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原本為秦腔劇本,由秦腔劇作家李十三編寫,《春秋配》為李十三所創作的李十三--十大本之一。李十三(1748一1810),本名李芳桂,清代著名劇作家。祖籍陝西華州(今華縣)。
他寫下了八部本戲,二部折子戲,民間習慣稱之為“十大本”。八部本戲是:《春秋配》、《白玉鈿》、《香蓮佩》、《紫霞宮》、《如意簪》《玉燕紋》、《萬福蓮》、《火焰駒》,兩部折子戲是:《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
《白玉鈿》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劇:五十年代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觀眾歡迎。
《萬福蓮》先由陝西著名戲劇作家黃俊耀改編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戲劇大師田漢觀看後改為京劇《謝瑤環》,名振京華,謝為京劇梅派經典劇目。
《火焰駒》拍成秦腔藝術片,在全國上映,影響久遠。
劇情
《春秋配》講述了一對才子佳人歷經磨難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少女姜秋蓮生母早逝,父親出外經商,經常受後母虐待。一日,姜秋蓮隨乳母深山撿柴,路遇公子李春華,李同情姜的遭遇贈銀相助,姜難中受助對李產生愛慕之情。後母唆使外甥侯上官深夜姦殺姜秋蓮不成反而誤殺乳母,於是嫁禍於李春華,誣陷李殺死乳母拐走秋蓮將其告至公堂。縣官受賄枉法將李春華屈打收監。姜秋蓮連夜逃離家庭尋父鳴冤,巧遇李春華摯友、占山為王的張彥行帶領弟兄下山營救李春華。最終張彥行假扮朝廷大員趕至公堂,懲處後母、侯上官及縣官一乾惡人,救出蒙冤的李春華,並當場讓李、姜二人拜堂成婚。《春秋配》是一出唱功戲,尤以“撿柴”一場最為經典,這也是陳素真大師花費心血精益求精之作。那段“羞答答出門來將頭低下”的正宗祥符調慢板唱腔,一詠三嘆,九曲迴腸,唱得人如痴如醉,具有回味無窮的魅力,這正是當年汴京城“戶戶‘羞答答’”的原因所在。這場戲的表演也很見功力,姜秋蓮受後母辱罵毒打之後的委屈、幽怨、痛楚,作為一個閨中少女拋頭露面野外撿柴的羞澀、難堪,對素昧平生而解囊相助的公子李春華的感激,由感激而產生的朦朧的愛慕之情,以及因愛慕而急於了解對方更多情況卻又沒有勇氣直接詢問只能讓乳母代為傳話,這一系列複雜的感情通過精心設計的唱腔和動作表現出來,一個無辜受難、矜持嬌羞而又情竇初開的古典少女形象站立於舞台之上,引發人無限的憐愛與同情。
京劇劇目
劇目簡介
傳統戲。劇情簡介:商人姜韶外出,繼室賈氏虐待前妻之女秋蓮,逼往山澗拾取蘆柴,乳母隨行代勞。遇書生李春發詢悉詳情,乃贈銀俾買蘆柴。秋蓮歸,賈氏誣女不貞,欲鳴官。乳母伴秋蓮乘夜逃走,遇巨盜侯尚官,殺乳母劫包裹並逼秋蓮成親。秋蓮佯允,誘侯在山崖摘花時將其推墜澗中,投石砸之,鏇逃奔尼庵。竊賊石敬坡見侯,將其所劫包裹擄去;因李春發對己有恩,將包裹投入李院中以為報答。賈氏見乳母屍鳴官,供出李贈銀事,衙役至李處見包裹,疑李為兇手,押禁獄中,石知而探監,李囑往好友張雁行處求救。張妹秋鸞寄居侯尚官家,侯欲賣之為娼,為石竊聽,誤以秋鸞為秋蓮,助其逃走去見官救李春發。秋鸞投井,恰遇姜韶救之,姜夥計徐黑虎見秋鸞美,殺姜,拋屍井中,縛秋鸞而逃,遇巡按何德福,被拿獲,秋鸞安置尼庵。石敬坡告官“秋蓮投井”,打撈卻得姜屍,賈氏反誣石為兇手。何巡按私訪逮解侯、石回衙。張雁行劫李回山,李卻私逃下山入尼庵,遇秋蓮、秋鸞互訴冤苦,齊赴何巡按處告狀,何審明案情,判賈氏、侯尚官、徐黑虎等罪,又以李春發招安張雁行有功,薦李為翰林學士,奉旨與姜秋蓮、張秋鸞成婚。該劇一般只演“拷打”、“撿柴”兩折,也有加演“砸澗”的。梅蘭芳演“撿柴”、“砸澗”兩折,黃桂秋於1951年4月自己改編全部《新春秋配》,在人民大舞台首演。改編本刪去張秋鸞一條線,演出效果良好,受到觀眾的歡迎。此劇被譽為黃桂秋的代表作。劇情梗概
少女姜秋蓮,因受繼母虐待,與乳娘到郊外撿柴。書生李春發路過,見秋蓮悲泣,問明情由,贈銀給秋蓮買柴回家。秋蓮歸告繼母,母誣女不貞,欲鳴官,乳娘伴秋蓮乘夜逃走。劇目評論
《春秋配》寫書生李春發與姜秋蓮、張秋聯二位女子的愛情經歷。儘管未出才子佳人常套,但情節離奇,故事曲折,且懸念層出,能引人入勝。小說最後以大團圓終,李春發與姜秋蓮、張秋聯結為一夫二妻,故名《春秋配》,戲曲中《春秋配》一出,即由本書改編而成。《春秋配》在清代遭到焚毀,其原因當是由於書中所寫男女情事與封建禮教不合,且對封建專制社會有所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