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蠶壇

先蠶壇

先蠶壇位於北海公園的東北角,面積17000平方米,是清朝皇帝的后妃們祭祀蠶神的地方,為北京的九壇八廟之一。先蠶壇是明朝雷霆洪應殿的舊址,原壇建於北京城北郊。明嘉靖十年(1531)遷西苑。所存先蠶壇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乾隆十三年、道光十七年(1837)及同治、宣統年間均有修繕。清朝時,每年春季第二個月的已日,由皇后或她派人來此祭祀蠶神。

簡介

先蠶壇先蠶壇

蠶神是中國民間信奉的司蠶桑之神。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漢族勞動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北京先蠶壇曾經有多處。明嘉靖九年(1530)正月,在安定門外建壇,後“禮部上言,皇后出郊親蠶不便”,嘉靖皇帝乃召見大學士張孚敬、尚書李時議對前先蠶壇於西苑,“曰:‘朕惟農桑重務,欲於宮前建土谷壇,宮後為蠶壇,以時省觀,卿等視其可否?’”於是在次年十月,該築先蠶壇羽西元。

建築面貌

壇為方形,南向,一層。東、西、北面均植護壇桑林,南面偏西處有正門三間。入門即為先蠶壇。先蠶壇東南為觀桑台。觀桑台北為親蠶門一間,綠琉璃瓦歇山頂,門左右連線朱紅圍牆,圍牆北折構成一院落。院內前殿為繭館,五開間,綠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三出階,各5級。東西配殿各三間,綠琉璃瓦硬山頂。後殿為織室,五開間,綠琉璃瓦懸山頂,五花山牆,前後出廊,明間出階。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前後殿間有迴廊相連。觀桑台東南有先蠶神殿三間。坐東朝西,硬山頂,前出廊,三出階。殿南北分別為井亭、宰牲亭各1座,方形綠琉璃瓦攢尖頂。殿西,北有神庫三間,南有神廚三間,均為綠琉璃瓦硬山頂。神殿以北有蠶署三間。蠶署以北有蠶室二十七間。先蠶壇壇門外東南有一獨立院落,其中有陪祀公主福晉室及命婦室各五間,均西向,灰瓦硬山頂。

意義

在北京北海公園的東北隅,有一處掩映於綠樹之中的壇式建築——清代先蠶壇 。紅牆綠瓦的建築、莊重大方的“先蠶壇”匾額,提示著這裡曾經是規制完整、建築精美、彰顯禮制的先蠶壇,曾經多次隆重上演過盛大、繁複而完備的先蠶禮。清代先蠶壇建於“禮明樂備”的乾隆時期,集歷代先蠶壇之大成,規模宏偉,功能完備,建築精美,它的建成標誌著北京九壇格局的最終完成,是清代禮制趨於成熟與完整的重要表現。而先蠶禮作為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國家祀典,它的建立與完善是清朝完善內廷管理禮法的重要舉措。

歷史

乾隆七年(1742年)七月,大學士鄂爾泰上疏指出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乃古制,並提出了設立蠶壇的問題。八月,內務府大臣海望在詳加考證歷代規制的基礎上,結合清代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套在北海東北郊建先蠶壇的設計方案。乾隆皇帝對此規劃完全批准,當即興工,於次年建成。據奏銷檔記載,整個壇區建設共“銷算銀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七兩七錢二分二厘”。

建成的先蠶壇垣周160丈,占地面積17160平方米。正門三楹,左右門各一。入門為親蠶壇,壇東為觀桑台。台前為桑園,台後為親蠶門,入門為親蠶殿,殿內懸乾隆御書額“葛覃遺意”,聯為“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殿後為浴蠶池,池北為後殿,殿內有額“化先無斁”,聯“三宮春曉覘鳩雨,十畝新陰映鞠衣”,屏間繪有《蠶織圖》。宮左為蠶婦浴蠶河,南北木橋二,南橋之東為先蠶神殿,北橋之東為蠶所。先蠶神殿,西向,左右牲亭一、井亭一,北為神庫,南為神廚。壇左為蠶署3間,蠶所亦西向,為屋27間。院內殿宇、遊廊、宮門、井亭、親蠶門、牆垣均為綠琉璃瓦屋面,意通蠶桑。先蠶壇位於西苑之中,既方便了皇后妃嬪等親蠶,又與園林景觀融為一體,將壇廟建築的規整莊嚴融於西苑景致優美的山水風光中,匠心獨運又相得益彰。

蠶壇建成後,於乾隆八年(1743年)定皇后親蠶禮儀,有祭先蠶、躬桑、獻繭繅絲3個部分。乾隆九年(1744年),孝賢皇后親蠶,舉行了清代第一次皇后親蠶禮。皇后親蠶的儀駕是鳳輿,穿明黃紗雲龍女朝袍。鳳輿與朝袍都只有皇后大婚和親蠶時才能乘坐與穿著,可見清代皇后先蠶禮的規制之高。乾隆帝命宮廷畫師仿雍正繪《親農圖》之意,繪製《孝賢皇后親蠶圖》。

被占用

1949年4月1日,經北京市公用局軍管會代表批准,將蠶壇全部房屋撥借北海實驗託兒所(今北海幼稚園)使用。自此,蠶壇遂被幼稚園長期借用。為了建設教室、辦公室、廚房等教學硬體的需要,幼稚園對原有布局和園林景觀進行了很大的改造,如親蠶壇和觀桑台被拆除,浴蠶河被填平。

關於北海幼稚園占用先蠶壇的問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已呼籲多年要求騰退,但卻因為各種原因始終未被騰退。

今日面貌

現院內種有很多桑樹,東面有一條小河,名為“浴蠶河”。主殿是親蠶殿。殿內懸掛乾隆御筆的匾額:“葛覃遺意”;並有對聯:“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

祭祀內容

“先蠶”禮在每年季春(陰曆三月)擇吉日舉行,吉日辰初刻(早8時),皇后率妃嬪人等乘輿出宮,赴先蠶壇。至壇內壝左門降,入具服殿,盥洗畢,登上親蠶壇,行六拜、三跪、三叩禮。儀式依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視瘞等程式,循序進行 。

皇后祭先蠶壇後,如蠶已生,次日即行躬桑,如蠶未生,可視蠶生數日後再行躬桑。躬桑日巳時初刻(早9時),皇后著龍袍乘輿出宮,從桑妃嬪等蟒袍乘輿隨後。皇后先御具服殿少憩,妃嬪入別室少憩。典儀女官奏請皇后採桑,引導女官引皇后至採桑處。相儀女官一人奉鉤,跪於右旁,一人奉筐,跪於左旁。採桑歌作,皇后右手持鉤,左手持筐,至東畦第一棵桑樹採桑1條,復行至西畦第一棵桑前採桑2條,蠶母二人助采。采畢,歌止。皇后以鉤筐授女官,然後上觀桑台御座觀從桑者採桑。妃嬪等依次採桑,妃嬪、王福晉各採桑5條,命婦採桑9條,各有蠶婦二人助采。采畢由蠶母、蠶婦將皇后等人所採桑葉送至蠶室切之,撒餵於蠶。皇后回到具服殿,接受從桑眾人及蠶母、蠶婦行六拜三跪三叩禮,乘輿還宮,躬桑禮成。

繭成之日,皇后親詣先蠶壇,舉行獻繭繅絲禮,蠶宮令太監獻酒果,祭告先蠶之神,陳設繅絲器具於織室正殿。皇后著常服,不設儀架,妃嬪隨從,乘輿出宮至先蠶壇,皇后於織室正殿升御座。蠶母將繭之圓潔者獻給皇后,皇后擇佳者收筐,俟還宮後獻給皇帝。皇后擇繭後至繅絲處,由蠶母輔助皇后繅絲,濯繭出絲者三,妃位繅絲以五為節,禮畢。蠶婦將絲繼續繅完,染成朱綠元黃,以供郊廟繡制祭服之用。

北京的九壇八廟

北京作為中國封建王朝元明清三代國都皇城,皇家祭祀場所修建得相當齊全講究,而民間則有“京華九壇八廟”之說。
京城九壇 天壇[北京]|地壇|祈谷壇|朝日壇|夕月壇|太歲壇|先農壇|先蠶壇|社稷壇
京華八廟 太廟|奉先殿|傳心殿|壽皇殿|雍和宮|堂子|文廟[北京]|歷代帝王廟

九壇八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