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廟[中國北京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中國北京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中國北京歷代帝王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31號。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為保全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 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業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的場所,乾隆幾經調整,最後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它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2019年1月,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歷代帝王廟今年將啟動15年來的首次大規模修繕。歷代帝王廟修繕方案已獲批覆,目前閉館準備修繕,預計今年上半年進場施工,2020年修繕完成後重新開放。

簡介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先的習慣,三皇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祖先,為歷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則是後代借鑑和效法的榜樣,所以也要祭祀。

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歷代帝王廟都非常重視。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

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

乾隆幾經調整,最後才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

歷代帝王廟主要景點 歷代帝王廟主要景點

歷代帝王廟占地215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

民國後祭祀停止,改由教育部門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學使用,後改名為北京一五九中學。

1979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置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景德崇聖殿處於布局的中心位置。該殿是重檐廡殿式建築,和故宮的太和殿是一個級別。大殿高21米,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標誌“九五之尊”的帝王禮制。

這裡鋪設的是專門為皇家燒制的地磚,也就是俗稱的“金磚”。金磚給人光潤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澀的感覺,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這次修繕用的“金磚”是在當年蘇州的“御窯”定製的,其選料、燒制、加工均有嚴格的工序,鋪設前還要經過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處理。

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周、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

景德崇聖殿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 其中,關羽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歷代帝王廟中景德崇聖殿、景德門、東西配殿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壁畫、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時期的。

故宮、頤和園、天壇、孔廟等建築雖然都是始建於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構件不多,像歷代帝王廟這樣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構件的極為少見。

歷史沿革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明朝遷都北京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進行,或在北京郊區和故宮文華殿進行,嘉靖皇帝於嘉靖九年(1530)興建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人物沿襲南京舊制,但只設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

之後,南京舊廟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的歷代帝王祭祀場所。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帝王一脈相傳的人物系列,後世對他們的祭祀是我國古代禮制的組成部分。

早在先秦時期《禮記·祭法》中就記載了凡“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御大災”、“能捍大患”者,都應祭祀,認為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等,都是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

秦漢以後,對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祭祀不斷發展變化:經歷了從陵墓祭祀到立廟祭祀、從個體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從分散單獨祭祀到集中群體祭祀、從祭祀開國帝王到祭祀守業帝王、從祭祀華夏-漢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從主祀帝王本人到賢臣陪祀的發展過程。

展覽展示

歷代帝王廟雕刻 歷代帝王廟雕刻

歷代帝王廟歷史沿革展

東配殿內的歷史沿革展主要介紹了明太祖朱元璋、明嘉靖帝朱厚熜、清順治帝福臨、清康熙帝玄燁、清雍正帝胤禛、清乾隆帝弘曆明清六位皇帝在創建、充實、發展歷代帝王廟的祭祀文化方面所作的努力。他們的作為構成了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的發展主線。

祭祀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配殿的主要祭祀人物展,展出主要人物三十八位。展覽中介紹的人物既有開國帝王,也有守業帝王,既有華夏-漢民族為主體的帝王人物,也有多民族帝王人物,體現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一脈相承的歷史特點;此外,還介紹了眾多的歷代文臣武將,其中不乏著名歷史人物,更加豐富了展覽內容。

第一單元:主要入祀人物三皇五帝歷代帝王

第二單元:未入祀的幾位人物秦始皇、曹操、楊堅

展覽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姓名本是個人形象的一個識別符號。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然而,您卻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內涵。

比如您的姓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裡,有多少年歷史,有多少位先賢,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與三皇五帝有沒有關連?對多數人來講,都是饒有意思的待解之謎。

《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覽,以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帝、舜帝這八位古帝為主線,展陳由他們衍生出來的100個姓氏,一一介紹各姓的始祖(含遠祖和先祖),門匾堂號,廳室楹聯,族姓郡望,異姓聯宗,源流播遷,歷代先賢和主要勝跡。

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心的歷代帝王廟內舉辦《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覽,有助您在尋根問祖中,通過姓氏文化的相關知識,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但願您步入《三皇五帝與百家姓》的展廳之時,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一家,根在華夏!

附百家姓展覽姓氏目錄:

系自炎帝: 姜、呂、丘(邱)、柴、丁、高、許、盧、謝、崔、申、雷、易、連、向、習、龔、紀、方、章、岳、焦、齊、賀、饒

系自黃帝: 任、張、王、周、吳、鄭、楊、郭、賈、蔣、蔡、毛、薛、韓、何、於、邵、魏、康、馮、吉、汪、余、郜

系自少昊: 金、秦、趙、馬、梁、徐、黃、江、李

系自顓頊: 祝、曹、朱、董、陸、潘、溫、蘇、顧、嚴、費、楚、夏、曾、白、羅、龍、莊、熊、葉、彭、錢、沈、程、司馬、和

系自帝嚳: 湯、宋、蕭、孔、戴、林、武、鄧、傅

系自堯帝: 伊、祁、陶、唐、劉、杜、范、房、紅

系自舜帝: 姚、虞、陳、胡、田、袁、鄒、甄、孫

建築

進景德門向北,是歷代帝王廟裡最大的一個院落。院落正中,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據《大清會典圖》附圖,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棟樑五彩,崇基石欄。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級,左右各十有一級;東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級。景德殿與御碑亭覆瓦原為綠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為黃琉璃。

景德崇聖殿之名,寓意為“景仰德政,崇尚聖賢”。它的建築,無論在形制上,還是在柱、梁、瓦、彩畫等各對象上,都顯示皇家建築的尊貴與氣派,屬最高規制。只有宮殿、陵寢和皇家御準的建築才能使用這種形制。

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天子的“九五之尊”。每個由寬深兩個方向的4根柱子包圍的空間叫做一間。間,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築平面上的最低單位,建築物大小就依間的大小和多寡而定。從商代遺址和漢代明器來看,中國早期建築的開間大多為偶數,正中間必定是柱子,人只能從一側進出。於是,後來逐漸改為單數。九間是等級最高的。

它的屋頂是重檐廡殿式,它的瓦是黃色琉璃簡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組成,它的彩畫是金龍和璽。殿內懸有乾隆帝的御聯和匾。匾上有“報功觀德”4個字。殿內分七個神龕位,總共供奉188名歷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書。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東、西、南三個方向有石護欄。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

景德崇聖殿整體建築顯得凝重肅穆,巍峨莊嚴,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

建築特點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史上它是皇家級的建築物。帝王廟是個群體建築,從布局設計上它有中軸線。中軸線上的幾座建築都是高等級的,從南往北數,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後是廟門,再往裡是景德門,然後是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殿後是祭器庫,正殿兩側有四座御碑亭和東西配殿。

中軸線上的廟門、景德門、景德崇聖殿、祭器庫都是坐北朝南。中國幾千年的建築實踐,認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學把星象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因為古人習慣於面南觀察,所以天象圖呈上南下北,歷代統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

《易經》里說過: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在中國古建築的布局中,正殿往往處在中心位置。歷代帝王廟的布局中心是景德崇聖殿。它的屋頂是最高級別的重檐廡殿頂,使用黃琉璃瓦。大殿面寬九間約51米,進深五間約27米,標誌“九五之尊”的帝王禮制。殿高21米,立有60根楠木柱子。高大的柱子和巨大的梁架共同支撐著巍峨的殿頂。大殿內天花是旋子彩畫,外檐用金龍和璽彩畫,格外顯出富麗堂皇。

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神位供奉在景德崇聖殿內。這座正殿的等級規格與故宮乾清宮相同。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寬敞的月台,石欄板,有雕刻雲山紋的御路。歷代功臣名將的神位按“文東武西”的布置,供奉在東西配殿中從祀。東西配殿為寬七間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建築。大殿兩側的4座御碑亭,都是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建築。碑亭內刻有海水江崖圖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渾,雕刻精湛。碑首碩大的圓雕龍頭凸現,居高臨下,異常威嚴,為全國同類御碑中的極品。碑下龜趺也異常巨大,古樸雄渾。

廟的東南部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築,另有鐘樓一座。廟門莊嚴氣派,門前兩座下馬碑和巨大的紅影壁。下馬碑上有漢、蒙、滿等文字刻有“官員人等在此下馬”,顯示著歷代帝王廟的威嚴和尊貴。

歷代帝王廟的現狀為清乾隆最輝煌時期的面貌和格局,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因為它大多保留明代創建時的原構,所以建築價值和文物價值極高,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歷代帝王廟。

彩畫藝術

歷代帝王廟的彩畫經專家考察,它經歷了三個階段。

1.明嘉靖始建時期的彩畫,即1530年;

2.清雍正大修時期的彩畫,即1729年;

3.清乾隆修繕時期的彩畫,即1764年。

歷代帝王廟的彩畫最有價值的是始建時期的,在如今的建築上還有遺存,可惜常人不易見到了。在景德崇聖殿天花板上邊,有三間彩畫,從紋飾到工藝,是非常有價值的明代彩畫。在景德門的脊部也留有一間明嘉靖始建時期的彩畫,也在天花板上面。它的紋飾與正殿不一樣,做工沒大殿精細。

此外,東跨院的神庫神廚,也留有始建時期的彩畫痕跡。在宰牲亭的南側和西側有一兩件。後人把清代彩畫做在老地仗上了,所以留下一些痕跡來。

景德崇聖殿天花面除三間彩畫,其它都是白木頭茬,這可以說明它是明嘉靖時期的原活兒,後來幾次修繕脊部都沒動。清代修繕時為何沒動明嘉靖時的彩畫呢?古建專家蔣廣全分析,可能是清代想給後人留下一個信息吧。

清代建築之所以搞大規模的彩畫,也是一種粉飾太平。它要是把所有舊宮殿拆了重建,沒有那么大的財力。如果把建築裝飾一下,還是方便可行的。明始建時期的彩畫在天花上邊,常人看不到,也就不去替換了。也許有可能是無意間保留下來的。倘若是有意留下,則有可能把它視為震懾物,不便去動它了。

祭祖活動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1531),清代繼續沿用,距今已有470多年歷史。北京歷代帝王廟以伏羲、炎黃祖先為祭祀中心,是全國唯一集中祭奠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功臣名將等中華先賢於一廟的神聖殿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在2000年政府投入巨資全面修繕後於2004年對外開放。

北京歷代帝王廟的開放,使北京市旅遊市場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旅遊產品。由於特殊的文化歷史背景,歷代帝王廟已成為各大入境旅行社常規行程新景點。2004年,北京歷代帝王廟還舉辦了首屆華人祭祖活動。在北京市旅遊局的支持下,歷代帝王廟的祭祀活動此後每年都要舉行,並將結合瞻國史、品國宴、看國戲等活動,把北京歷代帝王廟打造成一個品牌旅遊產品。使歷代帝王廟在凝聚海內外華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精神家園,成為阜景文化旅遊街的標誌性開放景點,成為2008年人文奧運的重要載體。

祭祀樂器

現代人對於古代禮樂制度已經相當陌生了。古代禮樂消逝已久,作為古代禮樂的基礎——周禮、周樂也難以尋覓蹤跡了。然而,傳統的禮樂文化如同血與水,早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肉之中,始終影響著現代人的觀念、心理、行為、情感。

何謂禮樂呢?學者們認為:禮和樂都是對天地萬物、自然規律的仿效或體現。禮是取法天地的高下有別、四時的輪換有序、六氣的相互生髮、萬物生養的各有所宜的原則而制訂的;樂則是對自然界合規律又合目的的構成和運動變化的規律及形態的模擬與感覺。禮、樂的產生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禮,主要用於“辨異”,以區分個體成員的貴賤等級,使其明確各自的地位、職責和義務。

樂,主要用於“求和”,調諧人的內在情感,協合不同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使之相親相愛。禮和樂都必須合“度”,若“過”便會引起混亂。禮和樂似孿生兄妹,形影不離。在禮樂文化體系中,禮居於主導地位,支配著樂;樂處於從屬地位,服務於禮。一般說來,不同的禮儀演奏不同的樂舞,不得混用,而且不同等級身份的人,只能享用不同規格的樂。從天子、諸侯、大夫到士,所用樂舞都有嚴格限制。樂隊規模的大小,舞隊人數的多少,演奏的樂章,歌唱的詩篇,甚至演出程式,都根據不同的用樂場合,用樂者的不同身份,不得僭越。

有廟無佛

北京地區流行一則關於歷代帝王廟的順口溜:“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有些人常把廟和佛視為一體。其實,沒有佛的廟是很多的。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設立社壇,像北京的天壇、地壇、月壇、日壇、社稷壇等等,社壇通常設在室外。而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內進行,祭祖的場所則稱之為廟或祠。

壇和廟本來是區別得比較清楚的。後來,有的地方祭祀自然神改在了廟裡,比如祭泰山的岱廟。此外,隨著由於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傳播,這些宗教建築也往往使用廟這個稱呼,比如眾多的佛教寺廟以及道教的中嶽廟等。這樣一來,同一個“廟”字,有的屬宗教類建築,有的仍是祭祀用的建築。北京歷代帝王廟並不是宗教場所,它供奉祭祀的對象,既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中國史前時期的祖先人物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漢、唐、宋、元、明等歷代帝王和功臣名將。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的一座皇家廟宇。它始建於明嘉靖十年即1531年,距今有470多年歷史了。明清兩朝供奉中華祖先與歷史先賢,並進行群體祭祀就在這座神聖而莊嚴的廟宇里。這項祭祀活動遵據國家祭祀制度,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明嘉靖帝、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曾親臨北京歷代帝王廟參拜致祭,平時則由皇帝委派朝廷大臣前來致祭。

因此,歷代帝王廟的政治地位,是與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廟以及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孔廟相齊的,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鑒於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者和被祭祀者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所以它的建築也就具有極高的等級規格和莊嚴豪華的皇家氣派。如今,正式對外開放的歷代帝王廟,是嚴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間的原貌和格局加以修繕和部分復建的。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將古建築稱為“歷史的界標”。北京歷代帝王廟正是這樣一座“此地無聲勝有聲”的建築經典,它向人們傾訴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大事記

1530年(明嘉靖九年)嘉靖皇帝厘定祀典,決定按照南京帝王廟樣式,在北京建歷代帝王廟。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提出撤除靈濟宮徐知證、徐知諤二神像,改設歷代帝王神位及歷代名臣神位。禮部研究後認為靈濟宮地方窄隘,不足以改設帝王寢廟。嘉靖皇帝命工部另擇別地建廟。(《日下舊聞考》)

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月十二日,工部報上建帝王廟地新址,在阜成門內保全寺舊址處,該處舊為官地,後一部分改置神武后衛,另一部分由中官陳林建私宅。此處地勢整潔,且通西壇,適合建帝王廟。嘉靖皇帝認為可以。(《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二月,嘉靖皇帝在北京皇宮文華殿躬祭歷代帝王。正殿設帝王五壇一十六位,丹陛東西分設名臣四壇,共三十七人。(《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三月十七日(壬寅),北京歷代帝王廟修建動工,遣工部尚書蔣瑤行祭禮,右侍郎錢如京提督工程。(《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五月,禮部議帝王廟名臣牌位,視太廟功臣式,帝王神牌量增高廣,以別隆殺,帝王朱地金書,名臣赤地墨書。嘉靖皇帝認為可以。(《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淶請求在北京和南京的帝王廟中罷黜元世祖的神位。禮部複議後認為:“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其一代之治有足稱者。所謂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亦春秋興言之法。且自古帝王常優崇勝國,以昭忠厚,太祖神謀睿斷,必有見於此,載在祀典百餘年,於茲矣,宜遵舊制,廟視如故。嘉靖皇帝同意禮部的意見,在帝王廟中保留元世祖的神位。(《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9月,歷代帝王廟建成,嘉靖皇帝命嘉獎督工右侍郎錢如京支從二品俸,員外張集等各升賞有差。(《明世宗實錄》)帝王廟廟門三間,景德門五間,正殿名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內設五龕,設主不設像,中龕三皇,伏羲、神農、黃帝神位,左一龕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神位,右一龕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龕漢高祖、漢光武帝神位,右二龕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東西兩廡共設四壇,從祀三十七名臣。南砌二燎爐,殿後為祭器庫。東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大門前為廟街,有東西二坊,名曰景德,立下馬碑。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8月,禮部上奏:北京歷代帝王廟建成,請嘉靖皇帝到歷代帝王廟親祭歷代帝王,並報上皇帝親祭禮儀。嘉靖皇帝指示正殿中龕三皇位前由皇帝親自奠獻,左右四龕由郭勛、李時行禮,東西配殿從祀名臣由成國公朱鳳、尚書王憲、夏言、汪銳分獻。(《明世宗實錄》)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8月甲午,嘉靖皇帝到帝王廟躬祭歷代帝王。翰林院侍講學士廖道南以皇帝親祭歷代帝王禮成,敬獻景德崇聖頌。(《明世宗實錄》)

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禮部給事中陳棐請求將帝王廟中元世祖及穆呼哩、博爾忽、赤老溫、伯顏等五人的神位撤銷,嘉靖皇帝同意,同時撤銷了南京帝王廟中的元世祖像。(《明世宗實錄》)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是歲九月,雷震景德殿,公(袁可立)復條陳闕政:‘若郊視不親,朝講久廢,章奏之批答不時,宮府之賞罰互異,敘遷有轉石之艱,征斂有竭澤之怨。是非倒置,賢奸混淆。□使忠者含怨,直者抱憤,豈應天之實乎? ’疏上,留中。”(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1644年(清順治元年)六月甲申,以故明太祖神牌入歷代帝王廟。(《清世祖實錄》)

1645年(清順治二年)三月甲申,將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及其功臣耶曷魯、黏沒忽、斡里不、木華黎、伯顏等俱請入帝王廟內享祀。同時,將大明國創業之君明太祖及功臣徐達、劉基,一併入廟享祀。從而使帝王廟內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二十一位,享祀的名臣增加到四十一位,包括新增祀的唐臣張巡、許遠在內。(《清世祖實錄》)

1646年(順治八年)三月癸卯,定祭祀齋戒例,其中,祭祀歷代帝王齋戒二日,於太和殿設齋戒牌、銅人。(《清世祖實錄》)

1646年(順治八年)清廷命輔國公葉布舒、鎮國公高塞、都統柏達里、散秩大臣完顏洪阿等與明代遺臣及太監,用黃輿把明代神主移往歷代帝王廟。

1656年(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己亥,順治皇帝諭禮部:“古來聖帝明王皆有大功德於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歷代帝王廟祭典雖已修舉,但十三年來,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於明春親詣行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清世祖實錄》)

1656年(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庚子,禮部奏定皇上躬祭歷代帝王儀注。(《清世祖實錄》)

1657年(順治十四年)三月丁酉,順治皇帝到歷代帝王廟親祭歷代帝王,行二跪六叩首禮。(《清世祖實錄》)

1657年(順治十四年)十一月乙己,順治皇帝對禮部說,“祭祀關國家大典,套用樂器,尤所以感格神明,必考辨精良,始足肅將誠悃(kun)。朕觀近來各壇廟所用樂器,其中尚有敝壞,非朕祗事天地、祖宗、社稷及致敬古帝王聖賢之意。爾部即詳行察驗,應加修整者,節次開列奏請,以便內府修理換給”。此後修理歷代帝王廟所用樂器。(《清世祖實錄》)

1660年(順治十七年)三月辛酉,禮部提出:祭祀周公向在太學,至唐顯慶間,以周公制禮作樂,功侔(mou)帝王,儒宮就享,實貶其功。順治皇帝遂定周公配享武王於帝王廟。(《清世祖實錄》)

1660年(順治十七年)年六月,禮部議復山東道監察御使顏如華的上疏:帝王廟創建於故明,及我朝增定金太祖、金世宗、遼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系創業之主,不及守成賢君,但守成不乏誼主,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見於詩書史鑑,誠為守成令主;漢之文帝,史稱其節儉愛民,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宋之仁宗、恭儉仁恕,忠厚之政,培有宋三百年基,明之孝宗,仁恭節用,任賢圖治,猶勤惕始不渝,應否入廟並祭,仰候睿裁。至從祀功臣,見今從祀者以應照舊,惟宋臣潘美,雖平南漢有功,然斜谷之敗,不能制護軍王先擅離陳家谷口,致楊業父子無援而死,宋之不能復征契丹,實由此敗。又宋臣張浚,三命為將,而一敗於富平,關陝淪亡,再敗於淮西,酈瓊叛命,三敗於符離,而中原不可復,且劾李綱,殺曲端,與岳飛議不合,奏飛欲奪兵柄。觀史書所載,未可與韓世忠、岳飛並論,此二臣宜罷從祀。順治皇帝諭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具入廟並祭,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諸帝王,不宜與祭,著停止,余依議。按照順治皇帝諭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入廟享祀,同時,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撤除,此外,在已入廟享祀的名臣中,撤除了宋臣潘美和張浚。這時,歷代帝王廟中供奉的帝王有二十五位,供奉的名臣有三十九位。(《清世祖實錄》)

1662年(清康熙元年),議準:歷代帝王祀典,如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均系開創之主,仍應入廟並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應在各陵廟致祭。禮部遵旨將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神牌撤出歷代帝王廟。(《清會典事例》。

1721年(康熙六十年)四月初六,康熙皇帝對當朝大學士們說:“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歷代帝王廟所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儒人(《清會典事例》為“諸儒”)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皆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清聖祖仁實錄》,卷二九二)。

北京的九壇八廟

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元明清三代國都皇城,皇家祭祀場所修建得相當齊全講究,而民間則有“京華九壇八廟”之說。
京城九壇 天壇[北京]|地壇|祈谷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社稷壇
京華八廟 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北京]|歷代帝王廟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名景點名
東城區 故宮 | 天安門廣場 | 雍和宮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安門城樓 | 毛澤東故居 |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 隆福寺 | 國子監 | 中山公園 | 鐘鼓樓 | 文天祥祠 | 東堂 | 北京大學紅樓 | 勞動人民文化宮 | 淳親王府 |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社稷壇 | 皇史宬 | 老舍紀念館 | 于謙祠 | 柳蔭公園 | 茅盾故居 | 肅親王府 | 青年湖公園 | 僧格林沁祠堂 | 孚郡王府 | 聖米厄爾教堂 | 宣仁廟 | 明城牆遺址 | 城東南角樓 | 柏林寺 | 凝和廟 | 東四清真寺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天安門 | 太廟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中國革命博物館 | 中國美術館 | 毛主席紀念堂 | 文天祥祠 | 孔廟 | 正陽門 | 地壇 | 古觀象台 | 孫中山行館 | 國子監 | 金水橋 | 柏林寺 | 智化寺 | 普渡寺 | 鼓樓 | 鐘樓
西城區北海公園 | 北京動物園 | 恭王府花園 | 景山公園 | 什剎海 | 白塔寺 | 北京胡同游 | 北京天文館 | 明城牆遺址公園 | 白雲觀 | 廣化寺 | 宋慶齡故居 | 歷代帝王廟 | 梅蘭芳紀念館 | 郭沫若故居 | 月壇公園 | 廣濟寺 | 德勝門箭樓 | 阜景文化旅遊街 | 會賢堂 | 徐悲鴻紀念館 | 匯通祠 | 首都博物館 | 民族文化宮 | 魯迅故居
宣武區大觀園 | 法源寺 | 萬壽公園 | 陶然亭公園 | 北京古城建築博物館 | 報國寺 | 天寧寺 | 湖廣會館 | 宣武藝園 | 白雲觀 | 牛街清真寺 | 先農壇 | 松筠庵 | 法源寺 | 南堂 | 琉璃廠 | 梨園劇場 | 老舍茶館
崇文區天壇 | 北京自然博物館 |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 北京遊樂園 |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 永定門城樓 | 天壇體育場 | 百工博物館 | 珠市口教堂 | 龍潭湖公園 | 北京市琺瑯廠 | 龍潭西湖公園 | 金魚池社區 | 袁崇煥祠 | 南崗子天主教堂 | 正陽門箭樓 |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 燕墩 | 花市清真寺 | 陽平會館戲樓 | 天橋樂茶園
朝陽區北京歡樂谷 | 蟹島 | 朝陽公園 |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 | 中國紫檀博物館 | 北京民俗博物館 | 中國科學技術館 | 中國電影博物館 | 摩銳水世界 | 團結湖公園 | 北京中華民族園 | 興隆公園 | 金盞鬱金香花園 | 朝來森林公園 | 日壇 | 四得公園 | 北京朝來農藝園 | 平房天主教堂 | 紅領巾公園 | 東都樂園 | 麗都花鳥園 | 北旭野生動物樂園 | 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 萬子營清真寺 | 北京市卡通藝術博物館 | 東壩觀光果園 | 個園 | 中國現代文學館 | 紅軍公園 | 小紅門清真寺 | 南下坡清真寺 | 常營清真寺 | 康營清真寺 | 八里莊清真寺 | 通勝卉芳農業科技園 | 鎮海寺公園 | 西會清真寺 | 西黃寺 | 中國農業展覽館
海淀區香山公園 | 頤和園 | 中華世紀壇 | 圓明園遺址公園 | 北京植物園 | 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 北京海洋館 | 玉淵潭公園 | 中國電影資料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太平洋海底世界 | 北京藝術博物館 | 百望山森林公園 | 陽台山自然風景區 | 北京電影旅遊城 | 中央廣播電視塔 | 大覺寺 | 紫竹院公園 |鷲峰森林公園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 翠湖水鄉旅遊區 | 北京航空館 |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 錦繡大地農業觀光 | 團城演武廳 | 中國郵電博物館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 李大釗烈士陵園 | 臥佛寺 | 七王墳 | 三一八烈士墓 | 大慧寺 |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 | 松堂 | 首都體育館 | 真覺寺 | 高梁橋 |埃德加·斯諾墓 | 紫竹院 | 景泰陵 | 黑龍潭 | 薊門煙樹碑 | 慈壽寺塔 | 碧雲寺 | 櫻桃溝 | 摩訶庵 | 魏太和造像
豐臺區世界花卉大觀園 | 北京世界公園 | 北宮森林公園 | 盧溝橋 | 北京青龍湖公園 | 蓮花池公園 | 鷹山森林公園 | 北京南宮溫泉垂釣中心 | 南宮旅遊景區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中華航天博物館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 遼金城垣博物館 |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 萬芳亭公園 | 南宮溫泉 | 北京萬龍八億滑雪場 | 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 | 宛平城 | 金土城遺址 | 鎮崗塔
石景山區石景山遊樂園 | 西山八大處公園 | 北京射擊場 |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 北京亞洲電視城 | 北京古城公園 | 承恩寺 | 八角公園 | 皇姑寺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 法海寺 | 四海公園 | 希望公園 | 慈善寺 | 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

九壇八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