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宋代。金兵南犯,程鵬舉與韓玉娘先後被金將張萬戶擄去為奴,且強令二人婚配。婚後,韓玉娘力勸程鵬舉逃回故里。事泄,張萬戶將韓玉娘轉賣,並將程鵬舉趕出。程慌亂中將一隻鞋遺落,被韓玉娘拾起收存。程鵬舉攜自繪的軍事地圖投奔抗金元帥宗澤,宗澤得圖,如虎添翼,一舉將張萬戶擊潰。程鵬舉升任襄陽太守,因思念玉娘心切,派家將趙尋攜帶包袱以鞋為證,往原地尋訪時韓玉娘幾經轉賣,歷盡磨難,寄居於義母李氏家中。趙尋遍訪不得,只得復命。豈料在返襄途中與韓玉娘巧遇,玉娘見鞋,悲痛萬分,突發重病。鵬舉聞訊趕來,玉娘已臥床不起,夫妻相會,抱頭痛哭,玉娘一慟而終,夫妻遂成永訣。演職員表
▪裝置:王月白▪化妝:顧寶森;達旭
▪彩色洗片:馬瑋;何超
▪劇務經理:姚玉芙
▪劇藝主任:李春林
▪劇藝副主任:郭效青
▪劇務主任:金兆元
▪劇務幹事:王雲;屠松謙;周家聲
▪劇藝顧問:王少卿
▪操琴:王少卿
▪二胡:倪秋萍
▪場面領導:王燮元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韓玉娘 | 梅蘭芳 | ---- |
程鵬舉 | 姜妙香 | ---- |
張萬戶 | 蕭德寅 | ---- |
番奴 | 李慶山 | ---- |
媒婆 | 新麗琴 | ---- |
瞿士錫 | 李春林 | ---- |
老尼 | 王福慶 | ---- |
胡公子 | 朱斌仙 | ---- |
旗牌趙尋 | 王少亭 | ---- |
李氏 | 何潤初 | ---- |
職員表
出品人 | 吳性栽 |
監製 | 彩色、錄音指導:顏鶴鳴 |
原著 | 齊如山 |
導演 | 費穆 |
攝影 | 黃紹芬、李生偉 |
剪輯 | 許明、韋純葆 |
藝術指導 | 彩色、錄音指導:顏鶴鳴 |
美術設計 | 林福臻、丁熙 |
燈光 | 何庚年、高運昌 |
錄音 | 苗振宇、吳報章 |
幕後花絮
電影中原有“磨房”一場,唱西皮原板“自從為奴在番營,蓬首垢面受苦辛,買賣奴隸家國恨,任他宰割比畜生,皮鞭打來鮮血淋,一死艱難且偷生,王師北伐何日進,父母的冤仇海樣深”。可惜由於影片結構,接片時刪去,未留有音響。幕後創作
京劇《生死恨》,是20世紀30年代國中華民族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急時刻,一向憂國憂民的梅蘭芳,為激發國人愛國熱情而組織編寫的一出古裝戲。據梅蘭芳多年後回憶,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他就積極醞釀編演一台鼓舞國民同仇敵愾抵禦外來侵略的戲。經與齊如山討論決定,將明代董應翰所作《易鞋記》傳奇改編上演。齊如山很快便完成初稿,共39場戲,劇名仍為《易鞋記》。梅先生看了改編本,認為故事內容過於冗長,尚需推敲,所以當時沒有投排。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國內形勢越發嚴峻,不久後梅先生舉家遷往上海。面對日益緊張的政治形勢,梅先生為實現宣傳抗日的夙願,決定再度改編《易鞋記》,因齊如山不在上海,他改邀許姬傳參與編寫,對齊如山草成的劇本重新結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由許姬傳、李釋戡執筆寫詞,劇名改為《生死恨》。新改本刪去原本里的旁枝雜葉,篇幅從原來的39場縮短為21場,按照梅先生思路,突出表現被敵人俘虜的悲慘遭遇,以此喚醒大敵當前某些醉生夢死、苟且偷安之人,立即投入全民奮起的抗敵洪流中去。劇本定稿後,立即投入排練。梅蘭芳飾韓玉娘,姜妙香飾程鵬舉,劉連榮飾張萬戶,從1936年2月26日起在上海天蟾舞台首演3場,劇場效果十分強烈,卻引起上海社會局日本顧問黑木的不滿,他通過社會局以非常時期編演新戲須經審查批准為藉口干預演出,梅蘭芳則以票已售罄為由,移至南京大華戲院又演了3場,更是火爆異常,據當時報紙報導,排隊購票的民眾竟然將票房的門窗玻璃擠碎。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淪陷,梅蘭芳蓄鬚明志,罷歌罷舞,直到抗戰勝利後才重登舞台。1947年冬天,著名電影導演費穆以華藝影片公司的名義,邀請梅蘭芳拍一部京戲影片,經商議確定拍《生死恨》,並且大膽啟用顏鶴鳴,用這部影片試驗沖洗彩色膠片技術,攝製中國電影有史以來第一部彩色影片。
受電影容量所限,導演費穆與許姬傳共同對舞台劇本再次增刪裁剪,從原來21場縮成19場。一切準備就緒,於1948年6月27日在上海開拍。韓玉娘、程鵬舉仍由梅蘭芳、姜妙香扮演,張萬戶改為蕭德寅扮演。其他配角分別由朱斌仙、李慶山、李春林、新麗琴等人擔任。樂隊伴奏則由王少卿操琴,王燮元司鼓。頭一天開拍,戲劇界、文化界、新聞界許多朋友都趕去助陣,從當晚9點一直拍到天亮。梅蘭芳卸妝時,這部影片的攝影師黃紹芬不住聲地稱讚梅蘭芳“攝影機一動就進到戲裡去了,這在電影演員里也很難得”。
中國電影有史以來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順利完成剪接後,於1949年3月在上海首場公映。這部戲曲影片在劇本改編和電影與舞台藝術相結合等方面,為後來者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
影片評價
《生死恨》較梅蘭芳過去所拍的影片,各方面均有進步。他的圓潤唱腔,優美身段,富有內心感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在銀幕上別具魅力。特別是洞房、尼庵、夜訴、夢幻等場,表演深刻,傳達了人物心理和性格。影片用16厘米彩色影片攝製,再放大成35厘米標準影片。又因攝製時燈光不足,色溫不穩定,缺乏拍攝彩色片的經驗,以致影片的彩色不夠理想;但它卻是中國攝製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該片源於舞台藝術,高於舞台藝術,對唱腔、表演以及場次、燈光、布景、化妝、服裝等作了一系列革新。梅先生在舞台、銀幕上塑造的韓玉娘的藝術形象,把京劇藝術美學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