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壇

圜丘壇

圜丘壇是我國明朝[中國歷史朝代]建立的一個地點,在天壇南部,為皇帝[君主制國家最高統治者稱號]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場所,又稱祭天壇。圜丘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壇是主要建築有圜丘[北京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9年)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台面,漢白玉柱、欄。

基本信息

簡介

圜丘壇圜丘壇
圜(yuán)丘壇為雕砌的三層露天圓台,壇面為艾葉青石漢白玉欄板、欄柱雕成,兩道外方里圓的圍牆象徵著“天圓地方”。由於是祭天壇,圜丘的整個結構是對數學的巧妙運用,壇面、台階、欄桿的石制構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數,即陽數,用以象徵天。壇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天心石。

歷史

圜丘壇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壇是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台、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台面,漢白玉柱、欄。

特色

圜丘壇圜丘壇
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京式樣建造,用藍色 琉璃磚砌成。清 乾隆十四年(1749年)擴建,欄板、望柱改用 漢白玉,壇面鋪石用文葉青石。壇為露天三層圓形,象徵天。古代把一、三、五、七、九單數稱為“ 陽數”,又叫“ 天數”,而九則是陽數之極。所以,圜丘的層數、台面的直徑、墁砌的石塊、四周的欄板均用天數,表示天體至高至大。壇圓形三層,最高一層台面直徑是九丈,名“一九”;中間一層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層二十一丈,名“三七”。第一層台面中央嵌一塊圓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 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應。四周圍繞有九重石塊,第一圈是九塊扇形板,為一重;第二四十八塊,為第一圈的倍數,爾後依次按九的倍數遞加,至第九圈為八十一塊,稱九重。每層四面有台階,各九級。一層欄板七十二塊,二層一百零八塊,三層一百八十塊,共三百六十塊,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圜丘外面有兩重譴牆,均為藍 琉璃筒瓦通脊頂,牆身塗朱。內牆是圓形,四面各有欞星門,都是六柱三門。內牆外面東南有燔柴爐一個、瘞坎一個、燎爐五個、西南有三個燈桿。外牆是方形,在東、西門的左、右,各設一個燎爐。北門外是 皇穹宇,東門外東北。

九壇八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