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傳統劇目《斷橋》源於清代黃圖珌《雷峰塔》傳奇,即今《白蛇傳》之一折,各地方戲曲常作單折演出:白娘子金山寺索討丈夫,因身懷有孕,寡不敵眾,在小青攙扶下,敗退西湖斷橋,正巧許仙獲釋,接踵而至。猛見薄倖姑爺,小青拔劍相向;白娘子念及夫妻情深,竭力勸阻;許仙再三賠罪,自責不該誤信讒言,夫妻重歸於好,主僕相諧如初。斷橋並非斷橋,早春二月,橋頂雪化,遠處眺望,差似斷橋。神話愛情結緣人間勝景,平添一種破鏡重圓的悽美情愫。此系梅蘭芳所演崑曲戲中的代表作之一,1955年經北京電影製片廠搬上銀幕,再現1949年上海演出的最佳搭檔:俞振飛飾許仙,梅葆玖飾小青,由吳祖光導演,輯入《梅蘭芳舞台藝術》上集。
戲畫家龔思全再現《斷橋》中的白娘子,細筆勾出演員頭上的蛇形套,九圈蟠蛇分纏左右,襯托出額頭的抽花絨球。從衣裙到頭飾幾乎全用白描手法,突出人物一身潔白的俏麗風采。線條流暢宛轉,似靈蛇遊動,頗得鐵線描之神韻。
金秋的溫州戲曲舞台,比起往常似乎要熱鬧得多。溫州市越劇團的青年演員在東南劇院為市民獻演了一台折子戲晚會,國慶之後,甌劇又上演了一台別開生面的折子戲,其中的壓軸戲《斷橋》尤其令人拍案叫絕。
華夏文化中,白蛇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斷橋一節尤其淒絕動人。全國絕大多數劇種都有《斷橋》這齣戲,周恩來總理甚至把它譽為“天下第一橋”。然而有誰知道,這“天下第一橋”最初卻來自溫州,是溫州一位16歲的和劇演員陳美娟首開其端。
1954年10月,華東首屆戲曲會演在上海舉行,省文化廳為此進行了精心準備,並派出戲曲專家譚德慧到溫州,組織和輔導兩個劇目參加會演:一是由陳茶花主演的《高機賣綃》;一是由陳美娟主演的《斷橋》。為了檢閱成果,省里於9月份舉辦了全省戲曲觀摩會演,上述兩個劇目的主演者同時獲得表演二等獎。這兩個劇目雖然都采自民間傳說且富有地方特色,但面對華東六省一市高手如雲的局面,組織者和演出者都不敢抱太大希望。更何況當時的溫州是一個小城市,人口不到17萬,參加會演的戲曲界同行,多數人不知道在中圍戲曲的百花園中,還會有“溫州亂彈”、“和劇”這種從未聽說的劇種。
會演中出現的戲劇性情節,使所有戲曲界的同行們對溫州刮目相看。
會演在上海舉行。就在陳美娟演出《斷橋》後的次日,一輛黑色小轎車開到浙江代表團門口,車上下來兩個大人物:一位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另一位是北昆表演藝術家白雲生,他們是專門來訪問陳美娟的。梅蘭芳問陳美娟:“你在《斷橋》中表現蛇行的步法叫什麼名稱?”陳美娟轉著一雙大眼睛,老半天答不上來。梅蘭芳告訴她,這種步法叫“雲步”,他的祖父梅巧玲曾使用過,後來就失傳了。梅蘭芳感慨地說:“真沒想到,中國戲曲中的許多表演藝術精華,還保留在溫州的古老劇種中。”
此次會演中,《斷橋》被評為優秀演出獎,陳美娟榮獲表演一等獎,飾演小青的陳娟弟獲表演三等獎,飾演許仙的楊錫星獲榮譽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溫籍演員首次在大型會演中獲獎。
陳美娟載譽歸來,名聲大噪,劇團營業額直線上升,劇團把陳美娟稱作“救命旦”。同年11月,省文化廳就以溫州和劇與金華婺劇是“同一個劇種”為由,不管劇團的強烈反對,將陳美娟調到浙江婺劇團。實踐證明此舉純屬亂點鴛鴦譜,兩個劇種的聲腔雖有近似之處,但異趣的地方更多,陳美娟除了傳授一出《斷橋》之外就無戲可演。1956年初夏,中山大學溫籍教授董每戡和“平陽婺劇團”編導楊志雄在《戲劇報》發表文章,對溫州和劇的來龍去脈進行了分析,嚴肅指出溫州和劇與金華婺劇並非一個劇種,應該恢復它原有的身份。此事在浙江省文化界引起極大震動,經過溫州文化部門領導的再三呼籲交涉,才於1956年秋將陳美娟從金華調回。省文化廳最終明確表態,同意“平陽人民婺劇團”退出“浙江婺劇改進會”,正式改名為“平陽和劇團”,陳美娟出任團長。
上世紀60年代初,浙江婺劇團經過精心編排加工,把《斷橋》作為進京演出的首選劇目,其劇情之緊湊,演技之精湛,音樂之優美以及舞美之清新,即使是對民族戲曲比較陌生的青年觀眾也交口稱讚。中央首長確定此劇為人民代表演出,周總理看後大加讚賞,他興奮地說:“真不愧為天下第一橋!”有趣的是,在此劇中飾演白素貞的卻是溫州籍的青年演員鄭蘭香。
上世紀80年代初,浙江婺劇團調集精幹力量,再次對《斷橋》進行加工,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白蛇後傳》,在全國各大城市巡迴演出,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與讚賞。如果說《斷橋》的第一次輝煌出自和劇,那么,它的第二次輝煌的創造者就是婺劇。
《斷橋》原是崑劇《雷峰塔》中的一個折子戲,也是昆壇中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戲。由於崑曲以唱功見長,情節發展比較緩慢,除了少數“昆迷”之外,一般觀眾頗難接受。民國初,梅蘭芳首次加以改編演出,但他很快發現,以崑曲形式演出此劇有許多局限性,遂將它改為京劇,並採用田漢的劇本。此後又經過多次加工,成為梅蘭芳的一個代表劇目。其中有一個小動作:白素貞在見到許仙之後,用手指在許仙額上一點,“你這冤家……”不料許仙的身子往後一倒,白素貞見狀又急忙上前扶他。這種瞬間的愛恨交織,被外化得如此精妙。這是梅大師的精心創造,也是白素貞與許仙這兩個人物之間關係的點睛之筆。幾乎所有的劇種在演出此劇時,都少不了這一動作。
《斷橋》作為一個經典劇目,當以京劇為大宗,四大名旦梅、程、荀、尚都有自己的演出方式。當代名家如李玉茹、李世濟、杜近芳以及後來的胡芝鳳、張火丁、李維康、李勝素等也都各有所長。崑曲至今已是強弩之末,名家如張繼青、華文漪、王奉梅等所演,仍有一定的經典意義;越劇是當今流行劇種,越劇名家如蕭雅、吳鳳花、方亞芬、何英、何賽飛等也都有各自的《斷橋》,在網站中大多有視頻可供下載;有趣的是,中央電視台在一次春節晚會上,還推出一台由川劇、越劇與豫劇演員同台演出的搞笑版《斷橋》,滿口“洋涇浜”,令觀眾忍俊不禁。
《斷橋》曾經有過兩次輝煌,我是這兩次輝煌的見證人。會不會還有第三次輝煌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從當今劇壇的態勢來綜合分析,這“天下第一橋”的第三次輝煌,完全有可能落在甌劇身上。甌劇的優勢在於:一是它的起點高,站在許多巨人的肩上,因此,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有多種方案可供選擇;二是具有地方戲曲劇種的鮮明個性,這是京劇、越劇、崑劇等大劇種已經凝固的表演程式所無法比擬也無法超越的;三是演員功底紮實,有可能別出心裁出奇制勝。
但甌劇的《斷橋》仍有一些可議之處,我曾在中央電視台11套看過甌劇小生方汝將扮演許仙的一個小段,許仙出場時似乎過於優雅瀟灑,大段唱腔過於徐緩,不像是剛從金山寺逃出來的樣子。此次演出已有所修改,特別是保留了丟鞋、找鞋這一傳統程式。“鞋趿戲”是甌劇表演藝術所獨有的,處理得當,可令人耳目一新。此外,我不明白導演出於何種理由要去掉小青的寶劍?《斷橋》戲劇矛盾的焦點在於,小青出於義憤,定要將背信棄義的許仙殺之而後快,而白素貞則仍然深深愛著許仙,千方百計護著他,許多戲就在“殺”與“護”的激烈衝突之間展開。正是這個“護”,才深刻體現出白素貞對待愛情的忠誠與執著。小青沒了兵器,赤手空拳也就體現不出一個“殺”字,而且也不符合當時的特定環境,因為她們剛從金山寺的戰場上敗下陣來。劇中應有的戲劇衝突未能很好展開。
但願在我的有生之年還能見到“天下第一橋”的第三次輝煌;但願我對甌劇的企盼早日實現。
京劇旦角經典劇目
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一般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不同的行當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