櫻桃
鮑家芹菜 刁鎮周拉扒雞
曹范薄殼核桃
龍山水豆腐
章丘大蔥 友誼葫蘆
黃家烤肉 明水香米

特色文化

章丘梆子
章丘鐵匠
章丘芯子
龍山黑陶
章丘扁鼓 章丘旱船
章丘龍舞 五音戲
黃家烤肉 東平陵城的傳說
錦屏山神話 李開先的傳說故事
襲勖的傳說故事 章丘地方風物傳說
章丘地名傳說 女郎山廟會
章丘大蔥的栽培工藝 百脈泉傳統釀酒技藝
山東省宏濟堂精湛的阿膠製作技藝

歷史名人

鄒衍(約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戰國末期齊國人,相傳墓地在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相公莊街道郝莊村。主要學說是五行學說、“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後於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
王莽(前45~23),字巨君,祖籍龍山平陵城古址,西漢孝元皇后的侄兒,建立新朝。
房玄齡(579~648),名喬,字玄齡,相公莊街道房莊人。唐初名相。
李清照(1084~約1156),號易安居士,明水街道人。南宋女詞人,其父李格非,北宋文章名流,其夫太學生趙明誠,宰相趙挺之次子。[10]
李開先(1502~1568),字伯華,號中麓,章丘綠原村(埠村街道東鵝莊)人。明代傑出的戲曲家、文學家。
孟雒川(1851~1939),名繼笙,字洛川,亞聖第六十九代孫,刁鎮舊軍村人,近代著名民族商業資本家。
郭恆祥(1894~1929),又名郭月庭,埠村街道埠西村人。民國十四年(1925)從青島回章丘,是章丘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歷任全國鐵路總工會副委員長、中共章丘特支書記、章丘縣貧民會會長等職務。民國十八年(1929)一月九日被章丘縣錦屏區國民黨政府區長殺害,年僅34歲。

山東省城市

山東,古代為齊魯之地,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省會設在濟南。陸地南北最長約420公里,東西最寬約700餘公里,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十九位。這個任務主要介紹山東城市人文,歷史,經濟等。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