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德州市位於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北側,東經115°45′—117°36′、北緯36°24′25″—38°0′32″之間。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滄州市為鄰;西以衛運河為界,與河北省衡水市毗連;西南與聊城市接壤;南隔黃河與濟南市相望;東臨濱州市。距首都北京320公里。境內東西寬200公里,南北長175公里,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占山東省總面積的7.55%。地形
德州市為黃河沖積平原,歷史上境內曾有兩次黃河大遷徙,上千次決口,造就了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由於泛道與流速所致,加之風力堆積之因素,形成了平原之中起伏不平,崗、坡、窪相間分布等特點。德州市地貌多象,大體可分三類:一是高地類,由河流、河床沉積而成,占土地總面積的34.3%;二是坡地類,由黃泛漫流沉積而成,占總土地面積的52.1%;三是窪地類,占13.6%。河流
德州市跨省大河主要有黃河、衛運河、漳衛新河;跨市的骨幹排澇河道有:徒駭河、德惠新河和馬頰河。以上河流除黃河外,均系海河流域南系。除上述跨省、市大河外,市內有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較大支流兩條:一是新趙牛河,位於禹城南部,齊河西部,屬徒駭河流域;二是六五河,位於陳公堤兩側,屬漳衛新河流域。3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2條,其中徒駭河流域的有葦河、四新河、管氏河、老趙牛河和鄧金河,全部位於徒駭河之南;馬頰河流域的有篤馬河、宋家河、寧津河、躍進河;德惠新河流域的禹臨河、臨商河、躍進河。除以上主要支流外,還有流域面積100—300平方公里的支流53條,30—100平方公里的114條,基本形成了乾支相通,流域相連,能排能調的河流水利系統。
氣候
德州市基本氣候特點是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冷熱乾濕界限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回暖快,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乾燥,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徵。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數長,光照強度大,且多集中在作物生長發育的前中期,有利於作物光合作用的進行,德州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592小時,日照率為60%,太陽總輻射量為124.8千卡/平方厘米。在時間分配上,尤以5、6月份最高,月光照時數280小時,日均9小時,光輻射量可達15千卡/平方厘米。德州市年平均氣溫12.9℃。極端最高氣溫43.4℃(1955年7月23日德城區),極端最低氣溫-27℃(1958年1月15日德城區)。
德州市平均無霜期長達208天,一般為3月29日到10月24日,各縣之間相差較大,武城縣最長為225天,東西相差近月余。
德州市年平均降水量為547.5毫米,東部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降水量的時間分配以7月最多,德州市平均降水量190毫米,1月最少只有3.5毫米。按季節分,春季占有12.8%,夏季高達67.7%,秋季占16.9%,冬季只占2.6%。
人口和民族
人口
1949年全市人口400.43萬人;1964年人口普查398.85萬人;1982年人口普查為551.39萬人;1990年人口普查為506.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為529.37萬人(濟陽、商河劃歸濟南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56.82萬人,家庭戶162.38萬戶,男性281.87萬人,女性274.95萬人。地區分布:德城區41.88萬人;經濟技術開發區17.40萬人;運河經濟開發區8.68萬人;陵城區56.90萬人;寧津縣44.99萬人;慶雲縣29.47萬人;臨邑縣51.11萬人;齊河縣60.20萬人;平原縣44.29萬人;夏津縣50.05萬人;武城縣37.61萬人;樂陵市65.24萬人;禹城市49.00萬人。
2011年年末德州市戶籍總人口575.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1.30萬人,非農業人口174.70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97萬人,出生率12.3‰;死亡人口3.22萬人,死亡率5.7‰;人口自然增長率6.6‰。截止2014年德州人口約650.82萬人。
民族
2012年,德州市是山東省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市。德州市有39個少數民族,人口共80369人,占德州市總人口的1.5%。其中,回族77963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3%。主要分布在德州市11個縣市區的46個鄉鎮,156個村居,其中純回族村67個,回族集聚村(50%以上)38個,雜散居村(50%以下)51個。少數民族超萬人的縣市區有3個:陵城區(山東省回族人口第二大縣)2.59萬人,臨邑縣1.42萬人,德城區1.09萬人。回族鄉1個(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鄉),少數民族超2000人的鄉、鎮、街道辦事處10個(陵城區宋家鎮、糜鎮、臨齊街道辦事處、臨邑縣臨邑鎮、臨南鎮、寧津縣長官鎮、德城區新湖街道辦事處、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鄉,齊河縣祝阿鎮和武城縣四女寺鎮)。
歷史沿革
德州在夏、商時為有鬲氏(鬲國)、有窮氏,系侯國。秦廢分封制改郡縣制後置鬲縣,至北齊廢鬲縣。漢置安德縣,後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及民國時期,又先後設定廣川、長河、將陵、陵州、陵縣、德縣。自秦至今2200餘年,德州已六易其治所,各時期地域大小不一。
德州夏商時隸屬兗州,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屬齊國。戰國時分屬齊、趙二國。
秦分屬齊郡、鉅鹿郡、清河郡、上谷郡。
漢分屬青州平原郡、濟南郡、冀州清河郡、幽州渤海郡。
三國時屬魏。西晉時分屬平原國、清河國、樂陵國、樂安國、濟南郡。
南北朝時期分屬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樂陵郡。
隋代分屬兗州平原郡、渤海郡、冀州清河郡、青州齊郡。
唐代分屬河北道德州、貝州、棣州、齊州。北宋分屬河北東路、右京東東路。金時分屬山東西路、東路、河北東路、大名府路。
元屬燕南河北道、中書省河間路、濟南路。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東昌府、京師河間府。
清分屬山東濟南府、武定府、直隸天津府、河間府。
民國初期分屬山東省濟南道、東臨道、武定道、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分別直屬山東、河北省政府。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各縣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魯邊區、河北區一、二、三專區,津浦鐵路以西各縣先後屬冀南、運東六專區及滄南專區,齊(齊河)、禹(禹城)部分屬冀魯豫一、四專區。解放戰爭時期至1949年分屬渤海區二專區、濼北、滄南專區和冀南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當年批准設立德州專區(德州專員公署),系由原渤海區的滄南、濼北兩專區合併而成。當時轄吳橋、東光、南皮、慶雲、寧津、鹽山、樂陵、商河、臨邑、濟陽、德平、德縣、平原、禹城、齊河、陵縣及德州市17個縣(市)。
1952年10月,將1950年劃歸河北省的恩縣、武城、夏津劃回德州地區。同時將原屬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慶雲、寧津、鹽山6個縣劃回河北省。並撤銷陵縣劃歸德縣。
1956年至1961年,德州專區撤銷,併入聊城專區,將樂陵、臨邑、商河、濟陽劃歸惠民地區,齊河、平原、禹城、夏津、武城、德州市、德縣劃歸聊城地區。同時,撤銷德平縣,分別劃歸臨邑、德縣、商河、樂陵;撤銷恩縣,分別劃歸平原、武城、夏津。1961年7月恢復德州專區,又將1956年劃歸惠民地區的樂陵、臨邑、商河、濟陽和劃歸聊城地區的齊河、平原、夏津、武城、禹城、陵縣(1961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德縣為陵縣)、德州市劃回本區。共轄11個縣(市)。
1964年12月將原屬河北省的寧津縣和慶雲縣劃德州專區管轄。
1967年德州專區更名德州地區(德州地區行政公署)。轄德州市、樂陵市、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津縣、陵縣、齊河縣、濟陽縣、商河縣13縣(市)。
1989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將商河、濟陽兩縣和齊河縣的桑梓店、大王、靳家三個鄉劃歸濟南市。
199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德州地區,改設地級德州市,將原縣級德州市改為德城區。新建地級德州市行政區劃與原德州地區行政區劃相同。
1998年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德州經濟開發區。
1999年,德州市轄德城區、樂陵市、禹城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陵縣、齊河縣和德州經濟開發區,共2區2市8縣,67個鎮126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2000年夏季,德州市對鄉鎮進行了調整合併,轄2區2市8縣,77個鎮37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2006年4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為省級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
2012年3月國務院批准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2014年4月18日國家發改委初步提出將德州列為京津冀一體化城市,與首都經濟圈共謀合作發展。
2014年11月,經國務院批覆,撤銷陵縣建製成立德州市陵城區。陵城區人民政府駐地臨齊街道辦事處中興路155號,現在德州市齊河縣、臨邑縣即將撤縣設市。平原縣、寧津縣、武城縣即將撤縣設區已達成協定。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4年底,德州市轄德城區、陵城區、禹城市、樂陵市、臨邑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慶雲縣、寧津縣、齊河縣11縣(市、區)和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兩派出機構。2014年底德州市鄉鎮、街道名錄一覽:
德城區7個街道、5個鎮:新湖街道、新華街道、天衢街道、運河街道、廣川街道、長河街道、宋官屯街道、二屯鎮、黃河涯鎮、趙虎鎮、抬頭寺鎮、袁橋鎮。其中,長河街道、宋官屯街道、趙虎鎮、抬頭寺鎮、袁橋鎮由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運河街道由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管理。區政府駐新湖街道。
陵城區轄2個街道、10個鎮、1個鄉:安德街道、臨齊街道、鄭家寨鎮、糜鎮、宋家鎮、徽王莊鎮、神頭鎮、滋鎮、前孫鎮、邊臨鎮、義渡口鄉、丁莊鎮、於集鄉。區政府駐臨齊街道辦事處。
寧津縣轄2個街道、9個鎮、1個鄉:寧城街道、津城街道、柴胡店鎮、長官鎮、杜集鎮、保店鎮、大柳鎮、大曹鎮、相衙鎮、時集鎮、張大莊鎮、劉營伍鄉。縣政府駐寧城街道。
慶雲縣轄1個街道、4個鎮、4個鄉:渤海街道、慶雲鎮、常家鎮、尚堂鎮、崔口鎮、嚴務鄉、東辛店鄉、中丁鄉、徐園子鄉。縣政府駐渤海街道。
臨邑縣轄3個街道、8個鎮、1個鄉:邢侗街道、恆源街道、臨盤街道、臨邑鎮、臨南鎮、德平鎮、林子鎮、興隆鎮、孟寺鎮、翟家鎮、理合務鎮、宿安鄉。縣政府駐邢侗街道。
齊河縣轄2個街道、11個鎮、2個鄉:晏城街道、晏北街道、表白寺鎮、焦廟鎮、趙官鎮、祝阿鎮、仁里集鎮、潘店鎮、胡官屯鎮、宣章屯鎮、馬集鎮、華店鎮、劉橋鎮、安頭鄉、大黃鄉。縣政府駐晏城街道。
平原縣轄2個街道、8個鎮、2個鄉:龍門街道、桃園街道、王風樓鎮、前曹鎮、恩城鎮、王廟鎮、王杲鋪鎮、張華鎮、腰站鎮、王打卦鎮、坊子鄉、三唐鄉。縣政府駐龍門街道。
夏津縣轄2個街道、10個鎮、2個鄉:銀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鎮、蘇留莊鎮、新盛店鎮、雷集鎮、鄭保屯鎮、白馬湖鎮、東李官屯鎮、宋樓鎮、香趙莊鎮、雙廟鎮、渡口驛鄉、田莊鄉。縣政府駐銀城街道。
武城縣轄1個街道、7個鎮:廣運街道、武城鎮、老城鎮、四女寺鎮、魯權屯鎮、郝王莊鎮、甲馬營鎮、李家戶鎮。縣政府駐廣運街道。
樂陵市轄4個街道、9個鎮、3個鄉:市中街道、胡家街道、雲紅街道、郭家街道、楊安鎮、朱集鎮、黃夾鎮、丁塢鎮、花園鎮、鄭店鎮、化樓鎮、孔鎮、鐵營鎮、西段鄉、大孫鄉、寨頭堡鄉。市政府駐市中街道。
禹城市轄1個街道、8個鎮、2個鄉:市中街道、倫鎮、房寺鎮、張莊鎮、辛店鎮、安仁鎮、辛寨鎮、粱家鎮、十里望鎮、李屯鄉、莒鎮鄉。市政府駐市中街道。
經濟發展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596.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2%;
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0.8%;
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4%。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1.1:52.9:36.0調整為11.1:51.6:37.3。人均生產總值45641元,增長9.3%。
農林牧漁業
2014年農林牧漁業增勢平穩。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01.6億元,增長4.2%(可比價,下同)。其中,農業產值331.5億元,增長2.6%;林業產值13.9億元,增長6.9%;牧業產值212.9億元,增長6.1%;漁業產值17.1億元,增長6.2%。工業
2014年,工業企業穩步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914家。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法人企業72家,增加19家;過100億元的法人企業3家,增加1家。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08.59億元,增長14.02%(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0.43%,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7%;非公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59.53億元,增長14.72%。35個行業大類中,31個行業實現增長。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5.68%,食品製造業增長18.14%,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增長15.6%,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8.9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21.91%,汽車製造業增長25.76%,電器器材及器材製造業增長21.91%。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371.65億元,增長17.6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6.77%,占比較年初提升1.37個百分點。
工業產品產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8.48%。在我市調度的116種工業產品中,71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
工業企業效益改善。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90.05億元,增長15.41%;實現利稅958.10億元,增長10%;實現利潤541.31億元,增長10.25%。虧損企業虧損額6.11億元。總資產貢獻率為26.57%,成本費用利潤率為6.60%。
建築業穩定發展。資質內建築企業197家,完成總產值268.2億元,增長6.6%。完成建築工程產值220.3億元,增長7.5%;完成安裝工程產值41.4億元,增長6.5%;全年簽訂契約額341.8億元,增長22.8%,其中,本年新簽契約額228.0億元,增長2.4%;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913.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6%,在全市房屋建築施工面積中,實行投標承包的房屋建築面積為1360.6萬平方米,增長26.7%,占房屋建築施工總面積71.1%。
固定投資
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61.3億元,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24.3億元,增長38.2%;第二產業投資954.5億元,增長12.7%,其中工業投資896.1億元,增長10.9%;第三產業投資982.5億元,增長19.5%。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上年的1.1:52.1:46.8調整為1.2:48.7:50.1。其中,第三產業投資增長高於全市投資平均增幅3.2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168.6億元,增長18.3%。工業投資中,技術改造投資561.8億元,增長34.6%,高新技術完成投資346.6億元,增長35.8%。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億元以上施工項目728個,增長17.0%,完成投資1171.6億元,增長27.9%。房地產開發穩定、銷售下降。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09.8億元,增長7.1%,其中住宅投資156.8億元,增長1.4%。房屋施工面積2085.5萬平方米,增長11.0%,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686.7萬平方米,增長7.5%。商品房銷售面積452.0萬平方米,下降24.7%。商品房銷售額180.2億元,下降23.1%。
其他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16.8億元,增長12.8%。2012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5.07億美元,下降3.1%。其中,出口22.27億美元,增長9.9%;進口12.80億美元,同下降19.6%。
2012年,境內財政總收入265.74億元,增長1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1.26億元,增長14.2%。
2012年,金融機構2012年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152.78億元,比年初增加228.56億元。
2012年,實現保費收入66.6億元,增長14.7%。
社會事業
教育
2014年,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所,當年招生1.57萬人,在校生4.3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4所(調整後中職學校24所,成人中專0所),在校生6.59萬人(調整後中職學校在校生6.35萬人,普通中專在校生2448人,成人中專在校生0人);普通中學190所,在校生28.12萬人;國小937所,其中教學點148個,在校生41.34萬人;幼稚園863所,在園、班兒童14.59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1.3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3所,在校生1474人。高等教育
德州學院
山東華宇工學院
德州職業技術學院
德州科技職業學院(大禹學院)
職業教育德州躍華職業學校德州汽摩學校德州走四方學校
德州新星職業教育
文化事業
2014年,全市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場所8處,各類藝術表演團體6家,全年共演出1202場次,比上年度增加156場次;民眾藝術館1家,文化館11家,文化站133個;公共圖書館12處,藏書129萬卷(冊),同比增加10萬卷(冊);文物行政管理部門1處,文物保護管理機構9處,博物館、紀念館5處。擁有廣播電台8座,電視台3座。中短波轉播發射台1座,發射功率31千瓦,調頻轉播發射台9座,調頻轉播發射功率14.95千瓦;電視轉播發射台11座,電視轉播發射功率59.35千瓦。廣播播出節目11套,全年播音時間48136小時;電視節目12套,全年播出時間60716小時。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德州大劇院坐落於德州市文體中心東南角,東臨康博大道,南臨東方紅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
抬花槓
古貝春酒傳統釀造技藝
武城架鼓
姑嫂墳的傳說
運河船工號子
馬堤吹腔
武城鏇餅
吳忠八極拳
四女寺的傳說
醫療衛生
2014年,擁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10處,其中:綜合醫院15處,中醫院11處,鄉鎮衛生院137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處,衛生監督所1處,衛生信息中心1處,婦幼保健院(所、站)12處,采供血機構1處,其他機構7處。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62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1027人,註冊護士9587人。全市醫療機構實際開放床位數21895張。體育運動
2014年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全市27%的縣(市、區)、30%的鄉鎮(街道)和18%的行政村建成了相應規模的體育健身工程。競技體育成績顯著。共承辦5項國家級體育比賽,8項省級體育比賽。我市運動員在省級以上體育比賽中共獲得30枚金牌、12.5枚銀牌、11.5枚銅牌。社會保障
201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0元,增長9.5%;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7430元,增長12.6%。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135元,增長11.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244元,增長15.0%。
2014年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6.57萬、138.99萬(職工69.23萬人、居民69.76萬人)、34.52萬、57.86萬和38.03萬人。
2014年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280元提高到320元。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09.12萬人,基礎養老金標準由65元提高到75元,為82.54萬名老年居民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7.31億元。
2014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員23.43萬人,其中,城市3.78萬人,農村19.65萬人。五保對象1.29萬人,供養支出4929.2萬元。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81個,床位2.85萬張。社會福利企業23家,安置殘疾人員344人。
交通
德州地處京滬、石德鐵路交匯點,京台(福)高速、青(島)銀(川)高速、德(州)衡(水)高速、德濱高速和京杭運河穿越轄區,104、105、308、205等國道本區過境【其中G104、G105均由首都北京發出】,京滬高鐵、德龍煙鐵路。鐵路以及德(州)商(丘)、正在建設中。2006年德州被確定為全國交通運輸主樞紐城市。旅遊
禹王亭博物館(下轄禹城市境內) | 錦繡川景區 |
海島金山寺景區(下轄慶雲縣境內) | 長河公園 |
京杭運河德州段 | 新湖風景區 |
蘇祿王墓 | 文博苑(下轄陵城區境內) |
黃河故道森林公園(下轄夏津縣境內) | 董子讀書台 |
萬畝棗林風景區(下轄樂陵市境內) | 減河濕地公園 |
紅壇寺森林公園 | 中國太陽穀景區 |
陵城區東方朔公園、人民公園、顏真卿公園 | 東方朔娛樂大世界(陵城區下境內) |
地方特產
黃河鯉魚 | 陵縣黑驢 |
德州菊花 | 德州西瓜 |
寧津蟋蟀 | 樂陵金絲小棗 |
白玉鳥 | 正宗德州扒雞 |
禹城扒雞 | 禹城泡子糕 |
名人
姓名 | 事跡 |
---|---|
任繼愈 | 著名哲學家、宗教學家、歷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 |
王金銘 | 南京國民政府追任王金銘為陸軍上將。 |
左寶貴 | 清末著名民族英雄。 |
盧蔭溥 | 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從政50多年,歷任軍機大臣,吏、戶、禮、兵、刑、工各部尚書。 |
東方朔 | 武帝時,為太中大夫,著名文學家。 |
時傳祥 | 全國勞動模範。 |
禰衡 | 漢末文學家。 |
后羿 | 夏朝東夷族首領。 |
董養性 | 曾任寧國府通判。 |
顏真卿 | 詩人、書法家。 |
宋九嘉 | 金朝詩人。 |
邢侗 | 明代詩人、文學家,兼長書畫。 |
田雯 | 清康熙三年進士。 |
盧見曾 | 先後任清朝四川洪雅縣知縣、潁州(今安徽阜陽)知州、兩準鹽運使(治揚州)、直隸諫州知州、永平府知府。 |
宋哲元 | 抗日愛國將領。 |
王祝晨、王浩父子 | 王祝晨是現代教育家。王浩是世界著名數學家、哲學家、邏學家和計算機學家,系教育家王祝晨先生之三子。 |
孫清雲 | 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人、1954年10月、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 |
田玉書 | 山東武城人、民國時期北方棋壇代表人物。棋風綿密細緻,被譽為“華北三傑”之一(和胡震洲、趙文宣並稱)。 |
李之儀 | 山東省慶雲人、北宋詞人、朝請大夫、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
城市榮譽
中國太陽城 | 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
中國功能糖城 | 國家級體育產業基地 |
中國中央空調城 | 低碳中國突出貢獻城市 |
中國旅遊城市 | 中國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 |
國家衛生城市 | 中國金絲小棗之鄉 |
中國糧油食品城 | 中國京劇城 |
中國新能源之都 | 中國圍棋城 |
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 | 中國雜技之鄉 |
國家火炬計畫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 | 最具投資價值的中國新能源產業城市 |
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示範城市 | 中國新能源產業城市 |
山東省城市
山東,古代為齊魯之地,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省會設在濟南。陸地南北最長約420公里,東西最寬約700餘公里,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十九位。這個任務主要介紹山東城市人文,歷史,經濟等。 |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
濟南市 | 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
青島市 | 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
淄博市 | 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
棗莊市 | 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
東營市 | 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
煙臺市 | 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
濰坊市 | 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
濟寧市 | 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
泰安市 | 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
威海市 | 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
日照市 | 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
萊蕪市 | 萊城區 | 鋼城區 |
臨沂市 | 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
德州市 | 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
聊城市 | 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
濱州市 | 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
菏澤市 | 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