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德珠(1918年12月3日,農曆戊午年冬月初一日 一 1984年7月18日,農曆甲子年六月二十日) ,京劇武旦。原名宋寶祿,號穎之。祖籍天津,1918年12月3日生於北京崇文門外河泊廠一個漁行家庭里。
一九三零年成為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第一期“德”字班學生,初學老生、小生,老師看他眉宇清秀,雙目有神,動作敏捷乾淨,毯子功、把子功都很出色,是個武旦材料,就讓他改為專工武旦。在校期間,學校安排張善亭、朱玉康等老師傳授他蹺功、出手、武打等特技藝術,延聘閻嵐秋、朱桂芳、余玉琴、郭際湘、諸如香等老師傳授《打青龍》、《金山寺》、《扈家莊》、《奪太倉》、《青石山》、《泗州城》、《醜榮歸》、《貴妃醉酒》等戲,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筱翠花等京劇大師也對他另眼相待,寵愛倍至。王瑤卿親自傳授他《四郎探母》、《雁門關》、《賀後罵殿》、《三娘教子》、《法門寺》、《女起解·玉堂春》、《王寶釧》等戲。程硯秋授其《玉獅墜》、《遊園驚夢》,尚小雲授其《金山寺》,荀慧生授其《花田八錯》,筱翠花授其《辛安驛》,梅蘭芳也曾多次指教其《霸王別姬》、《鳳還巢》等戲的演出。
宋德珠在河北省藝術學校授藝的二十多年,有所建樹的學生里,除傳人安榮卿外,還有河北梆子劇種的汪利軍,也是他培養的學生。在河北一帶,宋派藝術無人不學,無人不夸,包括旦角、老生、小生、武生、花臉等各個行當,都吸收、融會了宋德珠的藝術風格。宋德珠的“宋派”藝術自上世紀30年代後期確立,幾十年來不斷發展,在中國的京劇史冊上,占有光輝的一頁。
皇天不負有心人,宋德珠懷揣刻苦練就的一身真本事,經過眾多名師的諄諄教誨及悉心傳授,再加上他在演藝道路上的“多學、巧練、精研、善擇”,終於脫穎而出,經廣大觀眾投票選舉,他與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共稱“四小名旦”。出科後又創出了以武旦挑頭牌、唱“大軸兒”的先例。一九三九年,他領銜主建的“穎光社”,在京、津、滬等地演出,戲路寬廣,尤以武旦、刀馬旦戲轟動劇壇。1984年7月18日逝世。
常演劇目
他常演的劇目有《楊排風》、《扈家莊》、《小放牛》、《鋸大缸》、《戰金山》、《泗州城》等。
表演特色
宋德珠幼功、蹺功、出手功基礎紮實,舞蹈身段優美,“起打”邊式利落。他的武旦戲是博採前輩名家之長,並能融合體操與中外舞蹈造型美,加以創新。他對各種女性動態,甚至翱翔的鳥兒、遨遊的魚、鏖戰的蟋蟀、風舒的楊柳等自然動態,都加以細緻入微的觀察,可借鑑的就吸收用於自己的表演之中,以彌補男旦女性美不足之忌。他把孔雀開屏時的穩健大方,化到了出場與亮相中;把鷹擊長空時的矯健敏捷,化到了開打與出手之中;把鳥兒展翅起飛或落地時那一瞬間的美態,化到了由慢而快由快而慢的舞台動作之中。宋德珠終於在不斷地演出、革新、模擬、探索中,建樹了輕盈翩躚、乾淨利落、勇猛花哨、剛健婀娜的美、媚、脆、率的表演藝術。
四小名旦之一
中國京劇繼1927年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確立“四大名旦”之後,青年旦角演員不斷湧現。為了選拔優秀人才,有識之士和廣大熱心觀眾遂發出倡議,評選“四小名旦”。經過一番細心籌劃,於1936年秋天由北京《立言報》主持,專門接待各界投票。投票結果前四名是:李世芳得票5800張,毛世來得票5000張,張君秋得票4800張,宋德珠得票3600張,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京劇“四小名旦”。這“四小名旦”演藝超群但風格各異——李世芳唱做俱佳,有“小梅蘭芳”之稱;毛世來深得“花旦大王”筱翠花的真傳,擅演《十三妹》等劇;張君秋博採眾長,創立了“張派”藝術;宋德珠工刀馬旦、武旦,以武功和“出手”見長,世稱“宋派”。
大師生平
學習經歷
宋德珠(1918~1984)原籍天津,1918年農曆十一月三日生於北京。1930年12歲時入同年創辦的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學戲,自此進入梨園之門。北平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於1930年由焦菊隱創辦。這所戲校的原名叫“中華戲曲音樂院戲曲分校”,其實,中華戲曲音樂院南京分院也在北平。中華戲校的校址原在崇文門外木廠胡同,金仲蓀出任校長後,戲校即遷址到北平沙灘椅子胡同。出錢辦戲校的是張公權,由當年留法勤工儉學發起人李石曾出面。1935年焦菊隱去法國後,由金仲蓀任校長。中華戲校與以往的科班有很大不同。焦菊隱一方面吸取科班教學的經驗,聘請名藝人傳習業務,一方面對戲校的體制、教學方法和學習內容進行革新。戲校定為八年制,所開課目齊全,重視文化教育。宋德珠生前,筆者曾多次採訪他。他說,中華戲校的確是新型戲校,當年與戲校並存的“富連成”科班學生都穿長袍,戴帽頭,顯得老氣橫秋,而中華戲校則不同,男學生冬天一律是黑色中山裝,披斗篷;夏天穿白色中山服,銅扣子,戴大檐帽,不準留頭髮。女生一律是月白色上衣,黑裙子,留短髮,就像電影《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靜那種打扮。宿舍內也非常講衛生,不像科班學生大伙兒在一個大炕上滾,那樣有病易傳染;戲校是每人一張床,被褥一律套上白單子,乾淨而整齊。對這所新型戲校,社會各界都很稱道,常有人來參觀,其中還有不少外國人。宋德珠說,注重文化學習是中華戲校的一大特點,外語、數學都學,他晚年還能說英語、法語,這就是當年所學。中華戲校擁有一大批藝術資歷和造詣深厚的教師,如王榮山、包丹亭、丁永利、高慶奎、馮蕙琳、王瑤卿等;文化課教師有著名學者華粹深、吳曉玲、劇作家翁偶虹等。華粹深解放後一直在南開大學中文系擔任戲曲史課,併兼任天津市戲校校長。
捨得吃苦
宋德珠常說,學藝是個苦事,既然幹了這一行,就要捨得吃苦。他說他在中華戲校學習時,就像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一直到深夜十一二點鐘才休息,每天排滿十六七個小時的功課。比如練蹺工,從早到晚把蹺綁在腳上,晚上入睡時才能卸下來。那時學戲,最講究苦練,天越熱、越冷,練得越狠。他練“打出手”專門在大風天練,這樣練時雖不好掌握,但練出來的功瓷實,演出時無論條件多差,舞台多小,都能適應。戲校一年才放七天假,平時也不準回家。他的一身武功就是這么練出來的。在戲校,宋德珠先從閻嵐秋、朱桂芳、張善庭等學習刀馬旦、武旦戲,繼從余玉琴、郭際湘、諸如香、王瑤卿學花旦、青衣戲,並曾向程硯秋、荀慧生、於連泉(小翠花)問藝。在校期間,就常為程硯秋配戲。當年他(飾小青)與程硯秋(飾白素貞)、俞振飛(飾許仙)同台演出的《斷橋》,成為珠聯璧合的梨園佳話。這幅劇照,至今還常登於各類戲曲書上。
出類拔萃
在中華戲校學習期間,宋德珠已是出類拔萃的一位,引起各方面的關注。據同窗王金璐介紹,宋德珠扮相很媚,身條、腰身比女學生還苗條,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表演上,宋德珠的蹺工最好,“打出手”更是一絕,既穩且帥,入學第三年,就能演許多戲。他經常與至今健在的王金璐合演《奪太倉》、《取金陵》、《翠屏山》、《宏碧緣》、《刺巴傑》和新戲《平陽公主》等。
1932年9月16日,中華戲校學生在北京東安市場內的吉祥戲院舉行第一次公演。這天的戲碼是《南天門》、《泗州城》、《游六殿》、《長坂坡》。這次演出以“德”字輩為主,宋德珠主演《泗州城》,飾演水母娘娘一角,武打穩、準、狠,輕、帥、美,14歲的他即引起轟動。
《立言報》繼1936年秋評選“四小名旦”之後,於同年底又發起了一次“童伶選舉”。當年“童伶選舉”的條件,必須是正在坐科的學生,實際上只有富連成科班和中華戲校的學生。投票截止日期是1936年12月31日。1937年1月10日公布選舉結果:李世芳得票最多,18414張,當選為“童伶主席”。下邊分生、旦、淨、醜四行的冠亞軍:王金璐當選為生行(武生)冠軍,得票10922張,亞軍是葉盛長(小生),第三名是黃元慶,第四名是傅德威。旦行冠軍是毛世來,得票12560張,亞軍是宋德珠,第三名是侯玉蘭,第四名是白玉薇。淨行冠軍是裘世戎,亞軍是趙德鈺,第三名是洪德佑,第四名是沈世啟。醜行冠軍為詹世輔,亞軍為殷金振,第三名是艾世菊,第四名是趙德普。並定於1937年1月17日頒獎。
自成一派
宋德珠從中華戲校畢業後,鏇即組織“穎光社劇團”,領銜在北京、天津、武漢、長沙、上海及南北各地演出。京劇界有個傳統,大都由青衣、閨門旦或老生挑班,個別的也有淨行挑班,而以武旦演員挑班,自宋德珠始,時有“紅珠”之稱。抗戰勝利後,宋德珠因病在家休養。新中國成立後,他在北京組班演出。1954年加入瀋陽京劇團,為該團領銜主演。1959年春調任長春京劇院院長,是年秋回北京,是年底加參河北省京崑劇團,除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外,也參加一些演出。1964年夏天,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大會在北京舉行,自此全國各劇團都開始編演現代戲,傳統戲遂在舞台上銷聲匿跡。宋德珠只好退出舞台,完全投入劇團的教學工作。1974年起正式調入河北省藝術學校任教。宋德珠從藝幾十年,以自己紮實的功底和藝術實踐,創建了別具一格的“宋派”藝術,在京劇界獨樹一幟,頗受業內人士和廣大觀眾的青睞。
1939年,他應上海黃金戲院之聘,領銜演出。同班的二牌老生,是“楊派”老生的創始人楊寶森;銅錘花臉是自創“裘派”的裘盛戎;架子花臉是自創“袁派”的袁世海。第一天打炮,在楊、裘、袁合演的《失·空·斬》後面,宋德珠上演《金山寺》大軸戲,曲子霞飛,出手雷動,只一個“大刀下場”,台上亮相5分鐘,台下也喝彩5分鐘,被譽為“釘在台上紋絲不動的白娘子”。在一次義務戲中,仍由宋德珠的《金山寺》演大軸。周信芳、林樹森、袁世海合演的《戰長沙》,列於《金山寺》之前。從此,眾望所歸,“領袖武旦”風靡一時。宋德珠就是這樣以天資橫溢的才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美學觀點,在舞台上使“宋派”武旦的風格——脆、帥、敏、捷,美、媚、嬌、柔,剛、挺、勁、銳,辯證地融化在他的藝術血液里。他主演的《扈家莊》、《楊排風》、《蝶戀花》、《百鳥朝鳳》、《美人魚》等劇,亦莫不體現這種獨特的風采。
息影舞台
宋德珠自1964年息影舞台,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雖然未再登過台,但可以安心地教學生練功,他的基功、把子功、“打出手”尚有用武之地,這對時年四十六七歲的宋德珠還有些精神上的慰藉。1974年宋德珠調省藝校後,當時藝壇上還是“八大樣板戲”為主宰,他只好教基功,教武功,將他的絕活兒點點滴滴滲透到教學中,這對學生的藝術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現在活躍在舞台上的張艷玲、魏青英等,都是他那時教的學生。宋德珠明白,不讓排傳統戲可以,但基功不能不要,這是演員演好各類劇目的基礎。有一次他上課,有的學生穿著皮鞋進排練場,他就嚴厲地對學生說:“先去換鞋,再來說戲!”
粉碎“四人幫”後,迎來了藝術復甦的春天,傳統戲不久解禁,“宋派”藝術在劇壇上又開始重放異彩。不過,這時宋德珠已步入花甲之年,再登台表演,已不大現實,他遂把全部心血公開地而不是像剛到藝校時那樣遮遮掩掩地傾注到培養接班人的事業上。1982年12月,宋德珠與著名“紅生”表演藝術家李洪春,在北京收慕名而來的香港兩位京劇演員為徒。
品德高尚
1984年他臨終前,還在醫院的病床上為蘇州京劇團的胡芝風講述表演經驗;為看護他的弟子——山東省京劇團的牟玉鳳傳授《打青龍》唱腔,真正實現了他平常說的“我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走的時候什麼也不帶走”的諾言,體現了一位正直藝術家的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至今京劇界還在傳說著:如果躋身於“宋派”行列,那將是武旦演員的幸事。
京劇旦角演員百科(二)
走近京劇旦角演員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