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梅葆玥,女,京劇老生。祖籍江蘇泰州。出生於1930年9月28日,農曆庚午年八月初七日;逝世於2000年5月
23日,農曆庚辰年四月二十日。是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的第七個子女,是唯一女兒,被視為掌上明珠,故取名“葆玥”,玥--美玉也,生於北京無量大人胡同。是中國農工民主黨成員。她自幼天資聰慧,父親一有戲,總是鬧著要一同去劇場。母親福芝芳的師妹李桂芬是師從劉鴻聲唱老生的第一代著名京劇女演員,她發現葆玥性格豪爽,大嗓尤為高亢洪亮,韻味十足,是棵唱老生的好苗子,於是毛遂自薦,從1943年起教葆玥學起了京劇老生。從此葆玥白天讀高中,晚上抽空學戲,吊嗓練功,春去冬來,從不間斷。梅葆玥的演唱,規範講究,嗓音蒼勁醇厚,衷氣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細膩嚴謹。其擅演劇目有:《紅鬃烈馬》、《四郎探母》、《捉放曹》、《文昭關》、《戰太平》、《轅門斬子》等。
個人生平
葆玥自幼天資聰慧,血液里流動著梅氏家庭藝術的遺傳基因,打小做著明星夢。她尤其崇拜父親的學生、自
己的師 姐言慧珠。1943年,葆玥師承李桂芬,學唱老生。從此葆玥白天讀高中,晚上抽空學戲,吊嗓練功,春去冬來,從不間斷。1946年,葆玥、葆玖在上海皇后大戲院初登台,演出《四郎探母》,首演即獲成功,那時葆玥16歲。新中國成立前夕,葆玥考上了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育系,在這期間她又拜陳秀華為師,學習了許多餘派劇目。
1953年,葆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中國戲曲學校(即現在的中國戲曲學院)任國文教員。在這期間,她又拜王少樓為師。1954年,葆玥被調往中國京劇院,開始了達45年的演員生活。
1955年,中國京劇院派出一支由優秀青年演員組成的青年團訪問北歐,葆玥也在其中。歐陽予倩先生專為葆
玥與江新蓉導演排練了《人面桃花》,她飾小生崔護。在瑞典演出期間,梅蘭芳的老朋友、瑞典國王古期塔夫六世親切會見了她,重溫了當年他與梅蘭芳先生的友誼。1956年,梅蘭芳先生以文化大使的身份率中國京劇團訪日,葆玥、葆玖也一起隨行。受到日本各界熱烈歡迎。1958年,葆玥被調到梅劇團在父親身邊工作,從此隨父親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走遍了大江南北。1959年,建國十周年大慶之際,梅先生創作出生前最後一齣劇目《穆桂英掛帥》,葆玥、葆玖在戲中飾穆桂英的兒女金花和文廣,父女三人同唱一台戲,給後人留下一段佳話。謙虛好學的葆玥繼拜馬連良為師深造表演和身段後,又拜楊寶忠為師學習楊派的唱念藝術。
坎坷經歷
1962年8月11日,農曆壬寅年七月十二日,晚: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第四場
1962年11月2日,農曆壬寅年十月初六日:梅蘭芳京劇團和北京青年京劇團1962年赴滬聯合公演
1981年8月25日,農曆辛酉年七月廿六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二場
1984年10月29日,農曆甲子年十月初六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四場
1984年10月31日,農曆甲子年十月初八日,19時:梅蘭芳誕辰90周年紀念演出第六場
1987年4
月11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十四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一場
1987年4月12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十五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二場
1987年4月15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十八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五場
1987年4月17日,農曆丁卯年三月二十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七場
1987年4月19日,農曆丁卯年三月廿二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九場
1988年5月7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二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二天
1988年5月9日,農曆戊辰年三月廿四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四天
1988年5月15日,農曆戊辰年三月三十日,19時:首屆海內外梅蘭芳藝術大匯演第十天
1990年10月,農曆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1993年1月23日,農曆癸酉年正月初一日:1993年文化部春節電視晚會播出
1994年4月29日,農曆甲戌年三月十九日: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開台祝賀演出舉行
1995年2月12日,農曆乙亥年正月十三日:東方雅韻“菊壇名家鬧元宵”京劇匯演舉行
1999年6月12日,農曆己卯年四日,廿九:鈕驃、沈世華收楊學鋒、顧琰為徒
1961年,梅蘭芳先生病逝,葆玥、葆玖姐弟倆繼承父親的遺志,挑起了梅劇團的重擔,開始了他們之間的長期合作。1964年“戲改”後,男不許演旦、女不許演生,姐弟倆漸漸被打入冷宮。1966年“文革”開始,他們也未逃脫被抄家、批鬥、下放勞動、接受“再教育”的厄運,下放到北京天堂河農場勞動。奉調回城後,她只好改行唱老旦。她非常認真地從頭學起。在飾演現代戲中的老旦角色時,儘管常讓她擔任B組演員,儘管常讓她在工廠農村演,但她都認真準備,認真地演。在偏僻的農村,她和大家一起背著行李,走幾十里山路,一個村一個村地演。她和李世英排演了現代小戲《送貨路上》,受到農民觀眾的喜愛。觀眾看到這位藝術大師的女兒如此質樸,沒有架子,都敬佩不已。
“文革”結束後,她以全部的精力排演了她拿手的《轅門斬子》等一批劇目獻給觀眾。1983年,由葆玖、葆玥率領的梅劇團訪日,為推動中日友好關係的發展,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同年,她與張君秋之女張學敏排演了老舍創作的《新王寶釧》及新編歷史劇《三關排宴》。
那幾年中姐弟倆演出活動十分繁忙。在一次各民主黨派的聯歡會上,農工民主黨的負責人邀請她參加農工民主黨,她欣然接受,加入了該黨,並在黨內擔任中央聯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任職期間,她遵守農工民主黨各項政策,積極參政議政。在參加農工民主黨中央慰問團前往廣西前線慰問時,她顧全大局、不擺架子、不畏艱險,為慰問演出的成功做出了貢獻,受到前方將士的讚揚。為此,農工民主黨中央特致函北京京劇院,褒獎她在前線的卓越表現。在第十、十一屆農工民主黨全體代表大會上,她被選為中央委員。還代表農工民主黨參加了中國婦女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擅演劇目
梅葆玥的
演唱,規範講究,嗓音蒼勁醇厚,衷氣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細膩嚴謹。她的演唱風格,初以高亢洪亮為主,後習余派、楊派,追求韻味的醇厚。至後期,又主要演習孟小冬之唱法,頗有心得。其擅演劇目有:《紅鬃烈馬》、《四郎探母》、《捉放曹》、《文昭關》、《戰太平》、《轅門斬子》等。
復出經歷
臨危受命
1983年,由梅葆玖、葆玥率領的梅劇團訪日。這是梅劇團第四次、“文革”後首次訪日,為推動中日友好關係的發展,起到了特殊 的作用。回國後,她與張君秋之女張學敏排演了老舍創作的《新王寶釧》及新編歷史劇《三關排宴》,演出達數十場。
京劇女老生多擅長唱文戲,而她在近50歲時偏要嘗試排演武老生戲——《戰太平》 。於是她天天扎著大靠、練甩髮、練身段、練武打。膝關節受傷了,但絲毫沒有削弱她堅定的信念。《戰太平》在北京成功的演出後,又在東北各地演出多場,直到北醫三院的醫生向她發出再演下去傷腿有可能致殘的警告才作罷。儘管這樣,儘管從此後嚴重的傷痛一直伴隨著她,但她一直為自己近50歲時這一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勇攀新的藝術高峰的舉動而自豪。
1987年她退休了,因為捨不得離開心愛的舞台,心裡有著很強的失落感,很少流淚的她流淚了。
外出講學
1993年,她與國內眾多京劇藝術家組成陣容龐大的京劇團赴台灣演出,其間拜會了張學良、陳立夫、蔣緯國、辜振甫等各界人士,為促進兩岸的交流與了解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97年香港回歸,她應邀參加陣容龐大的內地京劇團赴港賀演。
1998年與弟梅葆玖同去義大利講學,後又同去美國考察講學。葆玥的演唱,規範講究,嗓音醇厚,衷氣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細膩嚴謹。她與葆玖合演的《紅鬃烈馬》 、《四郎探母》更是將梅派青衣與余派老生的神韻發揮得淋漓盡致。她主演的《捉放曹》、《文昭關》 、《戰太平》、《轅門斬子》等劇目已成為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站完最後一班崗
到1999年7月28日晚,她參加赴日節目審查演出後,直接由劇場送至北京友誼醫院,經檢查發現癌症復發,只好住院治療。她並未了解自己真正的病情,非常聽醫生的話,積極配合治療。因為她相信自己現在住院是為了很快能站立起來再上舞台。但幾個月過去了,她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她煩躁、焦慮、不安,無奈之下,2000年5月4日,家人告訴了她病情真相。得知病情真相後,她一再問身邊的人:我是直接從舞台來到醫院的,算不算站完了最後一班崗?
人物評價
她一輩
子很勤奮,老老實實做人,熱愛京劇藝術。她為人正直,性格直率,有著很好的人緣,願意幫助別人,不圖 回報。雖出身梨園世家,但沒有陋習。參加各種演出從不計較名利,只要能為觀眾演出、不離開舞台,就是最大的快樂。她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有著很深厚的文學素養。對於自己演出的劇目,都要很認真地加以整理,使之通順合理。她的演唱,規範講究,嗓音蒼勁醇厚,底氣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細膩嚴謹。她的演唱風格,初以高亢洪亮為主,後習余派、楊派,追求韻味的醇厚。至後期,又主要研習孟小冬之唱法,頗有心得。她的《紅鬃烈馬》、《四郎探母》,將余派老生的神韻發揮得淋漓盡致。她主演的《捉放曹》、《文昭關》、《戰太平》、《轅門斬子》等劇目已成為劇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退休後,她的社會活動及公益性演出更多了,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聘請她擔任理事;1998年,北京市文史研究館聘任她為館員;梅蘭芳基金會聘請她擔任理事。她時時以一個老藝術家、民主黨派代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每日讀書看報、關注時事,還為北京京劇院的深化改革積極出謀劃策。